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И. А. 扎哈連科
當今世界,全球問題、地區(qū)問題和民族問題交織,危機之巨,超乎想象。國際社會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而建立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觀和最高理想,以及保護承載人類活動的大自然應當成為全人類、各民族、各國家發(fā)展的優(yōu)先方向。我們面臨的危機,不是潛在的自然災害或者東西方戰(zhàn)爭,而是令人心痛和血淋淋的現(xiàn)實。如果人類和國際社會僅從實踐方面,而不是從理論上真正改變對自然環(huán)境和世界局勢的態(tài)度,不理解各民族之間相互交流了解的必要性,就不可能意識到改變自身發(fā)展模式的必要性,就可能導致人類最終無法在地球上生存[注]Захаренко И.А. Историко-научная система познания Востока // История наук о Земле. - М.:Наука,2007. - С. 109-113.[注]Захаренко И.А. Историко-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 и картография России и Китая // Сборник докладов Института истории науки и техники РАН. - М.:Наука,2014. С. 468-472.[注]Китай:угрозы,риски,вызовы развитию. - М.:Московский центр Карнеги,2005. - 647 с.。
為了解決這些全球性的問題,我們試圖從中俄關系入手,將其作為地緣政治問題和歷史文化方法論問題進行研究。我認為,要實現(xiàn)中俄兩國的民心相通,就不能囿于成見,而應學會用對方的方式看問題,這對于了解雙方文化是極其必要和有益的。應該多加關注和宣傳中俄之間積極的一面,即友好交往和合作的歷史。目前,中俄關系史的著述浩如煙海,但探討民心相通的基礎——雙方歷史文化國情的著作寥寥。И.А.扎哈連
科、П.Е.斯卡契科夫等學者以及武漢市政府、長江日報等機構的著作是中俄關系史文化國情研究的開先河之作[注]Захаренко И.А.,Захаренко О.И. Карт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браз России и Китая. - Минск:Шелковый путь Групп,2016. - 268 с.[注]Великий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ий чайный путь и Ханькоу. - Ухань:Уханьск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Wuhan Press,2007. - 460с.[注]Подача заявления о включении Великого чайного пути в список миров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 Ухань:Уханьск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Wuhan Press,2015. - 825 с[注]Марта Эйвери Чайный путь: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встречаются через степь. - Пекин:Межконтиненталь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Китая,2004. - 228с[注]Скачков П.Е. Библиография Китая. - М.: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1960,- 769 с.。
“一帶一路”是沿線國家互相尊重與信任之路,是友好交往與合作之路,是跨文化協(xié)作之路。中國政府提出這一倡議的理念基礎是和平與合作、開放與包容、相互學習和借鑒改革經(jīng)驗,互利共贏。倡議的目標在于達成全方位的合作,呼吁構建人類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實施這一倡議,需要實現(xiàn)政治互信、經(jīng)濟一體化以及文化的包容。為了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筆者擬出版專著,展現(xiàn)9—21世紀萬里茶道地理學研究與地圖學成果的全貌。
為此,筆者赴北京、天津、上海、哈爾濱、黑河等地參加學術會議,在中國地理學院、中國地理協(xié)會、華東師范大學、復旦大學等機構和院校做了多場學術報告,介紹了《萬里茶道歷史地理學與地圖學》《地圖上的中俄形象》《東方學家從歷史地理學和地圖學視角看中國》《中俄東方學國情研究》《遠東國家地理地圖學史》以及《萬里茶道歷史地圖冊》等項目?!度f里茶道歷史地圖冊》的構想是2016年5月12日在俄羅斯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會議上提出的,議題為“新絲綢之路:中國對于歐亞大陸發(fā)展的新理念與俄羅斯科學院參與其中的途徑”。筆者在莫斯科測繪大學主講“中俄歷史地理學與地圖學”課程,舉辦了兩次“萬里茶道歷史地理學與地圖學”國際會議。筆者還在莫斯科、圣彼得堡以及俄羅斯國內(nèi)外的其他城市廣泛宣傳介紹了地圖冊項目。2018年2—3月,筆者在武漢大學和湖北省宜昌市五峰自治縣漁陽關鎮(zhèn)做了科學報告,全面介紹了《萬里茶道歷史地理學與地圖學》和《萬里茶道歷史地圖冊》項目,說明了項目的目的和任務,基本特點和資料來源,介紹了地理信息系統(tǒng)條目,并展示了多幅古地圖和作者自制地圖。
“一帶一路”是一個宏偉的構想,其目的在于重建絲綢之路沿線的經(jīng)濟與文化聯(lián)系。而東歐各民族在歐亞大陸擁有特殊的地緣優(yōu)勢,不僅與東方國家進行了直接的交流,還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間人。13—15世紀,古羅斯與中國曾經(jīng)同屬于一個國家——蒙古帝國,因此中俄有權傳承同屬于蒙古帝國的歷史和文化。從波羅的海至黑海和里海沿岸,有兩條最重要的商道穿過基輔羅斯和諾夫哥羅德羅斯。這些商道把北歐和東歐國家與拜占庭帝國和巴格達哈里發(fā)帝國連接起來。歷史上的絲綢之路與莫斯科公國的“伏爾加商道”和“自瓦良格至希臘之路”重合了。這條道路對于俄羅斯的經(jīng)濟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隨后,西伯利亞地區(qū)形成了西伯利亞交通走廊。在此基礎上修建了跨西伯利亞大鐵路,從戰(zhàn)略意義上把俄羅斯帝國和清帝國聯(lián)系起來了[注]Захаренко И.А. История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ого изучения и картографирования 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ого пограничного пространства (середина ХVII - начало ХХ в.). - М.:Наука,2009. - 390 с. С. 22-25. 327-333.。
歷史上,俄國希望發(fā)展與中國的關系,但兩國對對方文化和經(jīng)濟缺乏了解和信任。17世紀,俄羅斯探險家和航海家在西伯利亞和遠東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地理考察,繪制了大量地圖冊,撰寫地理著作,介紹中國和其他遠東國家的情況,為俄羅斯的發(fā)展和科學的進步做出了貢獻,中俄戰(zhàn)略合作也由此開始[注]Захаренко И.А.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 и картография Восточно-Азиатского пограничного пространства (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 ХIХ - начало ХХ в.). - М. Наука,2008. - 403 с. С. 40-45,347-351.[注]Магидович И.П.,Магидович В.И. Очерки по истории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их открытий. - М.:Просвещение,1982-1986. - Т. 1-5.[注]Захаренко И.А. Изучение Востока уроженцами Беларуси. - Минск:Экоперспектива,2006. - 428с. С. 21-24,39-52;27.[注]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 главный редактор В.С. Мясников . - М.: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1978- 2018. - Т. 1-9.。
我們一直致力于尋求最佳答案,解答如何構建世界共同體的問題。目前學術界和政治界理解的“軟實力”概念是從美國借鑒過來的,我們研究“軟實力”也主要是和美國的“軟實力”相對比,判斷自己國家的世界影響力。不過,由于篇幅所限,這里不可能探討美國的軟實力。筆者希望給“萬里茶道軟實力”下一個定義,并研究中俄萬里茶道的發(fā)展和交流過程中的人文優(yōu)勢。
一個國家在國際關系中起關鍵作用的“軟實力”是這個國家的文化,文化會影響該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及其與別國的合作。軟實力可以吸引他國,促使別國自愿參與合作,達到積極正面的結果。因為大大提升了國家軟實力,中國得以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提高了本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和影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7年5月14日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提出“絲綢之路精神”,以期加強中俄科學、文化、教育領域的合作。萬里茶道是“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chuàng)新之路”和“文明之路”。筆者認為,中俄之間應當加強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和互相信任。習近平指出:“人們往來頻繁,在交流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而不同文化、宗教和民族的互動也增強了[注]習近平:《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人民日報》2017年5月14日。。俄羅斯聯(lián)邦總統(tǒng)普京在2012年7月的俄羅斯外交部大使見面會上指出:“軟實力策略通過提高國家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實現(xiàn)國家利益,推行國家主張,軟實力不僅有賴于國家的物質(zhì)文化成就,更有賴于文化和人才方面的潛力”[注]Путин В.В. Искаженный образ России исправит мягкая сила [Электронный ресурс] // НТВ. 14.05.2016.。
軟實力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或地區(qū)進行文化對話的能力和參與合作的精神,合作精神構成了各民族相互了解對方歷史文化財富的動力。這條富有人文精神的合作途徑在某個具體的文化地域和某個具體的歷史階段持續(xù)地發(fā)揮作用。各文明通過該途徑進行交流的文化觀念包括:全球文化價值觀、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教育和科學質(zhì)量、自由、民主、法制、社會穩(wěn)定、尊重人權、合作、安全與主權等。研究軟實力,就是研究文化,這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其研究基礎是國別學歷史文化研究方法。這一研究方法有助于我們了解各自的文明并縮短文化之間的距離。要解決當前的國際問題,文明和文化的交流與認識是至關重要的,中國與俄羅斯的協(xié)作就是很好的例子。
中國和俄羅斯兩國軟實力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其歷史文化遺產(chǎn)。除了傳統(tǒng)的文化遺產(chǎn)因素(文學、戲劇、芭蕾、繪畫、影視藝術等),歷史文化遺產(chǎn)還應該包括歷史,如具有全人類意義的偉大勝利、科學和技術方面的重大突破、獨特的文化融合、史無前例的各民族和種族之間的和平交往的經(jīng)驗和多年的多宗教對話機制,以及廣袤的領土、美麗的自然風光等等。中國和俄羅斯致力于成為對方可靠的經(jīng)濟合作伙伴,致力于達到合作共贏的目標,并且不對世界和平構成威脅。中俄也是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者和傳播者,愿意與全世界分享各自的文化財富。兩國都希望成為世界共同體的一員,共同承擔責任,解決國際爭端,構建和諧世界。所有這些理念都應該在科學、教育和文化領域發(fā)揚光大,應邀請俄羅斯和中國各高校與科研院所的專家團隊,發(fā)表相關的理論專著、科普書籍和文章。
“軟實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國新自由主義國際關系學派學者約瑟夫·奈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約瑟夫·奈認為,軟實力是相對于硬實力而言的,是指能夠影響他國意愿的無形的精神力,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價值觀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說服力、國際信譽以及領導人與國民形象的魅力。它是一種可以促使他國心甘情愿去做自己希望其做的事情的力量。一方面,軟實力可以理解為通過貿(mào)易手段來調(diào)控國家的能力;另一方面,軟實力也可以看作一個國家堅定不移實行互利合作的決心。
當前,俄羅斯和中國都意識到,充分發(fā)揮萬里茶道全境的“軟實力”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須的。我們的任務是向世界說明,文化對話作為和諧發(fā)展的唯一可行辦法已經(jīng)刻不容緩,應當全面地思考如何推行文化對話并且對其進行評價。因此,中俄兩國學者的任務就在于,爭取改變“冷戰(zhàn)意識”,避免將世界分割成某些勢力范圍。
作為東方學家,筆者認為,中國是一個具有廣大時空觀的國家(認為自己是銀河系的一員,而且歷史悠久)?;蛟S這就是中華民族區(qū)別于新興民族的特征所在。中國的文化不僅是獨特的,而且是為全世界所認同的。因此,中國堅定地致力于把國家建設成為21世紀世界的超級大國和最強大的國家。與此同時,俄羅斯無論是普通大眾,還是制定政治和經(jīng)濟決策的精英階層,對中國的了解都僅限于表面。這就導致了中俄對對方國家的形象認識欠佳,習慣通過西方政治家和學者的角度看待中俄關系。這個問題筆者與中國同行通過另一篇合寫的文章有所闡述,本文不再贅述。筆者堅信,加強中俄之間的了解極其必要,政府應予以鼓勵和資助。
中俄一直奉行建立新型公正的國際秩序。兩國領導人多次重申了這一觀點,并簽署了建立新型公正的國際秩序的聯(lián)合聲明。新型的國際組織上合組織的建立,說明中國和俄羅斯是國際安全的新一代倡導者。俄羅斯聯(lián)邦總統(tǒng)普京指出,“老子說過,‘善劍者不拔,善抱者不脫’。中俄百年來互相倚重,我也堅信兩國會一直相互支持,相互幫助”[注]Там же.。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賈慶國認為,中國的對外政策方面,俄羅斯是否優(yōu)先方向,取決于中俄的協(xié)作領域的范圍。如果針對中亞和東亞(或東北亞)的政治關系,那么俄羅斯就是最主要的合作伙伴。但相對全世界而言,俄羅斯盡管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但不是第一位的合作對象。這說明我們還需要更努力地鞏固合作關系。這是兩國領導人給學者專家們提出的迫切任務。在人文研究領域,還有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不過,北京大學教授李明濱認為,俄羅斯學者在研究中國文學、藝術以及中國文字方面已經(jīng)取得了較大的成果[注]Великий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ий чайный путь и Ханькоу. - Ухань:Уханьск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Wuhan Press,2007. - 460с. С. 27.[注]Подача заявления о включении Великого чайного пути в список миров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 Ухань:Уханьск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Wuhan Press,2015. - 825 с. С. 13,25.[注]Ли Минбинь Элосы ханьсюэши. - Чжэнчжоу,2008. С. 29.。
中俄文化交流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兩國文化都具有悠久的傳統(tǒng),對世界價值觀體系的形成有深遠的影響。中俄兩國都是具有獨特文化的偉大國家。俄羅斯學者如果不了解中國文化,就會導致對中國存有錯誤的認識和不正確的立場,就會基于自己習以為常的,基于西歐文明的規(guī)則、原則、概念和思維定式來評價中國。兩國文化應該相互靠近,而非疏遠。此外,我們還應熟知兩個民族相互了解和交往的歷史。由于俄羅斯國內(nèi)缺乏中國學者的俄語譯作,俄羅斯人對中國、湖北省和武漢市不甚了了。同樣,俄羅斯學者關于萬里茶道的著述也很少翻譯成漢語。筆者希望,本文能成為中俄學者相互合作的開端。武漢市是中俄學者合作出版萬里茶道書籍的中心,而武漢大學又是這項工作的牽頭單位。筆者希望,在萬里茶道的源頭城市,將形成新的文化交流傳統(tǒng),這樣,萬里茶道源頭紀念碑不僅具有象征性意義,更能在“一帶一路”合作中發(fā)揮實際作用。
建設城市軟實力是武漢市的發(fā)展戰(zhàn)略之一,包括提高歷史文化吸引力,加強中俄文化、經(jīng)濟、政治和軍事合作,加大開放力度,宣傳友誼與合作的對外政策的道義和正當性,增強進行真誠和公正的經(jīng)濟對話的能力,提升武漢市在國際社會,尤其是俄語國家的城市形象等。發(fā)展軟實力,有利于將絲綢之路和萬里茶道沿線的各民族歷史結合起來。武漢市前市長唐良智先生重申:“萬里茶道指明了新時期文明交流與融合的方向和路徑,在世界文明史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注]Подача заявления о включении Великого чайного пути в список миров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 Ухань:Уханьск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Wuhan Press,2015. - 825 с. С. 33.。
當前,延續(xù)和發(fā)展武漢市與俄羅斯各城市的歷史聯(lián)系是極其重要的。這些城市包括:莫斯科、圣彼得堡、諾夫哥羅德、喀山、阿斯科拉罕、下諾夫哥羅德、托博爾斯克、托姆斯克、葉尼塞斯克、伊爾庫茨克、烏蘭烏德、恰克圖、涅爾琴斯克(尼布楚)等。這些城市歷史上都是萬里茶道沿線城市。從恰克圖運送到中國的商品有呢子、布匹、毛皮和皮革,從中國運送到俄羅斯的商品主要是茶葉以及絲綢、棉布和陶瓷制品。恰克圖在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是唯一向俄羅斯全境乃至大部分東歐國家提供茶葉的城市。在俄羅斯,來自恰克圖的茶葉被稱為“恰克圖茶”,在俄羅斯境外被稱為“俄茶”[注]Марта Эйвери Чайный путь: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встречаются через степь. - Пекин:Межконтиненталь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Китая,2004. - 228с. С. 15-17.[注]Захаренко И.А. Востоковедное историко-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и карт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познание Китая // Мир Востока и мир Запада:проблемы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 Уфа,Университетск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2013. - С. 190-196.。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大大擴充“武漢俄式建筑”課題的研究范圍,詳細介紹武漢(即漢口)的俄式建筑古跡的前世今生。這對于武漢與俄羅斯的文化交流和經(jīng)濟合作具有重要意義。該課題不僅能吸引更多的俄羅斯人前來觀光,更有利于提高武漢市在俄羅斯的影響力。
武漢在中俄經(jīng)貿(mào)關系史上所起的作用,絲毫不遜于哈爾濱等城市。但俄羅斯國內(nèi)對武漢的歷史還知之甚少,也不了解武漢與萬里茶道的淵源。筆者認為中俄學者在這方面還大有可為之處。要達到這一目的,主要困難不僅在于語言上的障礙,還在于兩國人民相互缺乏了解,對于對方的意識形態(tài)、習俗、傳統(tǒng)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我們需要了解中俄跨文化公務交際的基本特征:正式性、信息性,貫徹真誠、寬容、友誼與合作的基本原則。
中國在俄羅斯民眾看來是什么樣子?一般認為,中國是一個大國、鄰國,中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俄羅斯亞洲部分甚至整個俄羅斯的安全和民生。從另一方面看,中國文化、思維方式和中國人的行為在俄羅斯人看來,完全不同于本國和西歐。因此,對于介乎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俄羅斯而言,研究中國以及與中國的關系不僅具有特別的意義,更具有首要的意義。
為此,筆者研究了萬里茶道的久遠歷史,梳理了萬里茶道的時間與空間的形成過程和交流的歷史。因為在這條茶道上,中國、俄羅斯以及其他國家,基于各自的國家利益進行了碰撞和博弈,形成了一些強大的、具有獨特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特征的過渡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交流又構成了新的歷史。為了厘清歷史,需要從哲學、歷史學、地理學、地緣政治學、國情學、東方學、文化學、宗教學、社會學和經(jīng)濟學方面進行研究,統(tǒng)稱東方學。如果能進行這樣的科學對話,將有望達成中俄之間的相互理解,否則所有的努力都會是徒勞[注]Захаренко И.А. Историко-методологические аспекты изучения Китая // Сборник научных докладов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Китайская цивилизация в диалоге культур. - 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08. Ч. 1. - С. 42-55.[注]Скачков П.Е. Библиография Китая. - М.: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1960,- 769 с.[注]Алексеев В.М. Китай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 М.:Наука,1977. - 595 с. С. 7,25,417-427.。
如果我們把達成中俄交流互鑒的問題看作世界和兩國學術界的重要問題,那么,不妨以萬里茶道的國情研究為例,探索該問題的解決方法。這就需要建立一個新的科學任務——全面再現(xiàn)9—21世紀萬里茶道的國情,發(fā)掘中國和俄羅斯兩國歷史形成的文化財富和科學寶藏。
筆者長期負責該項研究,認為研究的目的在于重建9世紀中期至21世紀初中俄交通走廊——萬里茶道的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對中俄境內(nèi)的歷史文化區(qū)域進行國情研究。
在中俄關系的歷史方法論問題上,筆者依據(jù)文化研究方法,將世界歷史文化進程視作一個復雜的、多種獨特文化并存的統(tǒng)一體,這些文化具有自己獨特的、受自然地理、歷史文化、經(jīng)濟社會以及其他因素制約的發(fā)展道路。此方法可以為21世紀人類共同體的發(fā)展提供借鑒。
“俄羅斯人了解中國嗎?”真實的回答是:“不了解!”俄羅斯?jié)h學家至今未深入研究中俄文化交流的歷史。俄羅斯東方學家普里馬科夫院士指出,東方學家研究了兩國文化的特征和差異,但未指出文化交流的途徑,也未揭示東西方文明與文化相互滲透和交融的可能性。因此,對中俄文化交流進行研究是極其重要的[注]Захаренко И.А. Национальные традиц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школы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 // Доклад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конгресса востоковедов. - М.: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2004. С. 231-234.。
基波-諧波雙通路并行感應耦合電能傳輸系統(tǒng)的電磁耦合機構//夏晨陽,馬念,陳銳,鄭凱,任思源,陳俊//(17):127
那么,應該用什么方法研究中國呢?19世紀的俄羅斯東方學家和作家О.И.謝恩科夫斯基提出了研究中國的基本方法: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筆者也贊成這兩個原則,即走遍萬里茶道的各個城市和地區(qū),通讀萬里茶道的歷史和文化著作。筆者認為,中國古典文學數(shù)量巨大,而俄羅斯對其散文、小說和詩歌的翻譯還遠遠不夠[注]Захаренко И.А. Востоковедное страноведение России и Китая // Материал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практическ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 Благовещенск-Хэйхэ,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Благовещенского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12. - С. 38-44.。
國情研究反映了所有人類活動對世界的認知,為其提供了科學方法、哲學基礎、文化背景和信息來源。國情學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綜合研究萬里茶道的地域、人口和經(jīng)濟活動,并總結這些活動的本質(zhì)特征。國情研究的目的在于,把國家、文化區(qū)域和世界看作具有社會和自然特征的地域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并深入研究其空間組織[注]Захаренко И.А. Востоковедное страноведение Китая:мифы и реальность // Общество и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Китае. - М.: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2013. - С. 240-246.[注]Алексеев В.М. Китай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 М.:Наука,1977. - 595 с. С. 507-514.。
國情學是一門廣義的學科,是連接文化地理學、地緣政治學和經(jīng)濟地理學的橋梁。國情學研究國家和世界文化中最珍貴的部分,研究自然、人類、社會和經(jīng)濟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其作用結果表現(xiàn)為地理空間和時間的相互影響,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其發(fā)展規(guī)律。筆者建議,要解決上述問題,應按照區(qū)域至區(qū)域的順序,探討西方文化傳播到東方的歷史漸進過程,尤其應研究萬里茶道沿線的文化變遷[注]Захаренко И.А. 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 и картография России и Китая //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научн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Высше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для ХХI века. - 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осковского гуманитар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15. - С. 48-55[注]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 А.Д. 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в Евразии: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динамика 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взаимовлияний. - М.:Муравей,2004. - 600 с. - С. 355-392.。
國情知識包括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經(jīng)濟活動的研究,了解國情,不僅能探知地理空間的變化規(guī)律,還能了解各國家和民族命運。地理因素是所有歷史進程中最主要的因素,可以鮮明地展現(xiàn)中俄之間共同的歷史和文化。中國國家文物局前副局長童明康講得透徹:“萬里茶道在世界文明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萬里茶道沿線的茶山、茶亭、茶行、碑刻、古道、橋梁、關隘、倉庫、碼頭、洋行、會館、教堂、關帝廟、鏢局、皮貨鋪等文物古跡以及傳統(tǒng)村鎮(zhèn)等相關文化遺產(chǎn),是這段偉大歷史的實物見證,對于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茶文化發(fā)展史、國際貿(mào)易史均具有重要價值,是人類應該共同珍惜和保護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資源?!盵注]Подача заявления о включении Великого чайного пути в список миров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 Ухань:Уханьск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Wuhan Press,2015. С. 19-21.
萬里茶道是一個具有歷史、地理、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意義的戰(zhàn)略區(qū)域。戰(zhàn)略區(qū)域是一種復雜的地緣政治和民族文化綜合體,具有現(xiàn)實性、集約性、多樣性和相互關聯(lián)性。戰(zhàn)略區(qū)域表現(xiàn)為特殊的地理、經(jīng)濟、歷史、社會和民族文化的統(tǒng)一體。在萬里茶道這個規(guī)模宏大的區(qū)域,幾個大國的地緣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利益融合成一體。問題在于,這幾個國家的利益為什么能夠融合?怎樣融合?筆者進行了30年的科學研究,力圖解答這兩個問題。在研究過歷史資料后,筆者又沿萬里茶道進行了考察。因為僅僅掌握理論知識并依賴前人經(jīng)驗是遠遠不夠的。研究者必須親眼見到那些古茶道,親身體驗萬里茶道上的茶商們是如何跨越這漫長的距離,到達目的地的。
上文所說的國情研究方法允許我們解決一個問題,即中國與俄羅斯在空間和時間上的文化地理區(qū)域是如何構建的。地理環(huán)境具有歷史地理性,是人類在某個具體的歷史階段所開拓的自然環(huán)境的一部分。地理環(huán)境也具有文化地理性,是人和社會的文化利益在空間上的體現(xiàn)。地理環(huán)境還具有地緣政治性,是國家的地緣利益在空間上的體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發(fā)展的過程就是人類研究和征服地表的過程[注]Захаренко И.А.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герои науки и судьбы научных школ. - М.:Наука,2010. С. 19.。
我們要考察文化地理空間的發(fā)展和相互滲透的歷史,了解西方文明向東方傳播以及殖民的途徑(西方文化思潮),也要了解東方文明向西方傳播以及擴張的途徑(東方文化思潮)。東西方主要通過三條信息通道進行交流,這三條通道是在長期形成的商道體系基礎上構成的,包括:北方線路,即西伯利亞信息通道;草原線路,或稱亞洲通道;海上線路,即歐洲至亞洲或中國至非洲和阿拉伯半島的海上通道[注]Захаренко И.А.,Захаренко О.И. Карт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браз России и Китая. - Минск:Шелковый путь Групп,2016. - 268 с. С. 29-45.[注]Захаренко И.А. История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ого изучения и картографирования 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ого пограничного пространства (середина ХVII - начало ХХ в.). - М.:Наука,2009. - 390 с. С. 22-25. 327-333.[注]Захаренко И.А.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 и картография Восточно-Азиатского пограничного пространства (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 ХIХ - начало ХХ в.). - М. Наука,2008. - 403 с. С. 14-22.[注]Магидович И.П.,Магидович В.И. Очерки по истории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их открытий. - М.:Просвещение,1982-1986. - Т. 1-5.。
中俄文化地理空間包含多重因素,是筆者提出的新概念。根據(jù)這一概念,筆者梳理了1200年來對該空間的研究成果,查明了萬里茶道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空間與時間變化的歷史脈絡。這也幫助筆者了解了中俄文化交流的歷史,查明了中俄關系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解決方法[注]Захаренко И.А. История 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ого изучения и картографирования 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ого пограничного пространства (середина ХVII - начало ХХ в.). - М.:Наука,2009. - 390 с. С. 7-21. [注]Захаренко И.А.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ая география и картография Восточно-Азиатского пограничного пространства (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 ХIХ - начало ХХ в.). - М. Наука,2008. - 403 с. С. 28-43.。
在考察遠東地區(qū)和“遠方”國家的旅程中,許多俄羅斯探險家做出了偉大的地理發(fā)現(xiàn)——探明了經(jīng)西伯利亞至中國以及北美的路線。俄羅斯認識到,必須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由此,兩個具有自身國家利益的大國通過中亞和遠東實現(xiàn)了交流[注]Там же. С. 40-44.[注]Мясников В.С. Квадратура китайского круга. - М.: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2006. - Т. 1-2.[注]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 главный редактор В.С. Мясников . - М.: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1978- 2018. - Т. 1-9.。 俄羅斯是最大的跨歐亞國家,其文明也是介于東西方之間的文明。俄羅斯可以說是歐亞之間的巨大地緣障礙,也可以說是東西方最廣闊的文明走廊。無論從歷史、地理還是政治上看,俄羅斯一直在完成融合兩種偉大文化的使命。中俄學者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研究中俄文化交流史,因為現(xiàn)時期的狀況就是在歷史經(jīng)驗和當今的經(jīng)濟政治現(xiàn)實的基礎上形成的。我們應該展示中俄友好交往的歷史實例,促進現(xiàn)時期的中俄合作,否則就不可能達到民心相通和國家友好的目的。在此推薦4項中俄合作國際項目,以期同道者:
(1)《萬里茶道歷史地圖冊》。該項目聯(lián)合中俄蒙三國學者,進行萬里茶道的歷史地理學、歷史地圖學、歷史經(jīng)濟學和歷史文化學研究。通過編撰俄羅斯、中國和蒙古各大檔案館、圖書館的檔案資料以及歷史地圖、地圖冊,研究萬里茶道的時間與空間國情信息,構建中國、蒙古和俄羅斯合作、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有效地圖模式,供政府和工商界決策參考。最終編輯出版5卷本《萬里茶道歷史地圖冊》。
(2)《中俄文化遺產(chǎn)》。該項目資料來源于俄羅斯和中國各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和科研院所的檔案材料。通過該項目,激發(fā)俄羅斯社會對中國的興趣,以及中國社會對俄羅斯的興趣。為達成中俄文化的交流互鑒,需要翻譯兩國大量的科學成果和文學作品。筆者研究了五十多位俄羅斯?jié)h學家的著作,這些漢學家都是中國通,對中國歷史地理學貢獻很大,在中國學的其他領域也碩果累累,但是在國際上,無論哪個國家的漢學界對他們的大名恐怕還一無所知。
(3)《國情地理信息系統(tǒng)》。該項目通過歷史地圖信息化,開發(fā)數(shù)字化“國情地理信息系統(tǒng)”,分析萬里茶道的空間模式和歷史階段。俄羅斯歷史地圖學已有400年歷史,已出版和積累了大量的地圖和檔案資料。其資料之豐富,已構成了足量的文獻基礎,可建立萬里茶道數(shù)字化歷史地圖庫。該系統(tǒng)底圖為萬里茶道三維數(shù)字景觀圖,并關聯(lián)萬里茶道地理信息系統(tǒng),包括地理、歷史、政治、經(jīng)濟、民族文化、宗教、軍事歷史、生態(tài)(自然與人為災難)以及其他歷史進程與現(xiàn)象,最大限度地描述萬里茶道上的國際交通要道和基本區(qū)域的全部情況。
(4)《萬里茶道歷史地理學與地圖學》。項目的方法論意義,是通過研究俄羅斯與中國這兩個國家歷史形成的商道——萬里茶道資料,探討整合萬里茶道歷史、地理、經(jīng)濟和地緣政治信息的可能性。本項目的歷史地圖學意義,是通過三維地圖模型展示俄羅斯、中國、中亞和歐洲的經(jīng)濟合作、發(fā)展與穩(wěn)定的歷史。該項目有助于研究和評價“絲綢之路”與“歐亞經(jīng)濟聯(lián)盟”合并的利弊,有助于構建中俄、中亞和歐洲跨國合作的有效地圖模式。文化教育和展示意義。該項目可從獨特的角度顯著并完整地展示萬里茶道的全貌,并可將該項目的眾多人文內(nèi)容進行復制,用于教育或展覽目的。實踐、技術、分析與評價意義,是有助于對萬里茶道全境或局部的空間和時間信息進行分析評價,有助于分析萬里茶道沿線國家在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的經(jīng)貿(mào)、投資、能源(碳氫化合物類)、交通和人文領域的交流。
已有的研究結果證實,對萬里茶道的地理研究和地圖繪制是人類社會的歷史豐碑。萬里茶道地圖是具有極高文化價值的文物。筆者提出的中俄關系研究方法將極大地促進兩國的相互協(xié)作。兩國文化的交流互鑒,將促進兩國之間的互相協(xié)作。歷史上,恰克圖和武漢就進行過這樣的合作,并在兩國協(xié)作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注]Великий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ий чайный путь и Ханькоу. - Ухань:Уханьск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Wuhan Press,2007. - 460с. С. 15,19-21.[注]Захаренко И.А. Востоковедное историко-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и карт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познание Китая // Мир Востока и мир Запада:проблемы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 Уфа,2013. - С. 190-196.[注]Духов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Китая / главный редактор М.Л. Титаренко. - М.: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2009. - Т. 1-5.[注]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 М.:Восточ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1978- 2018. - Т. 1-9.[注]Никифоров В.Н. Советские историки о проблемах Китая. - М.:Наука,1970. - 295 с. С. 37-38.。
武漢大學俄羅斯與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劉再起教授對萬里茶道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中俄萬里茶道見證了兩個大國久遠的貿(mào)易關系史,具有極高的旅游價值。‘東方茶港——萬里茶道起點紀念碑’的揭幕,武漢東正教堂的修復,有助于促進中俄兩國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注]Лю Цзайци Чайная торговля между Китаем и Россией // Общество:политика,экономика,право. 2009. № 2[注]Лю Цзайци Чайный путь и русская диаспора в Ханькоу // ENCICLOPEDICA. REVISTA DE ISTORIE A STIINEI SI STUDII ENCICLOPEDICE nr. 1-2 (6-7),2014.。
如何促進中俄兩國進行積極的對話和有效的交流呢?首先,應樹立文明交流互鑒的理念,從中俄兩國文明中吸取交流合作的智慧,并從理論上進行鞏固。該理論的核心是全人類價值觀。此外,兩國政府應制訂出有科學根據(jù)的、長期的文明交流互鑒戰(zhàn)略,目的在于保護各自文化的獨特性,體現(xiàn)出中俄作為中西文化橋梁的地緣政治特征。該戰(zhàn)略應當成為未來國家政策的優(yōu)先方向之一,并爭取東西方各民族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各國政府的承認。該戰(zhàn)略應以兩國文化和文明對話為基礎,著重促進文化、教育和科學方面的合作。
中俄兩國的互學互鑒,將對東西方文明交流有哪些促進作用呢?首先是精神文明成果,如基礎學科研究、文化和教育方面。這些成果對于知識性、服務性和技術性的后工業(yè)社會而言,具有很高的價值。因此,了解中俄兩個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財富是極為重要的。國際社會公認,中國在當今社會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發(fā)展時間最久遠的本土文化,其博大精深,影響深遠,曾經(jīng)代表了世界文明的最高峰。俄羅斯人在學習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將領悟到自身文化的獨特性、民族性;通過研究中俄歷史文化國情,掌握中俄兩國文化交流互補的規(guī)律。因此,我們對萬里茶道這個統(tǒng)一的文化空間的構造機制的研究,以及對個別的地理空間的互動特征的研究,將為研究中俄整體歷史文化空間做出貢獻。中國與俄羅斯將為世界的發(fā)展和繁榮樹立榜樣、指明道路,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