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漢市江漢區(qū)紅領巾學校(430000)
“LCC”新讀寫素養(yǎng)研究,以語言認知為出發(fā)的跨學科融合課堂和以實踐體驗為核心的社會研學課堂為中心,從提升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和語言表達力出發(fā),采取一系列策略嘗試在基礎課程與拓展課程中培育小學生的文化自信,逐步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下面是鄂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菊和蓮》的學科融合課堂和社會研學課堂的片斷實錄與評析。
教學片斷一:進入文本《菊》
1.文中是怎樣寫菊花的,讀讀課文,先把字音讀準,再把句子讀通。注意小組合作,互相幫助。
2.小組反饋。(讀準字音,特別注意“爪”“赭”。要斷句清晰,節(jié)奏合理)
3.指名讀,小組齊讀,全班齊讀。
4.小組借助插圖和譯文讀懂文章的意思??纯磸膸讉€方面來寫“菊”,合作完成思維導圖。
5.學生小組說意思。(理解重點字“或”“其”“嚴”“惟”的意思)教師指導理解意思的方法。
我看到你沒看書都能說得這么好,能介紹一下嗎?
6.學生交流思維導圖,教師點評指導。(明確作者依次從香味、形狀、顏色、品性四個方面來寫“菊”)
7.指名讀全文,讀出文言文的韻味。
8.你對菊花哪個方面印象最深?(相機板書:香味、形狀、顏色、品性)你是否發(fā)現(xiàn)作者寫的原文和譯文有很大差別呢?
9.全文內容多,卻只有短短的43個字,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引導學生將課文和譯文對比,理解文言文短小精悍的特點)
10.結合課前預習單中“你還知道菊花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簡單談一談。
生:我們家經(jīng)常用菊花泡茶,媽媽說可以明目降火。
師:生活處處皆學問,你媽媽也是好老師。
生:我發(fā)現(xiàn)菊花可以做藥材。
師: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呢?
生:我發(fā)現(xiàn)奶奶服用的一種藥叫作“杞菊地黃丸”,上面的說明書寫道:“用于肝腎陰虧,眩暈耳鳴,羞明畏光,迎風流淚,視物昏花?!蹦棠叹陀羞@個癥狀,醫(yī)生就開這個藥。
師:注意觀察,留心生活,看來你是一個關心長輩的好孩子。
師:(出示相關圖片)謝謝你的補充分享。菊花除了文中介紹的香味、形狀、顏色、品性四個方面之外,就如剛才幾位同學所說,可藥用、可食用。在我國,菊花的應用有幾千年的歷史。中醫(yī)強調“藥食同源”,“藥用”突出的是“偏性”。中醫(yī)藥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至今還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后續(xù)我們在課外拓展實踐中會進一步了解。
教學片斷二:進入文本《蓮》
師:借助課中實踐單自主合作,小組探究。下面就請各小組按照這些方法自學《蓮》。
1.出示自學要求,引導合作探究。
(1)朗讀——讀音準,斷句清,韻味濃。
(2)理解——小組合作運用剛才的那些方法讀懂它的意思,并看看作者從幾個方面來寫“蓮”的,合作完成思維導圖。
(3)背誦全文。
2.小組合作學習《蓮》,教師巡視輔導,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
3.全班反饋自學成效。
(1)小組合作讀《蓮》——學生對照出示的課文,小組朗讀。朗讀——讀音準,斷句清,韻味濃。
(2)理解——小組借助插圖和譯文讀懂它的意思??纯磸膸讉€方面來寫“蓮”,合作完成思維導圖。(相機板書:名時葉莖實用,模仿文言文的特點板書)
(3)背誦全文。(小組背誦,全班背誦)
(4)這兩篇文言文有什么不同點呢?你讀出菊花的品性特點沒有?你會想到哪些人?
學生說自己聯(lián)想到的人。
4.走出文本思考“蓮”在生活中的妙用,緊扣文中“皆可食也”談談其妙用。
生1:我們生活中經(jīng)常吃蓮子湯、蓮蓉月餅、排骨藕湯、藕粉羹、藕餅。味道真是又香又甜哦!
生2:你真是個“吃貨”!我查閱資料,知道蓮的藥用歷史有兩千多年,荷葉可以做減肥茶,我媽媽經(jīng)常喝……
師:你們兩人再次提到“藥食同源”的概念,中藥里面的“蓮”可分為荷葉、藕節(jié)、藕芽、蓮藕、蓮子、蓮心,就連你們棄之不用的蓮房都是一味中藥??!蓮外在好看,品味芬芳,內在利用價值極高,真是不可多得。我們一起讀一讀這段話?。ǔ鍪尽侗静菥V目》中關于蓮藕的段落)
教學評析
文言文是中國是古代文明載體。鄂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材最后一課《菊和蓮》是篇文言文。課文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條理清晰,能夠讓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學習《菊》,借助誦讀理解內容,借助思維導圖概括出要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將中醫(yī)藥傳統(tǒng)文化融入其中。這樣,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將課內與課外聯(lián)通起來,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這一設計是群讀類學的重大嘗試——不局限于讀手中的書,還需要讀“實踐”這本大書。在這樣的課堂上,既有語文課堂的扎實學習,又有學生自主搜集、處理相關信息的訓練,使課內外同步提升。掌握學習方法之后,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蓮》這一部分。通過朗讀和小組內比賽,借助課中實踐單的思維導圖,學生抓住文章的脈絡,既快速理解文本內容,又能熟讀背誦。在全班交流自學成效時,教師將重心移到中醫(yī)藥文化中來,使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這樣的課堂,不滿足于讀一讀、說一說、背一背的淺層次教學,而是提升到傳統(tǒng)文化這個層面上來,將文言文與中醫(yī)藥有機融合,把傳統(tǒng)文化這個寬泛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讓生活走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拓展學生視野。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同時,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在《菊和蓮》的教學中,教師積極探索超越學科藩籬、打破學科壁壘的途徑,聯(lián)通“文學”“醫(yī)藥學”“植物學”,跨學科教學。課堂教學聯(lián)通古文與中藥,縱貫古今,二者融合,陶冶情操,增強了學生的中國文化自信。
社會研學課堂——走進武漢市中醫(yī)藥學基地。
(一)觀看武漢市中醫(yī)藥學基地介紹,明確此次研學的內容和目的。
(二)零距離接觸中藥,學會辨識常見中藥
1.參觀藥物標本館,認識常見的中藥——玳瑁、鹿茸、蛤蚧、青蒿、貝母、三七、穿山甲片、龍骨、金毛狗脊,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有藥用價值的物品,如黑芝麻、米醋、蜂蜜、豆腐、滑石粉、食用鹽等。
2.重點掌握貝母優(yōu)劣判斷標準,了解三七這種中藥的“銅皮鐵骨獅子頭”的特性和活血化瘀的作用,了解助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yī)學獎的“青蒿”。
(三)嘗試使用中藥加工器具,了解基本炮制方法
1.嘗試用竹編藥匾手工泛丸。
2.觀察藥碾使用,了解切刀、藥臼、脫粒風柜在中藥炮制過程中的作用。
(四)填寫整理研學繪本中的實踐單,分享收獲
1.會辨析:川貝的挑選要訣——越小越好,顏色不能異常白。大瓣包住小瓣,放在桌上坐得住不滾動,有“懷中抱月,觀音坐蓮”形態(tài)的才是好川貝。
2.懂加工:中藥加工成膏、丹、丸、散、劑等離不開切刀、藥碾、藥臼等工具的使用。
3.促思索:青蒿原來看起來真不起眼,沒想到屠呦呦因堅持研究獲得諾貝爾獎,偉大出自平凡啊!
(五)延伸領悟文言文
1.《詩經(jīng)》中的文言文誦讀。
(1)《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p>
(2)《衛(wèi)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2.三句半,猜猜看。
四人上臺三句半,臺下同學猜猜看,隨機出示圖片揭曉謎底:
水中好友魚蟹蝦,入藥做菜不離它,涼血清熱花葉藕,奇葩!
……
(六)動手創(chuàng)作拼貼畫中藥材散發(fā)藝術活力
1.細辛、竹茹,做出了絮花堆疊的蘆葦蕩。(配詩: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2.辛夷拼接成了小鴨子(配詩:春江水暖鴨先知)
教學評析
為打通課堂內外的壁壘,聯(lián)通教學方式和內容,在課堂教學《菊和蓮》之后,我們帶領學生走進武漢市中醫(yī)藥學基地。通過觀看標本、聽取講解、觸摸實物、聞香辨味、記錄思考、誦讀詩文、動手操作等方式,拉近學生與傳統(tǒng)文化的距離。這樣,使簡單的文字變得生動形象,概念化、符號化的內容經(jīng)過藝術加工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從語文學習到美術創(chuàng)作,從單調的文字到色彩豐富的圖畫,傳統(tǒng)文化在孩子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中醫(yī)藥文化進課堂,既能有效促進孩子們理解晦澀難懂的古文,也有利于傳承我國傳統(tǒng)文化。
中華文化是經(jīng)世致用的文化、生命的文化,它講究力行、知行合一。因此,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把“知行合一”作為基本原則。行動是知識的積累,也是知識的驗證。廣泛的學習、詳細的詢問,對自己所學的東西慎重地思考,做出準確的辨析,然后踏踏實實地去實踐,這樣使學生學會掌握了知識要領。
“牧式教學”這一教學模式正體現(xiàn)這樣的思想。在實踐活動中,學生以體驗為基準,將文本與生活聯(lián)通。在這一模式中,學習資源是開放的,活動場地是開放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展開自主合作探究,他們親身參與全過程,發(fā)現(xiàn)、思考并解決問題,獲得自己獨特的經(jīng)驗。學生與研學繪本對話、與專家對話、與同伴對話,學習過程鮮活而有實效。
基于“LCC”新讀寫素養(yǎng)培養(yǎng)下的課堂教學,增強了學生的中國文化自信,提升了他們的語言感受力與表達力,鍛煉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