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谞夢
【摘要】文章論述了隱性教育的含義、特點及作用,并結合教學實際,從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制度層面、情感教育層面和教學設計層面提出了構建語文教學中隱性教育的若干舉措。
【關鍵詞】隱性教育;高中語文教學;作用;設計舉措
一、隱性教育的含義及特點
“隱性教育”作為教育研究領域的一個專門術語,發(fā)端于1968年美國教育社會學家杰克遜(P·W Jackson)在其專著《教室生活》(Life in classrooms)一書中關于學?!皾撛谡n程”(hidden curriculum)以及1970年美國學者N·V奧渥勒提出的“隱蔽性課程”(hidden curriculum)的研究。這一概念自20世紀80年代末傳入我國以來,引起了相關學者、專家極大的關注和興趣,從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目前國內學者對隱性教育概念的內涵從多維度進行了概括,如有的學者認為“它是指學校通過教育環(huán)境以隱藏的形式傳遞給學生有關價值態(tài)度、情感、信仰等方面的非學術性的教育經驗,它使學生在學校里學到非預期性的、非針對性的知識、價值觀、規(guī)范和態(tài)度”;有的學者認為“把教育融合在教師良好的言談舉止、科學進步的課程設置以及催人上進的校風、學風和社會風氣之中,使公民在無課堂講授和無集中灌輸的氛圍中能自由自在地接受教育”;有的學者認為“隱性教育”是廣泛地存在課內外、校內外有目的的教育活動中的間接的、內隱的,通過社會角色無意識的、非特定心理反應發(fā)生作用的德育影響因素。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隱性教育是指充分運用寓教于樂、寓教于文等多種手段和載體,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一種認知方式,它廣泛存在于教育活動全過程、全環(huán)節(jié)、全要素中,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價值、道德、態(tài)度、情感等產生影響。
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屬于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二者互為補充。與顯性教育強調教育者直接、正面地傳遞教育內容、實現(xiàn)教育目標不同,隱性教育側重通過間接、隱蔽、潛在的方式,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隱性教育具有內隱性、間接性、滲透性、持續(xù)性、廣泛性和雙重性等特點,具體如下。
第一,教育方式的內隱性。隱性教育潛藏在各種顯性教育中,以及隱含在各種環(huán)境和氛圍內,不易被人察覺。第二,教育影響的間接性。隱性教育效果的發(fā)生不是直接的,由于其內隱性的特點,往往間接給人們造成影響。第三,教育過程的滲透性、持續(xù)性和廣泛性。隱性教育存在各科教學中和外界環(huán)境、氛圍中,具有很強的滲透性、持續(xù)性和廣泛性。第四,教育功能的雙重性。從教育功能上講,隱性教育可根據受教育者引導實現(xiàn)“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雙重功能,即積極(正面)功能和消極(負面)功能。隱性教育積極功能主要包括認識導向功能、情感陶冶功能和行為規(guī)范功能;消極功能主要是指在認識導向、情感、行為方面的負面效應。
二、隱性教育的作用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隱性教育在教育中越來越發(fā)揮出其獨特的功能,具體有五方面作用。
第一,具有完善課程體系設置的功能。隨著隱性教育研究的深入,教育者逐步意識到在教育計劃和正規(guī)課程之外,還存在對學生產生巨大作用和影響的隱性教育因素。隱性課程的研究,開拓了課程研究新領域,推動了課程結構的拓展與重組。
第二,具有導向功能。隱性教育作為影響學生發(fā)展的因素,它能控制學生的情緒和行為,能為學生的發(fā)展定向。比如可以結合語文教材中的詩歌、散文、戲曲、人物傳記等內容,通過設置場景、觀看音像資料、角色表演等手段,引導學生辨明是非、善惡、真假、美丑,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第三,具有陶冶功能。隱性教育打造的環(huán)境氛圍和塑造的校園精神,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自覺地產生認同、從眾心理。隱性教育中的自然、社會、心理、環(huán)境美,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產生美的體驗,與周圍環(huán)境在感情上發(fā)生共鳴,心靈上得到凈化,精神上得到升華,完美人格從而形成。
第四,具有激勵功能。一個充滿生機、蓬勃向上的環(huán)境,幽默而生動的講解,總會使人的情緒為之激蕩,精神受到鼓舞。學生的優(yōu)點被發(fā)現(xiàn)并在大眾場合得到表揚和贊美,學生會油然產生一種自信心和自豪感,產生上進的動機和實現(xiàn)奮斗目標的毅力。
第五,具有制約功能。一所校風正、教風嚴的學校,能夠抵御歪風邪氣的入侵,預防環(huán)境中消極因素的滋長,制約各種不良環(huán)境的腐蝕。
總之,隱性教育可以通過教師的淵博知識、幽默表達和靈活多變的教學技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更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隱性教育的設計舉措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是語文教師共同追求的目標。因為語文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擁有知識,具備能力,而這種目標只有化為學生的自覺要求和行動才能真正收到理想的效果。采用隱性教育方式,就是在學生日常接觸的各種學習環(huán)境中,通過科學設計和正確引導,達到高中語文教學的目標。
(一)物質形態(tài)的隱性教育設計
環(huán)境行為學和教育心理學的一些研究結果表明,建筑在誘導人的行為、營造獨特的教育環(huán)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筑本質上是“人——(環(huán))境”關系的產物。建筑環(huán)境,在結構、特征和諸多細節(jié)中包含了特定的信息和內容,它們支持和鼓勵某些行為或事件的發(fā)生,限制或禁止某些行為的出現(xiàn)。美國教育社會學家科爾指出:“物體在空間里的擺設并不是隨心所欲的,房間以及其物質形式表示著該場所與機構的精神與靈魂?!蔽镔|形態(tài)的語文隱性教育資源,主要是指融入語文教學意圖的建筑、環(huán)境、班級教室設置等,它們時刻對學生思想產生影響。美的環(huán)境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道德認知水平,調節(jié)和控制自身的行為舉止,這就是所謂的“環(huán)境育人”。隱性教育的作用就在于營造這樣的物質環(huán)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精神形態(tài)的隱性教育設計
精神形態(tài)的隱性課程是整個隱性課程體系設計的核心,對語文教育的各環(huán)節(jié)、要素都會產生強有力的影響,是隱性課程設計的重點和關鍵。精神形態(tài)的語文隱性教育資源主要包括學校的學習氛圍、文化氛圍、生活氛圍、教學氣氛、教學方式、人際關系、教師言行等。學生受到特定的校風、學風、班風、教師人格、師生關系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感染、暗示、模仿等心理方式,在觀察、模仿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思想品德和個性特征。這種隱性教育是通過無意識發(fā)生作用的。例如確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主體地位,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等能夠給學生帶來愉悅的情感體驗,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諧、健康的班級氛圍有利于締結學生積極向上的同伴關系。在一個精神氛圍較好的學?;虬嗉壷校瑢W生容易耳濡目染一些健康的價值觀念,自覺遵守必要的規(guī)范。
(三)組織和制度層面的隱性教育設計
教學的組織和制度是教育者選擇和設計的一種教育性因素,需要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學校規(guī)章制度,如學校管理制度、教師工作考核制度、學生獎懲制度、品德評估制度、各種儀式制度等,使學校管理、教學、學習、生活等各種行為尤其是教師的著裝、言行等都有章可循。廣大師生共同參與各項制度的制定,這樣他們不僅對決策過程十分清楚,而且對決策意圖有深刻的了解,還會因為自己曾經參與決策,自己的意見或建議被采納,而滿足了他們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因而對學校、班級的決策目標和實施方案投以更多的關注,抱有更大的熱情,全力以赴,努力實踐,促使制度順利實施。
(四)情感教育層面的隱性教育設計
高中階段,學生正處于心理斷乳期和青春叛逆期,隨著學習壓力增大、獲取信息量的增加、競爭的加劇和需求層次的提高,產生了心理矛盾。教師要把情感教育貫穿在教學過程始終,通過情感交流增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是教師與學生開展交心談心,構建師生互信體系。二是教師要熱愛本職工作,用真心、真情投入到備課、教學、批改作業(yè)等工作中,無微不至地關心、關愛學生,善于幫助學生,成為學生心中可信賴的人。三是教師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賞識學生,做到優(yōu)生、差生一視同仁。四是教師要提升教學藝術,通過不斷完善人格魅力,培養(yǎng)熱情親切、真誠樂觀、幽默健談等優(yōu)秀品質,使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和指導。五是教師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發(fā)學生興趣。高中教材中包含著大量而豐富的情感因素,需要教師用生動、形象的文字、語言、表情等表達出來,以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目的。
(五)教案設計層面的隱性教育設計
新時期,音像資料、PPT、小品、話劇、朗讀、QQ、微信等在語文教學中的廣泛運用,為語文教案設計提供了多種選擇。語文教育工作者在編寫教案時,可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選擇多種教學方式,科學設計教案,正確引導學生思考,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如通過播放現(xiàn)象級影視《戰(zhàn)狼2》《紅海行動》《沖出亞馬遜》《我不是藥神》《人民的名義》等片斷,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人物心理、動作和表情,提高其在寫人、寫景、寫物等方面的技巧;也可以把社會上的熱點人物或事件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如找出“范冰冰道歉信”中的語病并修改等,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
總之,隱性教育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教育,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優(yōu)化,把隱性教育置于顯性教育的同等地位來抓,教育效果將會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魯潔.德育社會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314.
[2]魏颯.從大學文化建設層面探析隱性德育效能[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3,8(04):39.
[3]張民選.隱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顯現(xiàn)可能[J].全球教育展望,2008(08):15-21.
[4]程瑞娟.論緘默知識對教師教學行為優(yōu)化的意義[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論壇),2008(1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