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安縣角斜鎮(zhèn)角斜小學(226633)
趙 靜
當下的小學英語教學,最讓人詬病的是“啞巴英語”。把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全部歸罪于“應試教育”有失偏頗,畢竟在一個以漢語為主要交際語言的國家內(nèi)學習英語,還缺少運用的情境和場合。前幾年風靡網(wǎng)絡的廣西桂林“月亮媽媽”徐秀珍,只有三年級文化的她在與外國游客的交流中學會了十一種外語。徐秀珍的經(jīng)歷給我們英語教學最大的啟發(fā)就是——改變“啞巴英語”弊病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依托生活情境,給學生創(chuàng)建英語表達的空間。
不少小學生羞于開口,其原因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膽小,很多時候是由于詞匯、句型積累的不足,使得他們?nèi)狈χ鲃颖磉_的底氣。英語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這不應該成為阻礙學生進行英語交流的障礙,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感興趣的話題,激發(fā)其表達的欲望。
例如在教學江蘇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Dolls》一課時,教材是以玩偶為素材展開的,以此引出介紹特征的單詞和短語。有的教師準備了配套的圖片,甚至購買了相似的玩偶,但學生的學習激情似乎都沒有達到最佳的狀態(tài),深究原因,應該是教材呈現(xiàn)的素材和教師提供的資源不一定是學生所熟悉和感興趣的。因此在教學這個單元時,我讓學生帶來了自己喜歡的玩偶,或者喜歡的動物照片。在學習了Story time這一版塊后,安排了一個Show time的交流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帶著玩偶或者照片登臺展示,介紹其特點或愛好。面對自己熟識和喜歡的素材,學生個個熱情高漲,紛紛開動腦筋,積極調(diào)用英語積累,進行了繪聲繪色的介紹。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當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話題,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模擬日常生活的場景。這樣既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短語和句型,更能提升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
在中低年級,可以采用結合教材內(nèi)容進行模仿和改編的教法,打通教材和生活的關聯(lián),讓學生初步感知英語的實際運用。例如教學江蘇譯林英語三年級下冊《Where’s the bird》一課時,可以設計一個“找衣服”的場景,讓學生分別扮演“孩子””和“媽媽”,結合生活體驗進行情境對話:Where’s my cap? It’s on...Where’s my T-shirt? Is it in...到了高年級則可以提供話題,讓學生自主編排情境對話。例如在教學了江蘇譯林英語五年級下冊《Birthdays》一課后,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A birthday party》創(chuàng)編對話作業(yè)。學生依據(jù)豐富的生活體驗,選擇了presents, games, foods等話題設計出豐富多彩的情境對話,其間還融合進了主持、表演、互動等多種環(huán)節(jié)。
語境是影響英語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特別在我們這種漢語國家中,營造與英語文化相匹配的學習環(huán)境就顯得至關重要。教師必須要以教材為依托,尋找學習內(nèi)容與日常生活的結合點,以此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實際且有助于英語表達的語境。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Signs》一課時,可以組織學生先行預習Story time部分,依據(jù)學習內(nèi)容到生活中尋找相應的標志,并選取合適的場景拍攝成照片或者視頻,分享到班級群相冊中,再由教師從中選擇典型的素材進行編排。等到新課學習的時候,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是親身經(jīng)歷的生活片段,他們興趣盎然,表達起來頭頭是道。
不少學生的英語學習僅僅局限在學校之內(nèi),缺少英語表達的實踐機會。如何讓課外的英語表達成為現(xiàn)實呢?教師可以開動腦筋,轉化思路,打通學習內(nèi)容與生活實際之間的關聯(lián),尋找兩者的連接點,給學生在課外創(chuàng)造英語表達的時空。
首先可以將句型進行延伸,讓學生以身邊的人或事進行操練。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My friend》一課后,教師在班級電子相冊中上傳班級合影,讓學生回家后用英語介紹給家長聽;學習了My family一課后,布置學生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學生運用新的素材練習了句型He/She is my...This is my...,進一步熟練了基本句型的用法,在運用的過程中體會到英語的實用價值。其次可以將實踐體驗與英語表達有機結合。例如教學了五年級下冊《Helping our parents》一課后,可以布置一次“Doing housework”的實踐活動,并讓學生將做家務的過程寫成英語日記。由于學生有了真切的體驗,在表達的時候會條理清楚、感情真摯,并能結合生活實際靈活選擇短語和句型。
生活是語言的沃土,生活賦予英語學習活力與靈性。讓小學英語課堂以生活為伴,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到生活中運用,從而不斷提升小學生的英語表達的自信心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