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劉恭祥
摘要:本文采用“SWOT”分析模型,從“優(yōu)勢”、“劣勢”、“機遇”和“挑戰(zhàn)”四要素,全面、客觀地診斷和評價當前地理教育碩士的發(fā)展前景和培養(yǎng)現狀。繼而“對癥下藥”,嘗試構建和使用“ACRT”成長模型,即“自主學習”、“合作”、“研究”、“教學”,彌補不足,助推地理教育碩士專業(yè)化發(fā)展。
關鍵詞:“SWOT”分析模型;“ACRT”成長模型;地理教育碩士;專業(yè)化發(fā)展
一、“SWOT”分析模型——診斷評價
采用“SWOT”分析模型,從“優(yōu)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遇”(Opportunities)和“挑戰(zhàn)”(Threats)四要素,全面、客觀地診斷和評價當前地理教育碩士的發(fā)展前景和培養(yǎng)現狀,以便找準問題的關鍵所在。
S(優(yōu)勢):地理教育碩士既有地理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指導,又有來自一線地理學科帶頭人的加盟,有較好的成長平臺和資源庫。地理教育碩士能于第一時間接觸到地理課改最前沿的理念和動態(tài),并接受名師的耳提面命,對于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理解更直觀、落實更徹底,專業(yè)化發(fā)展迅速。并且,地理教育碩士階段重在學習更加深化的教育理論與學科教學理論體系,有助于將個人的教學實踐經驗系統(tǒng)化、理論化。此外,地方教育部門將對外招聘教師的“門檻”提升到碩士研究生學歷,逐漸成為發(fā)展趨勢。因此,地理教育碩士較本科畢業(yè)生而言,擁有更多求職機會和更好的發(fā)展前景。
W(劣勢):地理教育碩士的培養(yǎng)“短平快”,即“一年在校學習理論知識,半年在外奔波實習,半年忙于學位論文”。兩年時間轉眼即逝,再加上科研壓力,常常應接不暇,對于學科教學法、中學地理教材內容“囫圇吞棗”,一知半解。因此,“名師指路”顯得更為關鍵。但近年來,研究生擴招,地理教育碩士人數也隨之激增,攤薄了原先較為充裕的師資資源,“雙導師制”的真實效用面臨考驗。為應對碩士生導師資源不足的問題,校內多從相近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系統(tǒng)等專業(yè)中挑選、補充導師,指導質量難以保證。而校外雖有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指導,但其事務繁忙,除正常授課外,難有其它時間安排“開小灶”。
O(機遇):第一,教育碩士多采取小班教學,人數比本科少,生際間交流更多。從成員構成來看,既有本科生直升,又有一線在職教師。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強、學習熱情高,存在扎實的理論與豐富的教學經驗互補的可能性。第二,師范院校的軟硬件設施配備齊全,硬件方面有專門的微格訓練教室可供教學實訓交流,圖書館閱覽室征訂有多種教學期刊等。軟件方面,開通網上期刊文獻下載、外文文獻查詢等服務,以輔助論文寫作與教學研究。第三,近年高考制度改革,打破原先“政史地”、“物化生”固定組合的考核科目,選考自由使得處于“副科”地位的地理有可能迎來新的發(fā)展機遇與前景。
T(挑戰(zhàn)):第一,地理教育碩士綜合素質參差不齊,部分教學技能依舊薄弱或缺乏。在高校擴招的背景下,研究生學歷的含金量下降。用人單位對學歷要求有所淡化,于是地理教育碩士面臨與科班出身、訓練有素的本科畢業(yè)生以及一大批水平相當的學術型研究生同臺競爭的壓力。第二,經調查發(fā)現,有些地理教育碩士內心較為迷茫,求學意志松動。第三,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頒布,新教材將于近一兩年使用。全新的課標和教材,雖讓地理教育碩士與一線教師處于同一起跑線上,但如果教學基礎相對薄弱,則會有“頭次吃螃蟹”、無從入手的感覺。
二、“ACRT”成長模型——助推發(fā)展
地理教育碩士要想在未來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那么,在兩年時間內提升自身競爭力是關鍵。根據“SWOT”分析模型得出的結果,“對癥下藥”,嘗試構建有利于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新模型——“ACRT”成長模型。并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和修正,趨于完善和成熟,可作為現有課程設置的有益補充和課余學習的主要方式,起輔助作用。“ACRT”成長模型主要由“自主學習”(Autodidacticism)、“合作”(Cooperation)、“研究”(Research)、“教學”(Teaching)四個要素構成。前兩個要素指向學習應有的方式和狀態(tài),后兩個要素指向應努力提高、有所建樹的關鍵支點與切入點。四大要素之間相互聯系、配合,構成了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如圖1所示。
A(自主學習):地理教育碩士需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資源,廣泛涉獵《地理學思想簡史》、《地理課程與教學論》、《地理教育學》等經典書籍,夯實基本理論基礎。關注時政熱點,時常翻閱《地理科學》、《地理學報》等地理期刊,學會分析國家重大戰(zhàn)略實施的地理條件。認真研讀國外地理教育類文獻以及我國地理教育三大期刊,了解國內外地理教育最新動態(tài)。關注“中國國家地理”、“國家地理中文網暨華夏地理”等微信公眾號,領略我國各地特色民風民俗、自然風光、建筑美景、歷史文化,增加見識,開闊眼界。可觀看“一師一優(yōu)課、一課一名師”網的優(yōu)質課視頻,借鑒他人長處。添加“全國地理旗艦報告廳”、“星韻地理群訪談”等QQ群,參加網上教研活動。登錄“星韻地理網”,撰寫博文,與一線教師大咖互動交流??傊灾鲗W習的目的在于主動、全面地攝入成長所需養(yǎng)分,是“量的積累”過程,功在長期堅持。
C(合作):地理教育碩士可自發(fā)組建教研興趣小組,為志同道合的“科研者”提供一個密切交流、真誠合作的平臺。以筆者所在學院為例,秉持“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初衷,由曾獲得“首屆全國高校地理師范生教學技能展示活動”特等獎的陳杰同學擔任組長,邀請一線名師加入,組建了集“教研、沙龍講座、微格訓練、心靈屋”等功能于一體的“一課毅練”小組,堅持定期聚會,完成對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磨課,并生成可共享的課程資源。針對組內成員普遍較為薄弱的說課、片段教學技能,小組及時介入并組織訓練、強化,最終達到預定效果。此外,還開展了主題為“教育碩士的兩年該怎么過”等學術沙龍講座。鼓勵組員采用“頭腦風暴”方式,自由交流所思所想,亦包容、接納吐槽與傾訴。
R(研究):地理教育碩士研究工作的開展應“小切口、大縱深;聚焦一點,研究通透”,即“深刻”+“創(chuàng)新”。在“一課毅練”小組中,這種研究思路得到很好貫徹。在高中地理新課改動向、地理教材教學、教法研究等方面,組員經過“自主學習”的積累和“合作”的分享、創(chuàng)造,皆取得可觀的教研成果——在《地理教育》、《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教學》及《新課程研究》等CN刊物,共計(擬)發(fā)表教研論文23篇??傊?,在教研方面,通過小組自主摸索和實踐,逐漸形成寫作“三步走”的方式,并初見成效——組員個人“自主創(chuàng)意”+小組“合作拾遺”+導師“精細指導”。
T(教學):地理教育碩士應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對待每一節(jié)課。以生為本,注重學情實際,不放松對課標、教材和教學方法的研究。虛心向一線教師學習,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理念。學會撰寫教學日記,及時反思和記錄成長的點滴,并將經驗教訓再次投入實踐中,再實踐,再反思,循環(huán)往復。同時,也可關注自2014年起,一年一次的“全國高校地理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此外,還有大大小小的教學比賽,如有機會,需全力以赴,達到以賽促訓、以賽促發(fā)展的目標。
三、小結
“SWOT”分析模型揭示了當前地理教育碩士培養(yǎng)的優(yōu)劣勢、機遇與挑戰(zhàn)。在此基礎上,運用“ACRT”成長模型補其不足。從地理教育碩士自身可采取的行動出發(fā),通過“自主學習”、“合作”、“研究”、“教學”四大要素,充分發(fā)揮自主學習與同伴互助互補等優(yōu)勢,密切配合,全面提升,從而促進其專業(yè)化發(fā)展,為成為“未來名師”奠定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文曦.美國教育碩士培養(yǎng)模式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2] 趙蒙成.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與策略[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11):24-29.
[3] 馮輝.新課程改革及素質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師素質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