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丁元
摘要:本文研究在傳統(tǒng)的手風琴伴奏形式因其較為單調(diào)而逐步被邊緣化的現(xiàn)實形勢下,著名手風琴演奏家龔易男老師創(chuàng)新并推廣了手風琴伴奏。他堅持以作品為中心,形成了契合歌曲的神韻、升華歌曲的情感、配合演唱的形式、發(fā)揮手風琴的特點、重視伴奏表演性的獨特而創(chuàng)新的手風琴伴奏風格。他的手風琴伴奏藝術(shù)成就將對中國手風琴伴奏藝術(shù)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
關(guān)鍵詞:手風琴伴奏? ?以作品為中心? ?龔易男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4-0018-03
新中國成立以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手風琴以“右手主旋律加上左手打節(jié)奏”為主的伴奏形式,演奏方便而聲音動聽,紅遍了祖國大地。然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之后,用鋼琴、交響樂隊乃至電聲樂隊來進行伴奏越來越主流化,伴奏的聲部、織體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傳統(tǒng)的手風琴伴奏形式因其較為單調(diào)而逐步被邊緣化。在當前形勢下,如何改革手風琴伴奏藝術(shù),使其煥發(fā)出新的藝術(shù)生命,成了手風琴家們的重要課題。著名手風琴演奏家龔易男老師就在創(chuàng)新并推廣手風琴伴奏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績。
龔易男1983年生于湖南長沙,他四歲半開始學習手風琴,先后師從于趙子平、郭偉湘、夏雄軍等老師,數(shù)次獲得國家級手風琴比賽第一名。隨后他赴北京求學,師從于我國著名蒙古族手風琴演奏家巴雅爾老師,獲得手風琴演奏與教學碩士學位,曾獲2004北京國際手風琴比賽青年組第三名,2005“海茲曼杯”亞洲鍵盤樂器大賽中國作品演奏金獎。他的演奏家生涯始于2005年12月,作為樂隊首席,與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合作,在北京音樂廳首演“燃燒的歲月”情景合唱音樂會。從那時起,他為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國家大劇院合唱團、中國愛樂樂團合唱團、中國廣播合唱團等四大合唱團在全國各地舉辦的高規(guī)格音樂會進行的伴奏就多達二百余場,為其他各類音樂會進行的伴奏多達一千余場。龔易男老師深入分析了一百余首中外歌曲,始終堅持以作品為中心,在大量高水平的藝術(shù)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獨特而創(chuàng)新的手風琴伴奏風格。
一、契合歌曲的神韻
龔易男老師認為手風琴伴奏的編配屬于對歌曲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因此一定要契合歌曲的神韻。比如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的手風琴伴奏編配,盡管主歌的原版鋼琴伴奏是低音加和弦的形式,他注意到歌詞體現(xiàn)出安靜、祥和的神韻,因此“用右手輪指來模仿‘土琵琶的聲音,演奏一段對位復調(diào)來進行伴奏”。此時手風琴仿佛化身為土琵琶,完美的契合了歌曲的神韻。又如《共青團員之歌》的手風琴伴奏編配,為了表現(xiàn)出歌曲大無畏的神韻,他在前奏中用右手的八度加上左手重低音的單音跳音,演奏小軍鼓節(jié)奏型。同時在和聲方面用“屬——重屬”進行,以加強音樂的緊張感。此時手風琴仿佛化身為沖鋒的戰(zhàn)鼓,將歌曲的神韻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二、升華歌曲的情感
對歌曲“神韻”的理解和表現(xiàn),不僅需要對作品進行準確的和聲曲式分析,正確理解作品的象征意義,還需要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手風琴伴奏歌曲的內(nèi)涵進行深入挖掘,從而在對歌曲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升華歌曲的情感。
例如歌曲《我愛祖國的藍天》中,他用巧妙的伴奏將歌詞的“神韻”進行了升華和超越,使其精神世界的光華更為璀璨。主歌伴奏以連續(xù)十六分音符的緊拉慢唱的編配方法,映襯著歌詞“我愛祖國的藍天,晴空萬里陽光燦爛。白云為我鋪大道,東風送我飛向前;我愛祖國的藍天,云海茫茫一望無邊。春雷為我敲戰(zhàn)鼓,紅日照我把敵殲”[1],突出了伴奏的具體性,使之具象化。在具象化的伴奏襯托下,精神世界的超然成為合理。
副歌伴奏不僅在抒情性上出人意料,而且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軍港之夜》兩首歌曲改編的旋律來進行復調(diào)性伴奏,與歌詞“水兵愛大海,騎兵愛草原”的意蘊交相輝應,將綺麗壯闊、海天一色的畫面帶到觀眾面前。這些現(xiàn)實中存在的場景,通過歌曲和伴奏的音樂表達,實現(xiàn)了意境的自由,展現(xiàn)了意象之美,使聽眾在自由的情境下升華了精神境界。
三、配合演唱的形式
眾所周知,歌曲分為獨唱、重唱、合唱等多種演唱形式,因此哪怕是同一首歌曲,龔易男老師也特別注意用不同的伴奏來配合不同的演唱形式。
仍以《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為例,第二遍主歌的演唱形式由男高音獨唱變?yōu)槟新暫铣?,聲樂的音響變得更為厚實。此時他將伴奏的右手部分從單音輪指改為有固定低音的分解和弦形式,相應的增加音響的厚度,以配合演唱形式的改變,達到了伴奏與演唱交相輝映的完美效果。
又如合唱《游擊隊歌》第一遍是男聲合唱,龔易男采用了低音與和弦齊奏的程式節(jié)奏型伴奏,突出了進行曲特點。第二遍演唱時女聲加入且音量增大,歌曲變?yōu)槁暡扛鼮閷拸V、內(nèi)涵更為豐富的混聲合唱形式。他在第一遍節(jié)奏和弦伴奏的基礎上,加上了一個分解和弦聲部,以進一步烘托歌曲的音響。第三遍演唱時音量減小,改為半聲演唱,以表現(xiàn)游擊隊“越行越遠,漸漸消失在密林中”的氛圍。此時他用了“口琴變音器”使得手風琴伴奏的音色變得更為飄渺,同時把和弦伴奏變?yōu)橐詥我魹橹?,減小音響的厚度。第三遍副歌出現(xiàn)女高音領唱,龔易男用延遲兩拍的八度卡農(nóng)復調(diào)來伴奏,增添了詼諧幽默的趣味,升華了歌曲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四、發(fā)揮手風琴的特點
目前手風琴伴奏有一種錯誤的趨勢,就是照原版鋼琴伴奏譜來演奏,殊不知鋼琴與手風琴的音響效果大不相同:鋼琴以點狀聲音為主,而手風琴以線狀聲音為主。同樣一段音樂用手風琴來演奏,要比鋼琴的音響飽滿許多,因此照原版鋼琴伴奏譜來伴奏,很可能因為音響的過于飽滿而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龔易男在伴奏時就特別注意發(fā)揮手風琴的特點。例如前文提到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主歌第一遍用單音輪指伴奏,就發(fā)揮了手風琴輪指的技術(shù)特點,音響更為靈動、自然,效果遠好于鋼琴伴奏譜的和弦伴奏音響的沉重、呆板。又如《我的祖國》鋼琴伴奏譜左手部分是分解和弦十六分音符快速跑動,而手風琴左手低音過于厚實,演奏快速跑動會“嗡嗡嗡”的響成一片。因此龔易男將左手改為低音加和弦的大切分音型伴奏,使得整個作品的音響更為清晰。再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一首節(jié)奏舒緩、優(yōu)美動聽的歌曲,如果用手風琴演奏鋼琴伴奏譜左手低音加右手輕巧的柱式和弦,就顯得比較呆板。因此龔易男將低音加和弦全部交給左手,而用右手演奏跨兩個八度的分解和弦,不僅充實了音響,而且營造出一種蕩氣回腸的感覺,升華了歌曲的主題意境。
五、重視伴奏的表演性
手風琴伴奏作為聲樂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作品表演整體效果的有效展現(xiàn)與進一步提升,需要重視伴奏的表演性。龔易男認為手風琴伴奏與聲樂演唱之間具有辯證關(guān)系,二者之間具有有機而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而不是簡單的主次、從屬關(guān)系。手風琴家應該把伴奏進行全面而恰到好處的表演,從而和歌唱家建立起在充分默契基礎上的和諧共鳴與完美表演。
他手風琴伴奏不僅通過音色、力度與速度的表演和變化,起到烘托、鋪墊作品內(nèi)容與情感的目的,也通過對節(jié)奏、段落和情感基調(diào)的表演和控制,對歌唱家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更重要的是,他特別重視積極與歌唱家展開交流和溝通,具有特別強烈的合作意識。他通過積極、靈活運用手風琴的音樂表現(xiàn)力,幫助歌唱家對音樂作品和表現(xiàn)技巧進行深入的理解與分析,以達到更好的舞臺表演效果,發(fā)揮出作品的整體美感。
為了與歌唱家的配合更為默契,他擯棄了坐姿伴奏的傳統(tǒng)形式,而是和歌唱家站到了一起。在表演的過程中,用更為豐富的眼神和表情交流,來實現(xiàn)伴奏和歌唱的每一個氣口、每一個節(jié)拍、每一個表情處理都配合得天衣無縫。他還能配合歌唱家一起運用肢體語言,使得伴奏完全融入到舞臺表演的整體當中。他的伴奏能有效幫助歌唱家更充分的發(fā)揮,能襯托歌唱家的潛力與長處,還能在歌唱家出現(xiàn)失誤時通過適當配合來及時補救,真正發(fā)揮了手風琴伴奏與歌唱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的特點。
六、結(jié)語
龔易男老師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手風琴伴奏“旋律加和弦”的較為單調(diào)的表現(xiàn)形式,對手風琴伴奏藝術(shù)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堅持以作品為中心,形成了契合歌曲的神韻、升華歌曲的情感、配合演唱的形式、發(fā)揮手風琴的特點、重視伴奏表演性的獨特而創(chuàng)新的手風琴伴奏風格。在此基礎上,手風琴伴奏藝術(shù)將得到更多觀眾的喜愛,獲得更加長遠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文潔,張小芳.《我愛祖國的藍天》幕后珍聞[J].福建黨史月刊,2016,(01):32-34.
[2]巴雅爾,龔易男.論中國手風琴民族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J].內(nèi)蒙古大學藝術(shù)學院學報,2008,(0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