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蒙古—衛(wèi)拉特法典》中的婚姻法律制度研究

2018-02-20 12:57王海鋒
西部蒙古論壇 2018年2期
關鍵詞:婚約法典牲畜

王海鋒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法律系 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家庭是人類社會共同生活的最基本單位,婚姻是形成家庭的前提條件。婚姻家庭關系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種社會關系。蒙古族的婚姻家庭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睹晒拧l(wèi)拉特法典》(以下簡稱《法典》)中有關婚姻制度的條款較多,在整個法典體例當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一、婚姻年齡

婚姻年齡是婚姻法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從古至今,任何國家、民族都很重視婚姻年齡,并用法律形式加以確定。明確規(guī)定婚姻年齡是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內(nèi)容,衛(wèi)拉特時期也不例外。

(一)婚姻最低年齡

《法典》第38條規(guī)定:要迎娶十四歲以上的姑娘,十四歲以下的要報告得木齊、收楞格。誰要違反此規(guī)定,要將其姑娘不要牲畜給別人。*道潤梯步校注:《衛(wèi)拉特法典》,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5頁。

此條款是有關女子婚姻最低年齡規(guī)定。即女子達到十四歲后才能結婚,禁止十四歲前結婚。如果女方父母把未到十四歲的女兒嫁給別人,并索要聘禮的,男方應向得木齊、收楞格通報暫緩。違反此令者,無權所要聘禮。

(二)婚姻最高年齡

于此相適應,《法典》中也規(guī)定了女子結婚的最高年齡。《法典》第42條規(guī)定:年已二十歲的姑娘(還未過門),要向婆家催說三次,如仍不娶,向諾顏報告另嫁別人。如不報告,以習慣法向姑娘的父親要回牲畜(彩禮)。*道潤梯步校注:《衛(wèi)拉特法典》,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1頁。據(jù)《法典》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女子成婚年齡為十四歲。按蒙古人的習俗,女子一般在定親后幾年內(nèi)完婚。有些聘定之女遲遲不被男方迎娶時該如何辦理?此條正是針對這一情況而制定的。從條文可以看出,女子結婚的最高年齡是二十歲,女子二十歲之前必須結婚。定婚后,女子已滿二十歲還未婚嫁,可向男方家長通告三次,男方家長不予理會,向諾顏報告并可另嫁別人。另嫁的前提是女方必須報給諾顏。不向諾顏報告而擅自另嫁,女方父母必須返還男方的聘禮。要是向諾顏報告后另嫁別人,可以不歸還男方的聘禮。

綜上所述,《法典》當中的女子結婚的最低年齡是十四歲,最高年齡是二十歲,結婚不能提前也不能遲延?!斗ǖ洹分笾贫ǖ摹犊柨ζ咂旆ǖ洹芬?guī)定的婚姻年齡為二十歲,比《法典》規(guī)定的年齡大了4歲。

二、婚約制度

古代蒙古族社會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蒙古秘史》中雖然有較多一夫多妻的記載,但這一現(xiàn)象只能說是貴族階層的特權。從《蒙古秘史》記載內(nèi)容看,成吉思汗的家族史也是按照一夫一妻記載的。廣大平民百姓依然按照“約孫”的規(guī)范,過著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婚姻中主婚權由父親掌管。如兒女年齡相仿,無需媒人,親自說親并定婚約。定婚后,兩家成為“忽達”(親家),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贈送定婚禮品,同時把兒子送到女方家庭?!睹晒琶厥贰分杏幸菜僭摪桶⒍d爾與翁吉剌惕的德薛禪成了親家,把自己的從馬作為定婚禮品贈予德薛禪,并把九歲的帖木真留在德薛禪家里做女婿的記載。*泰亦·滿昌,新譯注釋《蒙古秘史》,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66段)頁。

《法典》第46條規(guī)定:訂婚的親家有法律約束,無婚約的親家無法律約束,如女家的父母把姑娘另嫁別人,賽因庫蒙的,罰五九駝,敦達庫蒙的,罰三九駝,毛庫蒙的,以駝為首罰一九。原婚約主要回彩禮牲畜和他的女人。如其父母不服此罰,查其父母是否清白無罪,以法罰三倍。這項罰畜向另嫁之女婿取要,姑娘的父親吃(女婿)給的彩禮牲畜。*道潤梯步校注:《衛(wèi)拉特法典》,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7頁。

從上述條文可以看出,《法典》使婚約關系具有了法律效力,依法保護已有婚約的男女雙方的合法權益,無婚約的不受法律約束。如果女方家長違反婚約把姑娘另嫁他人,根據(jù)父母的身份,給予不同的處罰。賽因庫蒙的,罰五九駝,敦達庫蒙的,罰三九駝,毛庫蒙的,以駝為首罰一九。原婚約主要回牲畜和女人。如果女方的父母不知內(nèi)情,以上述罰畜的三倍的數(shù)額罰另嫁之女婿,并給女方父母。由此可見,毀婚約行所受到的懲罰是很嚴重的。

根據(jù)這些條文可以看出:《法典》只規(guī)定了一般百姓和女方毀婚應如何處罰,并沒有規(guī)定貴族和男方毀婚應受到何種處罰。這表明貴族階級在法律上有特權和男女之間在法律上的不平等。例如《法典》第43條規(guī)定:定婚女死亡,則未婚夫可以取回牲畜聘禮之一半。給頭盔或鎧甲者,可得代償如下:頭盔得五(牲畜),鎧甲以駝為首還一九,給火槍者得五(牲畜)。*道潤梯步校注:《衛(wèi)拉特法典》,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2頁。

《喀爾喀法典》對于男女雙方破壞婚約的規(guī)定比《法典》更加明確詳細?!犊柨Ψǖ洹芬?guī)定了諾顏毀婚和男方毀婚的內(nèi)容,毀婚的只歸還所收取的牲畜,但并不加罰。女方毀婚依然受到處罰,而且以婚約年數(shù)不同罰以不同數(shù)額的牲畜。例如《喀爾喀法典》第103條規(guī)定:女方接受的彩禮為牲畜,其女未出嫁前,婚約廢除由女方引起,訂婚約一年的,將所有牲畜全部退還男方;訂婚約二年的,牲畜及增值仔畜全部退還;三年或三年以上的,大小牲畜全部退還。因男方而解除婚約,男方只可取回牲畜。*道潤梯步編注:《喀爾喀律令》,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37頁。

三、婚姻聘禮制度

(一)聘禮制度

衛(wèi)拉特蒙古人的婚俗一般是凡婚姻嫁娶,以牛、羊、馬、駝、酒為聘禮,先期送到女家,成婚之日,婿先至門,女家請喇嘛念經(jīng),婿至,女出,共持一羊胛骨,拜天地日月。然后婿向女方父母尊長行見面禮,婿及女交結其發(fā),后在女家布置的蒙古包中完婚,婚后也舉行一系列的有關婚禮的活動。*金海、齊木德道爾吉、胡日查、哈斯巴根:《清代蒙古志》,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8頁。

按照衛(wèi)拉特的習俗,無論王公貴族或平民間的婚姻,男方都要送給女方家一定數(shù)量的聘禮,聘禮多為牛、羊、馬、駝。不同身份之人,聘禮數(shù)額、婚宴應宰殺牲畜的數(shù)量也不同。上述規(guī)定,反映了聘禮是婚姻締結的要件之一,并因身份、等級而有數(shù)量上的差別。換言之,不同階級出身的姑娘,聘禮不同。《法典》中分別規(guī)定:官職諾顏、塔布囊(駙馬)之女的聘禮牲畜數(shù)為三十個別爾克、一百五十匹馬、四百只綿羊;小諾顏、小塔布囊之女的聘禮牲畜數(shù)為十五別爾克、五十匹馬、一百只綿羊;四十戶得木其姑娘的聘禮牲畜數(shù)為五峰駱駝、二十五頭大畜、四十只綿羊;二十戶收楞格和乞雅(侍衛(wèi))之女的聘禮牲畜數(shù)為四峰駝、二十頭大畜、三十只綿羊。敦達庫蒙之女的聘禮牲畜數(shù)為三峰駝、十五頭大畜、二十只綿羊;毛庫蒙之女的聘禮牲畜數(shù)為二峰駝、十頭大畜、十五只綿羊。*道潤梯步校注:《衛(wèi)拉特法典》,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7—74頁。

上述條款詳細規(guī)定了當時蒙古社會不同階層在婚姻關系中聘禮的數(shù)量和品種??梢钥闯?,當時蒙古社會的最主要的聘禮是牛、羊、馬、駝。這與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不無關系,也反映了當時畜牧業(yè)的繁榮景象。

(二)媵者制度

《法典》中還有一個重要婚姻制度,即媵者制度,也稱之為媵嫁制度,俗說嫁妝或陪嫁物。媵者制度是蒙古族的習俗,肖大亨在《北虜俗風》中記載說:娶親時,其父“所贈嫁儀,如帳房、馬駝、衣物、男女仆奴之類,輒以數(shù)百計”。*圣武親征錄 肖大亨《北虜風俗》,呼和溫都爾、孟和吉雅、阿沙拉圖譯,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1985年,第265頁。陪嫁給女兒的財物、牲畜及奴仆都稱之為“媵者”(嫁妝)?!斗ǖ洹分袑﹄粽叩臄?shù)量做了具體規(guī)定。具體而言:職官諾顏們、塔布囊以及小諾顏、小塔布囊給的媵者數(shù)要根據(jù)所給聘禮牲畜數(shù)而定,一般與聘禮數(shù)基本相同,如要減少,親家雙方協(xié)商;四十戶得木齊給姑娘的媵者是十個札哈(成衣)、二十個札達蓋(布匹),馬鞍、馬嚼、大皮襖、棉坎肩(各一件),馬二匹。如有人媵者,要以駱駝回謝。陪嫁的物品,要據(jù)其質、量給回謝禮;二十戶收楞格給姑娘的媵者是五個札哈、十五個札達蓋、一匹馬、一峰駝。敦達庫蒙給姑娘的媵者是駝馬二、四個札哈、十個札達蓋,娶嫁要根據(jù)物品之質、量給回謝禮;毛庫蒙的陪嫁物是一匹馬、一峰駝、大皮襖、棉坎肩、馬鞍、馬嚼。

從《法典》中規(guī)定的媵者制度來看,蒙古社會把媵者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確定,成為蒙古婚姻法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媵者制度不只是蒙古族的習俗,早在公元前16世紀商朝的時候貴族之間就盛行媵嫁制度。

(三)婚宴宰食牲數(shù)

《法典》第39條規(guī)定:四十戶得木其的婚禮食畜,四頭大畜、五只綿羊。二十戶收楞格的婚禮食畜,三頭大畜、四只綿羊。敦達庫蒙的,兩頭大畜,三只綿羊。毛庫蒙的,一頭大畜、兩只綿羊。*道潤梯步校注.《衛(wèi)拉特法典》,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76頁。

從本條可以看出,法律規(guī)定可宰殺的婚宴食牲數(shù)量、種類因所娶嫁子女家庭的地位、官職而有所不同,依等級順序由多到少。當然婚宴上宰食牲畜是蒙古族的傳統(tǒng)習俗,是絕不能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蒙古人宰食牲畜,從成吉思汗大扎撒到元朝的法律,都規(guī)定用破胸屠宰法,而不使用穆斯林式的屠宰法,如違背則如法殺其人。

(四)義務婚姻

《法典》第40條規(guī)定:每年,每一得沁要為四戶人家之子娶妻。有兒子的十戶人家,要幫助一戶娶妻。幫助之家資助牲畜可以從新人物引者中接受一札哈;資助綿羊者可從新人物引者中接受一札達蓋;不得所要新人衣物;拒絕參加資助者,處罰兩峰駱駝、五匹馬、十只綿羊。*道潤梯步校注.《衛(wèi)拉特法典》,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78頁。

這固然是保留了氏族互助的殘余,另一方面也說明在當時的蒙古社會中盛行買賣婚姻,因聘禮昂貴,導致貧窮牧民無能力結婚。所以必須通過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使牧民互助完婚,不僅能夠解決人口缺少的問題,也體現(xiàn)了當時的互助完婚是一種政府的強制行為。

綜上所述,《蒙古—衛(wèi)拉特法典》當中的婚姻制度具有規(guī)范化、法律化的特征,對當時蒙古社會有普遍約束力,對蒙古社會的婚姻家庭制度的發(fā)展、社會的穩(wěn)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歡
婚約法典牲畜
20世紀五十年代內(nèi)蒙古牲畜改良工作初探
論作為判例法典的《春秋》*——以復仇為例
交換牲畜
婚約彩禮的法律規(guī)制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婚約的訂立與解除(1978—2000)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對我國婚約制度探析
婚約解除與離婚
西夏法典的演變及緣由綜論
冬季牲畜的飼養(yǎng)管理和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