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歡珠
(江西省上高中學 江西宜春 336400)
屬于我國特有的民族樂器主要有:有吹奏樂器包括:笙、蘆笙、笛子、管子、巴烏、嗩吶、簫、塤、葫蘆絲。彈撥樂器包括:箜篌、阮、古琴、古箏、琵琶、柳琴、秦琴、月琴,揚琴。拉奏樂器包括:艾捷克、馬頭琴、二胡、中胡、高胡、四胡、京胡、板胡、擂琴三弦。打擊樂器包括:編鐘、云鑼、磬、鼓、鑼、鈸、木魚。民間器樂曲地方風格的幾個重要組成因素:器樂作品地方風格特點的構成,從技術方面講,涉及到音樂的整個基本表現(xiàn)手段(曲調的音高關系、調式、調性、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音區(qū)、力度、音色、演奏法、織體等)和整體性的表現(xiàn)手段,是組成一首器樂作品風格特點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所以根據(jù)我國傳統(tǒng)民間器樂曲表現(xiàn)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演奏技巧、民間傳統(tǒng)習用的旋律展開手法的教學也就成為了學習民間樂器的重點和難點。[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學習都離不開興趣的培養(yǎng),在初中的民族樂器的融入學習中也是如此。面對音樂教材中涉及的民族樂器豐富多彩,要使這些民族樂器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眼球,激發(fā)他們了解和學習的興趣,正確的課堂導入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2]
比如在學習古琴曲《流水》時,就可以通過先給學生進行一段演奏,然后在演奏后詢問學生的感受,進而引出這段古琴曲的故事來,讓學生再結合剛才的古琴曲來進行回味,提升學生的學習趣味性,加深學生對這一樂器的印象,并在以后的學習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
民族樂器歷史悠久,許多典型的民族樂器都有其重要的歷史發(fā)展道路。了解民族樂器的歷史,對于中學生培養(yǎng)民族文化情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古琴的產(chǎn)生,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演奏樂器,在幾千年的傳承與發(fā)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在學習中,讓學生了解這些文化內涵并加以提升學習的興趣是值得教師關注的問題。清末與民國年間由于戰(zhàn)亂和社會變遷,使古琴音樂瀕于絕滅。好在當時全國各地出現(xiàn)一些琴會使得古琴音樂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搶救,調查、收集、整理了流失于民間的各種傳譜才使古琴發(fā)展到今天,開辟了古琴新的前景。加強學生對于這些民族樂器的發(fā)展的了解,從歷史入手,更能豐富學生的趣味性和加深對民族樂器的認識和了解,從而建立文化的熏陶培養(yǎng),使學生在學習中中保持對民族樂器的尊重和敬仰,在學習中不斷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這對教育來說也是十分必要的情感引導。
民族樂器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造成的,需要長期的實踐練習,所以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豐富學生的實踐活動是傳統(tǒng)樂器學習的必由之路。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jù)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教學安排,根據(jù)課堂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學習指導。比如說對于課堂掌握好的學生,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主要專注與課堂學習。而對于層次較差的學生來說,就需要在學習課堂后進行相關的練習,保證都能夠掌握學習的技巧,方法,這是有利于以后學習的學習過程。還可以安排一些關于民族樂器,如二胡、古箏的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豐富實踐活動過程,在不同的實踐引導下進行學習活動,激發(fā)了中學生對于民族樂器、民族文化的向往,提升了民族情感。[3]
對于民族樂器的學習僅僅依靠學生的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建立家校合作的聯(lián)合機制,保證學生的學習的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針對每天的教學內容,通過作業(yè)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后活動中給家長演奏有關課堂學習內容,并且做好相關的家庭反饋工作。通過積極地與家長聯(lián)系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根據(jù)不同的學習情況進行不同的學習引導。還可以采取家校聯(lián)合的方式,教師就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可以推薦學生學習不同的樂器,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學習愛好,就學生的課外學習提高學習的能力。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提供不同的書籍或者學習方法的推廣,不僅讓學生了解民族樂器的相關知識,還可以通過對家長的宣傳提高家長對民族樂器學習的支持和認同,培養(yǎng)家長對學生學習的認同感,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促進學生的學習過程的輕松愉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4]
在初中課堂中引入民族樂器的教學,是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有效弘揚和發(fā)展,加深學生對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認識,提升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使命感,在學習的過程中開拓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情操,增強民族意識,體會到民族樂器的博大精深。使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音樂,民族文化。并作為一筆寶貴的音樂財富一直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