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江
摘 要:主體性原則上,是課堂教學中選取的最佳原則。本文從分析學生主體性缺失的現狀出發(fā),提出更新觀念,選取以學生作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闡述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幾點建議,為人們進一步認識和實施主體性教學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學生主體性;缺失;重認;發(fā)揮
中圖分類號:G6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04-085-02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1.學生主體性缺失的現狀
1.1課堂教學的“滿堂灌”
在以往的教學中,課堂教學是以傳授知識為根本目的。過分強調教師的作用,過分要求教師學的識水平和授課水平的高低;極少考慮學生的因素。在這樣一個因果顛倒的理論下,在這樣一個本末倒置的模式下,學生主要是“聽客”,教師才是主角。這樣的模式必然導致“灌輸”,以知識為中心。這是應試教育的產物。長此以往,學生養(yǎng)成了聽的習慣,做聽客,習慣于做筆記,課后靠死記硬背出成績。久而久之,學生嚴重缺乏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所以學生總是在被動的學習,被動的接受。學生雖得到了知識的軀干,卻沒有得到知識的靈魂。
我剛擔任初一數學科老師的時候,繼承的就是灌輸式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認為憑自己的全面教學,時刻監(jiān)督,學生一定會學到相當豐富的知識。在半個學期的課堂教學中,我也那樣去做了:認真?zhèn)湔n,按時作業(yè),嚴格監(jiān)督,嚴厲治班。然而,我在各個方面都遇上了問題。在課堂上,氛圍極其壓抑,學生昏昏欲睡,總是我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在練習上,有很多學生互相抄襲,我也只能大聲責備;在考試中,全班64位同學,90分以上7人,80分3人,60至70分17人,其他37位同學不及格,最低分5分。我很震驚,知道自己遇上了非解決不可的問題?,F在看來,根源就是藐視學生主體性,我的嚴格在某一程度上嚴重制約了學生的積極主動。
1.2考試制度的“應試化”
學業(yè)考試進一步加劇了學生主體性的喪失。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中考和高考指揮棒的作用至高無上,課堂教學緊緊圍繞考試進行。學生成了答題機器,只要能準確無誤地把問題解答出來就可以了。為了了解和準確,教師和學生都各從各的角度發(fā)現題海戰(zhàn)術對考試的重要作用。沒有學生主體性的學習,學生得到的,考試出現的,結果均是機械的,不真實的,學生只是將課堂聽到的,看到的再現,沒有創(chuàng)新的成份。這樣,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又將如何培養(yǎng)?因此創(chuàng)新能力也就無從談起了。
當我知道自己要接手初三年級的數學教學并擔任班主任工作時,我就想,九年義務教育所培養(yǎng)的青少年應該擁有哪些能力?對數學來說,我不能贊成考高分就意味高能力的觀點,相反,我認為,一種靈活多變的思維更能成為數學能力的標志。所以,我要在各個學科的基礎上去思考數學的能力并以此為出發(fā)點去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經實踐,我總結了以下幾點:數學的邏輯性與物理證明息息相關,數學的集約性與語文的結構性驚人相似等等,于是,在課堂教學中,在講解概念的時候,思維非常活躍,學生們也是興致勃勃;在設置考題的時候,我的材料相當豐富,而學生的思路和大體也顯得條理明晰。我認為,要發(fā)揮考試的檢測作用,必須要從各個學科的角度出發(fā)去思考問題,設置問題,才能培養(yǎng)并能篩選出具有很強綜合能力的學生。
2.更新觀念,重新認識學生的主體性
舊的教育理論認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是權威。然而,新的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學生才是課堂的實踐者、認識者,是課堂的主體。
2.1時代要求的緊迫
在當今的信息技術時代,信息也就是知識的流量不僅龐大,而且迅速,人們對知識的獲取已從單純的接受和記憶過渡到對知識的制造,知識是在實踐中獲得的認識,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再現。
基于這一點,我們在課堂上,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主體,才能活躍課堂,在課堂中培養(yǎng)人才。
2.2學生發(fā)展的全面性
過去,我們總是把眼睛盯著少數尖子生的做法,這是片面的。當前,我們提倡應面向全體學生,變“精英”教育為“大眾”教育,由重學生的成績轉軌到重整體素質,化消極的“灌輸”為積極的“交流”、“討論”,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課堂上,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做了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從旁協助,加以引導。
學生的主體性,讓課堂成為質疑、討論、比賽、表演的舞臺,這些形式豐富了課堂內容,活躍了課堂氛圍,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精神,從而也就保證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3教學評估的激勵性
教學評估,顧名思義,應該是對教學效果的評估,但在以往的教學評估中,大多是看教師講的怎樣,而很少去考慮學生學的如何,即使考慮到了,最多只是以“反饋”因素作為參考,實質上就是把學生看作是“配角”,配合老師完成課上“精彩的演出”。這導致大部分學生對所學內容一知半解,那么,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很不理想。有一項調查表明,課堂上學生用于讀書的時間不足5分鐘的占到80%以上,相互討論的時間就更少了,以至于學生學到的新內容未能充分地與已學過的內容建立有機的聯系,削弱了對新內容的理解。因此,一份有意義的教學評估,它應該注意的不僅僅是看教師講的怎樣,更要看教師在課堂上是否給予學生創(chuàng)設了相應的情景條件,是否激發(fā)了他們自主、主動的學習熱情,是否讓積極思考的學生得到體驗成功的機會,堅持了這樣一個標準,就能真正發(fā)揮教學評估在課堂教學中的激勵作用。
也就是從這一點出發(fā),我要求自己在課后一定要與學生擴大交流,從學生那里得到課堂教學的具體反饋,要求學生在作業(yè)上把對課堂的意見和建議寫出來讓老師了解和思考。
3.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碑斘覀儼褜W生作為教學實踐活動的主體,其主體性的發(fā)展必須在探究與實踐中實現。學生的知識,不是來自教師的給予,而是來自學生自身的實踐和探究。學生的發(fā)展基于實踐和體驗,基于臨床的行動獲取。
3.1在組織課堂教學中,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課堂教學的成功,在于學生的參與度,學生的收獲。如果一堂課,只有教者一人在講,學生在下昏昏欲睡,那么課堂教學的效果、效益可想而知。因此,在組織教學中,教者應注重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有助于建立和維護師生間融洽的關系,使彼此間有一種感情的共鳴,這樣才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期望上課;我們之所以強調教師不要輕易批評一個學生,原因就在于如果一上課就對學生大加責難,使師生間感情產生對立,那么學生將很難在接下來的課堂中提高學習的興趣。教師要大力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每節(jié)課都有愉快的感受,有成功的喜悅。每個課堂,都像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競爭的平臺,學生是樂在其中,學在其中。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了要微笑地提問學生,給他們勇氣,嚴肅地應對偏離主題的氛圍,把全班的焦點拉回所問問題上。這也就是我所理解的有緊有松。
3.2鼓勵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成功
課堂教學是個平臺,學生如果能樂于參與,就能提高和進步。教師把一節(jié)課的問題擺了出來,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究,去爭論。學問,就是有學也有問。問題教學,就是以學生作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帶著問題去探究,將課堂成為學生表演的舞臺。這往往會讓學生成為每一天的成功者。人們總是以自身的經驗去教育人,這是一種誤導。教育就是讓人自新,讓人發(fā)自內心的感悟。
3.3讓學生明確每堂課要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討論和爭辯
問題教學,是一種很好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對課堂所提出的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和爭辯,顯得尤為重要。討論是合作學習,它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互相啟發(fā)、相互取長補短,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益。在實踐中我發(fā)現,有些后進生向同學請教的學習效果比老師教的效果要好。究其原因是,向同學求教是主動學習,是合作學習,同學關系平等融洽;而老師教時學生往往心存畏懼,可能會難以靜心思考。在課堂討論過程中,教師始終要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說出自己的觀點。
當然,在具體的實踐中,不可能事事完美,比如,有時課堂時間不夠,可能會影響到知識點的教學,但是,既然我們的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知識的傳授,根據知識的內在功能對學生進行思維、判斷、推理、應用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個人以為,即使將其它知識點移到下節(jié)課講授也是值得的。
關注主體性,運用主體性,把學生的主體性放在課堂教學的重要地位上,就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要做到這一切,就要從根本上尊重學生主體性,并千方百計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自己的教學設計服從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尚安《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fā)揮》,新鄉(xiāng)教育學院,2006年.
[2]高芳課堂教學應關照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教書育人》2006年.
[3]王新浦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合作與交流《職業(yè)》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