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冰川
(燕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河北秦皇島 066004)
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文化影響語言的形成和交際活動的進行。因此,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非本國語言時,不可避免地需要接觸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是當時社會政治、經(jīng)濟制度,以及人們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體現(xiàn)。同時,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也對文學、宗教、民俗、藝術等方面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因此,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是文化課的重要教學內容。
神話傳說從遠古時期就開始出現(xiàn),反映了人們對于世界的認知。神話傳說盤古開天、女媧造人是人們對世界和人類起源的猜想,女媧造人的故事中便有母系社會的影子,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則是人們反抗大自然力量的精神體現(xiàn)。
民間故事既然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體現(xiàn)當時的社會風俗和制度。在木蘭從軍的故事中,花木蘭整日紡織,體現(xiàn)了當時女性多在家從事手工業(yè)的社會分工。每戶人家都要有一男子參軍,反映了當時的兵役制度。
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與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密不可分。屈原投江后,人們將粽子投入江中以避免屈原的尸體被魚吃掉,于是有了現(xiàn)在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習俗。中秋節(jié),人們望著月亮總是會提起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
因此,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是來華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文化課的教學對象多是漢語中級水平的留學生,我校設有文化課的班級是中級一班和中級二班。這些學生均達到了HSK四級水平,只有中級二班的部分同學通過了HSK五級。
《中國文化》的第二課“中國古代神話”所列出的詞匯共有54個,其中生詞45個,專有名詞9個。在這45個生詞中,HSK五級詞匯有5個,六級詞匯有13個,超出HSK詞匯大綱的有27個。
黑暗中,盤古摸到了一把大斧子,朝眼前的黑暗猛力劈去,只聽見山崩地裂的一聲巨響,漆黑的一團破裂了,輕的東西慢慢上升變成了天,重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選自《中國文化》)
上段課文中的斧子、黑暗、猛力、劈、山崩地裂、巨響、漆黑、破裂,對于剛達到HSK四級水平的學生來說均是生詞且難度過高。據(jù)學生反映,課文中的生詞過多,不僅造成了理解困難,也降低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文化課的主要學習任務是學習中國文化,其次才是語言的學習。而過多的生詞量增加了語言的難度,降低了閱讀的速度,影響了文化課上的時間分配。
價值觀是一種評價性的觀點,既涉及現(xiàn)實世界的意義,又指向理想的境界,在文化中處于核心地位,制約著社會的運行、個體的行為以及文化的各個層面。人們在創(chuàng)造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將自己的價值觀加入其中。來華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因此,留學生在學習中國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難以理解其中的價值觀的問題。
在介紹清明節(jié)時,筆者向學生講述了屈原投江的故事。屈原在屢遭迫害,政治理想破滅后選擇以死明志,于是投江自殺。人們?yōu)榱饲氖w不被魚群吃掉,便向江中投入粽子。屈原的高風亮節(jié),憂國憂民以及他以死明志的大義凜然仍為后世所傳頌。留學生在學習屈原投江的傳說時,認為自殺是無用且會對其家人帶來心靈傷害的行為,是一種對現(xiàn)實的逃避。這是因為留學生尚未理解中國人價值觀中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精神。
同樣,留學生在學習哪吒鬧海的神話傳說時,不能理解哪吒殺死龍?zhí)雍鬀]有得到相應的處罰,反而在太乙真人的幫助下起死回生,獲得了更強的法力。他們認為哪吒做錯事后,應得到如現(xiàn)代法律所給的處罰。
精衛(wèi)填海的神話傳說背后是人們與洪水進行斗爭的現(xiàn)實,精衛(wèi)的死亡反映了大自然的強大,而精衛(wèi)夜以繼日的填海行為顯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難,反抗大自然不屈不撓的精神。留學生在學習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時認為精衛(wèi)在沒有防護措施且不識水性的情況下在東海游泳,最后不幸溺水,精衛(wèi)應該為她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但是她反而責怪海水太深。另外,學生覺得精衛(wèi)在填海的過程中,使用的方法效率太低——天天從西山銜來樹枝和石頭投進東海里。他們認為精衛(wèi)應該在東海海邊就近取材,沒有必要去西山。
射日英雄后羿去昆侖山見到了西王母,西王母賞給后羿一種仙藥,吃了能長生不老。后羿高高興興地把藥帶回家中,沒想到,后羿的妻子嫦娥把藥偷吃了。(選自《中國文化》)
在學習“嫦娥奔月”時,學生覺得嫦娥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她只圖自己的長生不老,而拋棄自己的丈夫。
以上說明學生在學習這些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的時候,往往可能會用自己國家的價值體系和現(xiàn)代社會的評判標準來分析故事的邏輯和來龍去脈,以致不能理解這些故事的神話色彩、民族精神和價值觀。
學生反映教材的生詞量大,造成閱讀困難,如果沒有教師的講解,便難以理解教材的意思。學生普遍偏好教師講解后再閱讀教材的教學方法,即教師講課時,在不改變神話傳說內容的前提下,用學生可理解的詞匯更生動地將神話傳說講述出來。因此,在教材編寫時,可在不改變故事情節(jié)的前提下,刪去一些超綱詞,用意思相近的詞替換原有的詞以適當降低詞匯的難度,并適當改寫語句,使學生能夠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便能較容易地理解故事的大意,激發(fā)閱讀興趣,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隨著“嗖嗖”的射箭聲,天上的一團團火球爆裂了,一會兒的工夫,九個太陽被射下來,天氣頓時涼爽了,老百姓歡騰起來。
可改為:隨著一支支箭射向天空,天上的一團團火球被射中了,一會兒的工夫,九個太陽被射下來,天氣立刻涼快了,老百姓高興得跳了起來。
黑暗中,盤古摸到了一把大斧子,朝眼前的黑暗猛力劈去,只聽見山崩地裂的一聲巨響,漆黑的一團破裂了。
可改為:黑暗中,盤古摸到了一把大斧子,朝眼前的黑暗用力砍去,只聽見一聲巨大的響聲,黑暗的一團被砍開了。
(以上例句選自《中國文化》)
此外,教材在編排過程中可適當配以圖片和動畫,增強其直觀性和趣味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節(jié)。
教材中的故事應確保其完整性和準確性,筆者在查找了相關文獻后發(fā)現(xiàn),嫦娥奔月的故事有幾個不同的版本,有記載稱后羿的門徒逢蒙覬覦仙藥,于是迫使嫦娥交出仙藥,嫦娥不得不吞下仙藥,向天上飛去。因為對丈夫的不舍,故停在了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由此可見,嫦娥并不是為了長生不老,而拋棄自己的丈夫。因此,教材在編排的過程中應多做考察,以保證故事的完整性、邏輯性和準確性,避免造成誤解。
教師講解時可用生動、多樣的方式講解,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相關圖片和視頻。這樣學生能夠更為直觀地了解到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形象,如人首蛇身的女媧和身材極其雄偉的盤古。還可加以動作輔助教學,如向學生展示盤古開天辟地時頂天立地的動作。筆者通過對學生的采訪,了解到學生特別喜愛中國民間故事中的花木蘭,而大部分留學生都是通過電影《花木蘭》認識的花木蘭,并體會到了中國女性“巾幗不讓須眉”的精神。電影在傳統(tǒng)的故事中加入了很多新穎、有趣的橋段和人物,使得花木蘭的形象更加生動和立體,也加強了故事的趣味性和時代性。因此,教師可從新的視角,以更具趣味性和時代性的表達方式去講解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
很多國家關于人類起源都有不同的神話傳說,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的神話傳說,可將中國的神話傳說類比于其他國家的神話傳說加以講解。例如,讓學生對比“女媧造人”和“亞當與夏娃”的故事。另外,很多神話傳說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如“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是互相關聯(lián)的兩個故事,可放在一起講解,以幫助學生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對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有錯誤的解讀,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并答疑解惑。另外也允許學生有新的解讀,營造積極開放的課堂交流氛圍。當學生難以理解其中的價值觀時,教師可根據(jù)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想向學生解釋價值觀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
教材后的練習多是客觀題,考查學生對神話傳說和民間傳說的細節(jié)的了解,難以檢測到學生對文化內涵的了解情況。因此,可以增設開放性練習,如問答題和討論題來考查學生對文化內涵的了解情況。另外,由于學生價值觀的不同,也可以設置辯論題,開展辯論比賽,讓學生暢所欲言。筆者讓學生編排小品 “嫦娥奔月”,學生在編排的過程中,不但討論了故事的情節(jié),交流了對故事的理解,也提出了一些疑問。這些更具趣味性和開放性的練習,在考查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文化內涵的理解。
筆者通過對對外漢語文化課上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教學情況的分析,發(fā)現(xiàn)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并提出了降低教材難度,增強教學方式的多樣性以及增加考查和提高學生對文化內涵理解的練習,并提升練習的趣味性和開放性的解決策略,以期讓留學生了解中國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進而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但是留學生文化背景的復雜性增加了文化教學的難度,因此我們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更適應具體教學實際情況的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