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
摘 要:文章介紹了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定義和特點,通過作者在高校和邊緣型人格障礙學生(BPD學生)工作的經(jīng)驗,總結了和BPD學生工作時需要注意的三個方面:①尊重BPD學生的情緒,②建立健康的邊界,③被神化或貶低時,避免投射性認同。
關鍵詞:邊緣性人格障礙;情緒;邊界;投射性認同
中圖分類號:R749?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1-05
作者簡介:張 瑋(1984—),女,湖南耒陽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人際關系、情緒困擾、個人成長以及團體心理輔導。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BPD),是精神科常見人格障礙,主要以情緒、人際關系、自我形象、行為的不穩(wěn)定,并且伴隨多種沖動行為為特征,是一種復雜又嚴重的精神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典型特征便是“穩(wěn)定的不穩(wěn)定”。美國的《精神障礙診斷手冊第五版》簡稱(DSM-5),對于BPD的診斷標準如下:瘋狂地努力逃避真實或者想象中的被拋棄;不適當?shù)膹娏业膽嵟?,對憤怒難以控制;情感不穩(wěn)定,情感明顯反應過度;強烈的不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模式;持續(xù)不穩(wěn)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潛在的自我傷害行為或沖動行為;一再的自殺行為、威脅以及自殘行為;害怕孤單、慢性空虛感;短暫的妄想意念或嚴重解離癥狀。
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在臨床上有四大類核心癥狀:情感擾亂、沖動行為、不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和紊亂的認知系統(tǒng)。因其不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和沖動行為,高校的邊緣性人格障礙學生(下文簡稱BPD學生)易發(fā)生由于戀人、室友、同學、師生等人際關系中的挫折引發(fā)的行為或情緒問題,從而成為心理輔導教師需要溝通和工作的對象。心理輔導教師和BPD學生的工作十分困難。第一,人格障礙本身具備難治愈性。第二,BPD的特點包括人際關系的不穩(wěn)定以及認知的紊亂,這些特點使教師和BPD學生建立關系和溝通益發(fā)困難。
首先,教師和BPD學生工作時,要尊重BPD學生的痛苦情緒。BPD學生所訴說的引發(fā)情緒的事件,常常是看起來似乎并未嚴重到如此痛苦的事情,可能會產生“小題大做”“心態(tài)問題”的想法。對BPD學生來說,他/她所訴說的痛苦情緒是真實發(fā)生在其內心里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在與BPD學生工作的時候,教師應不去質疑否認他/她的情緒,積極傾聽BPD學生的想法和感受。帶著尊重、理解、懂得去和BPD學生工作是心理輔導工作最重要的原則。
其次,教師與BPD學生工作時,要建立彼此之間健康的邊界。BPD學生因內心缺乏界限感,常常會試圖突破師生的界限,意圖建立一種特殊的關系,以此來驗證自己是特別的。BPD在人際關系中處于理想化和極端貶低的兩端,BPD學生最初可能會理想化教師的形象,如“你是我最信任的人”。面對這些帶有誘惑的表達,切勿陷入自戀的陷阱,以為自己是那個獨一無二的拯救者,導致過度卷入。BPD學生有時會以種種不得已的原因進入教師的私人領域,如在非工作時間要求見面。面對BPD學生或誘惑或威脅的表達,堅持邊界是十分重要的,第一確立邊界是建立健康關系的前提;第二給BPD學生樹立了在人際關系中如何和他人建立邊界的模式。教師可以通過溫和的方式向他/她傳遞:雖然我不能答應你的要求,但這并不意味著我拋棄了你。
最后,當受到BPD學生的攻擊時,教師要保持冷靜,避免投射性認同。童年創(chuàng)傷是BPD患者中常見的現(xiàn)象,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通常在幼兒時期經(jīng)受過嚴重的虐待和家長的忽視,或者年少時父母一方去世,強烈地感覺到自己被拋棄,因而產生不健全的母系依戀關系。當BPD學生攻擊教師時,這是他/她內心的投射,而這時教師的反應對BPD學生最為重要,當被BPD學生攻擊時,如果激發(fā)情緒,容易形成投射性認同,它是這樣發(fā)生的:BPD學生的潛意識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在關系中是被拋棄的一方,因此十分害怕現(xiàn)實和幻想中的被拋棄,BPD學生投射教師是拋棄者,認為BPD學生不可理喻,反駁他/她,他/她就進一步攻擊教師,在攻擊的張力不斷擴張下,關系破裂,于是BPD學生最終又一次體驗到在關系中被拋棄。
一方面,BPD學生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振作起來,需要依靠專門的心理輔導和藥物治療;另一方面,在給予充足時間與合理治療的條件下,BPD學生可以具備足夠的社會適應能力。如果遇到結構化強的組織或者工作,他/她也能很好地表現(xiàn)自己,并得到肯定。有許多現(xiàn)實的案例,BPD患者天資聰慧,他/她有可能在自己擅長的工作領域做得很好。
參考文獻:
[1](美)美國精神醫(yī)學學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M].張道龍,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凌 輝,黃希庭,竇 剛,等.中國大學生人格障礙的現(xiàn)狀調查[J].心理科學,2008(2):27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