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史如
【摘 要】自尊是一種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的結合,包括對自我的看法以及這種看法引發(fā)的情感和行為。它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通常青少年的自尊發(fā)展的可塑性和動蕩性會更強。在當今一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文化多元化的知識型社會背景下,更需要對其加以保護。對于很多青少年來說,學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提供了更好的認識自我,了解社會的機會。而教師則在學校教育中扮演者主導者的角色。因此,探究教師對青少年自尊的發(fā)展影響,培養(yǎng)起學生良好的自尊心是當今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青少年;自尊;研究意義;教師影響
在當今社會,經(jīng)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時代風云變化,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出現(xiàn)“空心病”現(xiàn)象,其中家長和教師是最重要的兩個影響因素。而青少年的教育主要在“第二社會”的學校進行,這就要求教師要重視青少年自尊感的培養(yǎng),主動去探究自身對青少年自尊發(fā)展的影響,進而幫助青少年樹立起良好的自尊,使他們全面認識到自身的意義與價值,在未來的生活中成為一個真正幸福的人。
一、關于“自尊”的闡述和解讀
(一)自尊的含義
1.何謂自尊?
在心理學中,自尊有很多種定義,威廉·詹姆士在《心理學原理》中首次使用了“自尊”這個概念,他將自尊分為:自我滿意和自我不滿。[1]法國心理學研究者安德烈將自尊定義為是人的天性,是心中對自我的價值以及對他人價值的判斷的結合。[2]國內也有學者給出了“中國化”的自尊概念:自我價值被他人認可的一種主觀的需要,是人們對自身尊嚴的一種追求。從上述觀點看來,自尊,包含兩種屬性:個人屬性和社會屬性。自尊是通過自我情感的流露,行為的展現(xiàn)以及思想的表達所展現(xiàn)出來的,而這些行為也只有個人融入了群體,與社會建立起聯(lián)系,得到社會的認可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自尊才可能得以健康完善的發(fā)展。
2.自尊的價值
(1)個人價值
良好的自尊感能夠讓我們有目的的去生活,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充滿理性而非盲目從眾,讓我們深刻理解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在動蕩多元化社會的今天能夠堅定自我的信念并擁有強而有力的應付變化的能力,對待他人真誠,友善,富有善心并擁有積極合作精神。擁有良好自尊感的人,是一個內心平靜卻又堅定的幸福健康的人。
(2)社會價值
在文化多元化,價值選擇自由化的今天,人們的思想受到多種多樣學說的干擾。這是自尊感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自尊感讓人們更加關注社會的發(fā)展而非個人的利益,社會只有在合作與團結中才能夠穩(wěn)步前進。一個由良好自尊感的公民所組成為社會,是一個團結,真誠,友善,互幫互助卻又個性十足的創(chuàng)新性和諧社會。
(二)青少年自尊發(fā)展的特征及表現(xiàn)
1.自卑:將自我形象放在首位,過度的關注自我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和地位以及他人對自身的任何評價,不能接受失敗性結果及他們對自身的非積極性客觀評價。愛逃避,放棄性行為頻繁。習慣性的低估自己的能力。無法全面客觀的看待自己的行為。
2.自負:自負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自卑。這類青少年總是努力成為人群中的關注點,盡可能的炫耀自己,努力通過吸引他們的目光產生更多的優(yōu)越感。試圖成為一個“發(fā)光體”。喜歡享受被崇拜的感覺,是由于過高的自我評價所造成的一種畸形自尊感。他們自負的背后是一種自卑式的焦慮。
3.良好自尊:這類青少年自我認知較為完善,能夠平靜的全面的看待自我,時常觀察自我并耐心的與自我對話,能夠接受自我,維護自我并不斷的學習新知,不斷地完善自我。
二、注重青少年自尊感培養(yǎng)的意義
(一)時代要求
1.經(jīng)濟發(fā)展步伐日益加快:我們當今的社會是機械化大生產的社會,商家為了獲取利潤,廣告成為了商品宣傳的最重要的手段,而如今我們這個時代最典型的壓力就是:身材和外貌,廣告尤其是對女性傳輸了具有毒害性的思想:將自己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女性做比較。廣告中販賣幸福,友情,愛情的瞬間也比比皆是。[3] 這對青少年的影響巨大,這時就需要教會青少年們擦亮眼睛,堅定自我,只需要做好自己,運用自己的智慧對迷惑性的廣告說:“不”!學會用批判性的思維去看待事物。
2.政治多極化影響:我們生活在當今的社會,這個社會是一個越來越需要集體合作的社會,這樣的社會離不開人們之間的團結,友善,關愛與互助。隨著政治多極化影響,不同國家形形色色的思想傳入我國,這時必須要運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青少年,去幫助他們堅定思想信念,培養(yǎng)起青少年良好的自尊感,幫助他們深入發(fā)掘自我價值,找尋到內在自我生命的社會意義,使他們避免在不良價值觀的引導下迷失自我,成為了極端精致利己主義的個人。
3.思想多元化的影響:合作和發(fā)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我們提倡運用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對待外來文化,用容乃百川的胸懷去借鑒外來文化,但是必須要堅持我國的主流文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不可被取代。青少年要在發(fā)展自我的同時將這些融入自身的思想,堅定自我的信念,才能在社會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體驗到自我發(fā)展的深刻意義。
(二)社會意義
1.“以人為本”的教育要求:教育發(fā)展的歷史表明,人類的教育活動從“物化教育”已經(jīng)逐步走向“人化教育”,與此同時,教育理念的發(fā)展也從“崇拜教育”走向了“尊重教育”。[4]我國的新課改中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本身,去探尋學生的心靈世界,讓學生去擁有自尊,使他們在尊重,平等的教育環(huán)境中得到健康成長。
2.“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想: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進一步理解就是: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和諧統(tǒng)一的發(fā)展,使學生的身體和心靈都能夠得到完善。重視對青少年的良好自尊感的培養(yǎng),對實現(xiàn)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想顯得尤為重要。青少年擁有了良好的自尊,就可以用正確的自我意識去指導自身行為,其外在表現(xiàn)為能夠自我接受,自我維護并對自我負責,擁有極強的求知欲并不斷的進行自我完善,與他人能夠和諧相處,自然地融入社會,從社會角度全面思考問題,從而能夠讓身心得到全面的和諧統(tǒng)一的發(fā)展。
3.“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教育目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塑造人的社會活動。我國當前的教育目的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5]因而在教育中要注重對學生自尊感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進而培養(yǎng)起學生的責任感,促使他們善于合作,對自我充滿信心。這一系列活動也都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擁有良好自尊感的學生能夠深入發(fā)掘自身的價值與意義,將自己融入社會之中,從社會需要的角度出發(fā)不斷完善自我,進而能夠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一份屬于自己的力量。
(三)家庭意義
1.和諧氛圍的形成:在對青少年的研究中,作者發(fā)現(xiàn)幼兒時期遭受到一些消極影響,如:成人的恐嚇,體罰,頻繁性的辱罵等行為,會給孩子帶來長遠的精神創(chuàng)傷。這些創(chuàng)傷藏匿于青少年精神之內的兒童自我里面,從而導致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中一些看似正常的表現(xiàn),在他們眼中成了不可修復的創(chuàng)傷。長大后的青少年往往將這種創(chuàng)傷隱藏于內心,進而用其他活動所取代,例如:網(wǎng)絡成癮、吸毒、犯罪等行為,使一個個完整的家庭遭到沉重的打擊。
2.對父母自尊的發(fā)展影響:孩子在生命之初是完全處于依賴他人的狀態(tài),父母是孩子最堅實的依靠,父母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給孩子們做出了榜樣。但是父母的行為不能決定孩子心理發(fā)展的方向,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學校教育成為了學生心理發(fā)展的主要影響因素。青少年自尊感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綜合影響,學生通過與父母的語言交流,行為作用和情感表達,也會影響父母的自尊感發(fā)展方向。研究表明:一個人自尊感的畢生發(fā)展處在持續(xù)的變化中,童年至成年早期一直在增加,從成年中期到成年晚期處于下降趨勢。其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孩子的獨立,喪偶,退休,社會經(jīng)濟地位下降等因素。[6]
(四)個人意義
1.自尊感是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基礎:道德品質簡稱品德,是個體依據(jù)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guī)范行動時表現(xiàn)出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自尊心,就沒有個人的道德純潔和豐富的精神生活。自尊心、榮譽感、尊嚴感是磨練細膩感情的寶石”。[7]這表明,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首先要在思想上完善自我。良好自尊感的樹立,使青少年能夠客觀全面的看待社會,思考問題,用友善與愛的心態(tài)對待他人,能夠理性、有目的、負責任的去做事情,成為一個真正擁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
2.是健全人格形成的保障:人格是個人在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系統(tǒng)的獨特的反應方式,具有獨特性、穩(wěn)定性、整體性和社會性。由此可見,人格的形成是一種系統(tǒng)的穩(wěn)定的反應方式。當青少年通過逐步完善自我擁有了良好的自尊,他們的思維將變得更加靈活,意志將變得更加堅定,情感變得更加豐富而細膩,社會關系更加融洽,自我的創(chuàng)新性得到不斷的提高,他們的人格上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3.是青少年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的不竭動力:自尊猶如體內的一臺發(fā)動機,當我們的自尊感良好時,這臺發(fā)動機為我們的身心發(fā)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正能量,青少年也是如此,良好的自尊感讓青少年自身的道德、智力、身體、審美等方面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全面的發(fā)展,他們將不斷的去發(fā)掘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獨特的意義,積極地從外界吸收能量,完善自我,進而能夠將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與社會價值統(tǒng)一起來。
三、教師在青少年自尊發(fā)展中的影響
(一)教育的雙邊性
教師在教學中居于主導地位,他引導著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探索,激發(fā)著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興趣,影響著學生對自我情感的進行接受和體驗。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教師的影響下進行知識的學習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師生雙方只有在平等、尊重、和諧與愛的氛圍中,讓學生對自我情感的產生積極體驗與充分表達,才能讓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
(二)“榜樣者”角色
1.語言“榜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能力要求的表達,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引導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講授法。語言藝術是講授法的靈魂。如果教師在能夠利用好語言藝術,經(jīng)常使用“理解”、“支持”、“努力”等積極性有建設性的詞匯,會潛移默化的讓學生增強對自我價值的認同。他們會將這些積極詞匯內化于心,便擁有了更多的美德。
2.動作“榜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調動課堂積極性,讓自我情感得到充分的表達,一定的動作手勢是教學不可取少的手段。也會對青少年學生的成長產生無形之中的深遠影響。當教師采用積極的教學行為,如:用鼓勵的眼神去對待學生的回答,用耐心的語氣去回答學生的提問,在課下與學生交流是可以溫柔的摸摸他們的腦袋等。這些行為能學生變得更加認同自我,接受自我,也會將這樣教師的“榜樣”行為通過積極的模仿內化為自身的行為.使班集體氛圍更加和諧。
3.思維方式“榜樣”: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將自己的思維方式無形之中傳遞于學生的過程,擁有良好自尊的教師能夠將積極的認知方式,如理性,有邏輯性,系統(tǒng)全面的認知方式傳授于學生,讓學生能夠潛移默化的運用這些方式去對待自我,對待生活。反之,一個自尊發(fā)展不完善的教師自身的思維方式不夠體系化,片面專斷,無法辯證地看待事物,這將讓學生的思維在無形之中變得單一而乏味,無法全面完整地看待自我,走向自卑或者極端自負。
(三)教師自身的認知水平
1.教師對青少年自尊表現(xiàn)及評定的認知:
教師在教學扮演的不僅是一個“傳道者”“榜樣者”角色,還是學生的“知己”“心理醫(yī)生”的角色。教師如果在教學中熟練運用自尊相關的心理知識,細心地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如在學生的表情流露、聽課狀態(tài)、小組之間,班集體的關系融洽程度等方面留意觀察,便更夠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對其進行分析,給予不同的學生以針對性的心理情感指導.
2.教師對青少年的自尊培養(yǎng)途徑的認知
教師不僅要扮演“心理醫(yī)生”的角色,更要扮演好“心理醫(yī)生”。當教師能及時發(fā)現(xiàn)青少年對自我認知產生偏差等問題時,要及時有效地合理并正確的運用心理問題解決方法。這就要求教師要掌握系統(tǒng)全面的青少年自尊培養(yǎng)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對青少年的出現(xiàn)的不同自尊問題對癥下藥。促進其良好自尊感的形成與完善。
3.教師對自身自尊感發(fā)展程度的認知
如果一個教師自身的自尊感就十分的低微,他怎么能去培養(yǎng)起學生良好的自尊感呢?在教育方面,我們往往制造出順從者,定型人,那么對個人的教育就“結束”了。它塑造出的不是有自由創(chuàng)造力、有自己特色的思想家。[8]在知識型社會的今天,我們需要的是有獨特創(chuàng)造力的人,這就需要教師也要擁有良好的自尊感,有創(chuàng)新和實踐精神,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運用自身的批判性思維去感染學生,進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
(四)教師對學生成長影響的深遠性與持久性
1.深遠性:自尊感是自我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而自我意識猶如一個方向盤一樣指導著我們身體這輛汽車的動作行為與行駛方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我們的影響,無形之中內化為我們思想意識的一部分,塑造著我們的自尊感。一個擁有良好自尊感的人,能夠和諧地處理好與自我,與社會的關系,能夠尊重自我,真誠的對待他人,用友善奉獻之心對待社會。如果在青少年成長時期,受到了不良思想的影響,也會無形之中深受其害。如今出現(xiàn)的高校“空心病”現(xiàn)象,就是受到了教師與家長的錯誤價值觀的引導:“考高分”,“上名?!?,爭取名譽與地位。導致學生們自尊心的發(fā)展的偏差,父母和教師們把學生培養(yǎng)成了一個精致利己主義的人。
2.持久性:當我們思考“自己到底是誰”時,除了有一個成年自我以為,精神深處還有一個兒童自我,往往自尊出來問題是,我們需要愈合的不是發(fā)生在他人和自我之間,而是存在于成人的自我和兒童的自我之間的裂痕。“亞自我”是個人精神的動力成分,它或多或少的能在個人反應中起主導作用,“亞自我”其中包含“少年自我”。[9]由此可見,教師對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的影響具有極強的持久性。教師一個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關切的話語都可以成為一個心靈健康發(fā)展的動力機,同樣,教師的一句諷刺話語,一個不起眼的懲罰性動作,都會成為一個人心靈健康發(fā)展的攔路虎。教育學之父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是太陽低下最光輝的職業(yè)”。[10]身為一名教師,不斷的完善自我,才能去積極得影響學生,讓學生在正確的引導下變成一個幸福的而健康的人。
四、結語
在當今知識型社會中,我們需要的不再是“順從者”和“模仿者”,而是合作者和創(chuàng)新者。“謀生”不再是“過生活”,如果可能的話,我們的任務是使快樂普遍化,使每個人在謀生時都能過著生活并享受生活。[11]這就要求教育的目的從“物化”教育向“尊重”教育轉變。自尊感的培養(yǎng)就成為了課程設置的重要目標。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思維活躍且具有極強的可塑性,這就要求扮演學生“知己”“榜樣”等多重角色的教師培養(yǎng)其自身良好的自尊感,進而盡自身最大的努力,讓青少年在不斷地成長中能夠更好的接受自我,維護自我,展現(xiàn)自我,發(fā)展自我,進而成為一個獨立而擁有個性,能夠全面發(fā)展而又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成為一個真正幸福的人!
【參考文獻】
[1]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原理[M].郭賓譯.九州出版社,2007.
[2]克里斯托夫·安德.自尊的力量[M].余春紅,高巍譯.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3-15.
[3]卡爾·羅杰斯.論人的成長[M].1961.
[4]納撒尼爾·布蘭登.自尊的六大支柱[M].吳齊譯.紅旗出版社,1998:278-280.
[5]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克里斯托夫?安德.自尊的力量[M].余春紅,高巍譯.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8.
[6]何善亮.教育的至善:讓學生享有“自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27(1),1-3.
[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R].1999.6.
[8]張永欣 熱娜古麗·艾賽提 魏華等人.自尊的畢生發(fā)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7).
[9]胡繼淵等.蘇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探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1999(2).
[10]叢曉波,田錄梅,張向葵.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J].東北師大學報,2005(1).
[11]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