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望,劉順蘭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
無線信號傳播過程中會受到信道中各種干擾因素的影響而易發(fā)生畸變,導致接收端無法正確識別信息。多輸入多輸出技術(MIMO)[1-2]的發(fā)展則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在發(fā)送端或接收端布置多條收發(fā)天線來抑制信道衰落,使得各信號通過獨立的信道抵達接收端,從而獲得空間分集增益。而現實通信網絡中,由于移動終端的不固定性,考慮到成本、技術等各方面原因,實現其多天線安裝十分困難。因此,協作通信技術應運而生[3-4]。各用戶端通過共享彼此單天線達到類似MIMO的效果,實現了分集效益。目前,常用協作轉發(fā)包括放大轉發(fā)(AF)[5],譯碼轉發(fā)(DF)[5]以及編碼協作(CC)[6]方式等等。文獻[7]提出了鏈路自適應再生(LAR)方案,通過比較中繼兩端信道質量的優(yōu)劣調整中繼轉發(fā)信號功率,從而有效彌補AF協議放大噪聲和DF協議譯碼錯誤導致誤碼擴散的不足。而CC協議是信道編碼技術與協作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大量研究證明,CC方式較AF、DF等轉發(fā)協議優(yōu)勢明顯。由于AF、DF協議都存在重復傳輸的缺陷,導致系統(tǒng)信道利用率較低,而CC方式可有效避免此缺陷。CC方案雖優(yōu)于AF、DF等轉發(fā)協議,但其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當協作伙伴無法正確譯碼信息時,協作伙伴不參與協作轉發(fā),這對信道質量可觀的CC系統(tǒng)是一種資源浪費。
為此,本文提出將LAR協議引入到CC系統(tǒng),稱之為LAR-CC方案。該方案通過調整協作伙伴轉發(fā)功率,無需校驗譯碼是否正確。當協作伙伴之間的鏈路質量優(yōu)于協作伙伴至目的端的信道質量時,協作伙伴全功率轉發(fā)信息;反之,則以較小的功率轉發(fā)信息。
如圖1所示,CC系統(tǒng)中包括2個用戶和1個基站。其中,2個用戶互為協作伙伴,而信道編碼采用LDPC碼。下面分析CC系統(tǒng)的協作流程。
以用戶1作為發(fā)送端,用戶2作為中繼端進行分析。設編碼總碼率為R=R1R2,碼長為N,信息位長度為K=RN。首先,用戶1根據碼率R1對所要發(fā)送的數據信息進行第一次編碼。編碼完成時,數據長度為N1,并在第一時隙將編碼后的數據發(fā)送給基站和用戶2。用戶2接收到數據信息后進行譯碼,如果譯碼正確,則根據碼率R2對接收到的數據進行二次編碼。此時,編碼后的數據長度為N=N1+N2,然后將N2=N-N1的校驗位信息在第二時隙發(fā)送給基站。此時,基站接收到了來自用戶1發(fā)送的長度為N1的數據信息和用戶2發(fā)送的長度為N2的校驗位信息。通過這個過程完成用戶1的編碼協作。同理,對用戶2也做同樣處理。
對于協作伙伴能否正確譯碼接收對方的信息,可分為以下4種情況:
情況1:用戶1和用戶2均能正確譯碼對方信息,第二時隙發(fā)送對方校驗位信息。此時,系統(tǒng)為完全協作狀態(tài)。
情況2:用戶1和用戶2均未能正確譯碼對方信息,第二時隙均發(fā)送自己的校驗位信息。此時,系統(tǒng)為完全不協作狀態(tài)。
情況3:用戶1正確譯碼而用戶2未能正確譯碼,第二時隙兩用戶均發(fā)送用戶2的校驗位信息。此時,系統(tǒng)為不完全協作狀態(tài)。
情況4:用戶2正確譯碼而用戶1未能正確譯碼,第二時隙兩用戶均發(fā)送用戶1的校驗位信息。此時,系統(tǒng)為不完全協作狀態(tài)。
用戶端編碼流程及基站譯碼流程分別如圖2、圖3所示。
LAR-CC基本原理。以用戶1為例,設用戶1為源節(jié)點S,用戶2為中繼R,基站為目的節(jié)點D。第一時隙,源節(jié)點S廣播信息至中繼R和目的節(jié)點D。此過程與AF、DF協議第一時隙相同,中繼R接收信息并譯碼,無需校驗譯碼正確與否。在第二時隙,將譯碼信息編碼、調制后的信息x^發(fā)送至目的節(jié)點D,此時目的節(jié)點D接收到的信息為:
其中,λ表示用戶2作為中繼R的功率加權系數,S-R、S-D、R-D各鏈路均為瑞利平坦衰落信道,且各信道系數均服從均值為0、方差分別為的復高斯分布,而各鏈路噪聲均服從均值為0、方差為N0分布的加性高斯白噪聲。令此時各信道鏈路瞬時信噪比和平均信噪比可分別表示為:
在無線衰落信道中,瞬時信噪比較難獲得,式(4)可進一步轉化為:
功率加權系數可表示為:
LAR-CC方案下的用戶端編碼流程如圖4所示。
圖4 LAR-CC方案用戶端編碼流程
圖3 基站(目的端)譯碼流程
各信道均為瑞利衰落信道,用戶至基站的信道稱為上行信道或上行鏈路,且衰落系數在一個碼字長度時間內保持不變。系統(tǒng)采用BPSK調制和Mackay構造的LDPC碼參與信道編碼,而譯碼采用BP譯碼算法。用戶1與用戶2第一時隙發(fā)送編碼后的碼字長度為256,編碼碼率為0.5,基站收到的碼字總長度為512。基站采用最大比合并(MRC)方式合并信號。
分別考慮用戶間信噪比(SNR)為0 dB、10 dB、20 dB的協作系統(tǒng)性能,用戶上行鏈路具有相同的信噪比,仿真結果如圖5所示,其中橫坐標表示用戶上行鏈路信噪比。
圖5 用戶間信噪比不同時的CC系統(tǒng)性能仿真
圖5 中的4條誤碼率(BER)曲線分別是無協作傳輸和用戶間信噪比分別為0 dB、10 dB、20 dB的系統(tǒng)BER性能仿真結果。從仿真結果可知,當用戶間信噪比為20 dB、誤碼率為BER=10-2時,系統(tǒng)較兩用戶間信噪比為10 dB、0 dB分別有約3.5 dB、6.2 dB的信噪比增益。而當用戶間信噪比為0 dB時,表示用戶間信道質量非常差,協作伙伴譯碼正確的概率極小,故協作伙伴不參與協作轉發(fā)。此時,系統(tǒng)誤碼率性能與鏈路直傳方式相差無幾。
設用戶2的上行鏈路信噪比恒為15 dB,用戶間信噪比為20 dB,則仿真結果如圖6所示。
圖6 用戶上行鏈路信噪比不同時性能仿真
從圖6可知,用戶1上行鏈路信噪比小于用戶2上行鏈路信噪比時即小于15 dB時,用戶1通過協作可獲得性能提升。具體地,在BER=10-3時,大約有8 dB的分集增益。盡管用戶1上行鏈路信噪比較用戶2差,但在用戶1上行鏈路信噪比大于9.5 dB時,用戶2仍能得到性能增益。說明在CC系統(tǒng)中,當上行鏈路信噪比不相同時,上行鏈路信噪比大的用戶能顯著提高上行鏈路信噪比較小的用戶性能,從而改善整個通信系統(tǒng)的性能。
對傳統(tǒng)CC方式與本文提出的LAR-CC方案進行仿真對比,結果如圖7所示。由圖7可知,高信噪比下,此方案較傳統(tǒng)CC方案有較明顯的誤碼率性能優(yōu)勢。當BER=10-4時,LAR-CC較傳統(tǒng)CC方案有約3.5 dB的信噪比增益。
圖7 LAR-CC方案與CC方案對比
在CC方案中,協作伙伴只有正確譯碼時才參與協作轉發(fā),根據這方面的不足,本文提出了LAR-CC方案,該方案將LAR協議與CC方案相結合,通過調整協作伙伴的轉發(fā)功率,有效避免了DF協議的誤碼擴散的同時,且充分利用了協作資源。仿真實驗表明,在BER=10-4時,LAR-CC方案較CC方案有約3.5 dB的信噪比增益。
[1] McNamara D P,Beach M A,Karlsson P,et al.Initial Characterization 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 Channels for Space-time Communication[C].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2000:1193-1197.
[2] Larsson E,Edfors O,Tufvesson F,et al.Massive MIMO for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J].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14,52(02):186-195.
[3] Sendonaris A,Erkip E,Aazhang B.User Cooperation Diversity,Part I,System Descrip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2003,51(11):1927-1938.
[4] Sendonaris A,Erkip E,Aazhang B.User Cooperation Diversity—Part II:Implementation Aspects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 cations,2003,51(11):1939-1948.
[5] Laneman J N,Tse D N C,Wornell G W.Cooperative Diversity in Wireless Networks:Efficient Protocols and Outage Behavior[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2004(50):3062-3080.
[6] Hunter T E,Nosratinia A.Diversity Through Coded Coopera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 cations,2006,5(02):283-289.
[7] W a n g T,G i a n n a k i s G B,W a n g R.S m a r t Regenerative Relays for Link-adaptive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 ns,2008,56(11):1950-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