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電白區(qū)陳村鎮(zhèn)中心小學 鄧旭霞
作文的入門對孩子來說如同我們成年人學習一門新的技能,找到需要的切入點,將其與興趣相結(jié)合,再了解一下基本的框架結(jié)構(gòu),記錄下注意事項,多和同伴進行交流,這樣才能做到無可挑剔。當然對于孩子,我們要適當期許,不能給他們過大的壓力,也不能任由他們打破寫作的規(guī)則。通過作文,我們可以了解孩的內(nèi)心世界,拉近與他們的距離,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
小學生對任何新的事物都有感興趣的一面,并且有探知的欲望。三年級的學生,此時還未接觸作文,真希望自己快點知道作文究竟是怎么回事,是難是易,有趣還是乏味,一系列問題存在他們的思維空間時,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進行正確的引導,這就是激發(fā)好學生的作文興趣。
首次講解主要是讓學生理解什么是“作文”。切記不能張口就來作文寫作的要點,例如,辭藻的優(yōu)美,段落分明,邏輯貫通,這無疑是對剛剛解除作文的孩子潑了一盆冷水。正確的激發(fā)興趣的方式應該是模仿,例如,給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好的作文,好的故事,并帶領孩子認真分析其中的故事結(jié)構(gòu),記錄好的詞語并進行造句,為日后寫作打基礎。明白了什么是作文之后,要告訴孩子為什么要寫作文,給孩子灌輸一種正確的做事動機,而不是告訴孩子如果作文寫不好語文成績就不達標,或是作文寫不好,你就比同齡人差等這樣極端而負面的信息。小作是為了記錄美好,格局再大一點那就是在為傳承中華文明做準備,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孩子們的寫作興趣,還有他們的責任意識,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持續(xù)對作文的興趣,而不是三分鐘熱度。
最初無需孩子動筆去寫,先在班級里面進行口述的講解,然后在通過課后作業(yè)的形式記錄下來?,F(xiàn)在學生懼怕作文的根本原因是表達能力輸出能力較弱,因此當表達之后,大腦中的印象非常深刻,此時動筆才是最為合適的。孩子的閱讀量和原生家庭的閱讀氛圍有著極大關系,但是大部分家長都忙于工作而無法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廣泛閱讀的環(huán)境,作為老師,我們可以采用輪流閱讀方式來創(chuàng)造一個好讀書的氛圍。在閱讀之后,監(jiān)督學生將喜歡的詞匯記錄下來,每天記錄一個即可,并進行造句,在作文寫作中盡量應用。
小學生的作文不能只是為了寫作而寫作,也應該指導學生去觀察生活。如何觀察呢?
首先要有順序、有條理。寫靜態(tài)事物時要寫出它的形狀、顏色、大小、用途等內(nèi)容。寫活動變化的事物,就要寫出它活動變化的情況。對這類動態(tài)事物,我們可以采取“游動”的方法來觀察。如在一次寫一動物的作文過程中,事前我講明了“游動”的觀察方法,讓學生按這方法去觀察自己家養(yǎng)的一種動物,并讓學生有條理地寫出來。這樣,有的學生寫“我家的一頭黃?!?,能把黃牛寫得栩栩如生,看了他的文章,就像親眼看見他家養(yǎng)的牛一樣。寫敘事時,我要求學生按時間推移或地點變換的順序來觀察,要觀察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重點是觀察事情的經(jīng)過和主要辦事人物的行動。作文時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寫出來,把主要辦事人辦事的過程寫具體即可。寫人時要求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神態(tài)和心理活動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點。寫人的文章可以“一事表人”,也可以“多事表人”。
當然,觀察事物不能只為觀察而觀察,應展開想象來豐富文章的內(nèi)容。因為事物之間都是互相依存,彼此聯(lián)系的。要由表及里地去認識事物,找出它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而全面地,本質(zhì)地了解事物。 在作文中教給學生觀察生活的方法,不但可以幫助他們提高寫作水平,而且可以幫助他們更深地體驗生活。
作文對于小學剛?cè)腴T的學生而言是個新鮮事物,維持他們的作文興趣與激發(fā)他們的作文興趣同等重要。而給學生成就感,寫些具有鼓勵作用的批語則是維持作文興趣的有效手段。作文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訓練,帶有很大的創(chuàng)造性,因而學生的勞動也十分艱辛。所以不少學生把作文視為難事,怕寫作,不想寫作。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費九牛二虎之力寫出了文章,卻得不到老師的肯定與表揚,反而得到老師的否定與批評,那種不好受的滋味可想而知了。因此,批改作文時我認為應批些鼓勵性的話,使學生看了批語,心情激奮,愛寫作,想寫作,下次寫作文時,決心寫得更好;如果批語不好,學生則會感到灰溜溜的,只能是適得其反,討厭寫作,怕寫作。那么,作文教學定會失敗或收效甚微。
孩子們的作文水平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對于剛?cè)腴T的孩子來說,我們不能有太高的期望,而應該在孩子的寫作和語言表達中,發(fā)現(xiàn)孩子擅長哪一方面的作文,對哪一方面的內(nèi)容比較抵觸,此時我們就需要找到孩子懼怕的根源,幫助他們扭轉(zhuǎn)思路,跳出刻板成見,勇敢的面對困難,突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