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
這是一期本土作家作品增刊。通過閱讀,我們會較為清晰地看到一個地域作家群體的寫作樣貌。關注他們的寫作,同樣是我們的重要視點,這對于扶持本土作家成長、推動地域文學發(fā)展有積極的意義。這二十余人的寫作群體,當然不是全貌,但它是一個大興安嶺森林局部地域創(chuàng)作群的寫作樣本。這其中的一批作家,從新時期起步,一路跋涉至今。他們大多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生人,還保持著寫作的勢頭,其中袁瑋冰是一個典型代表,而王秀竹、殷詠天等均是當年紫葉詩社的中堅力量,連同李巖、尹樹義等是該地域的吟詠者。包括劉長慶等60后作家,張聲龍、馬德林等近幾年涌現的70后作家以及吳俊等新近發(fā)現的80后詩歌寫作者,是有代際承遞的創(chuàng)作群體,它融合了牙克石地方、大興安嶺林業(yè)和鐵路系統的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質量較高且門類多樣,形成了一支具有較強實力的創(chuàng)作隊伍。
翻動這些文字,迎面撲來的是森林的氣息,有松脂和野花的芬芳。不難看出,大自然成為一個鮮明的主題,抒情性是一個顯著特點。無論是散文還是詩歌,大都有自然的風景,即使是小說也有當下寫作中少見的景物描寫?!熬拔锩鑼懖粌H表達了作者、還表達了作品中的人物對自然的理解和情感,表達了整個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保◤垷槪骸段膶W七聊》)他們筆下的森林、花朵、湖泊、雪花等自然景物,有著和諧美好的特性,純凈清新,自成格調。顯然,這種由衷的抒情緣于對棲居大地的關注與熱愛,表達了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同時,他們又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與大地情感緊密地結合。他們筆下的風景連同復雜的情感,以及人生的刻骨銘心,都是大地生長的事物。海勒根那的詩《那些年的雪》讓人有真切的感動。他擅長短篇小說寫作,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青年時代的他曾在大興安嶺漂泊,那生命的體驗可以說是痛切真實的。漂泊的孩子,在冬天的雪花下尤顯單薄,輕與重、冷與暖、愛與痛,常常是冰棱和落日墜落的。
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忽略大地對人的影響。大興安嶺綿延的群山和浩瀚的森林這一特定場域,必然影響著人的心靈。他們將目光投向了自然,也投向了自我心靈。這種選擇有自發(fā)也有自覺,作家不僅抒自我之情,也懷著一種為大地抒情的意愿。張煒說,“文學的歷史不過是抒情的歷史,而絕不是講故事的歷史?!薄皩懘笞匀?,也是在直接或曲折地表達出一份人生之戀、對母親大地的感激之情。”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意愿的表達,既是一種融入大地的行動,一種感恩和回饋,同時也趨向了詩性。這種大地抒情具有相當可貴的品質,是森林地域性文學創(chuàng)作中最具有根性的東西。當然,實事求是地說,一部分作品這種大地抒情中的語言特色、敘事策略、文體自覺等方面還不讓人滿意,這歸結于藝術視野、審美趣味和藝術個性上。毫無疑問,這一森林地域的抒情寫作還需要長期地堅持、沉淀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