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羅定市教育局教研室(527200) 張芝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豐富積累,增強體驗,培養(yǎng)語感?!蹦鞘裁词钦Z感呢?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明確地指出:對于語言文字靈敏的感覺,通常叫作語感。在近代語文教育史上,最早明確提出“語感”這一概念的是夏沔尊先生。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葉圣陶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語言的訓練,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20世紀80年代,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也曾經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币陨蟽晌徽Z文界老前輩的話,不但為語感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而且認定了培養(yǎng)語感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支點和中心任務。
朗讀是心靈的對話和交流。培養(yǎng)良好的朗讀習慣是提高學生語感能力的基礎。在朗讀過程中,學生能理解語言的情趣,把握語言的精髓。讀是手段,更是目的,是一種最有效的語感練習手段。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在平時下鄉(xiāng)聽課指導中,我發(fā)現語文課堂的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雁掠過,且“雁過無痕”。如,初讀的要求是讀通課文,讀準生字、新詞。在課堂中,教師通常注重形式,學生課文一遍都未讀完,就馬上轉入下一個程序。這樣,朗讀成了教學的一個過渡環(huán)節(jié),沒有達到實效。
讀書貴在自悟自得?!皶x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一位教師在教學古詩《鄉(xiāng)村四月》時,第一個學習任務是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同時注意詩句內部的停頓,讀得有節(jié)奏,讀出語感。整節(jié)課教師通過反復誦讀,品味詩句,讓學生感悟詩的意境美。
語文課堂教學就要充分誦讀,使學生讀透課文,為感悟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讀得多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從而積淀了良好的語感。
閱讀教學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范讀。教師要通過范讀來感染學生。在范讀的時候,要“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過聲音傳達出來,讓學生耳與心謀,得到深切的了解。
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時,我摒棄現成的錄音朗讀,而是配著哀樂范讀課文。我讀得非常動情,學生也被我的朗讀感染了。當讀到“靈車緩緩地前進,牽動著千萬人的心。許多人在人行道上追著靈車跑。人們多么希望車子能停下來,希望時間能停下來!可是靈車漸漸地遠去了,最后消失在蒼茫的夜色中了”這一段時,我不由得哽咽了,很多學生也悄悄地擦起了眼淚。我知道,我把他們帶進了課文的境界里。
每天的早讀課,我都堅持以“美文誦讀”的形式進行比賽。這是培養(yǎng)語感的好方法。通過誦讀,培養(yǎng)了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單一的誦讀,難免乏味枯燥,學生往往也提不起興趣。因此,在指導學生誦讀時,教師要注意讀法,研究讀法。
在廣州舉行的全國第二屆小學青年教師語文教學觀摩活動中,福建的劉冰老師教學《“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一文,他指導學生讀書的一個片段讓人耳目一新。課文最難讀的地方就是林黛玉初見王熙鳳時,對王熙鳳的外貌描寫。描寫王熙鳳穿著打扮的片段,一般教師讀起來都覺得費勁,更不用說學生了。劉老師采用了類似快板的形式,用他那戲劇性的朗讀、表演,師生穿梭到“紅樓夢”中,化身為“鳳辣子”和“林黛玉”,讓聽課教師也過了一把紅樓癮。第一次是劉老師范讀;第二次是劉老師讀前三句,學生讀后三句;第三次全部是學生讀。用這樣別致新穎的方式,化難為易,學生能把這段最難讀的文字讀得妙趣橫生、有滋有味,自然品出了王熙鳳漂亮外表下潑辣張狂的個性。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薄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千古名言,大家都耳熟能詳。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對老祖宗傳下來的這些話竟不以為然了。在課堂上,大家都不注重背誦了。
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兒時背誦的古典詩詞,盡管當時不解其意,卻常常一生難忘,終身受益。古往今來的許多國學大師,都具有博聞強記的特點。茅盾能將《紅樓夢》倒背如流;錢鐘書先生也能任人隨便從《紅樓夢》中抽出一段來,就不假思索、流暢無礙地背出來。正因為他們頭腦中存儲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識,做起學問、寫起文章來就能旁征博引,成為一代大師。因此,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下一番功夫來背誦經典文章。背誦積累多了,自然就積淀下了豐富的語言,形成語感。
語言訓練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和核心。培養(yǎng)語感離不開語言文字訓練這一中心環(huán)節(jié)。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語言都是經作者精雕細刻的,是妙不可言的。教師只有切實在語言文字上下功夫,才能使學生的語感得到培養(yǎng)。
語言訓練,要抓住文本中那些重點的、精美的詞句,并以之作為語感培養(yǎng)的點,讓學生進行理解積累。
人教版的《稱贊》一文,第三自然段有這樣的句子:“他(小刺猬)對小獾說:‘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教學時,教師應該抓住“一___比___一”這個訓練點,引導學生展開學習感悟。
人教版的二年級課文《我要的是葫蘆》的第一自然段寫葫蘆長葉、開花、結葫蘆的過程,寫得十分具體生動。這為低年級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提供了機會和條件。在教學時,我出示以下兩個句子,讓學生分組讀并比較,說說喜歡哪個句子。
(1)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
(2)葫蘆藤上長了綠葉,開出了小花。
學生自然都喜歡第一句,因為多了“細長的”“滿”“雪白的”幾個詞語,寫得更具體生動。然后,我出示了填空練習:
細長的( )( )滿了雪白的( )
我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回答,他們說出了多種答案。這樣,指導學生將句子理解與生活經驗聯系在一起,使他們對詞語有了更具體的感受。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情感體驗。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花鐘》一文,第一自然段寫不同的花開了,但詞語不重復,表達非常生動。2008年的全國第七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特等獎獲得者鐘惠老師在教學這一課時,她把花開的樣子變成一首“小詩”,讓學生選擇其中自己所喜歡的課文中對花開描寫的方法進行自己的解讀。通過對描寫花開的詞語進行感悟,學生體會到比喻、擬人所帶來的表達效果,積累了文中的語言表達方式。
這樣教學,教師不必費勁地對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進行解釋,學生自己就可以領悟到它們的表達秘妙。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只要進行概括和歸納,就可達到教學目標。在這過程中,沒有教師拖著學生走的感覺,學生獲得了個人獨特的情感體驗。
在教學《窗前的氣球》一課時,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在學生自己讀、同桌讀、小組讀和伙伴一起讀之后,我問:“你們讀懂了什么?”
生1:我讀懂了科利亞得了傳染病住進了醫(yī)院,同學們不能去看他,就放了一個氣球去問候他。
師:科利亞住進了醫(yī)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你覺得他會有什么感受?
生1:我覺得他很難過!
生2:我感到科利亞好孤獨??!
師:你們都是情感十分豐富的孩子,能通過朗讀來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嗎?請自己練一練。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提出“五重教學法”,其中就有“重感悟”這一內容。什么是重感悟?就是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讓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讀書、自己領會。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閱讀教學的基本策略,除了堅持重感悟、重積累之外,還要重運用?!耙苡斡荆仨毾滤薄W生在閱讀中習得的語感,只有在語言實踐中不斷地運用,才能使語感得到強化。
在教學《荷花》一課的第三自然段時,我重點解讀了“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一句。首先,通過換詞理解的方式,引導學生把“冒”字換成“長”“鉆”“伸”“露”“探”“沖”,使他們感悟作者用詞的精妙;然后,啟發(fā)他們想象:“這些白荷花冒出來以后,它們想干些什么呢?”最后,組織學生想象寫話:“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仿佛_____”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香港,璀璨的明珠》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文中有大量的四字詞語,在構段上采用了“先概括后具體”的方法。這兩種語言形式是第二學段的教學重點。學習詞語不僅要記住形態(tài),理解意思,還要能運用。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可以采用說話練習的方法:用“香港是___,是___,是___,還是___。香港真是___”的句式,讓學生說一說。在教學中,教師要始終把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作為核心目標,并在課堂上體現出來。
語感是語言的一種直覺能力,但訓練語感卻不是靠直覺來完成,而是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不斷地理解、積累和運用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立足于課堂,以讀為“經”,以練為“緯”,采取切實有效、形式多樣的措施,加強學生的語感培養(yǎng),以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