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葦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貴州 興義 562400)
作為文化信息的載體,媒介經歷了語言(口頭)媒介、印刷媒介、大眾媒介、網絡媒介等四個階段,在貴州省黔西南州政府大力提倡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社會背景下,為了更完整、高效的實現(xiàn)布依族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提升傳播效果,對于各媒介形式的性質及應用情況作出調查和研究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以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為代表的新媒介的出現(xiàn),其便捷性與普適式使人們接觸傳媒的時間和頻率都大幅提升,使得布依族文化的傳播無論在形式、內容上,還是范圍、影響力上,都呈現(xiàn)出了更為積極的態(tài)勢。
本文以“黔西南州布依族文化傳播媒介”為研究主題,以語言媒體(口耳相授)、印刷媒體、大眾傳播媒體、網絡媒介為研究對象,搜集、整理了有關“布依族民族文化”傳播的相關數(shù)據,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媒體三個層面入手,就布依民族文化傳播媒介現(xiàn)狀進行分析。
口頭語言是人類社會最早的傳播媒介,在文字出現(xiàn)之前,布依族的歷史和文化,如民族起源的神話、傳說,民族音樂,手工藝技術等等內容就是以口耳相授的方式代代相傳下來。隨著時代變遷,雖然媒介的形式在不斷發(fā)展和變化,但語言(口頭)最初的原始性和易得性使其從未被取代。本部分的的研究以問卷形式展開(與受眾分析部分使用同一份問卷樣本),課題組在興義市區(qū)、晴隆縣城、貞豐縣城、興義市巴結鎮(zhèn)南龍古寨、晴隆縣安谷鄉(xiāng)羊昌村、貞豐縣龍場鎮(zhèn)對門山村等地共發(fā)放問卷300份,最后回收問卷190份。
文字媒介調查,分為書籍和報刊兩部分。
書籍部分,以“黔西南州”和“布依族”為共同關鍵詞在貴州省數(shù)字圖書館(http://www.gzlib.org/)中書籍類目下進行搜索,得到樣本共計4本,由于樣本數(shù)量偏少,未對出版年份進行限定。
報刊部分,以黔西南地區(qū)覆蓋面最廣、最具影響力的官方紙媒《黔西南日報》為研究對象,此報是黔西南州委機關報,創(chuàng)辦于1984年,主要刊發(fā)地方時政要聞、文化、經濟等信息,是黔西南州主要的外宣窗口之一,較有代表性。本研究將2016.5.1到2018.3.1計一年間發(fā)行的所有報紙確定為抽樣群體,采用間隔抽樣法,隨機抽取2016.5.1的報紙為首樣本,之后每隔6期抽樣1期,若遇息刊日,往后順延即可。由此共得到53期樣本。
大眾傳播媒介、網絡媒介方面的調查均為整體抽樣。
大眾傳播媒介調查,以“布依族”為關鍵詞對國內各級電視臺、院線、廣播頻段近六年公開播放的節(jié)目進行搜索、整理,抽選其中以介紹黔西南布依族文化為主的節(jié)目、影片,以“集”、“部”為調查樣本單位,共計38份樣本。
網絡媒介的調查,首先通過百度、搜狐、谷歌三大搜索引擎,輸入關鍵詞“布依族、布依族文化、黔西南布依族”等進行搜索,選取具備一定點擊量且持續(xù)時間一年以上,最后更新日期為2018年3月的傳播布依族文化的網站、個人博客、論壇等,共計23個樣本。
本研究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合并使用,即定量研究針對各媒介傳播主體和傳播內容作描述性分析,定性研究則借助定量研究所得數(shù)據對其傳播媒介現(xiàn)狀進行闡釋。采用內容分析法,就所有研究對象關于布依民族文化傳播的內容,確定類目和分析單元,從傳播主體、傳播媒介、傳播內容等方面的客觀數(shù)據,分析當前黔西南地區(qū)布依民族文化傳播媒介現(xiàn)狀,結合定性分析指出其中不足,為下一步建構傳播平臺提出建議。
本次調查的時間截止于2018年3月。
通過調查,布依族民族文化傳播主體大體可分為七類:地方政府部門,地方民族事務委員會,各級廣播電臺、電視臺,文化傳媒公司,科研學會,文化基金或機構,個人。其中,廣播電視媒介、文化傳媒公司中具有黔西南本土身份的較少,僅占28%和20%,多以中央電視臺不同頻道和節(jié)目組為主,同時也有臺灣、廣州、上海、云南、貴州省等各家電視臺和廣播電視機構的加入;與之相對,以個人身份進行文化傳播的傳播主體則多為本地布依族;而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中心等機構均不屬黔西南州;黔西南州布依學會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務委員會均進行了專著類的編寫及專題網站的創(chuàng)建;黔西南州政府作為傳播主導者,其傳播行為體現(xiàn)在布依語電視新聞、廣播等媒介類型中,還有以《黔西南日報》為代表的主流官方報刊對布依民族文化的登載和介紹上,也有少量電視劇、電影的攝制,如電視劇《布依人家》、《金龍練》、電影《飛燕歸來》等。
由此可見,作為布依民族文化的源起地、發(fā)起者,黔西南州在布依民族文化傳播過程中的表現(xiàn)不均衡:紙媒方面,州委機關報《黔西南日報》較為重視布依民族文化的傳播,刊載了大量相關內容;書籍方面,有關布依族文化的專著在數(shù)量是比較多的,但針對黔西南州布依族的書籍數(shù)量上明顯減少;廣播電視媒介方面,由黔西南州本土制作的節(jié)目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低于州外節(jié)目;網絡媒介方面,網站總體數(shù)量不多,且官方身份的網站數(shù)量少于個人網站和博客。
在本次調查中,黔西南州有關布依民族文化的傳播通過印刷媒介、廣播電視媒介、網絡媒介等多種渠道同時進行,不同的媒介在傳播的頻度、側重點上有區(qū)別,可以說各有優(yōu)劣。
調查結果顯示,印刷媒介中,以《黔西南日報》為代表的報紙傳媒,在過去一年內,平均每期刊載0.53篇有關布依族文化的報道,在傳播頻度上高于其他類型媒介;以黔西南州的布依族為主要對象的書籍僅4本,其中2本的出版時間都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可見文化傳播的時效性不強,且數(shù)量明顯偏少;廣播電視媒介在傳播的形式上較為多樣化,將布依民族文化嵌入電視劇、電影、紀錄片、旅游片、宣傳片、音樂節(jié)目、電視新聞、廣播新聞等多種形式中,滿足了不同受眾的審美需要,在傳播影響力占據優(yōu)勢;網絡媒介傳播通過布依民族文化主題網站、論壇、博客的創(chuàng)建、更新情況來反映,由于網絡的跨時空性,讓民族文化的傳播范圍有了大幅延伸。
布依民族文化在傳播過程中被細化為若干小項,不同的媒介依據自身特點和需要在傳播內容的選擇上各有偏重?;谝曈X要素的印刷媒介和網絡媒介,分眾化的特點使其在傳播內容選擇上較為全面,因此能較為集中且純粹的傳播布依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基于視聽要素的廣播電視媒介需要爭取足夠多的受眾數(shù)量,為迎合大眾口味,強調雅俗共賞,因而主要通過滲透了布依民族文化的記錄性影片、旅游類節(jié)目及影視作品,潛移默化地傳遞布依民族文化中有關傳統(tǒng)習俗、村寨風光、民族服飾、美食、建筑、傳統(tǒng)技藝等內容。具體來說,通過確定類目和分析單元進行的傳播內容分析,主要針對印刷媒介中《黔西南日報》和專著類書籍、網站及博客、廣播電視媒介中的紀錄片、旅游片、宣傳片部分。
方便表述,在類目的確定上,本人將布依民族歌舞、音樂、樂器、戲劇等內容歸于“藝術”類,蠟染、紡織、刺繡、造紙等技藝歸于“民族技藝”類,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文學作品歸于“語言/文學”類。
《黔西南日報》對布依民族文化中有關藝術類的報道以及相關民族時事新聞的報道最多,兩者幾乎占到總量的一半;其次為村寨游記、傳統(tǒng)禮儀風俗的報道,其中包涵了布依族居住環(huán)境、宗教信仰、建筑等方面的介紹;再者為民族技藝、文學、飲食方面的報道;最少的是針對民族文化生活、服飾、建筑等內容的報道。
有關布依族文化類的專著類書籍共計4本,分別是《浪哨歌—黔西南民歌選》、《黔西南歷史文化二十二講》、《黔西南布依學研究》、《布依族苗族民間故事選:慶祝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專輯》,研究對象為布依族音樂、文化歷史、民俗、民間故事等。
廣播電視媒介中文化傳播意圖最為明顯的各類紀錄片、旅游片、宣傳片,其中75%的節(jié)目都對民族飲食有過描述;其次為民族藝術以及民間技藝,58.3%的節(jié)目對其進行過介紹;再者為建筑、服飾、民風民俗等三方面的介紹,均占到33.4%;最少的是關于宗教儀式、活動的內容,僅8.3%的節(jié)目對其介紹過。
以前兩者相比,網站和博客中涉及的布依民族文化內容的類型最多,其中83.3%的網絡媒介對布依族的概況、民族歷史作了介紹;一半以上的媒介對民族節(jié)會、藝術、語言/文學、建筑作了介紹;最少的是關于民族醫(yī)藥和時事的介紹。
綜上所述,各類媒介的報道在內容上涵蓋了布依民族文化的每個方面,但各有側重和偏好。其中,印刷媒介中的報紙對布依民族文化的傳播最頻繁,且以民族藝術和民族時事新聞報道為主,書籍類數(shù)量偏少,且注重歷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廣播電視媒介的紀錄片、旅游片、宣傳片部分,關于民族飲食、藝術、民間技藝等方面的內容最多,在語言/文學上則很少有關注;網絡是最全面地對布依民族文化進行傳播的媒介,內容涉及到其他媒介很少提及的民族醫(yī)藥、教育、學術等方面,且偏向于族群歷史概況、節(jié)會、文學等內容的介紹。
此外,廣播電視媒介中的新聞節(jié)目、電視劇、電影作品等部分基于各自的時效性、戲劇性、藝術性等特征又具有以下特點:廣播及電視新聞是使用布依語形式播送本地新聞,一方面受眾范圍小,即局限于使用布依語的布依族,另一方面內容涉及面廣,囊括全州時事,因此其主要目的在于將外界信息傳遞給不懂漢語的布依族群眾,以及傳承和推廣民族語言;有關布依族的電視劇、電影,部分改編自布依族民間故事,部分為布依族民族題材的影視作品,布依民族文化在這里不作為獨立單元出現(xiàn),而是貫穿于整部作品之中,并隨情節(jié)的發(fā)展逐漸呈現(xiàn)出來,如主人公的服飾、居住的環(huán)境、飲食、民俗習慣等等,涉及的文化內容范圍幾乎涵蓋所有方面。
傳播環(huán)境既是媒介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及保證,也是進行民族文化傳播的“場域”,當?shù)貍鞑キh(huán)境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著文化信息的生產質量及擴散效果,一旦出現(xiàn)區(qū)域性經濟發(fā)展不均衡,傳播環(huán)境的失衡就很難避免。黔西南州地區(qū)民族數(shù)量眾多,其中以布依族、苗族為主,這些少數(shù)民族多聚居在離城鎮(zhèn)或近或遠的村寨中,通常情況下,近城鎮(zhèn)的村寨在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政府資源投入、村民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均優(yōu)于遠離城鎮(zhèn)的村寨,因而在傳播環(huán)境上更趨于和諧;而遠離城鎮(zhèn)的布依族村寨中,由經濟發(fā)展緩慢帶來的觀念滯后,雖然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保存但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即無法平衡原生態(tài)傳承與大眾化擴散間的關系,造成布依民族文化的傳播瓶頸。
加大政府投入不僅直接針對當?shù)孛褡逦幕膫鞒泻捅Wo,還應涉及對低文化水平受眾的基礎知識文化和新媒介使用基本技能的普及,以及對布依民族文化傳播者培訓機制的創(chuàng)建。通過加大專項資金投入力度,逐步完善通訊基礎設施建設,為邊遠村寨中的布依族提供接觸和使用新媒介的平臺;再給予民族文化建設的政策扶持,一方面為布依民族文化中最原生態(tài)的元素提供政策性保護,另一方結合地方經濟文化特點全方位打造適應市場需求的布依民族文化產品,創(chuàng)建文化品牌;采取與地方院校合作的方式,組建布依民族文化研究基地,基礎層面上能對傳播者進行專業(yè)的傳播理論培訓,技術層面上能構建有效的布依文化傳播模式,從策略上保證民族文化傳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梢?,逐步加大政府投入,能有效改善因經濟發(fā)展不均衡所引致的包括通訊基建簡陋、政策重視度不高、文化傳播者專業(yè)素養(yǎng)低、布依民族文化傳播模式自適性差等在內的文化傳播環(huán)境失衡狀態(tài)。
在布依民族文化感興趣的群體內,針對布依族族群,民族文化的傳承主要依賴于傳播的時效性和滲透性,結合“高”受眾規(guī)模、“高”忠誠度、“高”關注度的要求,以及廣播媒介在提升民族自豪感方面的優(yōu)勢,可以將廣播、電視媒介與紙質媒介進行組合;然后再針對不同媒介使用目標,設置、組織具體傳播內容。
媒介類型評估反映媒介傳播效果,不同的媒介類型具有不同的傳播優(yōu)缺點,因此應根據傳播內容對媒介進行選擇和組合,以凸顯文本信息核心。載具評估反映媒介傳播效率,即從“量”化層面分析了受眾規(guī)模,從“質”性層面了解了受眾對負載著布依民族文化內容的媒介的接收和關注程度,以及布依民族文化與不同載具風格、其他編輯內容的切合程度,由表15可知,廣播、電視媒介和網絡媒介在民族文化傳播的實際受眾規(guī)模上是高于其他三者的,在受眾的忠誠度和關注度上,廣播、電視媒介表現(xiàn)最佳;布依民族文化在與載具風格切合度上,《黔西南日報》表現(xiàn)較好,與其他編輯內容的適切度上則以網絡媒介為佳。
隨著4G時代來臨以及移動智能設備的普及,以智能移動客戶端為代表的新媒介快速占領了傳媒市場,成為最主要的大眾傳播媒介。與傳統(tǒng)媒介相比,新媒介除了因新技術所帶來的“數(shù)字化”、“大容量”、“易檢索性”、“高交互性”等顯而易見的特征外,還具有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傳播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傳播行為的主動性、異步性以及新的傳播效力等傳播學意義上的特征。于是,在當下新舊媒介交叉存在的傳媒背景下,布依民族文化的傳播就有了新的要求,即不能再拘囿于傳統(tǒng)媒介的傳播形式,在傳播過程中各傳播要素需作出部分調整以配合新媒介手段的運用。
首先,傳播主體不再局限于高度組織化的新聞機構,可由專門的新聞機構轉向民間文化組織、公司、個人等,由于傳播動機各異,這樣能夠大量豐富傳播內容,擴展文化角度;其次,新媒介平臺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傳播主體需按文化類型將布依民族文化分類,然后依據各文化類型特征選擇文字、聲音、圖片、視像等符號進行組合,最后呈現(xiàn)出足夠吸引受眾眼球的多媒體化的布依民族文化內容;再者,新媒介傳播背景下的受眾對信息的選擇是具有主動性的,因此,在布依民族文化展現(xiàn)平臺上,構建在線信息反饋板塊或系統(tǒng),搜集用戶建議和意見,能更好的完善布依民族文化的內容,并賦予受眾更多的責任感,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
結合傳統(tǒng)媒介所獨具的在品牌認同度、公信力方面的優(yōu)越性,創(chuàng)建布依民族文化品牌,提升民族形象,再輔以新媒介從傳播主體、傳播形式、傳播行為等層面進行全力的文化打造、宣傳,以受眾為中心,從受眾角度分析其文化需要,最終實現(xiàn)傳播效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