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學慧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 學術理論研究部,哈爾濱 150028)
顏淵問孔子治國的道理,孔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和,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盵1]20這便是“鄭聲淫”的理論來源?!渡袝虻洹吩唬骸霸娧灾荆柙佈?,聲依詠,律和聲?!盵2]《禮記·樂記》也有相同的闡釋:“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3]1536詩樂舞當為一體,若將“聲”從中剝離開來,緣何“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故本文認為鄭聲即鄭風也。
據《史記·鄭世家》載:“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周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鄭。封三十三歲,百姓皆便愛之。幽王以為司徒?!薄岸q,犬戎殺幽王于驪山下,并殺桓公。鄭人共立其子掘突,是為武公。”《史記索隱》認為,友的初封地“鄭,縣名,屬京兆。秦武公十一年‘初縣杜、鄭’是也。又《系本》云‘桓公居棫林,徙拾’。宋忠云‘棫林、拾皆舊地名’,是封桓公乃名為鄭耳。至秦之縣鄭,蓋是鄭武公東徙新鄭之后,其鄭乃是故都,故秦始縣之”[4]1436。“鄭是為畿內咸林之地,即今陜西西安府華州城北古鄭城。幽王無道,友為司徒,遷其民于虢檜之間,死犬戎難。其子武公定平王于東都,亦為司徒。因得其地,遂國于檜,都焉。在濟西、洛東、河南、潁北四水間,今為河南開封府鈞州新鄭縣?!盵4]1436
據此可知,鄭本食邑于陜西鎬京王畿左近,因為王室多故,有池魚之憂,因謀萬世之策。濟、洛、河、潁之間,因地勢險要,國多而弱,利于強食,“虢叔恃勢,鄶仲恃崄。皆有驕侈怠慢之心,加之以貪冒,君若以周難之故,寄帑與賄焉,不敢不許。周亂而弊,是驕而貪,必將背君。君若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無不克矣。若克二邑,鄢、蔽、補、丹、依、柔、歷、華,君之土也。若前華后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可以少固”[5]。鄭武公繼位后,復為周司徒。所食采之地,即為桓公所取虢鄶等十國。施舊號于新邑,則以新鄭為其邦都。
武王伐紂之后,為使殷祀不絕,封紂王的兒子武庚于殷,武王以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佐之?!拔渫跻芽艘蠹q,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鮮于管,封叔度于蔡?!盵4]1564楊寬先生認為:“周武王封其弟叔鮮于管,即今考古發(fā)現(xiàn)的河南鄭州商城?!薄拔髦懿淌逶庥诓?,姬姓,在今河南中牟附近?!盵6]查《中國歷史地圖集·春秋·鄭宋衛(wèi)》,鄭東遷之土,恰與管蔡故地成犬牙交錯之勢,甚至有一部分曾為管蔡之屬。武王薨逝,成王年少,周公監(jiān)國,管蔡不服,與武庚作亂,周公承王命誅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
周公平叛之后,以殷、管、蔡三地封周武王同母弟康叔于茲,是為衛(wèi)國(衛(wèi)國之南,即鄭國)?!昂觾缺疽笾f都,周既滅殷,封其畿內為三國,詩風邶庸衛(wèi)國是也。鄁,以封紂子武庚;庸,管叔尹之;衛(wèi),蔡叔尹之:以監(jiān)殷民,謂之三監(jiān)?!盵7]1647鄭玄《詩譜》云:“自紂城以北謂之邶,南謂之鄘。”《毛詩后箋》又云:“楚丘與漕二地,皆見《鄘風》,在河南,足證衛(wèi)地在河南者,故鄘也?!蓖瑫r,周公又命紂王之庶兄“微子開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國于宋”[4]1342。
春秋中期,鄭國勢力所及,黃河之南,洛水之東,潁水之北,濟河以西,大致位置在今河南西部滎陽經新鄭向河南東南方向延伸,國土狹長。其北方偏東是鄰國衛(wèi)國,東南方向即宋國。因此,有理由認為,鄭國東征之地,屬于殷商故地。那么,鄭國民眾的構成,除鄭桓公所遷之民,有大量的殷商遺民存在??鬃诱J為:“陰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敬,勝而無恥。”[3]1642漢代的司馬遷總結商紂亡國的原因便有“好酒淫樂,嬖于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于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4]105。顯然,對于商紂亡國的鞭撻已經擴大化了,殷商之民也承擔起亡國的指責。這種政治歧視隨之又加在了鄭國、衛(wèi)國的身上,同時,因為鄭國執(zhí)政者種種失禮行為的存在,鄭國乃至其民已經無法洗刷這種強加的屈辱,鄭國的早亡,更坐實了這一點。
鄭桓公、鄭武公父子,皆為周王室之司徒。據《周禮》載: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物;而辨其邦國都鄙之數,制其畿疆而溝封之,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8]。鄭桓公對于周王室的安危形勢、封建情況、山川險弱,當了如指掌。王室暗弱,始食之地,左近王畿,無險可守,不可久長。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故為自身及子孫計,遂假王命以伐東虢,謀天險之地。事實證明,鄭桓公確有遠見卓識:秦武公十一年,即魯莊公七年,鄭之故地即為秦所占。
“《正義》曰:‘作《緇衣》詩者,美武公也。’武公之與桓公,父子皆為周司徒之卿,而美于其卿之職。鄭國之人咸宜之。謂武公為卿,正得其宜,諸侯有徳,乃能入仕王朝。武公既為鄭國之君,又復入作司徒,已是其善又能,善其職,此乃有國者,善中之善,故作此詩美其武公之徳,以明有邦國者,善善之功焉?!盵9]336
周人本著“封建親戚,以番屏州”的原則,實行了分封制度。鄭桓公既為周厲王的兒子,當屬姬姓。而其取地之虢國,亦為姬姓?!蹲髠鳌焚夜迥暝疲骸半街?、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盵10]47杜預注曰:“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盵10]47顏師古注漢書,引臣贊之說:“幽王既敗,二年(公元前769年)而滅會,四年(公元前766年)而滅虢?!盵7]1544顯然,鄭桓公掠取了同為周宗室虢國之地,同姓相伐,已失“親親”,故知鄭國東遷即非禮也。
《周禮·大司徒》職曰:“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禮教敬,則民不茍。二曰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三曰以陰禮教親,則民不怨。四曰以樂教和,則民不乖。五曰以儀辨等,則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則民不偷。七曰以刑教中,則民不暴。八曰以誓教恤,則民不怠。九曰以度教節(jié),則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十有一曰以賢制爵,則民慎徳。十有二曰以庸制祿,則民興功?!盵8]703
作為掌管周王土地及施以禮教的大司徒,當為周王修禮樂,親睦同姓,惠施仁政。鄭武公、桓公卻外仁內私,奸計取同姓之邑??鬃釉唬骸叭硕蝗?,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1]24司禮之官,率先失禮,可窺周德之衰。而鄭以詐遷國,立國非禮,治國亦非禮也。《左傳》恰恰是以鄭國第三代國君鄭莊公不兄、共叔段不弟開篇的。作為母親,姜氏欲廢嫡,此舉不僅使母子反目,同時已經挑戰(zhàn)了周室立嫡立長制度的權威性。共叔段因恃寵而恣意妄為,既無弟之禮,又滋生不臣之心;鄭莊公為君為兄,弟不類卻不教,一味放縱而使其失德,待其叛而誅之。對此,呂祖謙的評論極為尖銳,他認為:“道之以逆,而反誅其逆;道之以叛,而反討其叛,莊公之用心,天下之至險矣!”[11]母親有過失,卻不規(guī)勸,共叔段反叛之后,又驅逐了自己的母親。
筆者認為,此后的鄭莊公“闕地見母”應是出于當時政治上的需要,即為他稱霸諸侯獲得美譽的口實。因為,作為周平王的卿士,作為周氏的諸侯國,竟然“周鄭交質”,顯然已經與周王等肩,進而又發(fā)展到“取成周之禾”,挑戰(zhàn)周天子的權威。更有甚者,《左傳》桓公五年,繻葛之戰(zhàn)“射王中肩”,周王的尊嚴和權威在諸侯國面前,已經蕩然無存。如果說這是祝聃誤傷周王,僖公二十四年,扣留王的使者,就不僅是無王了。元代的鄭玉有著鞭辟入里的分析,他認為:“如《傳》所言鄭實叛也。不聽王命而復執(zhí)其使,非叛而何?王怒而討之,亦理所當然……今乃命狄人出其師,以伐同姓之國,失所以表正中國之道矣。故《春秋》書狄伐鄭,繼書天王出居于鄭,以見禍本亂源,實在于此。許氏曰:鄭執(zhí)王使,是無王也。王啟狄?guī)?,是無中國也。天下何恃不亂?”[12]
周初封建的根本目的在于懷柔天下,以親親屏周而御外侮,但是在西周末春秋初,周室日衰,已經無力控制日漸強大的諸侯,甚至托庇于諸侯。而給予深處風雨飄搖中的周天子,或者說周的禮樂制度,以沉重一擊的竟然是囂張而跋扈的同姓諸侯鄭國,這是武王和周公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
“古者堯之于舜者,聞舜孝,知其能養(yǎng)天下之老也;聞舜弟,知其能施天下之長也;聞舜慈乎弟□□□□□□為民主也。故其為瞽叟子也,甚孝;及其為堯臣也,甚忠。”[13]鄭莊公為臣而不忠,為子而不孝,為兄而不能慈,已經喪失了作為諸侯王應有的諸多禮法條件?!岸Y,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编崌天竦脑蚴呛軓碗s的,率爾失禮恐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通過史志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鄭地的風俗是獨樹一幟的,或者說很好地保存了夏商的文化傳統(tǒng)。《后漢書·禮儀志》劉昭注引《韓詩》曰:“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xù)魄,秉蘭草,祓除不祥?!盵14]劉昭征引蔡邕之說來說明“祓除”之禮的來源:“《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自上及下,古有此禮。今三月上巳,祓祈于水濱,蓋出于此?!辈嚏哒J為,祓除之禮古已有之,《論語》的暮春“浴乎沂”便是這種古禮的再現(xiàn)。需要說明的是,孔子所認同的“浴乎沂”已經被儒家禮樂思想文飾了,即導之以禮了,已經失卻了許多原始民俗的成分。而在春秋時期的鄭國卻完整地保留了這種民俗,故《漢書·地理志》云:鄭國“左洛右沛,食溱洧焉。土狹而險,山居谷汲,男女亟聚會,故其俗淫”[7]。這一風俗在《周禮》一書中也有頗耐人尋味的記載:“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盵8]733對此,鄭玄認為這是“中春陰陽交,以成婚禮,順天時也”?!栋谆⑼x·嫁女篇》:“嫁娶必以春何?春者,天地交流,萬物始生,陰陽交接之時也?!盵15]
傅道彬先生從生殖文化的角度,對此進行了敏銳的分析:“春天是一個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所以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在春天的舞臺上,上演著生動的生殖崇拜和生命崇拜的儀式,當自然的生命從沉睡和封閉的冬季覺醒的時刻,人類自身的生命也投入了歡快舒暢的酒神懷抱中,連中國這最保守的民族也提倡‘仲春二月,奔者不禁’,人為的倫理阻止不了自然生命的沖動。”[16]116
《詩經》保留了古代女性氏族社會的一些風俗習慣。鄭風表現(xiàn)得尤為鮮明,《溱洧》所謂的“女惑男”便是這一風俗的集中體現(xiàn)。春天邂逅于溱洧水濱的男女大膽、潑辣、率真、饒有情趣的對話,洞穿禮樂文化名之以“淫邪”霧靄,我們所看到的是青春生命的召喚,是身臨其境的愛戀感受: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當以宗教視之,他所看到的是人性;當以淫邪目之,他所看到的是肉欲;當以愛情觀之,他所看到的是生命。傅道彬先生從生殖文化的視角,給予生命本源以哲學的追問和思考,認為:對于渴望生命的原始人類,追溯春天的意義,歡呼春天的降臨,繼而模仿自然現(xiàn)象,進而形成了宗教的儀式。春的祭祀風俗,實際上就是一種生殖崇拜的原始風俗的表現(xiàn)。鄭國三月溱洧之濱,秉蘭草以祓除不祥,“這是一個集體的生命節(jié)日,男女可以自由交歡,放浪形骸,是歌頌春天的頌歌,更是對自身生命的歌頌”[16]118。
美好的生命被冬天禁錮,在春天終于找到了釋放的時機,“每春月趁墟唱歌,男女各坐一邊,其歌皆男女相悅之詞……若兩相悅,則歌畢輒攜手就酒棚,并坐而飲,彼此各贈物以定情”[17]。這種釋放的快樂和歡歌的形式,凝固在文化的天空上,于是三月上巳的祓除衍變成一種固定的形式?!短藉居钣洝肪砥呤骸叭律纤热沼衅蜃诱摺保懊繗q三月三日蠶食之辰,遠近之人祈乞嗣于井中”[18]。傅道彬先生印證了郭沫若先生的觀點:“溱洧之詩詠溱、洧之間游春士女既殷且盈,而兩相歡樂?!挥^乎,士曰既且’,觀者歡也,委言之也;且者祖也,言已與他女歡御也。而求歡之女與既祖之士終復謔浪相將,誓無相忘。觀此,可知士之所祖者非一女,而女之所歡者非只一人?!盵16]118故知思春將是人類生命中一個永恒的主題,其與愛情相始終,不棄不離。
筆者認為,在鄭國“秉蘭”或者說“佩蘭”傳遞的是求愛、求歡的信息?!蹲髠鳌沸辏嵨墓匈v妾曰燕姞,夢天使與己蘭。文公見之,與之蘭而御之,生子即名蘭,是為鄭穆公?!把鄪爥籼m”就是“執(zhí)蘭”這一宗教儀式的世俗化、大眾化,其反映了鄭國所延續(xù)的傳統(tǒng)而古樸的風俗,熱烈而浪漫的風情。在這種民俗潛移默化影響下的鄭國女性,對于愛情的追求是潑辣的、大膽的,決不虛偽而是直奔主題。因此,其個性是率真的,吟唱是熱烈的:“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叔兮伯兮,倡予要女”,“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子不我思,豈無他人”,在這種宣誓愛情生活化的要求下產生的足以惑人心智的世俗化音樂,是無法滿足孔子治世需要的,故斥之為“淫聲”?!睹娬x》附和孔子之說,認為:“鄭國淫風大行,述其為淫之事。言溱水與洧水,春冰既泮,方渙渙然流盛兮。于此之時,有士與女方適野田,執(zhí)芳香之蘭草兮,既感春氣,托采香草,期于田野,共為淫泆?!盵19]孔子惡鄭聲,一語道破天機的是文學門的子夏,即“糅雜子女,不知其父”,這不正是“士之所祖者非一女,而女之所歡者非只一人”原始婚姻風俗的本真體現(xiàn)嗎?
鄭國獨特的婚姻風俗,還表現(xiàn)在與孔子提倡的“相?!钡呐苑驄D觀念上?!蹲髠鳌坊腹迥辏崊柟麣⒌魧嗟募乐?,便與祭仲的女婿雍糾合謀。祭仲的女兒雍姬知道這件事后,問她的母親:“父與夫孰親?”她母親的回答是“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結果,祭仲殺掉雍糾,鄭厲公被迫逃亡蔡國?;蛟S“人盡夫也”便是“人盡可夫”,在我們今天看來是極端惡毒的語言,但在先秦,它卻是母系氏族婚姻制度的殘留,而這種婚姻制度,在士女心目中尚不存在被納入儒家視野中的“從一而終”的夫權觀念。似乎是為了注解“鄭聲淫”,曾浸染于這種風俗中的美麗的女性夏姬,成為《左傳》所不遺余力撻伐的而自己卻不知錯在何方的被侮辱和被損害的形象。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叔向的母親說:“子靈之妻殺三夫、一君、一子,而亡一國、兩卿矣,可無懲乎?吳聞之,甚美必有甚惡。市鄭穆少妃姚子之子,子貉之妹也。”[10]396子靈為申公巫臣,子靈之妻就是鄭穆公的女兒夏姬。據《左傳》記載:宣公十年,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在夏姬家飲酒,陳靈公對儀行父說:“夏征舒像你!”儀行父說:“也像你!”夏征舒即夏姬的兒子,怒而殺掉陳靈公,自立為陳侯。孔寧、儀行父懼而逃楚。宣公十一年,楚因夏征舒之亂而伐陳,殺了夏征舒,掠走夏姬,以陳國為楚一縣。這就是叔向之母所說的殺“一君、一子,而亡一國、兩卿”。成公二年,申公巫臣以戒色戒淫明德為理由,成功地勸止了楚莊王欲納夏姬為妃的行為;子反又要娶夏姬,巫臣又以“是不祥人也!是夭子蠻,殺御叔,殺靈侯(陳靈公),戮夏南(夏征舒),出孔(孔寧)、儀(儀行父),喪陳國,何不祥如是”的理由嚇退了子反。申公巫臣卻私與夏姬有桑中之約,用計遣歸夏姬于鄭,自己出使鄭國,聘娶夏姬,逃奔晉國。成公七年,子反因娶夏姬不成,怒申公巫臣,與子重殺巫臣自族子閻、子蕩等人,并分其室。
從申公巫臣陳述夏姬不祥的理由可知,子蠻是夏姬的始婚之夫,御叔當是二嫁之夫,也就是夏征舒的父親,三嫁就是申公巫臣,叔向母親所說的“殺三夫”即此三人?!岸Y失求諸于野”,鄭國是“山居谷汲”的地方,因文明化之乏力,其必然保存原始的婚俗習慣,“士之所祖者非一女,而女之所歡者非只一人”,這種風俗,在鄭國或許已經形成一種觀念,已經被人們約定俗成地接受,并且踐行。
鄭國徐吾犯之妹長得很美,公孫楚和公孫黑皆欲聘之。徐吾犯遲疑不定,告訴了子產。子產讓徐吾犯之妹“唯所欲與”,徐吾犯果然“使女擇焉”(《左傳》昭公元年)。在鄭國,這是自然所賦予人的性情,是人的權利。但是,及至文明侵染已久,或者說甚為禮樂文明所化的晉國,美麗便成為夏姬的罪惡,“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茍非德義,則必有禍”(《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左傳》的話語權是男性的,但是我們卻不曾發(fā)現(xiàn)夏姬主動地投懷送抱。禍亂實肇始于不設禮儀之防的男性,美麗不是錯誤。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救鄭,大捷,楚成王“取鄭二姬以歸”。但是“諸侯是以知其不遂霸也”,因為楚成王的舉動已經超出了禮法的規(guī)定。此亦可見鄭女之美,是令人心儀的。鄭國當是美女如云的國度,《鄭風·出其東門》有言:“出其東門,有女如云?!币嗫芍病;蛟S諸侯艷羨而伐鄭,欲求其美女而歸罷了。據《韓詩外傳》載,楚莊王為聽朝而罷宴,樊姬笑曰:“妾得侍于王,尚湯沐,執(zhí)巾櫛,振衽席,十有一年矣。然妾未嘗不遣人之梁鄭之間,求美人而進之于王也?!盵20]35當春天到來,青春激蕩飛揚的男女們,扣合著生命的律動,在溱為河畔,真實而又自然地演示著生命的邏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歌詠之不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3]2527。
一種文化現(xiàn)象,必然會有適合其滋生、生長的環(huán)境,鄭聲的產生便是這樣,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即相對獨立的民俗文化色彩。桑間濮上之地,男女聚會、幽會,尋找快樂,并體驗著快樂。漢代鄭玄說:“今論說鄭國之為俗,有溱洧之水,男女聚會,謳歌相感,故云鄭聲淫。《左傳》說煩手淫聲為之鄭聲者,言煩手躑躅之聲使淫過矣。謹按今鄭詩二十篇,說夫人者十九,故鄭聲淫也?!盵21]沐浴在春風里,呼吸著春天的氣息,“靡曼皓齒,鄭衛(wèi)之音,務以自樂,命曰伐性之斧”?!秴问洗呵铩っ洗航洝贰颁狼椅洹钡哪腥撕汀邦伻缢从ⅰ钡呐?,吟唱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熱情奔放,大膽潑辣,極盡聲色之娛。“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眲⑽踺d云:“詩者,天地之心。文中子曰:‘詩者,民之性情也?!丝梢娫姙樘烊酥稀!盵22]純樸的蕩漾于心田的快樂形之于聲,便構成了鄭風的主體風格/歌詠情色。因此,以理學的視野觀察鄭風的朱熹才認為:“鄭衛(wèi)之樂,皆為淫聲。然以詩考之,衛(wèi)詩三十九,而淫奔之詩才四之一;鄭詩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詩已不翅七之五。衛(wèi)猶男說女之詞,而鄭皆女惑男之語。衛(wèi)人猶多刺譏懲創(chuàng)之意,而鄭人幾于蕩然無復羞愧悔悟之萌。是則鄭聲之淫,有甚于衛(wèi)矣?!盵23]其意便不難理解了。同時,朱熹又從側面告訴我們:“三月上巳祓除”的風俗在春秋時代的鄭國頗為暢行,或者說這種民俗在鄭國保存得較為完好。需要指出的是:“女惑男”不僅僅是鄭國的風俗使然,《春秋》所記載的諸侯之間的第一場戰(zhàn)爭便是從鄭國開始的。鄭莊公和宋殤公有9年兩人同時在位,進行了大大小小10次戰(zhàn)爭。鄭國是一個中等大小的國家,且鄭之東有強齊,鄭之北有晉,鄭之南有楚,鄭之西有秦,先后稱霸,交替伐鄭。長期的征戰(zhàn)必然使人口急劇減員,且都是精壯的能夠長期征戰(zhàn)的男性。如此,鄭國的“美女如云”、鄭風“女惑男”便不足為奇了。
以歌詠情色為主要基調的鄭風,是很容易被人接受的?!懊衣X,鄭衛(wèi)之音,務以自樂,命之曰伐性之斧”[24],《呂氏春秋》這種無窮的魅力,竟然使魏文侯“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wèi)之音,則不知倦”?!抖Y記·樂記》在禮崩樂壞的春秋中后期,諸侯之間,大國忙于稱霸,小國忙于自保,禮法對于社會生活的控制是乏力的,在禮義道德掩蓋下的生命的鮮活和律動,趁機噴涌而出,這時的鄭聲或許已經形成了一種風尚,并且已經嚴重地沖擊了雅樂的地位。雅樂的崇高地位有被鄭聲取代之虞,這才引起了孔子的憤怒。
孔子之言一出,鄭聲于是變成了“淫聲”,同時所有的“淫聲”都被視為“鄭聲”,后又稱之為“新聲”。從鄭國風俗歌謠彌漫開來的“鄭聲”歧視,從春秋中后期始,又降至戰(zhàn)國,蔓及到漢初。而對于鄭衛(wèi)之地的文化歧視,至今不曾消退。
“音之起也,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子。感物而動,故形于聲?!盵3]2527《樂記》認為,詩歌的產生源于感動,感動源于自然的引發(fā),于是歌詠成韻?!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落在河洲上的雎鳩鳥的咕咕叫聲,演繹了一首生命的戀歌。然而,同為求愛示歡的情歌鄭風,孔子緣何嫌惡而美關雎呢?《毛詩序》認為:“《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盵9]269這是將詩提之政治功用的高度,倡倫理教化之說。“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歌如果有如此神奇的功用,治國平天下,作樂歌詩,斯可以已矣?此論失之甚也!孔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盵1]32《論語·八佾》這才是孔子欣賞這首詩的真正原因?!墩f文解字·水部》曰:“久雨為淫”,故“淫”為“過”之意。孔子是認為,《關雎》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悲哀而不痛苦。那么,孔子惡鄭聲,就是惡鄭聲過分張揚愛情,宣泄情欲?!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3],“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便是孔子詩論的“節(jié)”?!爸杏怪疄榈乱?,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堯曰》)孔子倡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詩歌創(chuàng)作或說審美接受,就是中庸審美思想的體現(xiàn)。中庸不僅是道德的評價,孔子已經將其引入詩歌的審美批評。
許多人將鄭聲之“淫”,理解為淫邪,卻又陷入了一種悖論。即此不僅與“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相牴牾,也是對“禮失求諸于野”的挑戰(zhàn)。既然禮儀能夠很好地保存在民間,那么由于文化發(fā)展的不均衡性,在固定區(qū)域的民俗存在就是可以認同的?!疤烀^道,率性之為道”[3]1625,所以孔子認為,詩三百思無邪!這恰恰是孔子性情詩論的先聲。鄭聲出自性情,但是過于放任而無節(jié)制,《關雎》祈于愛情,卻用禮樂去裝飾、去節(jié)制。琴瑟鐘鼓禮樂迎親或是娛樂方式,是周天子以及諸侯王能夠享受的禮儀方式,因此,像《毛詩序》由禮教引申為政治,故“孔子云: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25]?!抖Y記·經解》便是可以給予理解了。毛公為詩作序的時代,《詩》已經變成了《詩經》,純粹為政治服務去了,《詩》之作為詩的獨立性被弱化了。
作為鄭國的民俗音樂,其根深深地植入鄭地民眾之中,因為喜聞樂見,易于接受和傳播,顯示了強勁的生命力。作為禮樂制度的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的雅樂,如尸般的凝重肅穆,儀式的凝固,已經失去了對疲于連年征戰(zhàn)而政權不斷更迭的新諸侯王門的吸引力,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禮法對于民俗音樂的控制漸趨乏力,鄭衛(wèi)之音已經開始挑戰(zhàn)雅樂的崇高地位,極有取而代之的可能。作為文化的巨人,孔子看到了這一點,并深以為憂,大聲疾呼:“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與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1]208
到了戰(zhàn)國之際,以儒者為師并被后儒激賞的魏文侯,尚且對子夏說:“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wèi)之音,則不知倦。”[3]《禮記·樂記》鄭聲之亂雅樂不幸被孔子所嚴重了。魏文侯以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為師友,被視為賢君,而稱譽于諸侯,其尚且聽古樂而煩倦,其他諸侯欣賞鄭衛(wèi)之音,將是樂此不疲了。齊宣王就曾直言不諱地對孟子說:“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直只好世俗之樂耳。”[26]24《孟子·梁惠王下》韓詩外傳曰:“昔之君子,道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厲而不試,刑措而不用也。故形其仁義,謹其教道,使民目晰焉而見之,使民耳晰焉而聞之,使民心晰焉而知之,則道不迷而民志不惑矣?!盵20]106禮樂文化濡染的諸侯王們已經自迷,百姓何得而不迷?而化外之強秦未迷,其吞并六國是順理成章的。
孔子云:“邦風其納物也,溥觀人俗焉,大斂材焉。其言文,其聲善?!盵1]《孔子詩論》詩為感物而發(fā),故詩言其志也。志之所之者,月之所致也,因此由詩樂可以觀風俗,觀人情,觀政治。劉勰曾經說過:“韶音難追,鄭聲易啟。豈惟觀樂,于焉識禮?!盵27]詩樂禮之間的關系是互為表里的,深通詩樂禮關系的趙衰說:“說禮樂而敦詩書。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28]《禮記》言:“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盵3]1342禮樂是政治文明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而詩書正是這種價值文化的體現(xiàn)。
“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xiāng)原,恐其亂德也?!盵26]343“恐其亂”說明春秋中后期義亂、信亂、樂亂、德亂的現(xiàn)象已經出現(xiàn),這恰是禮崩樂壞的最為具體的表現(xiàn)?!巴鈨阮H邪,上下怨疾,動作辟違,從欲厭私,高臺深池,撞鐘舞女。斬刈民力,輸掠其聚,以成其違。不恤后人,暴虐淫從,肆行非度,無所還忌。不思謗讟,不憚鬼神,神怒民通,無悛于心?!盵10]379
鄭國本為殷商故地,其保存了群婚制的風俗習慣。對此,滅商且以禮樂制度為其政治堅守的周人,不僅具有政治上的自豪感,而且有著文化上的優(yōu)越感,政治歧視附協(xié)文化鄙夷作為一種遺產,已經沒有選擇自由性的鄭人只能被動地接受,“鄭聲淫”便是這一歧視和鄙夷的產物,鄭人承擔起了“亂雅樂”的惡名。以鄭聲為代表的民俗音樂以極其強勁的生民力固守著自己的位置,在禮制制約相對松懈之時,蘊結已久的力量應時應勢爆發(fā)而成為強勢的主流音樂,從而加劇了禮崩樂壞的頹勢。這時融入了其他新鮮血液的地方民俗音樂的鄭聲,已經被泛化,成為一種概念,成為一種政治,但是,后儒仍是不加分辨地控訴著鄭聲,于是乎衍變成一樁已經無法解決的學術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