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曉鍵 花榮 姚琪遠
患者,女性,66歲。因反酸、燒心伴胸骨后疼痛不適40余年至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就診,完善相關檢查后明確為食管裂孔疝,于2017年3月22日全麻下行腹腔鏡食管裂孔疝修補術+胃底折疊術(Nissen折疊),手術順利,術后第6天患者順利出院。2017年6月(術后3個月)患者突發(fā)胸骨后疼痛伴進食后嘔吐,我院急診就診,予補液支持治療后及口服胃動力藥物后癥狀緩解,入院后第5天進食流質,第6天進食半流質,無明顯不適后出院。出院后患者曾反復發(fā)作進食后嘔吐,無明顯胸痛等不適,多可休息后自行緩解,未規(guī)律隨訪。2017年10月(術后6個月)再次出院進食后惡心嘔吐,至外院就診,予保守治療半月余仍無明顯緩解,轉診至我院,行水劑造影時未見十二指腸及空腸顯影,后行胃鏡下胃竇體交界處狹窄球囊擴張術+三腔胃管置放術,見胃竇體交界處扭曲狹窄,內鏡勉強通過,置入營養(yǎng)管?;颊弑J刂委熞恢睕]有明顯緩解,故于2017年10月30日行腹腔鏡探查術。術中見上腹部黏連致密,胃大彎側在原折疊襻后方扭轉至食管右側,扭轉約270°,將黏連松解后,扭轉的胃大彎側復位,觀察食管裂孔約2 cm大小,折疊襻位置正常,未見復發(fā)。以3-0倒刺線將折疊襻右下方與膈肌腳及后腹膜縫合固定,關閉胃后方孔隙。手術順利。術后患者第2天進食流質,第3天進食半流質,于術后第4天順利出院。出院后門診隨訪,進食半流質無不適,無反酸、惡心、嘔吐、胸痛等不適。
圖1 暴露黏連
圖2 分離黏連
圖3 扭轉復位
圖4 暴露食管后方間隙
圖5 縫合固定
討論胃扭轉是一種少見的,胃的反常旋轉超過180°的疾病,嚴重時可導致胃壁的缺血壞死,甚至危及生命[1]。首例胃扭轉報告于1866年,而首例外科干預是Berg在1895年完成的[2]。胃扭轉共有3種類型:第一種也是最常見的就是胃體扭轉;第二種是系膜扭轉;第三種比較少,為兩者皆有[1,3]。其典型的癥狀成為Borchardt's三聯征,包括持續(xù)的嘔吐,嚴重的上腹部疼痛以及難以置放鼻胃管[4],Carter指出其還有一些臨床特征:扭轉進入胸腔后無明顯腹部癥狀,胸部X線片可見下胸部或上腹部有氣泡以及上消化道造影提示梗阻[5]。然而,約25%的患者并沒有這些典型癥狀。很多患者因胸痛、氣促等癥狀而被漏診誤診[3]。而慢性扭轉的癥狀更不典型,可表現為胸痛、貧血、體重下降、呼吸困難或反酸等。故而,胃扭轉的誤診漏診較多。而因誤診或漏診導致的胃出血、缺血壞死、穿孔甚至全身敗血癥的階段[6]。胃扭轉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類。原發(fā)性胃扭轉多由于胃結腸韌帶/胃脾韌帶的缺失或松弛,而繼發(fā)性胃扭轉多與食管裂孔疝、膈疝或者膈神經麻醉有關[7-8]。曾有綜述報告,86%的胃扭轉為繼發(fā)性,其中44%均與食管裂孔疝有關[9]。而食管裂孔疝患者合并急性癥狀的發(fā)生率在0.7%~7.0%[10]。
對于胃扭轉的診斷,一方面是臨床癥狀,但是由于其癥狀的不典型性,例如本例患者,起初入院時考慮其為折疊攀的水腫甚至是賁門失弛緩,故而很多時候需要結合輔助檢查。CT掃描是最有效的可以判斷扭轉部位和角度,但是對于缺血情況難以很好的判斷[11]。
對于急性胃扭轉,由于其可能一起胃壁壞死等風險,大多需要急診干預,進行胃扭轉的復位。關于胃扭轉的復位,首選胃鏡下行胃扭轉復位,同時可以評估胃體缺血的情況。對于病情不穩(wěn)不適合立刻急診手術的患者,可以嘗試內鏡治療。一旦成功,可以減少因扭轉導致的組織的損傷,并為進一步的手術治療爭取更多的時間。復位后應該同期行X線片或者CT確保復位的成功。通常復位后癥狀可以迅速緩解[9]。
對于急性胃扭轉胃鏡難以復位,或者內鏡下發(fā)現胃壁缺血,或者反復發(fā)作的胃扭轉,內鏡治療效果不佳,此時建議外科手術治療。只有在胃體已經出現缺血壞死的情況下行胃部分切除或胃切除術[12]。首選腹腔鏡手術,可根據術中情況酌情中專開放。手術的要點包括扭轉的復位,胃固定術以及缺損的修補[12]。關于胃固定術,有很多報告,比較常用的是將胃與前腹壁進行固定,也可以將胃小彎側與肝圓韌帶或游離的肝臟邊緣固定。關于是否修補缺損的時候同期行抗反流手術曾有爭議,不過目前大部分還是同意同期行抗反流手術,比較推薦的Nissen折疊手術[13]。
本例患者為食管裂孔疝修補術后慢性胃扭轉,基本符合Borchardt's三聯征,但是早期并沒有引起重視,后保守治療無效后選擇外科手術。經內鏡治療無效,故選擇腹腔鏡探查,術中并未出現胃壁的缺血壞死,故而僅松解黏連,接觸扭轉的原因,后將原扭轉途徑縫合關閉,避免再次扭轉。因患者之前的手術已經行胃底折疊術,并術中探查排除復發(fā),故不需要再次行折疊手術。
該患者目前規(guī)律隨訪中,術后3個月隨訪無明顯不適,期待更長時間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