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忠
(重慶市綦江區(qū)郭扶鎮(zhèn)古松村衛(wèi)生室,401432)
理中湯出自于《傷寒論》,為東漢末年張仲景所創(chuàng)。原方由人參、干姜、炙甘草、白術(shù)組成。筆者用理中湯治療多種疾病取得較好療效,介紹如下。
李某,男,47歲,2017年4月13日診?;悸灾夤苎?,胃潰瘍18個(gè)月,經(jīng)常服用西藥(具體用藥不詳)。近日出現(xiàn)吐血,服用止血藥效果不佳。面色不華,神倦乏力,食欲不振,時(shí)有心悸,頭昏耳鳴,舌淡苔白,脈細(xì)弱。辨證屬中州失運(yùn),陰血遂不歸經(jīng),瘀滯閉塞清道,以致清陽不升,陰血僭上便成血逆。方用理中湯化裁。藥用人參45g,炮姜45g,白術(shù)45g,炙甘草45g,血余炭10g(另包分4次沖服)。每日1劑,水煎1次,分4服,5h服1次。服3天后吐血全止,精神明顯好轉(zhuǎn)。繼以上方炮姜易干姜再服7劑。2017年4月24日復(fù)診,精神、脈搏正常,已痊愈,停止服藥。
體會(huì):凡吐血之癥,多由中州失運(yùn)(氣為陽,血為陰,正氣一衰,陰邪上逆,十局八九,邪火所致,十僅一二)。理中湯能調(diào)中州之氣,中州健運(yùn),血自歸經(jīng),故治之而愈。
李某,男,54歲,2017年6月18日診。四肢浮腫。服用消炎利尿藥效果不佳。癥見失眠多夢(mèng),易醒,心悸,頭昏,飲食無味,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白,脈細(xì)弱。辨證為脾胃虛弱,因四肢屬土,土弱水盛。方用理中湯。藥用黨參50g,白術(shù)45g,干姜30g,炙甘草15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續(xù)服7天。2017年6月26日復(fù)診,浮腫消退,飲食健旺,脈和,痊愈。
體會(huì):四肢浮腫因四肢在五行中屬土,土虛則元?dú)獍l(fā)泄,不能潛藏,理中湯力能溫暖脾胃,脾胃有權(quán),元?dú)獠恢侣ⅲ手沃?/p>
張某,女,54歲,2016年10月8日診。胃脘嘈雜,口吐清水,喜飲熱湯,面色悔暗,心悸健忘,脈細(xì)。辨證為脾氣衰而不運(yùn),津液上逆于胃口,以致心悸。因心臟為火地,產(chǎn)生陰水。方用理中湯加味。藥用制附片30g,干姜45g,白術(shù)45g,黨參45g,炙甘草15g,姜半夏30g,生姜45g。水煎,每日1劑,續(xù)服3天。2016年10月12日復(fù)診,諸癥明顯緩解,飲食明顯增強(qiáng)。繼以原方加減,藥用制附片30g,干姜45g,白術(shù)45g,炙甘草30g,生姜30g,砂仁15g,白蔻仁15g。7劑,每日1劑。2016年10月20日復(fù)診諸癥痊愈。
體會(huì):心下一寸,乃胃之上口,胃主納而脾主運(yùn),脾氣衰而不運(yùn),津液上逆于胃口,以致心氣不寧,故嘈雜、吐水。
劉謀,女,32歲,2016年8月7日診。陣發(fā)性咳嗽,口吐清水,四肢無力,面色蒼白,畏寒,脈細(xì)弱。辨證為中州失運(yùn),肺氣不降。方用理中湯加味。藥用制附片30g,干姜45g,白術(shù)45g,黨參50g,炙甘草25g。加水3000mL,開后文火煎80min,取汁800mL,分4次服,日1劑,共服3劑。2016年8月11日復(fù)診,咳嗽、口吐清水明顯減輕,四肢力量增強(qiáng),畏寒緩解。以原方繼續(xù)服用7天。2016年8月20日復(fù)診,已痊愈。
體會(huì):咳唾之病,屬于肺經(jīng),理應(yīng)從肺施治,今獨(dú)用理中湯加附子,因附子大熱,純屬一團(tuán)烈火、直補(bǔ)坎中真陽。原由中州失運(yùn),水聚于上,肺氣欲下降。理中湯力能健脾,坎中真陽得到上升,脾土健而水濕下趨,肺氣降而咳唾口吐清水。
鄧某,女,26歲,2017年1月28日診。精神差,手足冷,畏寒,惡風(fēng),面色不華,氣短,乏力,脈細(xì)。辨證為中州氣衰,不能通達(dá)四肢。方用理中湯。藥用黨參50g,白術(shù)45g,干姜45g,炙甘草30g。水煎,日服1劑,服7劑。2017年2月7日復(fù)診,精神明顯好轉(zhuǎn),四肢冷已去七八,原方繼服7天。2017年2月15日復(fù)診,恢復(fù)如前,痊愈。
體會(huì):四肢厥冷,原有四逆之法,此乃微冷少神,系中州氣衰,不能充周四肢。理中湯能溫暖中宮,中州氣旺則肢冷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