邢建芳
【摘要】? 高中歷史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科目,無論是在高考當中,還是在平常的考試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長期以來,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近年來新課程逐漸推廣和普遍,在這種綜合形勢下高中歷史教學改革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強。其實從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和新課程的相關(guān)要求來看,高中歷史教學改革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可以說教學方式是一切教學部分的核心基礎,而學習方式往往又從根本上決定了學生的最后學下成績。因此,立足于這兩方面的改革是科學有效的。
【關(guān)鍵詞】? 新課程 教學方式 學習方式 史料研讀 史觀培養(yǎng) 通史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33.51?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12-023-01
0
新課程改革是近年來基礎教育領域非常熱門的話題,新課程標準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為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這一點在高中歷史教學工作中變現(xiàn)的非常明顯,傳統(tǒng)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和問題,長期以來對高中歷史教學的改進和改革也自然是諸多教師和學者關(guān)注的話題。但是這一問題在一直在探索卻一直未曾得到很好的解決。筆者認為高中歷史教學在新課程進行改革應該從兩個基礎入手,那就是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的學情和新課程對高中歷史教學的要求,在把握這兩方面基礎之上就可以將改革方面集中在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之上。
一、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的學情分析
從考試分數(shù)占比和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來看,高中歷史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但是從學生的重視程度來看,高中歷史卻屬于邊緣性學科。很多學生往往對高中歷史較為輕視,他們認為學習高中歷史往往是一種“費力不討好”的學習,學習高中歷史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卻取得不了很高的歷史成績,甚至在很多學生看來高中歷史學與不學對最后的考試成績影響不是太大。因此對高中歷史厭學的學生占有很高的比例。
喜歡學習高中歷史并且較為重視的學生占有很小的比例,這一小比例的學生群體在學習高中歷史時也遇到諸多的困難。其中較為典型的困難表現(xiàn)為在研讀教材時往往會產(chǎn)生時間上的混亂,因為人教版的高中歷史教材是按專題進行編排的;很多學生能夠掌握一些知識點,但是根本無法研讀相關(guān)史料,這樣就造成了考試中在材料分析題部分無法取得一定分數(shù)。另外還有很多學生在看待歷史問題上往往呈現(xiàn)出極端的狀態(tài),不是“極左”就是“極右”。
二、新課程對高中歷史教學的要求
新課程對高中歷史教學的要求主要表現(xiàn)為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其中重要的幾點為唯物史觀、史料的研讀能力、通史知識的建構(gòu)能力。
唯物史觀方面要求學生能夠科學客觀地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概念和產(chǎn)生背景,學生能夠正確運用唯物史觀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客觀公正評價。
史料研讀能力表現(xiàn)為高中生能夠?qū)σ恍┖唵蔚脑細v史文獻和近代學人研究資料進行簡單解讀,并有效整合提煉觀點。一些學者認為研讀史料是學習歷史的最根本基礎,只要夯實這一基礎才能逐步開展一系列的歷史學系。
通史知識構(gòu)建能力表現(xiàn)為學生能夠打破教材專題知識框架的局限,從而以年代為線索從政治、文化、經(jīng)濟三個方面架構(gòu)相關(guān)的歷史知識體系。
三、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新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一)注重史觀培養(yǎng)
在新的課程標準中,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成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并且唯物史觀也成為了高中生歷史學科重要核心素養(yǎng)之一。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必須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
在唯物史觀培養(yǎng)上教師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培養(yǎng)模式。首先應該引導學生理解唯物史觀概念,引導學生理解唯物史觀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因為學生只有了解了這些,才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含義以及科學合理的應用范圍。
其次,教師在引導學生培養(yǎng)唯物史觀中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唯物史觀的只是歷史學研究和學習當中的一種觀點,而并不是一種政治評價或政治批判的標準,從而使學生在看待歷史時能夠秉持一種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
(二)把史料研讀作為一項重要內(nèi)容
新課標重要培養(yǎng)學生從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在日常的高中歷史教學中表現(xiàn)為學生能夠研讀史料、整合史料,并結(jié)合教材中的相關(guān)知識總結(jié)出條理化的觀點。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歷史教學中完成,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著手。
第一,教師應該根據(jù)人教版必修一到必修三中的知識點進行史料的搜集。在史料選擇上應該以原始文獻和近代學人研究作品相結(jié)合,因為這樣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原始文獻和研究性資料在敘說上的區(qū)別,從而把握“歷史乃是敘述過去,但不等于過去”的本質(zhì)。在選擇史料時,盡量選擇一些通俗易懂的史料,這樣可以降低學生的閱讀難度,從而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第二,教師應該對選擇的史料進行有效的整合。一方面既要保障史料與高中歷史知識的學習相融合、相適應,另一方面又要保障史料敘述的完整性。這樣做的目的在于避免學生因為研讀了片面性的史料從而造成知識上的疑惑。這就要求教師能夠?qū)κ妨嫌幸欢ǖ陌盐漳芰Α?/p>
(三)學生由專題學習轉(zhuǎn)變?yōu)橥ㄊ穼W習
現(xiàn)在通行的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是以專題進行編排的,并且政治說教性較為突出。這種編排特點往往造成了學生知識學習上的時間混亂,知識框架構(gòu)建起來較為困難。因此,學生在平常的學習和知識積累中應該打破專題編排的局面,按照時間順序進行通史性的知識學習。具體的方法變現(xiàn)為以時間順序為線索,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進行綜合的知識學習,在思考歷史問題時也應該從綜合的角度去考慮。
[ 參? 考? 文? 獻 ]
[1]羅馬亞.對目前高中歷史選修課教學現(xiàn)狀的思辨研究[J/OL].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09):68-69.
[2]趙俊其.試論劉摯對朔黨學術(shù)理論的構(gòu)建[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0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