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寒
摘 要:農村中學體育課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是學校體育理論體系中的重要一環(huán)。通過對農村中學體育教學策略的研究,關注中學生體育行為的形成,促進中學生掌握運動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中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農村學校;中學體育;教學策略
一、教師主導形式多樣性
中學體育教學過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為中學體育水平目標之間的差距較大,對學生體育學習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層次性。但不管水平的差異與層次的不同,教師都要堅持以學生身心發(fā)展為體育教學實踐的主要導向,設定不同的體育教學過程,教師應當在不同的角色中,對應學生主體性的絕對需要。教師應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將眼前的教學與學生的終身鍛煉相結合,通過語言提示、示范重現(xiàn)、手段實踐、問題探究、多元評價、營造環(huán)境等策略,幫助與指導學生掌握體育基本技術、基本技能,注重開發(fā)中學生的運動潛能,引導中學生積極參與體育實踐活動,通過系統(tǒng)的、主體式的運動學習實踐,促進學生身體的正常發(fā)育與健康成長。
二、教學條件資源開放性
農村大多數(shù)中學都屬于教學條件資源匱乏的地區(qū),面對這一嚴峻的趨勢,中學體育教師更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設備條件來不斷擴充教學條件資源。教學資源開放性是指充分利用現(xiàn)有學校體育教學資源以及社會體育教學資源。[1]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既要開發(fā)校內的人力資源也要開發(fā)校外的人力資源,如吸引學生家長、企業(yè)管理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等參與到學校體育活動中,以形成體育教學資源的整合“視圖”。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注重體育設施與條件資源的開發(fā),主要包括:發(fā)揮體育器材的多功能、改造體育場地、自制體育器材。教學內容資源的開發(fā)包括運動項目內容的改造、引入新興運動項目、民間民族體育項目的傳承以及自然體育資源的開發(fā)。中學體育還可以通過暑期夏令營、青少年文化館體育活動等加以補充。教師應該堅持開發(fā)與利用體育教學資源開放性與校本性。要改變體育資源就是體育物質條件的傳統(tǒng)觀念,要在發(fā)揮體育人力資源作用中尋找突破口,構建體育人力資源的“頁面設置”。
三、教學方法變化適應性
通常來說,體育教學方法包括三種基本要素:語言、體育教學實物和實踐。一般而言,選擇其依據是由五個因素所決定的,即: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教師、學生及教學條件(包括氣候條件)。在農村中學校,教師應該注重“工具”式教學方法的運用,通過學生自主設定學練的內容,然后教師解答學生運動實踐中可能遇到的疑問,學生通過教師的引領與指導,經過反復運動實踐鍛煉,從而獲得相關的運動技能,最后學生個體或群體對自身運動實踐過程進行反思與總結。體育教學方法的多變化是體育課程教學的必需,教師應該合理地運用自主學練法、探究學練法與合作學練法,根據中學體育教學內容的規(guī)限,采用能夠與之對應的體育教學方法與手段。
四、家庭體育支持動力性
家庭體育是指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體育活動組織形式,農村學生的家庭體育活動包括體育旅游、踏青、爬山、劃船、釣魚、叢林野營和滑雪等。社會的進步發(fā)展為家庭體育與學校體育的結合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時空條件。家庭體育中有關時尚的運動生活方式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體育生活空間;確保學生更好更多地掌握體育知識,尤其是家庭體育對學生的體育認知水平的提高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成為學生完成學校體育學科學習任務的動力,促進學生在心理認知上對參與體育活動具有正確的理解力,能夠把家庭的支持轉化為個體的實際行動。然而,家庭體育對學校體育同樣存在消極的因素。
五、體育教學模式合作性
所謂合作性體育教學模式,是強調小群體合作運動實踐,基本組織形式是以5~8人為學習小組,以小組合作性的運動學習成績作為教學評價的標準。合作性體育教學模式以三種方式表現(xiàn)運動學習過程,一種是互流式合作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在運動實踐中開展互相幫助,相互激勵,共同實現(xiàn)教學目標。一種是沖突式合作學習,小組的每一個成員之間都要進行運動比賽,在相互競爭中得到相互提高,形成個體運動利益的共同體。第三種是研究式合作學習,小組通過體育理論與實踐的各種課題的研究,形成集體的智慧與團隊的協(xié)作,促進小組成員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但合作性體育教學模式也有一定的不足之處,主要是小組成員之間體育基礎的差異與時間精力投入的差異,會使小組成員之間產生“距離感”與“障礙感”,在一定程度上會產生體育運動學習的消極因素。因此,教師在體育課教學中,采用合作性教學模式,尤其是要關注學生運動個體以及個體之間相互連結狀態(tài)的水平高低,因為這是小組合作運動所能產生效益的基礎。
六、體育學習評價準確性
體育教學評價是教育評價的組成部分之一,是評價活動在體育教學活動領域的具體表現(xiàn)。[2]教師對體育學習的評價內容標準的制定權利應該交給學生,教師只能指導學生掌握與運用評價的內容結構,可以由學生個體或群體經過研究,制定出有利于自我運動發(fā)展與提高的體育學習評價內容標準。這種評價模式客觀上能夠淡化傳統(tǒng)體育評價的選拔、甄別、精英化效應。這種評價模式能夠推動教師對學生運動學習理論的指導作用,真正給學生與教師營造“零距離”的交流與合作。表面上看這種評價模式似乎是學生說了算,實際上學生采用的評價內容正是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本內容,同時也能反映學生創(chuàng)新運動學習的
結果。
參考文獻:
[1]吳曉蕾.提升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的探討[J].嘉興學院學報,2007(3):112-114.
[2]周坤.論研究性學習方式下體育教師教學策略[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5):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