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術華
摘 要:放眼當今世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博弈無非就是話語權的博弈。高校思政課具有高度的意識形態(tài)性。文化自信是加強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的基礎。本文嘗試通過文化自信與思政話語體系的辯證關系,探討如何更好地進行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
關鍵詞:文化自信 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 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01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如果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放眼當今世界一體化全球化進程中,各國之間經(jīng)濟形態(tài)、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博弈無非就是話語權的博弈。話語權代表著國家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fā)達國家依靠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和先進的科技實力在當今社會牢牢掌握著話語權,并用它達到自己的目的。前蘇聯(lián)的瓦解和東歐的巨變以及中東地區(qū)的動蕩,無一不讓不是他們的“杰作”。前車之鑒,后事之師,作為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我們必須高度警惕他們的狼子野心。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青年學生成為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各方爭奪的對象。因此在新時代的中國如何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出滿意的答卷。弘揚優(yōu)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的視閾來建設行之有效的思政課話語體系,我認為就可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目的,就可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一、文化自信視閾下的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的內(nèi)涵
文化自信視閾下的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內(nèi)涵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其一,立足于高度的文化價值自信。我國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全球多元化愈加深化的今天,增加對民族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繼承與發(fā)揚優(yōu)秀文化是創(chuàng)新發(fā)展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的根本動力之一。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們完全有理由自豪、自信;其二,完善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的有效性建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權的建設步伐。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高校思政課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在高度文化自信的視閾下,完善思政課話語體系的有效性建設實質(zhì)上就是強化思政教育屬性,必須講政治,必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同時老師要善講“中國話”、“時代話”、“大眾話”,讓學生學得進、聽得懂,信得過、用得上,真懂真信真行,使高校思政課成為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重要平臺。
二、文化自信視閾下的高校思政話語體系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全球化趨勢愈來愈明顯。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民族與世界之間的文化交流得到不斷延伸深化,一方面有利于溝通、合作與開發(fā),但另一方面又帶來種種挑戰(zhàn)。如我們坐在自己家里就可以觀看美國電影大片,它在帶來時尚的視覺沖擊和影視潮流的同時,也帶來美國的價值觀,耳濡目染;我們在欣賞NBA精彩賽事的同時也在感受美國文化的侵蝕。至于當下方興未艾讓年輕人著迷的互聯(lián)網(wǎng),里面的信息更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很容易誘導人們的認識。這對于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來講既充滿機遇,又有挑戰(zhàn)。我們要順應時代潮流,了解互聯(lián)網(wǎng),運用好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時俱進,同時要強化我們的文化自信,挖掘中華文化的隗寶,形成理性客觀的文化認知,并將這種認知與思政話語有機結合,革故鼎新、推陳出新,將有養(yǎng)分的文化積極納入到思政話語體系中,將消極的劣質(zhì)文化予以剔除,形成行之有效的思政話語。
三、文化自信視閾下的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途徑分析
1.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來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
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的基礎是文化自信。通過高度的文化自信把握話語權,并將它解讀和轉換為學生樂于接受的生活話語,是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的必然途徑。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政課教育中對主體文化胸有成竹,并能夠與時代想吻合,能夠推動文化屬性的回歸,語言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使之成為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強大的文化基礎和精神動力??墒且龅饺绱耍皇且患苋菀椎氖虑?。不僅需要老師自身的努力,熟悉主體文化,并很好地表達出來,而且還需要學生們的積極配合,否則就是自言自語,對牛彈琴了。因此,堅持文化自信,加強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首先要做好師生情感的共鳴,達到“親其師,信其道、行所以”。思政課話語如何實現(xiàn)文化力量的導向,并且?guī)熒g產(chǎn)生共鳴?需要師生共同對文化有一個主觀到客觀的認知,產(chǎn)生感性到理性的跨越,求得共識。比如,在講“做有擔當精神的時代新人”時,需要師生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典故熟悉并能正確理解它。所以我們在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中要有意識地對師生之間的情感共鳴進行培育,要讓師生在文化認知的過程中一起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最終將文化的認知導向與師生的自我認知與知識儲備結合起來,充分調(diào)動主體的文化自覺和文化主動性,形成課堂上的和諧,達到比較滿意的教學效果。
其次,需要在課前課后進行文化價值的認同培育。價值認同作為文化自信的核心動力之一,是主體對文化價值的客觀運用肯定,也是主體在進行思政話語過程中運用情感導向的文化源頭之一。因此,我們需要在思政教育過程中強化認知能力,通過各種方式對當下的社會風尚進行客觀理性辨析,用共同的價值觀形成堅定的文化價值認同。如當前高校思政課教育要大力弘揚中國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一種文化價值的認同培育。
最后,要進行文化的理性升格。文化的理性升格,通俗地講就是在思政教學中如何理性運用和靈巧輸出文化。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必須抓好話語藝術這一環(huán)節(jié)。對學生來講,老師知識淵博固然重要,但語言簡潔明了、聲情并茂、激情四射的思政課,未嘗不是一堂終身難忘的課。
2.提高思政老師的話語體系能力建設
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不僅需要老師有扎實的理論根底,而且需要老師不斷學習和創(chuàng)新。在文化自信視閾下,上好思政課,老師不僅需要具備比較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技能,而且還要不斷汲取其它學科的理論知識,不斷探索、挖掘新知識新技術,學以致用,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化視野和文化思考,才能很好地闡釋思政課遇到的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才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育,取得預想的效果。
創(chuàng)新源于實踐,發(fā)展于實踐。在創(chuàng)新方面,老師也可以進行相應的實踐行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有的放矢,是思政課教育的根本方法和途徑。老師加強實踐教學,有意識地提升思政教育的實踐性質(zhì),可以創(chuàng)新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如思政課老師不要只滿足于第一課堂,可以多開辟第二課堂,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種文化活動,如國學講座、詩詞大會、文化下鄉(xiāng)、文化展示、德育基地參觀等各種活動,讓學生進行體驗教育,耳濡目染,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提升自身的境界,升格其文化認知,就是一個好老師的評價之一。
3.加強思政課話語體系正能量建設
在文化自信的視閾下,思政課必須要大力宣傳正能量,弘揚正氣。我們在對待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文化時,需要辯證對待,發(fā)揚其有益文化,摒棄剔除其落后文化,“吸取其精華,排斥其糟粕?!贝蠹抑?,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領域中,儒家思想一直被奉為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與核心,是傳承了幾千年的正統(tǒng)思想。其中一些關于道德禮教和社會治理方面的經(jīng)典的觀點,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潤人心、法安天下?!笔俏覈幕木猓词狗诺疆斚乱捕季哂蟹浅V匾囊饬x,我們必須予以弘揚、繼承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但是儒家思想里面的綱常倫理方面的部分觀點如果放到現(xiàn)代社會則是很不適合,甚至是腐朽落后、有害于現(xiàn)代人思想的文化,所以我們必須堅決予以摒棄與剔除,不做愚昧的延續(xù)與傳遞。所以,在文化自信視閾下的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中一定要明確、強化話語體系的內(nèi)容的正確性,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教育,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講政治、講正氣,牢牢把握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
綜上所述,文化自信作為強國之魄,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源泉。對于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來講,只有堅持高度文化自信,才能夠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真正在思政話語得到體現(xiàn),才能行之有效地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蓬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田佳佳. 文化自信視閾下的高校思政話語體系新創(chuàng)建[J]. 上海黨史與黨建, 2017(7):52-54.
[2]李超民, 茹奕蓓. 文化自信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研究[J]. 學術論壇, 2017, 40(5):172-180.
[3]馬波. 新形勢下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的路徑探究[J]. 社科縱橫, 2015(11):14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