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英蘭
摘 要 恩平那吉中學是所公辦的農(nóng)村中學,坐落于貧困的山區(qū);經(jīng)濟落后,大部分的父母都被迫外出打工,在學校內(nèi)存在很多留守學生;學校出現(xiàn)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學生。家庭缺失、父母一方教育的缺席,導致學生在心理上和道德認知中出現(xiàn)了偏軌現(xiàn)象。對此,農(nóng)村學校需要更加重視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通過家校聯(lián)動,彌補留守學生教育中的缺失,讓愛不再缺席。
關鍵詞 留守學生;家校聯(lián)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7-0049-01
一、營造積極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校園中學生教師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聯(lián)合的生活方式。積極的校園文化能夠強化對學生的塑造效果,在潛移默化中將特色文化和思想傳遞給學生。針對農(nóng)村留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校園文化可以以此為教育主題,針對農(nóng)村留守學生構建校園文化,強化對學生的品德教育,用溫馨的校園環(huán)境感染學生的心靈,強化對學生的塑造效果,滿足學生對愛的需求。在物質(zhì)文化上,校園文化可以通過墻壁貼手抄報、黑板報等主題活動,構建溫馨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以愛為教育主題,讓學生意識到除了父母的愛,還有學校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注和呵護,還有社會人士的關愛陪伴著自己的成長,所以在成長的道路上自己并不孤單。另外,針對留守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學生品德發(fā)展不夠完善,這一現(xiàn)狀校方也可以通過校園文化的創(chuàng)建實現(xiàn)對學生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例如,學校可以通過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培養(yǎng)學生懂禮貌、知禮儀、辨榮辱、辨是非,以忠孝禮智信為精髓的校園文化,張貼在教室和校園的文化墻上,從而提醒學生實施注重自己文化素養(yǎng)和品的素養(yǎng)的提升。通過精簡的傳統(tǒng)文化,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塑造,幫助學生領略文化內(nèi)涵,提升品德教育效果。另外,學校也可以通過活動文化的方式,組織學生感知溫暖、體驗生活。一次溫馨聯(lián)誼活動,幫助學生拓展自己的交際圈,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友情,獲得更多的關注。一次多彩的游學旅行,由教師帶領著學生領略家鄉(xiāng)的山水和美好的風景,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操,幫助學生塑造更加美好的品質(zhì)與素養(yǎng)。一次校園運動會競賽,班級與班級之間的較量,讓學生體驗到集體的溫暖和班級凝聚力,幫助學生在班級中體驗歸屬感和存在感,從而升華學生的品質(zhì),彌補家庭教育中愛的缺失,促進留守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二、精細化班主任管理
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主要責任人,與學生的交流機會更多,對學生的塑造作用更強。針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學??梢越M織班主任進行精細化班級管理的方式對留守學生進行教育,關注農(nóng)村留守學生教育問題,將班主任工作做細做精,用教師的愛與關注彌補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讓學生體驗到溫暖,滿足學生愛的需求。首先,班主任可以通過家訪的形式對學生的家庭情況進行深入的了解,更通過與家長的溝通和互動中,感知學生的脾氣秉性和特長愛好,從而有針對性的對留守學生進行教育疏導和關注。其次,班主任要為每一名留守學生建立家庭檔案,將留守學生父母的工作信息、聯(lián)系方式、家庭情況、學生監(jiān)護人等內(nèi)容進行保存,以便查閱,對學生實施針對性的教育工作。在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上,班主任要強化對該部分學生的心理輔導和疏導,更要明確留守學生心理敏感、自尊心強,更要注重一定的方式方法,在保護學生隱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的基礎上。站在留守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做工作,給學生更多的寬容與信任,與學生進行更多的交流與溝通。讓愛成為感化學生品德和言行的重要方式,最終實現(xiàn)心悅誠服的教學效果。另外,在班級環(huán)境的建設中,班主任也可以通過利用活動的方式多鼓勵和表揚學生,在課內(nèi)課外盡可能多組織趣味性、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體驗集體的溫暖、感化學生的心靈。例如,教師可以通過主題班會、演講活動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提升自己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讓全體學生擰成一股繩,不斷的探索、學習、感知、關愛。再比如,教師也為留守學生建立生日檔案,為留守學生過生日,引導其他同學為留守學生送祝福卡片等方式,幫助留守學生體驗集體的溫暖,感知集體對自己的呵護,幫助學生在集體生活中體驗到快樂和溫馨,從而養(yǎng)成更加積極活潑開朗的性格。
三、實現(xiàn)家?;?/p>
學生的教育問題需要學校與家長的共同配合,對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進行教育和塑造,才能促進學生品德的完善。所以,班主任工作還需要與學生家長建立完善的溝通平臺,提升對學生品德培養(yǎng)的一致性和連貫性。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現(xiàn)代媒體平臺,如微信、QQ、校園教育平臺的構建,塑造學生的品德,讓暢通的溝通渠道實現(xiàn)對學生品德塑造的無縫對接。另一方面,教師尤其要關注到父母均不在家、只有祖父輩照顧學生的家庭,由于教育理念的不同,教師還需要通過家訪、家長會、電話聯(lián)系等方式及時滲透教育教學新理念,避免祖父輩教育工作中存在溺愛孩子、忽視孩子品德教育的現(xiàn)狀,并要更加關注這部分父母均不在家的留守學生,感知孩子生活和學習中的不便,通過溝通和疏導的方式,讓學生有排解和疏導的渠道,強化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工作。
四、總結
留守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是時代的需求,用愛滲透、家校聯(lián)動的方式才能完善留守學生品德塑造的死角。所以,教師和學校要勇于承擔新時代的這一特殊群體的教育問題,通過營造積極校園文化、精細化班主任管理和實現(xiàn)家校互動等方式,幫助留守學生感知溫暖,讓愛不再缺席。
參考文獻:
[1]尚廣鷥.農(nóng)村留守學生受教育權面臨的問題解析[J].法制博覽,2018(3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