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小編
@國產零零七:如果不是生活在水里,很難長這么大吧,因為水有浮力。在陸地上的話,這四肢該要多大才可以支撐身體?不過,貌似也有些曾經生存過的恐龍,也是巨無霸,那時候可能是因為食物豐富吧。(小編飄過:現(xiàn)代的食品產業(yè)也很發(fā)達,所以喂養(yǎng)出這么多的大胖子)
@evil cut:恐龍時代的生物巨大化,貌似是因為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比現(xiàn)在高的緣故,比如那時候的蜻蜓就跟小怪獸似的。(小編飄過:哪里是小怪獸簡直是小型轟炸機)
@Lucifer21330:換個角度想,如果食物和食物之間的距離再遠一點,那鯨魚是不是能進化得更大了……大自然還是不夠努力啊。(小編飄過:一個很好的科幻題材)
@chaarles0:“鯨”后面的“魚”字都不應該有。鯨是哺乳動物,不是魚。(小編飄過:鯨魚是鯨的俗稱,相信很多知道鯨是哺乳動物的人也會習慣性地稱之為鯨魚)
@charles0:短吻鱷、咸水鱷等正式專業(yè)名稱都不帶“魚”字的。大熊貓真的是熊不是貓啊。在臺灣就是叫“貓熊”的。
科學有態(tài)度
近日,一個研究團隊在新發(fā)表的論文中提出了他們對須鯨的研究成果:長須鯨、藍鯨這樣的濾食性海獸在450萬年前才變大,這個變化和氣候緊密相關。
與海獅、海狗、海豹等兩棲動物一樣,最原始的古鯨都是在陸地上進行生殖和哺乳的。大約在5000萬年以前,由于水中的食物和掠食者的比例相對于陸地環(huán)境更易于古鯨生存,它們便開始進入靠近岸邊的淺海里,然后漸漸地進化出了鰭,成為了海洋生物。
接著又在2000萬至3000萬年前,進化出了濾食的新技能,僅僅通過大口喝海水就能吞食其中的浮游生物??墒羌词惯@樣,那時鯨的體型也沒有特別大。 研究人員推測,氣候變化對變大起到了關鍵作用。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巨型鯨出現(xiàn)的時間剛好也是北半球被越來越多的大陸冰川覆蓋的時候。來自冰川的徑流將土壤中的營養(yǎng)元素沖刷至了沿海水域,同時季節(jié)性的上升流又讓海底深處的低溫水流向海洋表面,帶來了更多的有機物。如此一來,在特定的海域,海水中的營養(yǎng)物質變得非常豐富。
成群的浮游生物和魚苗被吸引到這些海域“享用美食”,而這些成千上萬聚集在一起綿延幾公里的小魚蝦成為了鯨的饕餮盛宴,須鯨由此可以一次性吞食更多的食物。
不過,這不是鯨變大的全部原因。芝加哥大學的進化學生物學家解釋道:“如果隨處都有充足的食物,鯨就不會這么大了,關鍵在于食物群和食物群之間得離得足夠遠?!?/p>
由于導致魚蝦聚集的生態(tài)循環(huán)是季節(jié)性的,鯨必須遷移數(shù)千里僅僅為了從一處食物群趕到另一處食物群。更大的鯨就像是燃料更多的坦克,更能在這樣的季節(jié)性覓食遷移中存活下來,而那些體型更小的鯨就滅絕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