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興業(yè)縣第一實驗小學(537800)
數感是一種數學素養(yǎng),即將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用數學的方法思考問題。它讓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使人遇到與數學有關的具體問題時,能自然地、有意識地與數學聯系起來,用數學的思想方法來分析和解決,是一種主動、自覺或自動化地理解和運用數及運算的基本能力。
認識自然數的教學重點在于量化,抽象出數的字符,此過程初期離不開大量感性材料作表象支撐,如鵝卵石、木棒等。因此,數學課堂中,教師應讓學生通過各種操作活動,對數形成理性認知。例如,可通過“數石塊”活動來認識100以內的數,引導學生從若干實物中抽象出數字。
“數數”活動1:數一數百以內的數。
生1:(將道具放在課桌上)1、2、3……34、35、36、37,一共有37顆五角星。
生2:(一張一張地數)一共有34張郵票。
“數數”活動2:巧妙地數。
師:大家數得很仔細,可是清點時費時費力,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讓人一眼看明白數目?
生3:排放時分成若干固定數目的小堆即可,如將鵝卵石10塊一堆,有8堆,剩3塊,這樣一看就知道總數是83。
生4: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如一盒彩鉛10支,10盒剛好就是100支。(師相機板書:10個十是100)
“數數”活動3:數百以內的數。
(1)將數字35分解成幾個整十數和一個個位數。
(2)先以10為基本單位,數到100,然后以5為基本單位,數到100。
(3)快速地從道具中找出100塊鵝卵石。
……
上述三個活動各有側重,每個活動對學生的數感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活動1,對學生的數感進行摸底;活動2,使學生感受到便捷數數法的高效;活動3,讓學生對大數形成拆解式的數感。同時,教師充分借助操作活動提供抽象的探究材料,引導學生構建的數學知識具有層次感,使學生在不斷“爬坡”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讓學生理解數位,認識數字10很重要,因為重視10的認識就是對十進制的認同領會。因此,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注意9加1變?yōu)?0的字符演變過程,可以通過操作活動揭示10個1是一個十、1個10里面有十個一。同時,教師要重視計數單位的滲透,引導學生逐步構建新的計數單位,掌握10個一數、100個一數、1000個一數的方法,使學生在數數過程中感知10個1整合成一個十、10個10組合成一個百……累計到10個初階計數單位自然進階到下一個高階的計數單位,即所謂的“滿十進一”。
數數一旦突破到10以上,教師就應引出個位和十位的定義,數到20就應及時講解百位的定義,突破到100以上就應該講解千位和萬位的定義。每次教學更大的新數時,教師都應及時跟進刷新數位表,這樣有利于學生利用十進制進行識數和讀數。
感受大數和估算大數是學習數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數學課堂中,教師可讓學生在科技文獻資料中捕捉大數據的信息。對大數的估算也可以實物為依托,如“1200張紙大約有多厚”等,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予以驗證,有時則需要借助知識經驗進行合情想象,如“1200人手拉手有多長”等。例如,教學“千以內的數的認識”時,教師開展如下的教學活動。
師:(拿出一張方格紙)猜測一下,這里一共有多少個方格?
生1:大約有500個方格吧。
師:(又拿出一張方格紙和剛才那張方格紙進行對比)這張方格紙上有100個方格。那么,剛才那張方格紙上大概有多少個方格?
生:(齊聲)300個。
師:怎么一下子降到300了呢?
生2:通過觀察對比,發(fā)現第一次出示的方格紙上的方格是第二次出示的方格紙的3倍。
生3:有參照標準就好估計了。
……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上述教學中,由于有了參照物的對比,學生從中易于認識各個大數,較好地實現了數感的培養(yǎng)。
總之,在培養(yǎng)學生數感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設計多種活動,讓數值大小和實物多少建立對應關系;二是整體把握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三是鼓勵學生進行數學交流,關注數的應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