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湖北武漢市江漢區(qū)長港路小學 (430000) 李姝婧
“LCC”新讀寫素養(yǎng)課程改革是武漢市江漢區(qū)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課程改革的具體實踐?!癓CC”新讀寫素養(yǎng)課程主要有兩種類型:基礎課程和拓展課程。其中,國家課程以及以國家課程為基礎的校本課程都可以視為基礎課程,而拓展課程則包括學科融合課堂和社會研學課堂。拓展課程關注學生積極的自身情感、態(tài)度,努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課堂中心,以實用生活為目的,讓學生在走中學、見中思、行中反芻。下面筆者將重點談一談如何在拓展課程中以學生為中心,以實用生活為目的,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我們所倡導的學科融合課堂是希望可以消除學生生活與社會生活的界限,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學生借助與他人合作來解決真實世界的實際問題,從而達到知識與能力提升的目的,為未來做好充分的準備。
杜威認為:“課程最大的流弊是與兒童生活不相溝通,學科科目相互聯系的中心點不是科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痹趯W科融合課堂里,課堂以問題開始,而這些問題是經過教師精心篩選的,它既符合學生的認知又兼顧在社會中的實用性。比如,在高年級的學科融合課堂上,教師先問:“對于世界、對于你的生命,大家有怎樣的問題、憂慮或者好奇?”隨后的一段時間里,學生開始討論、思考、求索,在小組內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問題。
“我們是怎樣獲得干凈的飲用水的?”
“為什么有時我會生氣?”
……
隨著一個個問題的提出,幾個清晰的主題浮現了出來。例如,生命的起源、世界的終結以及人類的角色等。在經過幾次的大討論后,全班學生提出了一個中心問題:“地球是否也有終結的一天?”這個主題聯系起了科學、數學、人文,甚至哲學等多個學科,引導著學生進行深度的思考。
小組合作能發(fā)展協調技能、交流技能、合作學習技能,能夠讓學生看到自己知識的不足,提供分享觀點的機會,督促小組成員學習等。在合作學習中,他們明確自己的職責,知道要為其他人提出建議,遇到困難還會主動尋找組員的幫助。在學科融合課堂里,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比如,以“水上樂園”為主題展開學習,學生需要分組設計和制作自己的水上樂園,并且還要向別人介紹和展示?!八蠘穲@”課堂開始后,教師先簡單提出任務,然后學生就開始進行自主學習。計劃、試做、修改,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由學生自己決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們要為結果負責。在最后展示中,小組成員會對學習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總結。
但是團隊里難免會有沖突,教師只對解決沖突的方式進行指引,無論是個人“跳槽”還是小團隊鬧“獨立”,不干預他們最后通過合理的方式得出的最后結果。如果不能發(fā)揮自己在小組內的價值,消極怠工,坐等分享同伴的勞動成果,一樣會面臨被“下崗”的危機。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公民素養(yǎng)不知不覺形成了,學會了分享與合作。
我們在進行學科融課程的探索時,認識到學科融合的優(yōu)勢和分科課程的必然性。如何把握“合”“分”的度,其實對教師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比如,《長城》是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說明文。相對于散文、游記或寫人敘事的文體,說明文的語言更注重表達的準確性、科學性,文中有些說明性的語言、場景、實例甚至數據等,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說,直觀地認識和感受有一定難度。作為一篇說明文,它涉及數學知識,比如長度單位和重量單位的轉換;也涉及科學知識,如摩擦問題等。教學時,把語文、數學、科學三個科目的知識融合在一起,把冰冷的語言文字轉換成一種形象的畫面,這樣學生喜聞樂見,更樂于接受。具體而言,語文課通過重點語段感悟長城的雄偉,偏重對長城這個事物的說明和描述。這時會涉及數學知識,比如重量、長度等。這些出現在語文課本上的數字,如果通過數學知識來引導,通過學生日常能看見或接觸的事物來進行對比,就能加深學生對文章思想感情的感悟。在模擬古代勞動人民用滾木搬運條石的實踐活動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科學實驗的演示,讓學生體會把滑動摩擦變?yōu)闈L動摩擦時能大大節(jié)省力量,提高了勞動效率。通過活動,學生更加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
這樣教學,將經典的閱讀、生活中的數學、生活中的科學融合在一起,教學內容子系統(tǒng)間又有關聯,教學內容有序而不混亂。這樣的學習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整體多向思維的能力。同時,用一節(jié)課就能讓學生學會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其實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社會研學課堂是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突破單一學科的限制,整合資源,跨界融合,以學生體驗和感觸為中心,重視生活和自我的聯合,深入對話、充分自主、相對自由、促進自主有特色發(fā)展的牧式教學形式的新型課堂。在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梳理出利于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社會實踐活動,并根據各學段學生認知基礎,確立不同的實踐主題,細化目標,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設計這些課程的過程中,我們針對不同年段的學生,選擇適合年段特點的社會資源,組織不同層次的社會實踐活動。低年段的學生觀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體,比較籠統(tǒng),不夠精確,思維主要憑借具體形象的材料進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邏輯的思維還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于是,我們所選擇的社會實踐活動更多地傾向于觀察,鼓勵學生想象。比如,以“認識大公雞”為中心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低年段的學生去菜場或者農場觀察公雞。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生會說出公雞的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以及公雞的特點,如好斗、帶著一群母雞……這樣就能達到活動的目標。在低年段,我們還以“我眼中的四季”為主題,在不同的季節(jié)組織學生進行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在自然的廣闊天地里,學生會發(fā)現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象。這些具象的事物不僅讓他們深刻認識季節(jié),更能誘發(fā)他們的遐想。以觀察、感受為主的低年段的社會實踐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成為學生的美好記憶。
中高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他們的興趣已開始分化,獨立性逐漸增強。因此,我們所選擇的社會實踐活動要更加傾向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體驗社會角色,關注生活問題,并學會健康愉悅的、自由而負責任的、智慧而有創(chuàng)意的生活。
比如,我們組織學生開展“新聞播報”活動,指導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在網上瀏覽一周時事新聞,每個人在同學的微信群或QQ群里推薦一則自己最感興趣的新聞,并以100字左右概括新聞事件(最好輔之以圖片),然后集體投票決定大家最感興趣的共同話題。在分享和積累中,學生的視野變得開闊了,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娛樂、軍事……無所不有,每個人都成了生活“百事通”,而不再是“書呆子”。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活動逐步訓練了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海量信息里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在社會研學課堂里,我們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意識。當面對新的問題時,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去尋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尋求答案,這就是信息意識。而具備信息意識的學生能夠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自覺地以恰當的方式獲取與處理信息;能夠敏銳地覺察到信息的變化;在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與團隊成員共享信息,并從中學習,有所收獲。
比如,我們舉行一次“海洋世界之行”的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在宣布這個活動的同時,首先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搜索引擎、網址導航、網上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手段獲取有關海洋的信息。當然信息量是巨大的,學生可能會有不知所云的感覺。此時,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幫助他們從這些海量的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教師設計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篩選。針對這一次“海洋世界之行”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可以設計下面的一些問題。
“海洋中常見的動物有哪些?”
“這些動物有哪些基本的特點?”
“為什么有些動物會生存在特定的海域里?”
“海洋動物的生存現狀如何?”
“我們可以做點什么?”
接著,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再在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并用思維導圖整理這些信息。這樣在幫助他們構建清晰的知識網絡的同時,也使他們更進一步地理解本次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
最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對信息的掌握進行自由組合,去參觀考察。這樣,他們在參觀考察的過程中,每看到一種海洋動物,那些前期搜集的信息就浮現在他們的腦海里,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由于是學生自己組合小組,大家興趣愛好一致,在整個活動中他們能各抒己見,將自己收集到的知識與大家進行交流。這樣的教學過程,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意識。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只需靜靜地聆聽,適時給予補充說明,保證學生的討論交流不跑偏就可以了。
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是牧式教學的核心理念。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實踐觀念,使他們融入團隊中,學會在實踐中自覺、自主地學習,提高他們學習效率。
以上是我們嘗試在拓展課程中,對如何重點落實以學生為中心,探索怎樣通過拓展課程使學生所學實用于生活的一點看法。在此過程中,我們驚喜地發(fā)現,學生并不是單純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索、去解決問題,他們真正學到的是面對問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這是他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