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越比越糊涂

2018-03-07 17:18:13舟欲行
文學自由談 2018年2期
關鍵詞:張黎英美詩學

舟欲行

在某詩歌網(wǎng)站看到一篇煌煌大作,題目先就嚇到眾生,曰《進入中西詩學之間的平等對話》——這個題目不知是否該網(wǎng)站轉(zhuǎn)載時由編輯添加的,因為點擊進去后,發(fā)現(xiàn)文章另有個標題,叫《中西詩歌比較72則》,且標明“編者:張黎”——我想知道作者是誰,卻遍尋不得。想到這位“編者”是贊同文中觀點的,所以,為行文方便,在需要提及作者時,姑且以“張黎先生”呼之。

我認為中國詩學(似說成“漢詩學”更為準確)有自己獨立的生成機理、發(fā)展脈絡、美學共性,這些東西不要說和張黎先生囫圇說到的西方詩學存在差異,就是和日本、韓國、越南等東方國家相比,也大不同。因此,作一番比較研究自無不妥,或許還會有所得,但問題是不能越比越糊涂。比如題目中的“進入”“平等對話”,究屬何意?在詩學的領域,中國與世界是否有過“不平等對話”?而在當下強調(diào)“進入”這個“平等對話”,是因為當代漢詩有了足以與世界詩歌“平等對話”的創(chuàng)作實績,還是因為當下漢詩學有了成熟完備的理論?

還是按《中西詩歌比較72則》這個標題為線索,來說說我的糊涂之處吧。

后學無知,看第1則,就開始頗為糊涂了。其文曰:“中國詩詞講究含蓄,以淡為美,而英美詩歌則比較奔放,以感情激越為勝?!笔紫?,此處所言“中國詩歌”,究竟是始自《詩經(jīng)》《楚辭》的古體詩,還是唐代以降的近體詩?是否包括現(xiàn)代白話詩和當代漢語詩?須知時代不同,漢詩之面相神髓亦大大不同,“講究含蓄,以淡為美”,不過是漢語詩多種征象中的一種,“予與汝皆亡”和“死亦為鬼雄”就未必如是;而且,這還是個“時段意義”很強的征象——越是靠近當代,這所謂的含蓄淡雅之風就越稀薄。以這樣一個意指不明、萬變多殊的籠統(tǒng)概念去和什么“英美詩歌”比,能比出個什么結(jié)果呢?

再說所謂“英美詩歌”,英乎?美乎?英國詩歌的歷史,長度甚至是美國國家歷史的數(shù)倍,兩國詩風之異,亦大乎哉。英國詩歌有一路頗顯陰郁,美國詩歌亦有一路慣于隱喻,如此,兩國詩風真的能統(tǒng)一于 “奔放”“感情激越”?1918年前愛爾蘭還屬于英國,那么愛爾蘭詩人詹姆斯·喬伊斯和葉芝的詩風能不能算在“英國詩學”的范疇之內(nèi)?張黎先生既然致力于此,當熟知美國的埃茲拉·龐德與入了英國籍的T.S.艾略特的關系;《荒原》或可說“感情激越”,而《在地鐵站內(nèi)》能讀出“奔放”嗎?如是較真兒之后,還能不能斷然得出一個統(tǒng)一于“奔放”“感情激越”之下的“英美詩歌”呢?概念、時序、所指,諸般不明,先生豈非向空而論乎?

再看第2則:“中國詩詞多以歌頌為主,而英美現(xiàn)代詩歌多以揭露為主。”這是個神馬意思?中國詩歌真的以歌頌為主嗎?難道“少陵野老吞聲哭”是歌頌?難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是歌頌?客觀地說,漢語詩人確實有不少用詩頌圣、諛上的,但經(jīng)過文化自身的抉剔洗汰,這些東西大抵不能傳之后世而為名篇、為代表、為風標,更不要說什么“為主”。這僅僅是個常識而已,先生何以漠視之?至于英美詩歌,難道真的是一大堆“揭露”的文本?“揭露”這個政治色彩非常強烈的詞,在此究竟有何定指?是“揭露”了英美社會、經(jīng)濟制度的弊端,還是“揭露”了西方世界的人性丑惡?英美一些詩人對現(xiàn)實的疏隔間離,或有因于對現(xiàn)實的不滿,但一旦進入詩歌創(chuàng)作,你說他們整天從事“揭露”,這讓人怎么相信?張黎先生在第14則中明明寫道:“中國詩歌習慣表達的是現(xiàn)世的志向、愛情還有一些社會的運動,再就是一些由現(xiàn)實的得意和失意所勾起的情緒和感情。而西方詩歌則習慣于表達人類對死亡的思考和恐懼并由此歌頌、追尋某種不為死亡所帶走的永恒存在……”可見,中國詩歌除了“歌頌”,還有“得意”“失意”之類的情感,而西方詩歌(自然應該包含英美詩歌)除了“揭露”,也要“歌頌”“追尋”永恒——如此自攻己說、左右互搏,是哪一門功夫?

跳過那些意指含混、七扭八歪的許多“則”比較,請看另一論斷——在第15至19則中,張黎先生集中討論了中西詩歌的篇幅長短問題。他說:“中國詩尚短不尚長”,“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文學作品是短小的抒情詩,而西方各民族最早出現(xiàn)的文學作品則是長篇敘事詩”,“中國最早的詩歌,如《詩經(jīng)·國風》里的篇章,不僅內(nèi)容十之八九是抒情詩,而且篇幅千篇一律都比較短小”……西方詩歌則是另一個樣貌,比如“古希臘文學的發(fā)端,以荷馬史詩《伊里亞特》和《奧德賽》為先導……既是整個西方文學的淵源,也開創(chuàng)了西方文學的史詩傳統(tǒng)。”相比之下,中國少有的幾篇較長的敘事詩,如《孔雀東南飛》等,“充其量不過是一種短篇敘事歌(ballad),而無法算長篇敘事詩(epic),因為它和西方長篇敘事詩動輒數(shù)萬或數(shù)十萬字相比,差距實在太大。”

我又被張黎先生給“比”糊涂了。首先,荷馬史詩那樣的鴻篇巨制,開初是以口頭傳唱的形式出現(xiàn),最終才形成文本,并經(jīng)過極為復雜、曲折、漫長的修訂過程。它和漢語詩人一開始就定型于文字的詩歌創(chuàng)作根本就不是一個路數(shù)。如果擴及到 “中華詩詞”這個概念,荷馬史詩要放馬過來和咱比長比短,那對象也不應當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或“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而應當是那幾部同樣先被口頭傳唱、后被載記成文的民族史詩,比如《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甚至《烏布西奔媽媽》,它們哪一部也不短?。∑浯?,張黎先生既然提到《詩經(jīng)》,當是知道《詩經(jīng)》中,“商頌”在時間上更早于周人的“國風”,且其意在“祀成湯也”,絕難歸入“短小的抒情詩”之列。張黎先生取舍之間,是常識性的缺失,還是習慣性地混淆概念呢?再有,中國人絕早即開始了“詩學”與“史學”的分立別出,“詩”短而主抒情祝頌,“史”詳而主紀事述論,此絕大智慧也。這個文、史體裁的分途,使“文”與“史”獨立自成,各依其規(guī),各呈其態(tài),各盡其妙,相對而相向地構(gòu)成文化的載記典籍,這既是一種文明成熟的表現(xiàn),也是中華文明在人類文化史上的一項領異標新的貢獻。怎么到了張黎先生這里,就成了“差距”?

類似的莫名其妙的對比尚有多處,在此就不一一舉例了。但這一則至為有趣,不妨錄下——第31則說:“朋友的交情和君臣恩誼在西方詩中幾無位置,而在中國詩中則為最常見的母題。把屈原杜甫一批大詩人的忠君愛國憂民的部分剔開,他們的精華便已剝喪大半,他們便不成其為偉大?!边@就更加把我給“比”糊涂了。文學的“母題”歸根結(jié)蒂要導源于文化的“母體”。中西文化的“母體”各異,故出現(xiàn)文學“母題”之不同,是屬常態(tài),有何異哉?既然屈原、杜甫等出于中國這樣一個文化“母體”,在詩歌中關注“忠君愛國憂民”的“母題”又何異哉?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評論一個詩人的詩作,無論是從思想性還是從藝術性上,未見可以“剔開”一個部分的。設若可以“剔”而言之,那么我們把人神交相愛、交相恨的部分“剔開”,一部《荷馬史詩》還會剩下什么?

說到對比,有些關于對比的常識似可以說說——若要對比兩物,首先是對兩物的概念必須清晰嚴謹,用羊和馬的性征,只能對比出羊、馬之異同,而不能對比出牛、狗之異同。其次,在談到詩歌這樣一個具有漫長發(fā)展歷史的對象時,還要謹慎地守住“時間”或“時代”的概念,這就如同有人若提出“中美軍人比較”,就絕不能用美軍現(xiàn)役的海豹突擊隊和大清國練勇來比較,否則,這豈不是如討論“陳圓圓和范冰冰究竟誰更美”一般?再有,就是對異質(zhì)文化進行對比考察的時候,要有一個“量”的約束,這個“量”不是機械的“數(shù)量”概念,但研究者必須執(zhí)守一種“量”的自覺意識,否則就難免論及一點,傷其全貌。詩學研究,特別是對比性的詩學研究,固然高深而非我輩可窺其堂奧,但這幾個基本的常識當是存在的。

張黎先生致力于此道,相信也不會對此常識置若罔聞,而他文中違背或竄亂常識之處,顯然不止本文所指的幾筆。比如第70則說:“世界各個國家,尤其是中國、印度、阿拉伯以及西方各國都有自己獨特的詩學體系……”這里所說的“中國”,顯然不是政治、法律意義上的“中國”,它的所指,當是“漢語詩歌體系”。這個“漢語詩歌體系”之所以可以作為一個“對比項”而存在,是因為它具有明確的內(nèi)涵和外延,它的生成條件是非常清晰的,要而言之,應結(jié)胎、孕生、成長、成熟于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這要包括共同或趨向一致的道德規(guī)范、審美傾向等等要素,其中尤其是要有一個共用的語言體系。由此觀之,把“中國”或“漢語詩歌體系”當作對比的一端,條件是“具足”的,可以生成“自己獨特的詩學體系”,這一點沒有疑義;但是,在“阿拉伯”這個至為復雜的歷史概念下,究竟能否生成一個阿拉伯的 “獨特的詩學體系”呢?整個阿拉伯世界,民族多種、宗教多異、語言多別、歷史多殊,如此情境之下,連“神”都不是一個,焉能有一個阿拉伯世界共認的“詩學體系”?若有,它是什么?如果說不清楚它是什么,怎么拿來和“中國”的詩學體系作比較?同理,“印度”這個概念,理應不是指現(xiàn)在的、1947年才獨立建國的國家,那么,就該對南亞次大陸那一大片土地作歷史區(qū)域和歷史時段的考察,包括它的人種族群、社會歷史、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等等,然后才能得出一個所謂“印度的‘獨特的詩學體系’”,否則還比個什么?而事實上,這個想象中的對比物——“印度詩學體系”究竟是否實際存在?是否清晰?是否可以和“中國詩學體系”對比出些名堂?恕直言,我深表懷疑。

對象之間的比較研究,是一項嚴謹、復雜、艱深的學問,常常是用之以自然學科相對容易,施之于人文學科相對困難。比如氣候、地質(zhì)、人種、動植物的對比研究,就會比文化、歷史、法律、風尚、宗教、社會制度的對比研究更有據(jù)可考、有理可講;而對于哲學和詩學,則是難上加難。舉其難者,堅守邏輯規(guī)范和治學理路還在其次,排在第一位的可能就是高水準的多語種海量閱讀,這一關不能突破,所謂研究不過是空空相對、大言炎炎而已。是故泛言“詩學比較”,可能還不如拿出兩個詩人比一比更切實。戲劇界有將同時代的莎士比亞與湯顯祖對比研究者,愚以為,較之浮在虛空中的“詩學比較”要講道理得多。

吾輩無學,絕不敢浪言什么“詩學比較”,僅獻卮言,還望張黎先生恕我莽撞。

猜你喜歡
張黎英美詩學
Spin torque oscillator based on magnetic tunnel junction with MgO cap layer for radio-frequency-oriented neuromorphic computing
背詩學寫話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電影與英美文學的互動發(fā)展研究
變臉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第四屆揚子江詩學獎
揚子江詩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5:11
絕情刀
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變臉
領導文萃(2016年4期)2016-02-27 06:47:55
兩種翻譯詩學觀的異與似
外語學刊(2012年6期)2012-01-19 13:46:54
平遥县| 大田县| 志丹县| 洪泽县| 佳木斯市| 西贡区| 阳东县| 巴里| 余干县| 龙井市| 金川县| 九台市| 兰考县| 华宁县| 育儿| 峨山| 石楼县| 响水县| 栾城县| 历史| 雷波县| 孝昌县| 德惠市| 行唐县| 留坝县| 大理市| 邵东县| 顺昌县| 开原市| 德阳市| 镇赉县| 昌都县| 常州市| 桂平市| 高安市| 聂拉木县| 固镇县| 合江县| 九龙县| 丽江市| 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