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贊萍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發(fā)展,中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qū)的商業(yè)往來呈現(xiàn)出越來越頻繁的趨勢。這一趨勢對商務英語教學提出新的要求, 即教師應幫助學生認識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以及文化遷移現(xiàn)象,并從認知、情感、實際操作這三個層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而順利完成跨文化商務交際活動。
關鍵詞:文化;文化遷移;商務英語;跨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8)01-0042-02
在經濟日益全球化、一體化的當今世界,中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qū)的往來呈現(xiàn)出越來越頻繁的趨勢,它呼吁各國家以及民族之間相互了解和理解,而文化的交流則是這種相互理解的重要基礎。這體現(xiàn)在教育領域中,就是英語作為最重要而普遍的國際語言的影響力正在與日俱增。這一趨勢對我國當前的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努力培養(yǎng)出具有良好外語語言能力且具有國際視野、跨文化知識的新型外語人才,從而增強這個“地球村”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與和睦相處[1]。
由于人類文化是由不同民族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別發(fā)展起來的,因此他們在行為、信仰、價值觀和物質層面都有很大的差異,也因而必然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風格和樣式。但是人們在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時候還是往往會將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習俗以及價值觀等強加于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對方,造成了交際中的障礙。這樣的交際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交際雙方未能達成文化認同造成的,而文化認同又是由表層以及深層的文化遷移所導致的。下面,筆者將主要闡述文化遷移的存在、影響和產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當前英語教師的迫切任務以及面對這項任務的應對策略。
一、文化遷移
(一)文化遷移的內涵
文化遷移首先源于教育心理學對遷移這一概念的理解,教育心理學認為,遷移是指人們將一種情景下所學的東西用于另一種情境的傾向。在語言學研究領域,我們則把它稱為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而對什么是語言遷移,眾多學者也給出了自己不同的見解,但目前最為普遍接受的是美國語言學教授Terence Odlin(1987)所給出的語言遷移的概念,即遷移是目標語與其他任何已經習得和可能尚未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或差異所造成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學者們給出了文化遷移的概念,即在跨文化交際當中,外語學習者將母語文化體系和價值觀念套用到目的語文化上的現(xiàn)象就是文化遷移(Culture Transfer),其中本族語的文化知識如果有助于目的語的學習和交流被稱為文化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如果本族語的文化知識干擾目的語的學習或交流則被稱為文化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
(二)文化遷移的層次
對“文化”進行清楚的定義和分類是理解文化遷移本質的基礎。而對什么是文化,學者們也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各自不同的解讀。在前些年“文化熱”討論中有人統(tǒng)計,僅“文化”一詞就有140多種不同的界定方式。但當前,學術界傾向于認同美國學者Bates和Plog對其下的定義,即文化就是由一個社會中所有成員所共享的信仰、價值觀、風俗、行為和物質等組成的、用于指導他們行為的系統(tǒng)[2]。被稱為“人類學之父”的英國著名人類學家E.B.Tylor則認為文化的范圍包括三個層次,即物質文化層次、制度文化層次以及觀念文化層次或稱心理層次。根據(jù)這一模式,學者戴煒棟和張紅玲將文化遷移劃分為表層文化遷移(surface-structure transfer)和深層文化遷移(deep-structure transfer)。表層遷移是表示文化的第一和第二個層次的遷移,主要是指具體的語言、習慣行為的遷移,這些要素是顯性的,因此是表層的、能被感知的;而深層文化遷移是文化的第三個層次的遷移,主要是指價值觀念和思想的遷移,這種遷移屬于心理層次,因此是深層的,是很難察覺和捕捉的[3]。
二、跨文化商務交際中的文化差異與文化遷移
跨文化商務交際中的表層和深層文化遷移也是由于沒有認識到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而且多數(shù)問題和障礙都是由深層文化遷移所引起的,涉及不同的交際方式、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等。關于文化差異,荷蘭學者Hofstede提出Five Values Dimension 的文化差異模型。他把文化分為五個價值維度: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權力距離、不確定性回避、社會的男性化女性化及長短期導向。隨著當今頻繁的經濟活動,這些文化差異也直接會在國際商務交往中得到體現(xiàn),下面將通過具體事例闡述跨文化商務溝通中幾種比較常見的文化差異現(xiàn)象。
(一)交際方式
我們知道,在跨文化商務交際中,亞洲國家對于地位職位高低非常重視,他們在與他人談論商業(yè)事宜之前一定要先建立起友好的關系(business is a dinner)比如請人吃飯等,并認為就算生意不行但人情還在。而美國人則喜歡開門見山,直接切入主題,并且認為拐彎抹角是對時間極大的浪費。還有,亞洲多數(shù)國家像中國、日本等都屬于集體主義文化,在國際商務談判時,來自這些國家的人們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做決定,因為他們需要集體的討論或向上級請示后才能做決定,而來自個人主義文化下的人們可能在做決定時效率更高或速度更快。
(二)風俗禮儀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詢問別人的事宜有時是與人友好和關心他人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互相噓寒問暖;同時詢問一個人的年齡、工資、婚姻狀況以及私人物品的價格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這些事情被視作隱私,是不可侵犯的。所以西方文化中,過多詢問別人則被看作是非常不禮貌的,甚至是冒犯的。
(三)價值觀念
中國傳統(tǒng)教育重視對他人的友好、熱情、謙遜等。中國人對他人的贊美之詞總是以非常謙虛的方式回應,例如“哪里哪里,一點都不好”,說明自己一點都不值得贊揚。但西方人就會誤認為對方不喜歡這樣的稱贊,因為他們對別人的稱贊總是以“謝謝”來回應,這和中國提倡的謙虛是背道而馳的。
美籍學者張東盼總結了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的差異:中國文化在人際關系中強調和諧的被動接受,關注人內部的體驗和感受;美國文化則強調積極主動,注重人的外部體驗和感受。中國文化以封閉的眼光看世界,注重穩(wěn)定與和諧;而美國文化則以開放的眼光看世界,強調變化與發(fā)展。中國文化是以親屬關系和回顧過去的傳統(tǒng)為基礎,強調縱向人際關系,強調個人對家庭、民族和國家的責任感;而美國文化則面向未來,信奉理想主義,強調橫向人際關系,尊重個性,強調個人主義[4]。
三、文化遷移對商務英語教學的啟示
(一)認知層次
首先應該加強對學生的通識教育并提高學生在認知層次上的能力,主要是向學生傳授大量的文化知識及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學生只有接觸到大量的有關文化的具體實際的案例,才能從根本上重視并正確對待這一現(xiàn)象。所以建議為商務英語學生開設跨文化交際相關的課程。這些課程將使學生增加對跨文化交際的抽象認識,并讓他們了解目標文化的特點、模式和慣例,以此增強他們對文化的理解。
(二)情感層次
提高學生情感層次的能力主要是增強他們的文化意識。首先教師不只是給出理論、擺出案例,同時應鼓勵學生做文化比較研究;只有擁有這種意識,才能超越民族、國家、文化以及其他的障礙來實現(xiàn)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其次,具有文化意識就意味著要認識到文化的多樣性,并且要對其他文化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消除民族中心主義和文化遷移在交際過程中的負面影響[5]。
(三)實際操作能力
具備了基本的認知信息和情感因素,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者還要在實際的行為中表現(xiàn)得得體、有效,這意味著教師必須培養(yǎng)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在設置課程時,應該包括商務信函、電子郵件、商業(yè)問卷和跨文廣告等內容,以便學生理解和適應各種商務活動的流程,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此外,教學相長是一個很重要的教學原則,教師的跨文化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教師在跨文化交際方面是專家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所以教師也應積極進行相關的研究或參加相關的培訓,在提高學生素質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并進而提升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
事實上,跨文化學習已經被全球化的趨勢推到了更高的層次,即全球性學習(global learning),它已經超出了個人被動適應全球性變化的意義,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成為我們目前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作為專門用途英語(ESP)的商務英語教學來說那就更是重中之重了。所以,教師在文化教學中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層面、情感層面和實際操縱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外語人才,才能最終提高外語教學質量以及最終達到商務英語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郝平.大學國際化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13:11.
[2]Samovar,L.A.,Porter,R.E.& Stefani,L.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1:38.
[3]戴煒棟,張紅玲.外語交際中的文化遷移及其對外語教
改的啟示[J].外語界,2000,(2).
[4]劉文華.影響跨文化交際成功的因素分析[J].渤海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5]孫有中.跨文化研究前沿[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
版社,2010:42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