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明巖
引 言
2015年11月25日,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簽署了《2015外空資源探索與利用法案》(以下簡稱《外空資源法案》),為私人實體進行小行星采礦提供了法律依據,賦予了私人實體對開采的任何小行星資源的各項權利,包括占有、運輸、出售和使用的權利等。〔1〕*作者簡介:聶明巖,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律系講師,德國科隆大學航空與空間法研究所博士?;痦椖浚罕疚南的暇┖娇蘸教齑髮W新教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編號:1010—YAH16092)之階段性成果?!?〕US Commercial Space Launch Competitiveness Act,Title IV (25 Nov. 2015),H.R.2262.無獨有偶,2017年7月13日,作為歐盟創(chuàng)始成員國之一的盧森堡出臺了旨在鼓勵私人開采小行星資源的《探索和利用外空資源法》,該法已于同年8月1日正式生效。*Draft Law on the Exploration and Use of Space Resources,available at:
《外空資源法案》的主旨是鼓勵美國公民探索和利用小行星及外層空間資源,并賦予美國公民對小行星包括外層空間資源的所有權。而政府將采取具體措施保障這種權利的穩(wěn)定性。*王國語:《拉開外空采礦競賽的序幕?——美國行星采礦立法的法律政策分析》,載《國際太空》2016年第5期。
《外空資源法案》爭議最多的部分是其明確規(guī)定了“依照本章規(guī)定且在遵守可適用的相關法律以及美國應履行的國際義務的前提下,參與小行星資源或外空資源商業(yè)獲取的美國公民,被賦予針對上述任何資源的占有、擁有、運輸、使用以及出售的權利”。*同前引[8],第16頁。一般認為,這一款的規(guī)定賦予了美國公民對開采的任何小行星包括外空資源的財產權。而這種權利的賦予很有可能違反了美國所應遵守的國際義務(尤其是《外空條約》中規(guī)定的相關基本法律原則的要求),即便《外空資源法案》同時明確規(guī)定了上述所有行為都應該符合美國所應履行的國際義務的要求。在這樣一個矛盾的背景下,學者們對于美國所應履行的相關國際義務(尤其是《外空條約》規(guī)定的相關義務)的解釋至關重要。而在美國《外空資源法案》已經生效且已經有效仿者的前提下,支持美國《外空資源法案》符合國際法義務要求的理論對于國際空間法規(guī)則的潛在影響便不可小覷了。
反對美國《外空資源法案》的一個重要法律支撐是《外空條約》第二條的規(guī)定,即:“各國不得通過主權要求、使用或占領等方法,以及其他任何措施,把外層空間(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據為己有。”而可以支撐美國《外空資源法案》合法性的一個重要觀點便是“不得據為己有”原則的的含義可以做限縮解釋。具體可做如下概括:
其一,區(qū)分主權和財產權的界限。有空間法學者曾明確指出,“這一條(即《外空條約》第二條——引者注)的規(guī)定呈現出了一種公法(各國)和私法(占有)概念的神秘混合”,*Stephan Hobe,Adequacy of the Current Legal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 Relating to the Extraction and Appropri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in Policy and Law Relating to Outer Space Resources: Example of the Moon,Mars and Other Celestial Bodies,Workshop Proceedings,McGill University,2006,p. 204.而這種混合也是導致研究者們可以較為寬松的解釋這一條的重要原因。支持美國做法的研究者堅持認為,《外空條約》禁止國家對外層空間包括月球及其他天體的主權宣告,而沒有禁止私人實體對其資源的財產宣告。*AlanWasser,Douglas Jobes,Space Settlements,Property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Law: Could a Lunar Settlement Claim the Lunar Real Estate it Needs to Survive?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2008,vol. 73,pp. 43—46.這一觀點明確區(qū)分了主權宣告和財產宣告的區(qū)別。當然,這一說法也極為謹慎的在主權、財產權前面加了國家/私人實體這樣的修飾詞。而關于《外空條約》第二條是否限制私人在外層空間的采礦從而獲得所得礦產資源的財產權,美國《外空資源法案》的支持者進一步將此條款的適用限制在了國家層面。
其二,排除《外空條約》第二條對私人實體的適用性。關于《外空條約》第二條是否適用于私人實體,國際空間法學界一般持肯定態(tài)度。比如德國科隆大學主編的權威釋義外層空間條約的《科隆空間法評釋》詳細論述了其適用于私人實體的法律依據,具體可以做如下概括:*同前引[5],第50—55頁。
(1)在《外空條約》談判過程中,當時僅有的兩個具備空間能力的大國(美國和前蘇聯(lián))對私人實體是否可以參與開展外層空間活動持有不同意見,兩國最后達成妥協(xié),而妥協(xié)的結果就表現在《外空條約》第六條規(guī)定了“各締約國對其(不論是政府部門,還是非政府的團體組織)在外層空間(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所從事的活動,要承擔國際責任,并應負責保證本國活動的實施,符合本條約的規(guī)定。非政府團體在外層空間(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的活動,應由有關的締約國批準,并連續(xù)加以監(jiān)督?!倍诹鶙l明確指出,各締約國,包括政府部門和非政府團體組織(私人實體)在外層空間的活動都應符合條約規(guī)定,當然也包括第二條的規(guī)定。政府還有職責批準和監(jiān)督私人實體的上述活動。
(2)《外空條約》第二條規(guī)定各國不得通過主權要求……以及其他任何措施,把外層空間(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據為己有。此處關于“其他任何措施”的說法被認為是“一攬子規(guī)定”,用來排除締約國采取其他任何手段對外層空間包括月球及其他天體據為己有,而這一措辭也排除了私人實體的上述權利。
(3)在《外空條約》談判的過程中,諸多參與國代表曾明確表示第二條同樣適用于私人實體。*例如加拿大代表、比利時代表、法國代表以及智利代表等都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依據《維也納條約法公約》規(guī)定的關于條約解釋的原則,條約準備工作和締約情況或作為條約解釋的補充材料,因此,上述談判代表的意見對理解第二條的具體含義有積極意義。
當然,針對上述觀點,支持美國《外空資源法案》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外空條約》第二條應該嚴格按照字面意思解釋為僅僅禁止國家占有。*A.F· van Ballegoyen,Ownership of the Moon and Mars: the Land—Grant Act as Means of Stimulating Human Settlement of Celestial Bodies,in Ad Astra,January/February,2000.還有一種觀點指出,《外空條約》并沒有宣稱禁止私人財產宣告,除此之外,它也沒有明確規(guī)定禁止國家依照誠實信用原則承認此類私人財產,而在國際法律規(guī)范的框架下,只要沒有明確規(guī)定禁止某種行為,一般而言便是可行的。*同前引[11],第56頁。此種觀點的研究者們也對條約起草的歷史進行了回顧,并指出,在《外空條約》談判和起草過程中,還有其他幾個國際組織也進行起草工作,而這些組織的文件都比聯(lián)合國外空委所起草的《外空條約》用了更加具體的禁止占有條款,例如國際空間法協(xié)會起草的條約草案中明確指出“國家或私人不應通過占有、主權宣告、使用或者任何其他方式取得對天體或者天體上某一區(qū)域的主權”。*同前引[11],第52頁。換言之,在當時的背景下,聯(lián)合國外空委參與條約的起草者不可能不注意到這些差異,即便如此,條約最后的規(guī)定中仍然沒有將私人實體明確指出作為第二條適用的對象,這足以說明問題。
總的看來,如果單從學理探討的角度,短期內仍然很難辨明第二條適用的范圍。但是,值得注意的事實是,美國《外空資源法案》已經生效了,與規(guī)定模糊的《外空條約》第二條相比,美國《外空資源法案》是表達清晰的(至少針對私人是否有權外空采礦問題)可以在美國實施的國內法,且其影響范圍絕不止如此。一旦美國私人實體有類似的外空采礦實踐且形成規(guī)模,《外空條約》第二條規(guī)定的“外層空間包括月球及其他天體不得據為己有”原則勢必被限縮解釋以適應客觀事實的發(fā)展需求。
《外空條約》第一條第1款規(guī)定:“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應為所有國家謀福利和利益,而不論其經濟或科學發(fā)展程度如何,并應為全人類的開發(fā)范圍?!边@一款規(guī)定的“為所有國家謀福利”原則以及《外空條約》前言中表述的“全人類共同利益”原則是學者們反對美國允許私人外空采礦的重要法律依據。一般認為,“為所有國家謀福利”原則的設計旨在考慮那些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于1996年通過的《國際合作原則宣言》*即:《關于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的國際合作,促進所有國家的福利和利益,并特別考慮到發(fā)展中國家的需要的宣言》。的相關規(guī)定在某種程度上更加明確了這一款原則的主要目的。即便如此,由于原則規(guī)定的較為模糊,加之1996年《國際合作原則宣言》不具備國際法效力,對于這一原則的解釋在不同國家之間仍有分歧。
斯蒂芬·霍波教授在分析這一條款時敏銳地注意到,“為所有國家謀福利”原則僅僅涉及到了“國家”而不涉及到各國的私人實體,這當然源于《外空條約》簽訂時國際背景的限制(當時尚無私人實體參與空間活動),*Stephan Hobe,Art. I of the Outer Space Treaty,in Stephan Hobe,Bernhard Schmidt—Tedd,Kai—Uwe Schrogl eds.,Cologne Commentary on Space Law(Vol. I),Carl Heymanns Verlag,2008,p. 38.但是這一模糊性的說法可能強化關于條約中某些條款是否適用于私人實體的爭論。退一步講,即便忽略這個爭議,對于這一條款本身的適用性的理解也有不同意見。
關于《外空條約》第一條的適用性問題,研究者曾引用美國《外空條約》協(xié)商小組組長阿瑟·葛德堡的觀點提出“這一條是對條約的目的所做出的寬泛而概括的聲明,其對條約沒有具體影響,只是在今后的具體協(xié)定中產生作用”。*同前引[11],第49頁。在條款規(guī)定模糊的情形下,一般認為,對于條款的具體理解取決于之后的國家實踐,從阿瑟·葛德堡的這一觀點看,美國與其他國家簽訂協(xié)議對《外空條約》第一條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釋是十分可能的。
而針對另一個相似原則,即“全人類共同利益”原則的理解,有研究者指出,《外空條約》對私人獲取外空資源財產權的模糊規(guī)定抑制了私人對外空活動的參與,這在本質上才是真正的阻礙了對“全人類共同利益”的追求。*同前引[11],第60頁。慮及當今空間活動商業(yè)化及私營化迅速發(fā)展的事實,政府主導的空間活動已經無力保障外層空間探索和開發(fā)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ichard R·Nelson,Richard N. Langlois,Industrial Innovation Policy Lessons from American History,in Science,1983,vol. 219,pp. 814—816. See also: James A. Vedda,Space Commerce,in Eligar Sadeheda Space Politics and Policy: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p.215.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綜上,隨著美國《外空資源法案》實施實踐的逐漸深入,“為所有國家謀福利”包括“全人類共同利益”原則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被曲解,尤其是“福利/利益”的具體含義可能會被逐漸改變。
如果僅僅是通過了《外空資源法案》并且在美國國內實施,美國此次立法行為對于國際規(guī)則的影響還僅僅表現在涉嫌違反國際法的層面。但是,不可忽視的是,美國除了作為世界上最為重要的空間大國之外,同時也是國際空間立法最為重要的推動者。國際空間法條約體系的建立在極大程度上反應了美國當時發(fā)展國內空間工業(yè)的利益要求,而《外空條約》中許多重要的原則性規(guī)定最初便是規(guī)定在美國的國內法之中的。*Jonathan F·Galloway,International Implications of National Space Legislation,available at:〈http://www.iislweb.org/docs/2011_galloway/Gallo way.pdf.〉last accessed: 21 Oct. 2017.可以想見,在《外空資源法案》通過之后,美國會采取措施為這一法案的國際合法性背書,而其可能采取的措施可做如下推測:
其一,與他國簽訂雙邊/多邊協(xié)議。美國《外空資源法案》雖然規(guī)定適用于美國公民,但是對美國公民的概念做了相對寬泛的解釋,同時,法案并沒有排除美國公民與他國公民合作的可能性。一旦外空資源開發(fā)變得可行,且出現相應的國際合作實踐,美國完全可以與相關國家簽訂雙邊/多邊協(xié)議為參與活動的私人實體提供法律保障。而這些協(xié)議中達成的一致意見則可能構成對條約的解釋。
其二,有美國學者直接認為,對條約的修訂可以通過制定填補國際法律空缺的國內法實現??臻g國家和其他參與空間活動、利用外層空間的國家可以通過制定國內法,促進外層空間立法的發(fā)展,且這種方法已經在多種外層空間活動的相關立法中應用。*Joanne Irene Gabrynowicz,The International Space Treaty Regime in the Globalization,Ad Astra,Fall 2005.顯然,美國和盧森堡已經開始實踐這種解釋/填補國際空間法規(guī)定空缺的模式了。未來是否會有其他《外空條約》的締約國的加入,結果尚未可知,但也不容樂觀。
一般而言,一國對外層空間的探索和開發(fā)活動應遵守國際義務,同時也要保障本國利益的實現。但是,在國際條約規(guī)范并不明確的情況下,對于如何保護本國在外空活動中的利益的考量便變得異常重要了。
美國2015年的立法活動很顯然會侵害諸多空間技術不發(fā)達國家的利益,即便是對那些空間大國而言,因為技術水平與美國尚有差距,對美國的立法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也心存恐懼。這從2016年聯(lián)合國外空委法律小組委員會的討論即可窺知一二。此次會議中各國代表的觀點可以分為三派,一派持美國立法符合國際法規(guī)定的觀點;一派否認;還有一派呼吁制定國際管理機制。*同前引[8],第16—18頁。否認美國立法符合國際法規(guī)范的最為重要的代表為俄羅斯及墨西哥。*同前引[8],第17頁??梢哉J為,俄羅斯和墨西哥分別代表了空間強國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但是雙方的出發(fā)點可能有差異。俄羅斯的出發(fā)點應該是通過制造國際社會輿論盡量拖延美國開采外空資源的時間,從而為本國技術和制度準備提供足夠的時間。而墨西哥則可以代表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的立場,其最終目的是希望建立一個公平的和“特別考慮發(fā)展中國家利益”*關于“特別考慮發(fā)展中國家利益”的原則,可以參見:《關于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的國際合作,促進所有國家的福利和利益,并特別要考慮到發(fā)展中國家的需要的宣言》第1款、第3款及第5款。的國際制度對外空資源開發(fā)問題進行規(guī)制。
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美國立法的國家,都有可能在未來某一段時間效仿美國推出類似的法律措施,在外空資源開發(fā)過程中分一杯羹。這個時間取決于各個空間大國技術成熟程度以及私人實體空間活動的發(fā)展程度。而對于那些沒有能力單獨進行此類活動的國家,則可能一直對此問題持否定態(tài)度,因為這些國家在《外空條約》締約國中占據絕大多數,所以其意見非常重要。因此,一個很有可能的結果是,其他空間大國一面做好國內準備,一面繼續(xù)采取折中辦法,即談判建立一個國際機制。與外空采礦活動的具體實行一樣,這一談判也將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
對于那些有能力參與外空采礦的私人實體而言,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國法律的規(guī)范似乎并不那么重要。這一點對于歐洲而言尤為明顯。早在2004年,由科隆大學航空與空間法研究所主持的“2001項目續(xù)”便開始探討制定一個協(xié)調的歐洲國內空間立法的模式。*Stephan Hobe,Berhard Schmidt—Tedd,Kai—Uwe Schrogl,Project 2001 Plus: Global and European Challenges for Air and Space Law at the Edge of the 21stCentury—Towards a Harmonized Approach for National Space Legislation in Europe,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University of Cologne,2004,p. 10—37.因為研究者們意識到,歐洲的私人實體可以通過改變他們所從事的商業(yè)活動的一些因素的方式而提前選擇/決定其想要適用的對其活動有利的國內法,這便是所謂的“許可證買賣(License Shopping)”*同前引[27],第10頁。問題。換言之,盧森堡通過支持小行星采礦的法律,也就意味著其他所有歐盟成員國(例如德國等)的私人實體都有機會參加外層空間以及小行星的資源開采活動并從中獲益。而對于世界其他國家的私人實體而言,這種可能性同樣存在。這樣一來,某一國的法律制度可能在實踐中演變?yōu)樗饺藢嶓w開發(fā)外空資源所遵循的標準,而如果私人實體的此種活動得到大規(guī)模的長足發(fā)展,將反過來影響對國際空間規(guī)則的理解。結合上述的國內立法對國際條約解釋可能性的論述,這種私人實體選擇適用法律的問題值得關注。
美國《外空資源法案》對國際空間規(guī)則以及國內空間立法的發(fā)展有諸多潛在影響。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國應該如何定位且采取相應的措施值得探討。
美國2015年立法行為在國際社會引起了關于對《外空條約》相關基本原則解釋的討論,這在客觀上為中國參與相關討論提供了機會。2016年12月27日,我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正式公布《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在“發(fā)展政策與措施”部分明確提出了我國應“加強國際空間法研究,積極參與外空國際規(guī)則制定”。*《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第四部分“發(fā)展政策與措施”第(五)項“著力加強法律法規(guī)體系建設”。而這一措施可以理解為我國建設航天強國的重要步驟。針對美國2015年《外空資源法案》可能對國際規(guī)則尤其是《外空條約》基本法律原則造成的影響,作為《外空條約》的締約國及世界上重要的空間技術大國,我國政府及研究者應積極主導、參與國際場合關于外層空間資源開發(fā)立法的討論,成為解釋國際空間法律規(guī)則的重要參與者,爭取主動權。
現階段美國還沒有私營公司真正開展行星采礦活動。即便如此,也應該意識到我國私營空間公司與美國存在的差距。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國際社會最終能否成功建立一個合理的管理行星采礦的機制,一旦美國公司成功開采行星礦產資源并獲利,其他國家也可能會采取措施??臻g技術不發(fā)達國家可能會通過本國私營公司與美國公司合作的方式參與外空采礦活動,空間強國則可能直接鼓勵本國私營公司進行采礦。在此背景下,我國政府積極主導解釋《外空條約》相關規(guī)則便更具現實意義。其一,樹立積極建設外空活動國際法治的國際形象;其二,在國際社會仍舊無法完全否認美國立法的前提下,通過開展國際層面相關的交流與討論制造國際輿論,同時為我國私營空間企業(yè)成長爭取時間。
2016年,聯(lián)合國外空委法律小組委員會通過了題為“關于外空資源探索開發(fā)與利用活動潛在法律模式的一般性意見交流”的新議題。*同前引[8],第18頁。這意味著建設一個行之有效的權衡各方利益的空間資源開發(fā)國際管理制度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的一個重要目標??紤]到1979年《月球協(xié)定》提出的外空資源開發(fā)管理制度至今還未受到主要空間國家的認可,新的管理制度的建設將會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過程。中國應在此管理制度建設過程中積極參與并在遵守國際規(guī)則的前提下堅持有助于保護本國利益的立場。
我國2016年白皮書明確提出,中國開展外層空間國際合作應遵守《外空條約》以及《國際合作原則宣言》的規(guī)定。*《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第五部分“國際合作與交流”??臻g資源開發(fā)管理制度的實質是協(xié)調各國利益,從而建立外空資源合理開采的國際合作機制。在參與建設此制度的過程中,中國的重要立場應該建立在《外空條約》和《國際合作原則宣言》基礎上。上述提及的我國積極主導解釋《外空條約》相關原則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空間資源開發(fā)管理制度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同時,《國際合作原則宣言》的相關規(guī)定也應該引起重視,尤其是其中提及的“特別考慮發(fā)展中國家利益”的原則。作為發(fā)展中國家,我國應充分利用這一原則爭取利益,但是同時應該注意,我國也是空間大國,擁有可以與多數發(fā)達國家匹敵的空間技術,在建設國際空間資源開發(fā)管理制度過程中,如何正確援引這一原則值得特別注意。
在國內法層面,加快航天立法仍然是當務之急。而為了適應外空采礦國際環(huán)境的要求,我國立法應該堅持如下立場:其一,在國內立法中體現出國際化視野。應該重點考慮我國作為亞太地區(qū)唯一的空間合作組織的東道國的地位,在立法中留有余地,為我國在未來的私人商業(yè)空間合作中(包括區(qū)域私人間合作開發(fā)小行星資源)占據有利地位奠定法律基礎。其二,私人空間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為空間活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助力,在未來空間活動過程中,私人實體的作用會愈加明顯,而且不得不承認的是,即便國際社會反對,美國的私人實體仍然會在時機成熟時按照本國《外空資源法案》的規(guī)定進行小行星采礦活動。無論是從空間活動整體發(fā)展角度,還是從小行星采礦這個問題角度看,促進私人空間活動的發(fā)展都是極有意義的。因此,我國航天立法應該為私人空間活動及私人間開展的國際空間合作項目創(chuàng)造條件。
有關我國國內航天立法問題,《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指出應以航天立法為核心研究制定空間數據與應用管理條例、宇航產品與技術出口管理條例等法規(guī),完善航天發(fā)射項目許可管理、空間物體登記管理、科研生產許可管理等法規(guī)。*《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第四部分“發(fā)展政策與措施”第(五)項“著力加強法律法規(guī)體系建設”。換言之,我國國內航天立法發(fā)展的目標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法規(guī)體系。考慮到私人實體以及以私人實體為主體的商業(yè)空間合作在未來空間活動尤其是空間采礦活動中的重要意義,在建設中國航天法律規(guī)范體系過程中,除了要注意協(xié)調航天法與相關法律規(guī)范之間的關系之外,在具體的航天法律規(guī)范制定過程中,還應該注意同上文提出的航天法應堅持的兩個基本立場進行對接,從基本法律原則以及具體法律措施兩個層面為未來我國私營實體參與外空采礦活動奠定基礎。
綜上,美國2015《外空資源法案》的出臺對《外空條約》規(guī)定的相關基本原則的進一步解釋提出了要求,同時在國際社會上引起了關于建立一個有效的管理外空采礦活動的法律制度的討論。在此過程中,中國應發(fā)揮國際空間大國優(yōu)勢,在積極參與國際立法和制度建設的同時加快制定本國航天法及相關法規(guī),盡快建設完整的航天法體系,更好保障我國在外空采礦活動中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