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飛天方陣

2018-03-27 15:52蘭寧遠
神劍 2018年1期
關鍵詞:聶海勝翟志剛楊利偉

蘭寧遠

2018年1月5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立20周年的日子。

從1998年1月5日宣告成立至今,中國航天員大隊已經走過了20年的風雨歷程。20年來,作為我國載人航天飛行的中堅力量,累計選拔了兩批共21名航天員。2003年圓滿完成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大隊”榮譽稱號。此后,又圓滿完成5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實現多人多天、空間出艙、交會對接、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先后有11名航天員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航天英雄”或“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

千里挑一為飛天

1961年4月12日,27歲的蘇聯人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飛船在太空遨游了108分鐘,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進入宇宙空間的人,從此,人類又增添了一種新的職業(yè)——航天員。

國外把赴太空執(zhí)行任務的人一般稱為“太空人”或者“宇航員”,我們中國叫什么?早在“曙光號”時期也曾引起一些爭論。錢學森聽后建議說:“我們還是叫‘航天員的好,因為,中國有天、海、空的領域劃分,這樣稱呼比較規(guī)范?!卞X學森還為這個我國最新的職業(yè)下了定義:航天員是指駕駛載人航天器和從事與太空飛行任務直接有關的各項工作的人員。這個職業(yè)既要與地面從事航天工作的人員相區(qū)別,也要和乘坐航天器進入太空的其他人員相區(qū)別。

在錢學森提出的系統(tǒng)科學觀點指導下,圍繞航天員開展的工作被提煉為三個基本因素:人——航天員;機——載人航天器和生命保障系統(tǒng);環(huán)境——太空的失重、超重、真空等環(huán)境。這三個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人—機—環(huán)境系統(tǒng)工程”學術思想,為千頭萬緒的飛天任務,建立了一個清晰的構架。

什么人可以當航天員?航天員怎么適應太空環(huán)境?怎樣操作飛船?上天后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每一個問題的背后,都是中國人不曾涉足的新領域。

能否選拔出合適的航天員,將直接影響工程計劃的進度和質量。從戰(zhàn)斗機飛行員中選拔航天員,是世界公認的一條“捷徑”。這是因為,在所有職業(yè)中,戰(zhàn)斗機飛行員的工作環(huán)境和身心素質最接近于對航天員的要求。國外航天員,一般也是從具有航空飛行經驗的試飛員或優(yōu)秀的殲擊機飛行員中挑選。戰(zhàn)斗機的超音速飛行、高空飛行和各種高難度的戰(zhàn)斗特技,要求飛行員能夠習慣高低氣壓迅速變化帶來的不適,在承受數倍體重的載荷情況下仍能對飛機上數百個復雜儀表和控制器進行正確的操作處理。更重要的是,很多戰(zhàn)斗機飛行員都經受過空中特情的考驗。高速噴氣式戰(zhàn)斗機的起飛和著陸速度快,操作復雜,稍有不慎即會造成生命威脅。當發(fā)生發(fā)動機空中停車、失火等故障時,很多飛行員就是因為具有冷靜的頭腦和出色的危機處理能力,能駕駛著故障飛機安全返回地面,或成功地跳傘求生。

1995年8月,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向中央軍委呈報了一份關于選拔航天員的請示,建議從空軍現役飛行員中選拔預備航天員。同年9月,中央軍委批復同意。一個月后,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由原國防科工委和空軍聯合組成預備航天員選拔領導小組,從符合條件的空軍飛行員中進行航天員初選。

中國航天員的選拔工作借鑒了國外的經驗,但標準卻更為苛刻。選拔航天員的基本條件包括:有堅定的意志、獻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身高160—172厘米之間,體重55—70千克之間,年齡25—35歲之間,必須是殲擊機或強擊機飛行員,累計飛行600小時以上,具備大專以上學歷,且飛行成績優(yōu)秀,無等級事故,無煙酒癮,最近3年體檢均為“甲等”。

在茫茫人海中,按照這個標準,與其說是選拔航天員,還不如說是尋找航天員。首先,空軍機關調閱了所有飛行員的政治檔案和技術檔案,從符合基本條件的飛行員中進行了篩選。然后,在師、團推薦的基礎上,對入選對象的政治表現、思想作風、飛行技術、身體素質、工作表現、家庭狀況等情況進行了審查。經過層層推薦審核,全軍共有1506名飛行員符合條件。

首先進行的初選體檢,在空軍的10個療養(yǎng)院分別進行。那一個月的時間里,醫(yī)院動用一切現代化的手段,對每一位參選者逐項進行巨細無遺的檢查,并對遺傳性疾病等潛在疾病進行了排除。一次次嚴格的檢查過后,那些無論是身體條件還是知識水平都無可挑剔的飛行員,因為微乎其微的小毛病被一個個“刷”了下來。體檢結束,1506人中只剩下了886人。

緊接著,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接到通知,到北京空軍總醫(yī)院接受第二次檢查。這次復選檢查分三批進行,只有60人參加。十幾天里,醫(yī)生把每個人身上大大小小的器官檢查了個遍。檢查結束,又有20多人被淘汰出局。僅剩的30多人接著又來到北京航天醫(yī)學工程研究所接受特殊生理功能檢查。

航天員在身體上與飛行員或其他人群的本質區(qū)別在于,他們天生具有比普通人更強的航天生理功能。這次檢查就是要發(fā)現他們是否具備這樣的特殊功能。對于最終成為航天員的人來說,特殊功能檢查幫助他們發(fā)掘出了就連自己此前也未曾發(fā)現的潛在能力。這是一項更高難度的選拔,也是邁入預備航天員隊伍的最后一道門檻。

檢查開始后,首先,受檢者要在離心機上進行超重考驗,考察身體承受重力的能力;第二,在壓力試驗艙內接受缺氧耐力檢測,隨著低壓艙內的氧氣漸漸被抽走,相當于上升到了5000米的高空,如果誰不能適應,就將被淘汰,如果到了10000米,皮膚有螞蟻爬過似的癢癢的感覺,就說明有減壓癥,也不能入選;第三,在旋轉座椅上檢查抗暈的功能,受檢者被蒙住雙眼,在6米擺長的電動秋千上蕩15分鐘,考察有沒有惡心反應,以此來檢查前庭功能;第四,在噪音和振動里忍受著不間斷的侵擾,觀測是否煩躁不安;第五,受檢者要在頭低腳高的傾斜床上猛起、猛躺,測量頸動脈血流量和心臟負荷能力,還要進行下體負壓等各種耐力測試……

這樣的測試持續(xù)了好幾個月,在專家們犀利而又謹慎的評判中,只有20名候選者以平和的心態(tài)闖過了一關又一關。最終的結果當時并沒有公布,只是通知他們回部隊等消息。

1997年4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決定從最后通過復選檢查的20名合格人選當中錄取12人為預備航天員。這12位航天員全部是大專以上文化程度,駕機飛行都在800小時以上,平均年齡32.8歲。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在少年時代接受過良好的教育,當飛行員期間,身經百戰(zhàn)的經歷為他們奠定了良好的心理、生理和技術基礎。他們中間,有楊利偉、翟志剛、費俊龍、聶海勝、劉伯明、景海鵬、劉旺、張曉光等。

與他們同時加入這支隊伍的還有另外兩名戰(zhàn)友——吳杰和李慶龍。為了學習借鑒俄羅斯航天員訓練的經驗,1996年3月,這兩位兼獲工程學和軍事學學士學位的空軍飛行員,經過相似的選拔率先走進北京航天醫(yī)學工程研究所。經過8個月的俄語強化學習后,吳杰和李慶龍以航天員教練員的身份被派往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訓練中心接受培訓。

到加加林中心報到的那天,吳杰和李慶龍單獨走進了訓練中心主任、蘇聯航天英雄克里木克中將的辦公室。他們用還不太流利的俄語陳述了一個申請——用1年時間學完全部課程。面對這個請求,克里木克感到不可思議。根據俄方的計劃,培訓一名合格的航天員至少需要4年的時間,1年畢業(yè)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看到他們真誠而堅定的眼神,克里木克又覺得無法拒絕這兩位中國人的請求,他充滿疑慮地說:“我可以考慮答應你們的請求,但卻不會減少課時和訓練內容,更不會降低難度標準,這對你們來說可能會很困難?!?/p>

“沒有問題,我們保證一項訓練都不會落下!”吳杰和李慶龍斬釘截鐵地說。

克里木克將軍最終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訓練開始后,俄羅斯的教練員對這兩位黃皮膚、矮個子的中國人很不以為然,“這樣的人也能成為航天員嗎?”面對這樣的懷疑,吳杰和李慶龍心里默默地告誡自己,就算掉層皮,也要做出個樣子來,決不給中國人丟臉!于是,他們憋著一股勁兒,白天刻苦訓練、細心觀察,晚上潛心鉆研、認真記錄,開始了高負荷的學習、訓練和生活。

在俄羅斯期間,和他們一起學習的還有美國、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的航天員。美國為他們的航天員在莫斯科修建了別墅,每到節(jié)假日,他們就會開著私家車,帶著家人去莫斯科度假。但吳杰和李慶龍卻沒有一次這樣的經歷,一年中,他們連一天假都沒有休過。他們心里很清楚,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學習到人家最精髓的東西。

1年后,吳杰和李慶龍果然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了全部考驗極限的課目,出色地掌握了航天理論和各項技能,以優(yōu)異的成績折服了俄羅斯的教練,實現了自己的承諾。結業(yè)的那天,克里木克中將親自為他們頒發(fā)了“國際航天員證書”,并鄭重宣布:“從今天起,中國的航天員吳杰和李慶龍可以勝任世界上任何飛船的飛行任務?!?/p>

20世紀90年代,北京航天城建成后,航天醫(yī)學工程研究所也搬進了北京航天城。

1998年1月5日,14名航天員進入北京航天城,正式由空軍部隊移交給原國防科工委管理。交接儀式上,前來送行的空軍部隊參謀長對14名航天員說:“空軍把你們送到這里,你們中間將會走出‘中國的加加林‘中國的阿姆斯特朗‘中國的列昂諾夫。你們將代表祖國去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yè),你們永遠是空軍的驕傲!”

這個小小的儀式,翻開了中國航天史冊上的重要一頁——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正式宣告成立。14名航天員在一面鮮紅的中國共產黨黨旗上,鄭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并面向國旗進行了莊嚴的宣誓:成為航天員是我無上的光榮,為了負起神圣的使命,我將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甘愿為載人航天事業(yè)奮斗終生……

中國的第一支航天員隊伍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從那一天起,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共和國幾代航天人的希望,都落到了這14位優(yōu)秀戰(zhàn)士的肩上。

20世紀90年代,美國西點軍校一位中將校長曾說過一句名言:“我們所教的歷史的大部分都是我們教過的學生們創(chuàng)造的?!睂χ袊鴣碚f,所有的歷史也都將由這一代航天員從頭創(chuàng)造。

載人航天工程其他系統(tǒng)的工作都有一定的繼承性,而航天員的培訓卻猶如在平地上蓋樓、在白紙上繪畫,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掛帥航天員訓練工作的,是已做了多年醫(yī)學總體和選訓工作的航天員選拔訓練分系統(tǒng)主任設計師黃偉芬。1997年,就在吳杰和李慶龍赴俄羅斯訓練的那一年,黃偉芬參與起草了航天員訓練的總體方案設計,并作為任務組長赴俄羅斯學習了3個月。她對美俄兩國的航天員訓練工作做了詳細的分析調研,在吸取兩國經驗的同時,圍繞中國第一次載人航天任務,從任務需求到飛船的安全性、可靠性都做了充分的考證,并對中國航天員的特點進行了全面分析,將智慧與創(chuàng)新放大到了最大值,設計出了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特點的航天員訓練方案。

在復雜的選拔塵埃落定之前,14名航天員并不完全清楚“航天員”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職業(yè)。直到訓練陸續(xù)展開,他們才漸漸走近了載人航天這個勇氣與夢想交織的領域。走進航天員大隊,遠不能說明沖過重重關卡的幸運者就是一名完整意義上的航天員,這只是拉開了航天員職業(yè)生涯的序幕。在飛天的征程上,不僅充滿了艱辛和風險,許多勇士還為此付出了生命。踏上中國人從來沒有走過的飛天之路,無疑是用生命去探險,用軀體去鋪路。

國外培養(yǎng)的航天員分為三類——駕駛員、隨船工程師(美國稱任務專家)和載荷專家,執(zhí)行任務時這三類航天員各有分工,通常由駕駛員兼任乘組的指令長。而我國目前培養(yǎng)的航天員都是駕駛員,他們不僅要操作飛船,還要兼顧隨船工程師和專家的工作,這就要求航天員必須有過人的本領和超常的耐力。

中國航天員的訓練也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礎理論培訓。在這一階段,航天員要學習火箭和飛船的設計原理、飛行動力學、氣象學、天文學、通信、設備檢測、航天醫(yī)學知識等等。第二階段是專業(yè)技能訓練。航天員要熟悉飛船的結構、組成,飛船各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和模式,甚至要掌握重要部組件和單機的情況。第三階段是飛行程序和任務訓練。航天員們要在與真實飛船相同的訓練模擬器上,通過實景仿真,掌握和知道應該注意觀察什么,什么時候和地面聯系。在這一階段,航天員們還要學會發(fā)現和排除緊急情況,以考察和鍛煉他們的判斷能力和對事物的迅速反應能力。這三個階段的學習一般需要3—5年的時間。

飛船遨游太空,航天員需要在密閉狹小的環(huán)境里經歷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過程。要克服這重重障礙,除了飛船要具備適合人的生存條件外,航天員必須用特殊的訓練來主動適應這種太空生活。為了讓航天員適應太空的特殊環(huán)境,提高他們對各種負荷的耐受性,教員們最大限度地模擬了太空艙內的各種環(huán)境。在這個非常艱苦的過程中,既有利用旋梯、滾輪、蹦床、旋轉秋千等器材提高前庭功能的訓練,也有為提高低壓缺氧耐力的游泳、攀巖訓練,還有為提高超重耐力專門進行的胸、腹部和四肢肌肉的訓練等,每一項都稱得上是“魔鬼訓練”……

在做離心機訓練時,離心機像一只巨大的鐵鉗,緊緊夾住旋轉艙,在圓形的超重實驗室里飛速旋轉。負荷從1個G逐漸加大到8個G,轉瞬之間,在強大作用力的牽引下,受訓者的面部肌肉開始變形下垂,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下來。做頭盆方向超重訓練時,全身的血液好像被甩到脊柱上;做胸背方向超重時,前胸后背就像壓了塊幾百斤重的巨石,忽然心跳加快,呼吸困難,五臟六腑仿佛被壓成了一張薄薄的紙片。當超重值加大到自身重量的8倍時,雖然持續(xù)時間只有短短的40秒,但卻幾乎要耗盡全部體力和精力。

這是大家公認的最痛苦的一項訓練,也有著一定的危險性。訓練時,每人都是一只手握著操作設備,另一只手握著報警器,只要感到不適,就可以隨時摁下報警器上的紅色按鈕,訓練就會立即停止。但在長達十幾年的訓練中,14名航天員中,從沒有誰因為主觀原因停止過這項訓練,報警器在他們的手中從來就沒有鳴響過。

1999年,中國航天員來到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培訓中心”進行模擬失重飛行訓練。第一次來到新的環(huán)境中接受陌生訓練,大家感到很新奇,都想借此機會展示一下中國航天員的風采。上飛機的前一天,俄羅斯的教練員對中方的領隊、時任北京航天醫(yī)學工程研究所所長、航天員系統(tǒng)總指揮的宿雙寧說:“你們的人只要有一個吐了,我們就立即停飛!”宿雙寧一聽就急了,他連聲說:“不行!不行!”他心里清楚,飛一個架次雖然只有幾分鐘的失重體驗,卻是用成堆的美金堆積起來的,一吐就停,那不是白白浪費錢嗎?可無論宿雙寧怎么請求,俄羅斯的教練員卻始終不同意,堅持說是基于安全考慮。

宿雙寧既心疼錢,更擔心航天員的安危,他誠懇地對俄方駕駛員說:“我們的航天員是第一次做這種訓練,希望你們開始飛時升降幅度不要過大?!钡诙煊柧毲?,翻譯告訴宿雙寧,他聽到俄羅斯駕駛員私下嘀咕,就是要讓動作大一點,看看中國人的前庭功能和身體素質到底行不行。

訓練開始了,飛機一個小時里連續(xù)飛行了12個拋物線,交替產生超重、失重的模擬環(huán)境。盡管痛苦難忍,但航天員們都咬著牙堅持了下來,而且還要在每一個拋物線產生的20多秒的失重時間里不斷做著穿脫航天服、翻滾轉圈的動作。飛行過程中,盡管很難受,但中國的航天員一個都沒有吐。這個結果有些出乎俄方的意料,他們稱贊說:“在這里訓練的其他國家的航天員,不少人幾個拋物線下來就不行了,像你們這樣全部堅持下來的還沒有見過。中國的航天員,真了不起!”

冬去春來,不知不覺中,一年的學習過去了,航天員即將轉入到新的學習階段。在這之前,要進行一次嚴格的全面考核。這好比是一次“升學考試”,如果誰不能通過,將沒有資格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

考核一項項地進行著,理論、體能、文化課……當所有的考試結束,航天員楊利偉取得了14人中唯一的“全優(yōu)”成績,名列第一,其他13名航天員也都以優(yōu)異的成績通過了考核,均獲得了繼續(xù)學習的資格。

看到這一成果,一位專家欣慰而感慨地說:“經過這一年的學習,航天員掌握的知識比教員還要全面,對于航天器的原理了解和實際操作,他們已經是毫無疑問的專家了?!?/p>

祖國送我上太空

在飛船總設計師戚發(fā)軔院士的設計中,神舟五號原本是準備送兩名航天員上天的,但在距離飛船發(fā)射僅剩下10個月的時候,方案突然改變了。誰也無法否認,在航天這樣的高風險領域中,即便是美俄這樣的航天實踐比中國多得多、技術也成熟得多得國家,都有出現意外的情況。為了穩(wěn)妥可靠、萬無一失,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部最后決定,神舟五號改為“1人1天”“白天發(fā)射、白天回收”的方案。

2002年10月17日,中央專委召開會議,同意在2003年,按照“1名航天員、飛行1天”的方案實施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2003年春節(jié)剛過,中國航天員大隊的氣氛開始變得緊張起來。5年多的學習訓練結束,航天員們即將面臨“畢業(yè)考試”。根據我國載人航天的計劃,載人飛行任務的密度不大,是用不了14名航天員的,當初之所以選拔了14個人,其實是考慮到了“淘汰率”的問題。美國和俄羅斯在航天員訓練過程中的淘汰率一般為50%。借鑒國外的經驗,指揮部決定,在最后的評定考核中,不合格者將被淘汰。因此,這可以說是航天員大隊成立以來最重要的一次考評,要對每個人從思想、學習、訓練、醫(yī)學評價等諸多方面進行全面綜合的考評,再根據成績進行首飛梯隊的選拔。

為此,考評委員會分為政治思想、專業(yè)技術和心理、醫(yī)學評價三個小組,通過復核試卷、回放錄像、綜合各界意見,用了整整半個多月時間,對每位航天員都做了全面準確的評價。2003年7月3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航天員評選委員會經過嚴格公正的評定,最終揭曉了考評結果:經過5年零6個月、3000多個學時的拼搏,14名航天員全部具備了執(zhí)行飛行任務的能力。予以結業(yè),并獲得三級航天員資格。

這一結果,標志著我國創(chuàng)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員訓練體系,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培養(yǎng)航天員的國家。更令世界航天界感到無比震驚的是,中國的航天員大隊創(chuàng)造了訓練淘汰率為“零”的奇跡。

從2003年7月開始,評選委員會根據首次載人航天任務的需要和考試成績排名,進行了第一輪遴選,從14名航天員中選出5人。航天員楊利偉的成績排名第一,其他4名航天員的成績也非常優(yōu)秀,他們之間很多科目的分數僅僅相差零點幾分。緊接著,初選出的5名航天員接受了將近兩個月的強化訓練。強化訓練完全按照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特點和要求設置,更具有針對性,也更加嚴格。楊利偉的專業(yè)技術綜合考評成績始終名列第一。在第二輪也就是“五進三”的選拔中,經過評選委員會專家組無記名投票,他和排名第二、第三的翟志剛、聶海勝兩位戰(zhàn)友入選了“首飛梯隊”。

10月12日,一夜的秋雨讓北京航天城籠罩在淡淡的晨霧中。首飛梯隊成員將要離開北京航天城,奔赴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清晨7點45分,楊利偉和翟志剛、聶海勝依次走出航天員公寓,來到了送行現場。深秋時分的北京航天城,一改平日里的空曠和安謐,楊利偉、翟志剛、聶海勝的家人,還有航天城的老老少少們早早趕來,敲打著鑼鼓,揮舞著彩旗為他們送行。

那天,航天員大隊的全體成員都來為戰(zhàn)友送行。5年前,也是在這個地方,大家為了同一個夢想走到了一起,2000多個日日夜夜里,他們同生活、同訓練,嘗遍了登天路上的酸甜苦辣。夙興夜寐,翹首以待,盼的就是這一天啊。當14 雙手緊緊握在一起時,大家誰都沒有流淚,也沒有叮嚀,14雙眼睛相視而笑,這份笑容勝過了千言萬語。

大約3個小時后,飛機抵達了距離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幾十千米的鼎新機場。與北京的綿綿陰雨不同,這里正值金秋時節(jié),秋霜將大片的胡楊林染成一片金黃,為弱水河兩岸增添了一道濃郁的風景。

為了配合首次載人航天任務的順利實施,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專門為航天員進駐發(fā)射場設計建造了一座“圓夢園”,航天員公寓“問天閣”就坐落其中?!皢柼扉w”是一幢黑白相間的兩層徽式小樓,“問天”兩字源自中國古代詩人屈原的名作《天問》。幾千年前,古人就向蒼天發(fā)出了無窮的感嘆和向往,如今,詩人的千古理想、民族的千年夢想將在當代的中國航天人身上變成現實。

2003年10月14日,對中國的航天人來說,是個繁忙而神圣的日子。這一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舉行會議,根據氣象專家的建議,決定10月15日 9 時正式發(fā)射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這次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會議還有一項議題——確定首飛航天員。經過總指揮部每一位成員的表態(tài),最后確定楊利偉為首飛航天員,翟志剛、聶海勝為備份航天員。

10月15日凌晨 2 時整,熟睡中的楊利偉隱隱間聽到一陣輕輕的敲門聲:“利偉,開始準備了?!彪S行的醫(yī)生來叫他起床。他馬上起來穿好衣服,醫(yī)生開始常規(guī)檢測。楊利偉依然十分平靜,高壓116,心率76,體溫36.1℃,完全正常。至此,首飛航天員已經非楊利偉莫屬了。

楊利偉和翟志剛、聶海勝離開房間前,在客廳的門上簽了名。這是個從國外“引進”的“程序”。俄羅斯的航天員執(zhí)行任務前,都要在住過的公寓門上簽上名字和日期。如今,中國的航天員也用這種方式銘記下難忘的歷史時刻。

2時30分,楊利偉和翟志剛、聶海勝一起來到餐廳,吃了頓餞行早餐。翟志剛和聶海勝特意讓楊利偉坐在中間。翟志剛找來一瓶紅酒,給自己和聶海勝各倒了半杯。因為執(zhí)行任務不能喝酒,他就給楊利偉倒了半杯礦泉水,滴了一點點紅酒,“給你也加一點,有點兒顏色,以水代酒,喜慶喜慶。”楊利偉接過酒杯,真誠地說了聲“謝謝”,然后站起身來和兩位戰(zhàn)友碰杯,喝下了這杯飽含著祝福和期待的“壯行酒”。

這天清晨,寥廓的戈壁灘上空晨星閃爍。5 時20 分,在“問天閣”會見廳,舉行了簡樸而莊重的“航天員出征儀式”。首飛梯隊的 3 位航天員提前幾分鐘來到隔著玻璃墻的小廳。因為楊利偉穿著艙內航天服,站著不方便,就坐在了前排。翟志剛和聶海勝身穿藍色出征服站在后排。坐定后,胡錦濤和其他中央領導微笑著走了進來,向他們揮手致意。

5 分鐘的儀式結束后,楊利偉站起身來,左手提著航天服通風箱,一步一步向通向院外的側門走去。快到門口時,他轉過身來,微笑著向總書記和其他領導同志揮手告別。這時,楊利偉看到了他意想不到、也令他終生難忘的一幕。胡錦濤看見楊利偉回過頭來,又向前邁了兩步,再次向他揮手送別。那個瞬間,楊利偉看到總書記的眼眶濕潤了……

5 時 28 分,首飛梯隊的 3 名成員通過“問天閣”的航天員專用通道,來到“圓夢園”廣場。深秋的大漠,寒氣襲人,太陽仍沉睡在戈壁的地平線下。廣場上擠滿了來自四面八方、身穿民族服裝的人們。既有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也有為“神舟”“神箭”付出心血的參試人員,還有手拿鮮花的少先隊員、鑼鼓隊員,他們冒著嚴寒守候在那里,為楊利偉送行。人群中傳來了沸騰的歡呼聲:“楊利偉!楊利偉!祝你成功!祝你凱旋!”

楊利偉邊走邊向大家揮手致意,他也許沒有想到,身著航天服的自己以及眼前的一切,已構成了億萬人眼中最美的圖畫。人群中,他看到戚發(fā)軔、劉竹生等研制飛船和火箭的科學家們正在注視著他。楊利偉從他們的眼神中讀懂了他們要說的話:“放心吧,我們的飛船是最好的,你一定能平安歸來!”楊利偉充滿感激地向他們微笑示意,然后走到預定的位置站定報告:“總指揮同志,我奉命執(zhí)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準備完畢,待命出征,請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楊利偉!”

“出發(fā)!”總指揮莊重地下達出征令。

“是!”楊利偉再次行軍禮。

隨著這個標準的軍禮,周圍一片燈光閃爍——中國首飛航天員的英姿永遠定格在記者們的鏡頭里,記錄在攝像機流動的畫面里。

“楊利偉,楊利偉,我們盼著你勝利歸來!”“祖國期待著你的凱旋!”在此起彼伏的呼喊聲中,楊利偉帶著56個民族同胞的共同祝愿,向著迢迢天路出發(fā)了。

晨霧中,由警車、摩托車、特護專車組成的車隊駛出“圓夢園”,駛過千年胡楊林,駛過潺潺弱水河,向著中國載人航天發(fā)射場駛去。

歷史性的時刻在一分一秒地接近。當傳來“1分鐘準備”的口令聲時,楊利偉躺在了特制的座椅上,安穩(wěn)地注視著前方,靜靜地等待著那輝煌一刻的到來。

“10,9,8,7,6……”,發(fā)射場前方傳來零號指揮員郭保新清晰的十秒倒計時聲音。楊利偉也在心里默默地數著,當數到“4”的時候,楊利偉心里百感交集,此時此刻,總書記正在下邊注視著他,千千萬萬的專家在惦記著他,全國人民在牽掛著他……想到這些,他情不自禁地舉起右手,用軍禮來感謝黨和祖國對他的信任,感謝人民賦予他這樣重大的光榮使命。當大廳里回響起熱烈的掌聲時,他感到整個中華民族都站在自己的身后。

“點火!起飛!”

2003 年10月15日 9 時整。隨著倒計時的終結,火箭的尾部發(fā)出巨大的轟鳴聲,8臺發(fā)動機同時噴出炫目的烈焰。這一刻,中國讓世界擦亮了眼睛。幾百噸的高性能燃料在楊利偉的身后熊熊燃燒,逃逸塔分離,助推器分離,一、二級火箭分離……

9 時 9 分 47 秒,甩掉最后一級火箭的飛船進入了預定軌道。10 分鐘后,根據北京、西安兩個測控中心和大洋深處的遠望二號測量船的測算結果,傳來了飛船準確入軌的精確參數:近地點是 200 千米,遠地點是 347 千米。這時飛船的速度已經接近第一宇宙速度,達到每秒 7.83 千米左右。9 時 31 分,楊利偉第一次向醫(yī)學監(jiān)督醫(yī)生報告:“感覺良好!”

10 時 31 分,飛船進入新疆喀什測控站檢測區(qū)域,在接到指令后,楊利偉摘下手套、解開系在膝蓋下方的束縛帶,把目光投向舷窗之外。失去大氣層的干擾,宇宙第一次在楊利偉的面前露出了真實的面容:黑色的深空,明亮的天體,披著淡淡云層的蔚藍色的地球,地球上潔白的雪山,淡綠色的大海,清晰可辨的長長的海岸線。白天、黑夜交替之間,地球仿佛被鑲上了一道漂亮的金邊,景色十分迷人。從前在電視屏幕上看到的外國人拍攝的太空美景,如今真切地被自己盡收眼底,楊利偉無法形容是怎樣一種壯美。

飛船從測控區(qū)里通過時,楊利偉聽到地面的歡呼聲,知道人們一定看到了他拍攝到的畫面。楊利偉更加感到人類的偉大和科技的進步,心里充滿了對祖國的依戀,也升騰起一種從未有過的強烈自豪感?!笆亲鎳腿嗣裼弥腔鄣碾p手將我送上了太空,我為祖國的科技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毕氲竭@里,楊利偉摘下手套,在《飛行日志》上鄭重地寫道:“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中國人來到太空了!”

10月16日4時19 分,神舟五號飛船環(huán)繞地球飛行了整整 14 圈。5 時 35 分,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向神舟五號注入返回數據。這時,楊利偉已經在太空中生活了 21 個小時,真有些舍不得離開這個美麗的世界,他再一次向窗外望去,太空還是那么安詳、寧靜,滿天的星星似乎都在注視著他,正在向他告別。

飛船的返回雖說只有短短的幾十分鐘,卻比上升段、在軌段更具危險性。從某種意義而言,能否安全返回才是檢驗任務成敗的關鍵。據統(tǒng)計,人類自從開展載人航天活動以來,已經有22名航天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著陸過程中犧牲的。

10月16日,是主著陸場迎接楊利偉回家的日子。5時 58 分,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的組織指揮下,返回艙與軌道艙、推進艙相繼分離。6 時04 分,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太空“接力棒”正式交給著陸場系統(tǒng)的工作人員。

這是一個令人揪心的時刻,此時,飛船返回艙距地面不到100 千米時,正以每秒7.8千米的速度高速飛行。返回艙與大氣劇烈摩擦產生的激波,使返回艙表面與周圍氣體分子呈黏滯狀態(tài),形成一個高達幾千攝氏度的高溫區(qū)。高溫區(qū)內的氣體和返回艙表面材料的分子被電離成等離子體,形成一個等離子區(qū),像套鞘似的包裹著返回艙。因為等離子體可以吸收和反射電波,造成返回艙與外界的無線電通信衰減,甚至中斷,飛船進入了這個“黑障區(qū)”,瞬間與地面失去了聯系。這時,楊利偉要承受比發(fā)射升空時更為難受的載荷沖擊力。他無意中向舷窗外望了一眼,只見通紅的火焰在“呼呼”燃燒,有很多又亮又白的東西“唰唰”地從旁邊滑過。在距離地面40千米時,飛船終于飛出了“黑障區(qū)”。

“回收一號發(fā)現目標”!6時06分,清晰的報告聲打破了草原黎明的寂靜。神舟五號返回艙剛進入測控弧段,雷達操作手就一舉捕獲目標!

“743號直升機目視目標”,“草原一號目視目標”,6時18分,空中、地面同時傳來了報告聲。返回艙拖著紅白相間的巨大降落傘,正在直升機的正前方徐徐下降。接地的瞬間,返回艙的4臺緩沖發(fā)動機同時噴出火焰,因為強烈的沖擊過載,返回艙在落地后又彈了起來。楊利偉當時是頭向下,胸背有明顯的壓力,但他還是對抗住了那種比平日訓練還要大許多的過載沖擊,準確、迅速地在第一時間把傘繩切斷。返回艙滾了兩圈后,停了下來。電臺里傳來了楊利偉的沉穩(wěn)的聲音:“我是神舟五號,我已安全著陸?!?/p>

這一刻,是2003 年10月16日凌晨,楊利偉從太空回到了地球,回到了偉大祖國的懷抱。楊利偉小心地跨出艙門,這時,他被眼前的場景驚呆了?,F場擠滿了記者、警衛(wèi)、公安人員和獻花、獻哈達的人們,每個人都透著一種喜悅。蒙古族群眾按照傳統(tǒng)的禮節(jié),給遠方歸來的貴客獻上了潔白的哈達。許多雙手把他抬了起來,人們的眼里都閃動著激動的淚花,深秋的草原已是一片歡樂的海洋……

五星紅旗太空飄揚

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過后,航天員大隊這支沉默5年的隊伍,也由幕后走向了前臺。對他們來說,神舟五號任務的成功,只是拉開了中國人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中華民族的太空征程才剛剛開始,更多的輝煌在等著他們去創(chuàng)造……

2003年11月,北京航天醫(yī)學工程研究所召開了一次全體航天員參加的會議。在會上宣布:神舟六號任務即將展開。聽到這個消息,每個航天員都感到了一陣激動。新的任務列入日程,就預示著又一次圓夢的機會即將到來。但大家也清楚,機會只能屬于少數人。要想真正飛向太空,他們還要通過一次更為嚴格、苛刻的選拔。

經過了7年的學習訓練,許多航天員已經不再年輕,但他們仍把訓練當成實戰(zhàn),用毅力和汗水將枯燥的重復性訓練堅持下來。雖然神舟六號的航天員只有兩名,但在備戰(zhàn)任務的兩年多時間里,每一個航天員都奮勇爭先,力求以最好的成績接受祖國挑選。最終,14名航天員都表現出驚人的毅力,在2005年進行的考核中,全部以優(yōu)秀的成績通過了測試,具備了執(zhí)行新任務的能力。

2005年6月,基于多年訓練中對航天員的了解以及任務的需要,按照兩人能力相當、水平接近的“一致性原則”,在性格和情況處理上能夠互補、更為全面地應對各種飛行問題的“互補性原則”,適當考慮航天員個人搭配意愿的“尊重個人意愿原則”,從成績排名和個人意愿兩方面考慮,對初選出來的6名航天員兩兩配對,形成了3個飛行乘組,組成了執(zhí)行神舟六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梯隊:第一組是費俊龍和聶海勝的組合;第二組是劉伯明和景海鵬的組合;第三組是翟志剛和吳杰的組合。

8月24日,總裝備部航天員評選委員會在北京航天城舉行神舟六號航天員面試定選會??己碎_始,由王永志等專家陸續(xù)提問,航天員現場進行回答。此后,全體委員就航天員乘組的綜合素質進行了無記名投票,連同前期3個乘組訓練成績及心理素質評價的記分,按不同的權重,統(tǒng)一輸入航天員選拔輔助支持系統(tǒng)進行計算。由費俊龍和聶海勝組成的乘組排名第一,被確定為執(zhí)行神舟六號任務的航天員乘組。

費俊龍,40歲,江蘇昆山人;聶海勝,41歲,湖北棗陽人,兩人當時都是上校軍銜。費俊龍比較活潑,他是空軍航校教員出身,是14名航天員中唯一的特級飛行員,在處理事情時協(xié)調能力很強;聶海勝在神舟五號任務時就是梯隊成員,他性格穩(wěn)重,做事踏實,有很好的配合精神。

2005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56歲的生日。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更是紅旗飄揚,花團錦簇,處處洋溢著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秋陽下,高高的發(fā)射架用它巨大的鋼鐵雙臂,緊緊地把飛船和火箭組合體抱在懷中。從1999年到2005年,已經5次成功放飛“神舟”飛船的發(fā)射塔,靜靜地期待著又一聲“驚天巨響”。

10月12日,神舟六號發(fā)射進入了發(fā)射程序。凌晨3時,戰(zhàn)友們?yōu)橘M俊龍和聶海勝舉行了一個小小的“送行儀式”。他們圍坐在一起,像楊利偉當年出征時一樣,給費俊龍和聶海勝的杯中倒了半杯飲料,各滴了兩滴紅酒。費俊龍和聶海勝會心地喝下了這杯“壯行酒”。

凌晨5時05分,航天員出征儀式即將開始的時刻,一片降雨云系忽然到達發(fā)射場區(qū)上空。由于強低溫的緣故,降雨變成了降雪,雪花洋洋灑灑地飄落了下來。就在人們紛紛猜測神舟六號能否按時發(fā)射時,費俊龍和聶海勝走出了“問天閣”,用堅實的腳步告訴世人,他們把紛紛揚揚的雪花當作壯行的花瓣,將踏雪出征。

5時30分,費俊龍和聶海勝在漫天雪花中迎雪而立,向總指揮請示出征:“總指揮同志,我們奉命執(zhí)行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準備完畢,請指示!”

“出發(fā)!”

“是!”

銀色的航天服,標準的軍禮,出征儀式簡潔而有力。讓人回味良久的是費俊龍洪亮的聲音和聶海勝憨厚的笑容,還有他們相同的表情,透著剛毅,透著信心,透著力量。

5時40分,就在費俊龍和聶海勝登車前往發(fā)射場的一剎那,雪花戛然而止,戈壁灘迎來了徐徐清風。

8時59分50秒,坐在飛船中的費俊龍、聶海勝,莊嚴地用軍禮向祖國人民致敬、告別。

9時整,“點火”命令下達,巨大的轟鳴聲中,托舉著神舟六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噴著金黃色的尾焰,穩(wěn)穩(wěn)地離開了發(fā)射臺。幾秒鐘后,火箭破云而入,消失在云層里。第一次安裝在火箭上的攝像頭,把火箭一路飛行的畫面實時傳送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屏幕上。583秒后,船箭分離,飛船在我國黃海上空200千米高處進入預定軌道。

神舟六號在軌飛行期間,航天員將首次從返回艙進入軌道艙生活??梢哉f,進入軌道艙,是對飛船整個生命保障系統(tǒng)的全程考核。12日17時03分,飛船進入第6圈飛行時,北京下達了“打開返回艙平衡閥”的指令。費俊龍離開返回艙座椅,聶海勝用手輕輕護著艙門,費俊龍把助力繩輕輕一拉,熟練地將艙門打開,費俊龍隨即緩緩穿過艙門,進入了軌道艙。

在太空,由于失去地球重力影響,人會感到渾身不適,需要一段時間適應。14日16時左右,飛船入軌飛行了兩天后,費俊龍和聶海勝他們完全適應了太空生活,身體感到非常輕松。每次進入測控區(qū)域,他們都會向地面報告一切“正?!?。但是,正常在哪兒呢?

費俊龍忽然想起,他曾在國外的一些航天資料中看到過航天員在太空做空翻的鏡頭。他想,如果我也做個空翻,不僅可以讓全國人民都看到我們輕松愉快的樣子,還能用行動證明,我們中國的航天員不比外國的差,外國航天員能做到的,我們一樣能做到。只見費俊龍蜷曲身體,小心翼翼地向前翻去。在太空做前滾翻,本來是很容易的,可他的動作卻又輕又慢,這主要是因為艙內空間比較狹小,要格外小心注意,以免碰著飛船內的其他物品。做這個動作前,費俊龍也仔細考慮過,萬一不小心引起身體不適,出現太空運動病怎么辦。但第一個空翻做完后,他感到自己的身體特別是前庭功能沒什么問題,就又接著一連做了4個前空翻。這4個前空翻,用了3分鐘時間,以飛船每秒7.8千米的飛行速度計算,費俊龍一個“跟頭”就飛了300多千米。

這個畫面通過電視直播,讓千家萬戶都分享到了中國航天員美妙而浪漫的太空生活。費俊龍用自信而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又一次將祖國的榮耀寫上了太空。

隨著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以完美的零缺陷圓滿收官,我國已經掌握了飛船較長時間在軌載人飛行的技術,全面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第一步戰(zhàn)略目標。工程第二步戰(zhàn)略目標的大幕,將由以出艙為重點任務的神舟七號任務拉開。

出艙是載人航天工程需要突破的三大技術之一。掌握了出艙技術,就可以為下一步建造空間站、在軌維護航天器、開展外太空試驗,以及未來載人登月等,奠定重要的技術基礎。出艙活動重在發(fā)揮人的作用。

神舟七號任務難度前所未有,對航天員的前庭功能、耳氣壓功能、抗減壓病功能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執(zhí)行出艙任務的航天員除了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及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外,還要有較強的應急處理能力,能與成員之間很好地協(xié)同配合。為此,中國航天員中心在充分汲取神舟五號、神舟六號航天員選拔經驗的基礎上,針對神舟七號任務的特點,從現有的14名航天員隊伍中,將選出綜合素質最優(yōu)的飛行乘組來執(zhí)行出艙活動任務。

2007年末,航天員系統(tǒng)制定的《神舟七號飛行乘組選拔總體方案》出臺,神舟七號航天員的選拔標準是專家們共同制定的,分三個階段來實施,第一是初選階段,從航天員隊伍里面,選出 6名進行任務訓練;第二是定選階段,對這6名航天員進行綜合評價、排序,確定飛行乘組和乘組隊的崗位,確定候補航天員;第三是確認階段,在發(fā)射前兩天,根據航天員的身體、訓練、心理等綜合表現,最后確定執(zhí)行任務的飛行乘組。

2008年2月19日,初選工作結束,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等6名航天員入選,但并不排序,統(tǒng)一進入下一輪選拔,并開始著手針對出艙活動的特別訓練。5月29日,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審查通過了定選結果,在初選的6名航天員的定選綜合評定成績中,翟志剛以98.9504分排第一位,劉伯明和景海鵬分別以97.7388和97.0153分別名列第二、第三名。5月31日,航天員選評委員會對6名航天員進行了面試和考核,最終確定: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為執(zhí)行神舟七號任務的飛行乘組。其中,翟志剛為出艙崗位航天員,劉伯明為軌道艙崗位航天員,景海鵬為返回艙崗位航天員。

2008年7月10日,新華社對外發(fā)布消息:神舟七號載人飛船今天從北京空運到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標志著神舟七號任務已經全面實施。這一消息,無疑給沉浸在5·12汶川地震災害悲痛中的全國人民增添了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9月25日17點30分,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身著艙內航天服,踏著音樂走出航天員專用通道。翟志剛洪亮的報告聲響徹了“問天閣”廣場,“總指揮同志,我們奉命執(zhí)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準備完畢,請指示!”

隨著總指揮的一聲“出發(fā)”命令,3位航天員走上航天員專車,在車隊的護送下,駛向發(fā)射塔架。

21時10分,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準時點火,神舟七號飛船發(fā)射升空。指控大廳墻面上兩塊實時直播發(fā)射場景的巨大電子顯示屏,瞬間被紅黃色的煙霧填滿。

9月27日,是神舟七號飛船來到太空的第二天,按照任務計劃,翟志剛將要在這天的16時41分打開氣閘艙艙門,邁出中國人的太空第一步。三名航天員按照計劃進行了分工,景海鵬留在返回艙值守,翟志剛在劉伯明的幫助下,進行軌道艙狀態(tài)檢查和艙外航天服組裝、測試和在軌訓練。

在太空組裝艙外航天服,是一項艱難而又細致的工作。原計劃用16個小時,而實際上用了近20個小時,這是因為太空的操作和地面有很大區(qū)別,在地面上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太空中就變得很復雜。因為操作步驟多,難度大,精度要求高,長時間的連續(xù)工作使翟志剛十分疲憊,但他卻不能停下來休息。而此時,對失重的生理適應還在繼續(xù),這是對航天員的體力和生理最嚴峻的挑戰(zhàn)。

15時30分,艙外服氣密性檢查正常,氣壓閥檢查正常。15時48分,軌道艙開始進行第一次泄壓。 16時22分,航天員穿好艙外航天服。16時33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發(fā)出指令:“神舟七號,打開軌道艙門,按程序啟動出艙。”

關鍵的出艙時刻就要到了,億萬中華兒女靜靜地守候在電視機前,關注著這次中華民族的飛天壯舉。這時,一次更大的考驗降臨到航天員身上。

翟志剛開始按計劃準備打開飛船軌道艙的艙門。這個動作,曾做過無數次的地面模擬試驗,從來沒有出過問題,所以大家對于開艙門并沒有太多擔心。翟志剛先將氣閘艙艙門解鎖,然后將艙門柄轉動60°。這時氣閘艙已泄壓到1千帕,完全符合打開艙門條件。然而,當翟志剛胸有成竹地用力拉了三下,門卻絲毫沒有反應。這是因為,氣閘艙泄壓后,艙內的食品、未密封的設備和有機材料,在泄到低壓的狀態(tài)時,仍不斷地向外排出氣體,使得泄壓過程變得十分緩慢。扳動艙門手柄使得艙門只露出一道縫隙,即使氣閘艙內泄壓到0.5千帕,作用在艙門上的力也有200牛頓,導致有幾次艙門拉開后又被艙內氣壓頂了回去,再加上人在失重狀態(tài)下,很難找到施力點。

飛船在測控區(qū)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不能盡快打開艙門,地面就無法觀測到出艙的過程。此時,飛船即將飛出測控區(qū),翟志剛必須盡快打開艙門,在下一個測控區(qū)完成出艙活動。

地面工作人員和觀看電視直播的觀眾的呼吸似乎凝固,時間在一分一秒流逝。任務遇到障礙,翟志剛不免著急,操作也有些吃力,這時,劉伯明壓住他的右手大聲說:“穩(wěn)住,深吸一口氣,壓下來頂??!”翟志剛迅速冷靜下來,用輔助工具撬了兩次,剛剛打開一點縫隙,殘留的氣體又把艙門緊緊吸上了。但就是這一點縫隙,讓翟志剛看到了勝利的希望,也堅定了他的信心。他咬緊牙關,堅持,堅持,再堅持,翟志剛把全身的力氣都集中在手上,在劉伯明的幫助下,終于打開了通向浩瀚太空的艙門。此時,距離北京航天飛控中心下達出艙命令,已經過去了7分多鐘。正當翟志剛準備出艙時,“意外”再次出現。飛船突然傳來報警提示,并不斷重復:“軌道艙火災!軌道艙火災!”盡管后來確認這是一場虛驚的誤報,但在當時,還是令許多人捏了一把汗,如果飛船一旦出現火情,后果會十分嚴重,甚至航天員將有去無回。此時生死已經不在航天員考慮的范疇,只有完成任務才是最重要的。翟志剛毫不猶豫地縱身出艙。太空中傳來了他的聲音:“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神舟七號向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問好!”

翟志剛在這次出艙活動中,有兩項主要任務,一是沿航天器表面進行行走,二是取回掛在飛船艙壁上的固體潤滑材料。在太空中展示國旗,是發(fā)射前20天才定下來的事情,最初的計劃中并沒有這個動作,在地面也沒有進行過相應的訓練。那么,航天員出艙之后,什么時候展示國旗最合適?指揮部決定把權力交給航天員,由航天員自主決定。

按照翟志剛的計劃,是準備先取回暴露在艙外的固體潤滑材料后,再揮舞國旗的。但“災情”不斷傳來,劉伯明心想,如果軌道艙出現火災,潤滑材料取回來也沒什么用了,我們回不去,材料肯定也回不去。于是,他果斷調整任務步驟,先將一面五星紅旗遞給翟志剛,他對翟志剛說:“即使我們回不去,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留下永遠的瞬間!”翟志剛會心地接過了這面五星紅旗。

在黑色天幕和藍色地球的映襯下,翟志剛揮動這面凝聚著中國航天人心血的五星紅旗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人民問好。鮮艷的五星紅旗和雪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與茫茫宇宙構成了一幅無與倫比的美麗圖畫。

此時,太空中的翟志剛意識到真空環(huán)境中不可能有火警發(fā)生,便放下心來,開始繼續(xù)艙外的工作。他要完成此次出艙肩負的另一項重要任務——取回暴露在艙外40多個小時的固體潤滑材料試驗樣品。

這一試驗的關鍵和難點在于,對試驗樣品要能鎖得住、解得開、拿得回。翟志剛需要在失重環(huán)境下,戴著厚重的手套,單手完成解鎖和回收工作……面對這些無法回避的困難,設計人員經過艱苦努力,反復試驗,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出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解鎖裝置,既可以保證裝置在發(fā)射過程中紋絲不動,又能在需要解鎖時簡便操作即可完成。翟志剛按照“撥、拉、壓、提”四字口訣,一氣呵成,回收操作十分順利。至此,中國首次有人參與的艙外科學試驗,在全世界的矚目中圓滿完成。

所有的試驗任務完成之后,翟志剛才開始了真正的“太空漫步”。他一手拉著扶手,整個身子都飄離軌道艙,瀟灑,自由,直到接到地面“可以返回軌道艙”的命令后,翟志剛才結束了他的艙外之旅,17時,翟志剛成功返回軌道艙,艙門關閉。

這次太空行走共進行了19分35秒,翟志剛在艙外飛過了9165千米。這19分鐘,是翟志剛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中國人和平利用太空的一大步,茫茫太空中第一次留下了中國人的足跡。

開著飛船奔天宮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中國人實現了把人送入太空的夢想,但當時的飛船還不能算作天地往返的運輸工具。神舟八號實現了飛船與在軌運行航天器的交會對接,真正成為運輸工具。而神舟九號將通過自動、手動兩種交會對接方式,把人送入空間實驗室,這是對飛船作為天地往返運輸工具的功能的進一步驗證??梢哉f,手控交會對接是對航天員操作技能的極大考驗。掌握了此項技術,才意味著完全掌握了交會對接技術。

2012年,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正式啟動,按照工程總體的要求,神舟九號飛船將載3名航天員,在軌飛行13天。其中,首要任務是實施有人參與和自動相結合的交會對接。其間,還要向長期在軌飛行器運輸人員和物資,為建立天地往返運輸系統(tǒng)奠定基礎。

由于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兩次任務時間相近,為了節(jié)約資源,航天員系統(tǒng)針對神舟九號的選拔是同時為兩次任務選拔了航天員和備份航天員,在確定神舟九號航天員的同時,神舟十號航天員的初選工作也基本完成。

針對神舟九號任務的特點,交會對接技術訓練是訓練的重點,要求航天員要能夠準確地通過兩個手柄駕駛飛船和目標飛行器準確地對接到一起。當時,手控交會對接系統(tǒng)的設計還處在雛形階段,航天員系統(tǒng)在沒有現成經驗和方法的情況下,首先找到相關工程人員進行了解、學習和探討,對交會對接操作的策略及訓練方法做了上千次的實驗,摸索出來一套確保成功的策略和方法。

2012年4月9日,神舟九號飛船空運至發(fā)射場。6月9日,飛船、火箭和逃逸塔完成了所有技術區(qū)測試工作,轉往發(fā)射區(qū)。

6月15日上午,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部召開會議,宣布了執(zhí)行神舟九號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名單:景海鵬、劉旺、劉洋。景海鵬擔任指令長,劉旺主要負責手控交會對接,劉洋主要負責航天醫(yī)學實驗和飛行乘組生活管理。

神舟九號任務乘組選擇新老搭配、男女配合的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充分發(fā)揮航天員在太空飛天的感受、飛天的體會、飛天的經驗,同時能夠增強乘組之間的相容性、互補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在太空工作的效率。要完成“百米穿針”的精準操作,從某種意義上講,乘組之間相容性、互補性的配合比單個航天員的能力更為重要。根據這一特點,景海鵬、劉旺、劉洋經過了反復的、大量的、艱苦的、細致的訓練。景海鵬這樣形容他們之間配合的默契程度:“我們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彼此間都可以心領神會。”

景海鵬在神舟六號任務時,就是備份梯隊航天員。神舟七號太空出艙任務中,他與翟志剛、劉伯明一起完成了中國首次太空出艙活動,他堅毅果敢、沉著穩(wěn)健的表現,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一次,他成為中國第一位兩次出征太空的航天員。

在出征前的記者見面會上,景海鵬處處表現出一種略帶成熟的幽默和輕松。他這樣表述自己三次入圍航天員梯隊的感受:“入選神六航天員梯隊時,當時的心情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非常激動。但那時的激動是一種期待、一種期盼、一種渴望,渴望自己早日飛上太空。第二次是2008年,我入選神七飛行乘組,當時的心情可以用五個字來描述,那是相當的激動,因為自己的夢想已經成真。第三次,也就是今天,我走進這熟悉的出征大廳,即將重返太空,此時此刻,我的心情依然非常激動。但在激動的同時,我更感受到是一種責任、一種挑戰(zhàn)、一種信任。”

劉旺是首批14名航天員中最年輕的成員,他的臉上始終掛著從容與自信。從1998年進入中國航天員大隊到迎來自己的“第一飛”,他整整等待了14年。1969年出生的他,來自著名的古城山西平遙。為了“一槍中的”,劉旺在地面進行了1500多次手控交會對接模擬訓練。被問及此次手控交會對接有幾成把握時,他的回答是“百分之百”。

外界對神舟九號任務給予了極大關注,不僅因為中國人要在任務中實施首次手控交會對接,而且中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將飛向太空。

2009年5月至12月,經中央軍委批準,我國實施了第二批航天員的選拔工作,從空軍部隊符合條件的現役飛行員中,挑選出5名男航天員和2名女航天員。這是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以來,首次選拔女性航天員。

劉洋,作為我國第一位飛天的女航天員,是第二批航天員中首位參加飛行的。1978年出生的劉洋,是河南省林州市人,畢業(yè)于長春第一飛行學院,是我國的第七批飛行員,也是空軍在河南省招收的首批女飛行員之一,她曾飛過戰(zhàn)斗機、運輸機等機型。進入航天員大隊時,劉洋已經是她所在的飛行大隊的副大隊長,有過1680小時的飛行經歷。

2010年初,劉洋從空軍15名備選女飛行員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首批僅有的兩名女航天員之一。第一次上天,就要在太空飛行13天,這對她來說肯定是個考驗。女航天員參加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填補了我國女性載人航天飛行的空白。

楊利偉第一次上天,經歷了5年的艱苦訓練;費俊龍、聶海勝出征太空,經歷了7年訓練;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太空出艙時,經歷了9年訓練;而這一次,再上太空的景海鵬和初次上天的劉旺都是第一批航天員,他們已經度過了14年的訓練生活,景海鵬更是有太空生活的豐富經驗。與他們相比,劉洋的航天員生涯還不足3年,甚至還沒有接受過真正的失重飛機訓練。但在她的臉上,看不出任何緊張和擔憂,只有對飛天的無限憧憬。當大家把所有的目光聚焦到“中國首飛女航天員”這個話題上時,劉洋很從容,也很淡定:“感謝大家對我的關注,感謝祖國和人民的信任,讓我能夠有機會代表中國億萬女性出征太空,對此,我感到無上的光榮。使命、責任,還有對航天事業(yè)的熱愛,就是我能夠面對一切、戰(zhàn)勝一切的源泉。”

從一名飛行員到一名合格的航天員,劉洋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內,經歷了太多嚴酷的訓練、太多嚴格的考核。從小就向往飛翔的她,對飛天的夢想和渴望超越了一切:“以前當飛行員的時候,我是在天空飛行。現在當上了航天員,即將在太空飛行。這是一次更高、更遠的飛行。這次太空飛行安排了大量的任務,在完成工作之余,我想多用心去體會一下太空獨特的環(huán)境,多欣賞一下太空奇妙的景色,多看看我們的地球,看看我們美麗的家園。我想把工作和生活的體會詳細地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與科研人員分享,與未來執(zhí)行任務的航天員分享,希望對后續(xù)的任務有所幫助。”

6月16日15時47分,景海鵬、劉旺和劉洋走出問天閣。景海鵬向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報告:“總指揮同志,我們奉命執(zhí)行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準備完畢,請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大隊航天員景海鵬。”

劉旺接著報告:“航天員劉旺?!?/p>

問天閣廣場第一次響起中國女航天員的聲音:“航天員劉洋?!?/p>

隨著總指揮一聲“出發(fā)”的命令,廣場上一片歡騰……

18時37分,長征二號F火箭騰空而起。劇烈的轟鳴聲顫動著大地,雙向導流槽內,橘紅色烈焰和煙霧噴薄而出,如同一雙巨大的翅膀,襯托出火箭強勁的動力……

初次上天,劉洋的狀態(tài)一直是航天員中心的醫(yī)監(jiān)醫(yī)保人員牽掛的核心,畢竟她只有兩年多的訓練經歷,連失重飛機都沒有體驗過。發(fā)射前,劉洋的心跳一直很穩(wěn)定,每分鐘只有六十幾次。她的狀態(tài)讓醫(yī)監(jiān)醫(yī)保人員都覺得是個奇跡,同時也是一種自豪。10分鐘后,船、箭分離,飛船進入了預定軌道。瞬間體驗到失重的劉洋有些好奇,看看兩位男同伴,開心地笑了。

6月17日凌晨起,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對神舟九號實施了多次變軌控制,完成抬高近地點、修正軌道面偏差、抬高遠地點、軌道圓化和組合修正,控制神舟九號飛船到達距離天宮一號后下方約52千米處,為交會對接做好了準備。與此同時,地面的醫(yī)監(jiān)醫(yī)保人員與航天員進行了首次天地通話,得知劉洋感覺良好,大家心里緊繃的那根弦稍稍松弛了一些。在太空飛行一夜的劉洋,環(huán)球好幾圈,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日出日落。飛翔是一種說不出的奇妙,來自太空和地球的各種美景令她眼花繚亂,她笑得很開心。此時,她和兩位同伴正在期待著交會對接時刻的到來,期待著早日打開“天宮”的大門,進入屬于他們的“太空家園”。

6月18日14 時14分,隨著對接機構的鎖緊,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在地面科技人員精確控制下,神舟九號經過遠距離導引段變軌,于11 時47 分轉入自主控制狀態(tài)。經尋的段自主脈沖控制,12 時41分抵達距天宮一號正后方約5千米停泊點。然后,飛船以自主導引控制方式逐漸向天宮一號靠近。14時01分,神舟九號飛抵距天宮一號30米停泊點,地面對對接準備狀態(tài)進行最終確認。隨后,神舟九號以每秒約0.2米的相對速度向天宮一號緩緩靠攏。14時07分,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對接環(huán)輕輕接觸,經過捕獲、緩沖與校正、拉回、鎖緊等技術動作,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建立剛性連接,形成組合體。17時06分,景海鵬打開了返回艙艙門平衡閥和返回艙門以及天宮一號的艙門,三位航天員進入天宮一號。

在太空的日子里,三位航天員在完成繁重的科研試驗之余,沒忘記給地面上的工作人員和電視機前的觀眾表演一些“太空大戲”——騎單車飛躍千山萬水,吃東西表演太空魅力。第一次值夜班的劉洋,細心地“打理”著美麗的太空家園;恰逢愛人生日的劉旺,特意帶上了心愛的樂器,在太空吹響《生日快樂》歌;正值兒子中考的景海鵬,天地約定同交一份滿意答卷……

轉眼間,組合體已在太空度過6天時光。6月24日,是他們要進行手控交會對接的日子。三位航天員起了個大早。從凌晨5點開始,他們先是關閉上天宮一號和軌道艙的艙門,換上艙內航天服,回到返回艙。

11時05分,北京飛行指揮控制中心下達了天宮一號、神舟九號分離的指令。不一會兒,對接機構解鎖成功,瞬間的震動,讓飛船的兩枚巨大的太陽能“翅膀”上下擺動,如同展翅飛翔的雄鷹,扇動著“翅膀”,以每秒幾十厘米的速度緩緩遠離天宮一號,撤離到140米的停泊點。接下來的過程,將由航天員在太空通過手柄“開著”飛船去和天宮一號對接。

指揮大廳內,再一次響起“數米”的聲音:10米、9米、8米、7米、6米、5米……神舟九號飛船在劉旺的操控下,漸漸向天宮一號靠攏。沒有多少人感覺到緊張和擔心,因為大屏幕上顯示的劉旺所控制的神舟九號飛船對接機構中心,幾乎與天宮一號對接機構中心十字重疊。12時55分,浩瀚太空中,劉旺打出了一個完美的“十環(huán)”。

太空中的中國“好聲音”

2013年,遲來的春天剛剛喚醒沉睡的戈壁灘,破土而出的小草還未來得及將發(fā)射場周圍的大片草坪填染,但一排排迎風招展的紅旗,如同堅守在大漠的一隊隊將士,將發(fā)射場裝扮得紅舞飛揚。3月31日上午11時許,兩架大型運輸機先后在鼎新機場降落,神舟十號飛船空運至發(fā)射場。神舟十號飛船依然采用和神舟九號飛船同樣的模式:由推進艙、返回艙和軌道艙組成,高約9米,重約8噸,將運送3名航天員再上太空,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但與神舟九號不同的是,神舟十號要在軌飛行15天,比神舟九號多飛兩天,開展更多的科學實驗。

6月10日,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任務總指揮部宣布了兩個決定:神舟十號于11日17時38分發(fā)射;航天員乘組由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擔任,聶海勝任指令長。

下午3點30分,問天閣接見大廳,擠滿了前來報道神舟十號任務航天員乘組見面會的記者。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身著藍色訓練服,微笑著來到隔離大廳的玻璃罩內。

聶海勝是幸運的。1964年7月出生的他,十年前就已隨著“首飛梯隊”的亮相家喻戶曉。神舟六號任務中,他和費俊龍一起迎著大雪,踏上了通往太空的天梯。十年過去了,他那憨厚的笑容一點兒也沒有變,穩(wěn)重、樸實、謙虛,透著他作為軍人的剛毅和果斷、作為航天員的沉著和勇敢。聶海勝話語不多,在做自我介紹時,簡潔地說:“感謝大家多年以來對我的關心和支持。在這次任務中,我擔任指令長,同時負責手控交會對接操作。”

張曉光1966年出生于遼寧錦州,1998年入選我國第一批航天員。在空軍時,他擔任過空軍某師某團某飛行大隊中隊長,飛行時間超過1000小時,是空軍的一級飛行員。這么優(yōu)秀的潛質,在航天員訓練的種種挑戰(zhàn)面前,他也曾一路“過關斬將”。但是,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六號到神舟七號,他都遺憾地與“飛天”擦肩而過。2009年,神舟七號任務結束后不久,我國第二批航天員選拔落幕,包括劉洋、王亞平在內的7名新成員加入到航天員隊伍。已經堅持了十年訓練的“老”一批航天員,到底還能有多少飛天的機會?但張曉光從不言放棄。終于,在2013年,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入選神舟十號飛行乘組。他的主要任務,是擔任太空授課的攝像師,配合指令長聶海勝完成飛船手控交會對接及飛船撤離等任務。

1980年出生的山東姑娘王亞平也是幸運的。作為航天員大隊的幸運兒,第二批入選的5位男航天員還沒有機會露面,而同期入選的女航天員劉洋已經登上了太空,王亞平也無可替代地進入神舟九號備份梯隊。盡管王亞平沒有成為第一位飛上太空的女航天員,但她的第一次飛天,就擔當了中國的第一位太空授課教師,直接與6000萬中小學生天地交流,其意義也絕對不亞于神舟九號。王亞平也是目前中國航天員大隊中最年輕的一位成員,此次任務中,她還將擔任常規(guī)的飛行器狀態(tài)監(jiān)視、空間實驗、設備操控和乘組生活照料。

6月11日14時28分,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問天閣,為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送行。隔著半圓形的玻璃罩,習近平親切地說:“海勝、曉光、亞平,你們好??吹侥銈兙耧枬M,英姿勃勃,我感到很高興。在你們即將出征之際,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也代表全國各族人民來為你們壯行。我祝你們成功,期待你們凱旋!”簡短的幾句話,親切的稱呼,溫和的語氣,讓這一次的出征壯行流露出一種戰(zhàn)友般的關愛。

圓夢園廣場上,酷熱的陽光抵不住人們歡送的熱情。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報告出征。

“出發(fā)!”隨著總指揮一聲有力的命令,軍樂隊齊奏《歌唱祖國》,歡送的群眾也高聲歌唱,廣場彩旗飄舞,鮮花如浪,歡快、激動、莊嚴、隆重。

6月11日17時38分,長征二號F火箭準確實現“零窗口”點火,神舟十號飛船載著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三位航天員和中華民族對航天夢、強國夢的不懈追求,向著太空飛去。

6月12日,神舟十號發(fā)射的第二天,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此時的三位航天員還處在追趕天宮一號的途中。下午1時,三位航天員身著藏藍色工作服,端坐在神舟十號返回艙內,由聶海勝代表乘組發(fā)出祝福:“今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佳節(jié)——端午節(jié),我們向全國人民、全球華人致以節(jié)日的祝福,祝大家端午節(jié)快樂!”說完,三位航天員共同舉起一塊寫著“端午節(jié)快樂”的字板,通過攝像頭向地面送出問候。當天的午餐,也是地面人員為他們精心準備的粽子。

6月13日是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的日子。12時40分,神舟十號追趕到距離天宮一號400米的地方,在天鏈中繼衛(wèi)星和地面測控站聯合測控下,在宇宙浩瀚的空間里,如同一只煽動著翅膀的小鳥,向著“天宮巨人”的懷抱飛來。

13時18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十號飛船在它們起飛的地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上空相遇,對接機構接觸在一起,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組合體穩(wěn)定運行后,三位航天員再次換上舒適的工作服。16時17分,聶海勝拿著開啟天宮一號的“鑰匙”,成功開啟了天宮一號的大門進入天宮一號,迅速接通了設置在天宮上的通信線路,向地面報告了自己的狀態(tài)。當張曉光和王亞平也來到天宮后,三個人第一時間拍了一張?zhí)罩械摹叭腋!薄?

在十幾天的太空生活中,三位航天員不僅要驗證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做一些建造空間站的實驗,而且,還要完成一項特殊的任務。

6月20日,在北京人大附中的一間報告廳里和距離地球340千米外的天宮一號中,300多名中小學生和神舟十號的航天員們組成了一個特殊的天地課堂。

10時整,當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報告已與天宮一號建立了雙向通信鏈路時,所有人把目光都投向了課堂的大屏幕。王亞平向地面的學生們展示了失重環(huán)境下的物體擺動、水球表面張力、陀螺旋轉等物理現象,還表演了喝水等動作,王亞平堪比老師的專業(yè)解說、比職業(yè)教師更為風趣的表演,給學生和觀眾們不僅帶來了知識,更帶來了全身心的享受和好奇心的滿足?!懊鎸棋钪?,其實我們都是學生”,王亞平獨特的自信和親和力讓冰冷的太空充滿了溫情,為中國開展載人航天的目的做了最好的注腳——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

10時55分,這次天地連接、生動有趣的太空課堂圓滿結束。坐在北京空間信息中繼傳輸技術研究中心指揮大廳的該中心主任黃惠明、總工程師孫寶升和滿座的技術人員,這才稍稍地松了口氣。

“太空講堂”每持續(xù)一秒,天宮一號就在太空移動了7800米;王亞平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可能橫跨了好幾百千米。要保證45分鐘空中課堂不間斷天地傳輸、每一幀畫面都清晰穩(wěn)定,對中國航天測控網是一次全新的挑戰(zhàn)。

2008年和2011年,我國相繼發(fā)射了天鏈一號數據中繼衛(wèi)星的01、02星,天鏈一號的03星也在2012年發(fā)射成功。三顆中繼衛(wèi)星在這次任務中的一起亮相,標志著我國第一代數據中繼衛(wèi)星系統(tǒng)全球組網運行。從此,我國第一次有了比較完整的“陸基、?;?、天基”一體的測控通信系統(tǒng),航天測控實現了低軌道80%的覆蓋率,為載人航天工程向深空挺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舉重若輕的太空授課,不僅展現了我國的科技實力,展示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幽默,更播下了探索未來的種子。這次太空授課之前,現年62歲的世界首位“太空教師”、NASA前航天員芭芭拉·摩根向遠在太空執(zhí)行任務的王亞平致信,對王亞平擔任中國首位太空授課教師給予了熱切期盼和鼓勵。6月20日,王亞平完成太空授課后,在天宮一號上,通過電子郵件向芭芭拉·摩根發(fā)去回信,表達感謝。她在信中說:“太空寄托著人類美好的向往,知識是走向太空的階梯。我們愿與您一道為開啟全世界青少年朋友熱愛科學、探索宇宙的夢想共同努力?!?/p>

自從神舟九號任務中,劉旺成為我國第一個“開飛船”的航天員一年后,聶海勝要再次驗證手控交會對接這項技術。6月23日8時26分,聶海勝手動控制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分離,并將飛船撤至與天宮一號相隔一定距離的地方。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對兩個航天器飛行狀態(tài)進行全面檢查確認后,聶海勝操作手柄,控制神舟十號飛船向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緩緩接近,張曉光、王亞平密切監(jiān)視飛船儀表參數和對接靶標。10時整,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對接環(huán)接觸。10時07分,兩個飛行器成功連接成組合體。13時09分,3名航天員再次進入天宮一號,地面指揮大廳接收到他們來自太空的報告:“我們已經順利完成手控交會對接,再次進入天宮?!?/p>

6月24日早,就在聶海勝成功執(zhí)行手動交會對接任務后的第二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同航天員進行天地通話。習近平說: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航天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會邁得更大、更遠。

6月25日,3位航天員已在天宮一號生活了12個日日夜夜,這天是他們在太空的最后一天。凌晨時分,3位航天員同地面科研人員天地協(xié)同開展工作,撤收放置在天宮一號艙內的試驗裝置和重要物品,開始倒計時與天宮告別。5時07分,航天員關閉天宮一號實驗艙艙門,回到神舟十號返回艙內。7時05分,組合體順利分離。

兩個飛行器分離之后,神舟十號飛船還有這次太空飛行中的最后一項任務——繞飛。由于未來空間站的核心艙、實驗艙以及飛船都將分別發(fā)射,因此必須通過“繞飛”技術,在不同方向上使載人飛船、貨運飛船與核心艙進行對接。

天宮一號以7.8千米/秒的第一宇宙速度在飛行,雖然神舟十號飛船與它的相對運動速度較小,但絕對速度很大,而且兩者是在同一個軌道上。所以,飛船要想實現“繞飛”,就必須進行變軌。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控制下,神舟十號撤離到了距天宮一號一定距離的地方,按照預定程序進行變軌控制,從天宮一號上方繞飛至其后方,然后轉為正飛姿態(tài),天宮一號則轉為倒飛姿態(tài)。這時,地面技術人員控制神舟十號逐漸接近天宮一號,順利完成近距離交會對接。自動繞飛試驗實施期間,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在飛船返回艙值守,神情鎮(zhèn)定地密切監(jiān)視飛船儀表上的各種數據,及時準確地向地面報告試驗進展情況。

6月26日清晨,神舟十號飛船圓滿完成了各項預定任務,在美麗的巨型降落傘的護送下,于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返回。

失重的33天

作為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zhàn)略第二步第二階段的開山之作,天宮二號是我國首個正式的空間實驗室平臺和面向中期駐留的大型航天器。未來建立空間站,在軌維修、太空加注、艙外觀測等等,都需要在天宮二號中逐步完善。因此,天宮二號可以說是中國載人航天邁向空間站時代的跳板。

2016年8月6日下午,發(fā)射天宮二號的長征二號FT2火箭和發(fā)射神舟十一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一同駛進發(fā)射場。載人航天工程有史以來的最長專列,在茫茫大漠中連接成一條“長龍”,成為大漠難得一見的壯觀場景。

9月15日,月朗風清的中秋之夜,大漠深處的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今夜無人入睡。團圓與飛天,兩個在龍的傳人心靈深處流淌的夢想即將在這里交匯,千年流淌的弱水河將又一次目睹中國“天宮”的壯美出征。

22點04分,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天宮二號在長征二號FT2火箭的托舉下,帶著中華兒女的期盼,拔地而起,奔向蒼穹。7分鐘后,總調度的聲音傳來:“天宮二號已進入近地點高度200千米、遠地點高度347千米的預定軌道……” 至此,中國人終于有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太空中迎來有一個升級版的中國“家”。

9月16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技術人員的精確控制下,天宮二號成功實施了兩次軌道控制,進入測試軌道。這次任務中,調整了軌道控制策略和飛行程序,將交會對接軌道和返回軌道高度由343千米提高到393千米。十天后,天宮二號又完成兩次軌道控制,調整至距地面393千米的軌道上,靜靜地等待著神舟十一號的到來。

10月16日,金秋的東風航天城風和日麗。神舟十一號任務總指揮部公布了執(zhí)行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名單:景海鵬和陳冬。隨即,例行的航天員與媒體記者見面會便在航天員入住的問天閣隔離大廳舉行。現場數百家中外媒體共同見證了這一特殊的時刻。

第三次掛帥出征的景海鵬看上去神采奕奕,在2008年、2012年,他曾經參加過神舟七號和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中,他是指令長。年輕的河南籍小伙陳冬顯得很帥氣,1978年12月出生的他是2010年入選航天員大隊的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10月17日4點40分,景海鵬和陳冬踏著濃濃的月色,緩緩走出問天閣出征通道。今天,他們將從這里啟程,奔赴浩瀚太空。這一次,他們要創(chuàng)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史上在太空中駐留時間最長的紀錄——33天;這一次,他們要在太空中開展多項具有突破性意義的空間實驗;這一次,他們要扛起我國神舟飛船第二次應用性飛行的重擔。

萬眾矚目下,景海鵬報告出征的聲音響徹整個問天閣廣場:“總指揮同志,我們奉命執(zhí)行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準備完畢,請指示?!?/p>

“出發(fā)!”廣場上的擴音器中響起總指揮莊重有力的聲音。

在我國航天事業(yè)創(chuàng)建60周年之際,勇士們再一次攜帶國人的夢想問鼎蒼穹。7時30分,承載著神舟十一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沖天而起,把一團橘紅色的烈焰留在了湛藍的大漠長空。

此刻,與發(fā)射場相距千里的太平洋上,遠望七號船早已進入待命狀態(tài),堅守飛船入軌海上測控的第一站。7月12日,中國航海日的那天,遠望七號正式加入“遠望號”測量船隊。

在火箭升空9分45秒后,遠望七號船將北京航天飛行指控中心傳來的“太陽帆板展開”指令注入飛船,這是遠望七號向飛船發(fā)出的第一個極其關鍵的指令。此后神舟十號飛船正式開始了它太空長達33天的探索之旅。

19日凌晨,經過多次變軌,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尋找到天宮二號,并在自主導引控制下來到距離天宮二號5千米的地方。為了更好地完成交會對接,科研人員專門設置了4個停泊點——5千米、400米、120米和30米。經過這4次停泊后,兩個航天器越來越近。捕獲,緩沖,拉近,鎖緊,中國式的“太空之吻”暫停3年之后,再次上演。這一刻,是19日的凌晨3時24分。

6時32分,兩名航天員以漂浮姿態(tài)進入星辰大海中屬于中國人的“太空之家”。景海鵬驚喜地發(fā)現,比起自己四年前入住的天宮一號,天宮二號內部發(fā)生了很大改觀,為營造更人性化的居住條件,天宮二號艙內色彩、光線、降噪等都做了人性化的環(huán)境布置,不僅鋪設了地板、安裝了可手動調節(jié)亮度的米黃色燈、為每位航天員增加了床頭燈,還設置了一個多功能小平臺,可以寫字、吃飯、做科學實驗。此外,實驗艙內還配備了藍牙耳機和藍牙音箱,便于航天員與地面進行通信聯絡。景海鵬通過新華社發(fā)表了第一篇《太空日記》,他在日記中說,這次是自己第三次上天,兩次進入“天宮”。天宮一號比較舒服,天宮二號更舒服,布局、裝修、顏色搭配都非常好,一切都很溫馨,真的像是太空中的一個家了。

11月9日下午,景海鵬、陳冬正在開展機械臂人機協(xié)同在軌維修技術試驗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載人航天指揮中心,同他們進行天地通話?!昂yi同志、陳冬同志,你們辛苦了。”習近平親切的聲音穿越茫茫太空,在天宮二號中響起,為兩位航天員送去了冬日里暖心的關懷。

神舟十一號的主要任務是驗證航天員中期駐留的各項實驗項目,在“失重33天”之中,兩人身兼工程師、醫(yī)生和菜農,“你種菜來我養(yǎng)蠶”,總共進行了30多項的實驗項目操作,醫(yī)學實驗占到16項。景海鵬曾在飛行期間展示一件并不鮮亮的實驗服,內含多個粘扣,可以隨時打開需要的扣子進行B超、血壓和心電的測量,這是我國首次在天空進行航天員自主醫(yī)學指標測試,科研人員將根據航天員在飛行前、飛行中和飛行后的數據對比找出其中的變化規(guī)律,從而更好地研究航天員在軌的身體指標變化。而備受關注的“蠶寶寶”計劃則是香港中學生設計比賽的獲獎項目,從70多個項目中脫穎而出。蠶的居住環(huán)境十分“奢華”,帶有獨立的臥室和衛(wèi)生間,在蠶居住屋頂層還特意采用了無紡布設計。在天空日記視頻中,蠶寶寶和航天員一同扭動身體。

此外,為了保障在軌期間航天員的身體健康,天宮二號首次將“太空跑臺”運送至太空,景海鵬和陳冬在束縛帶的保護下,互相幫忙,研究門道,經過一定時間的適應,二人終于可以在“太空跑臺”上運動自如了。

11月17日,組合體已在太空飛行了整整30天。景海鵬和陳冬把太空試驗的豐碩成果全都搬進返回艙,依依不舍地關上天宮二號艙門,回到飛船軌道艙。12點41分,神舟十一號同天宮二號成功分離,踏上歸途。

11月18日13時,各項指令在北京指揮控制大廳和著陸場指揮調度車里陸續(xù)響起。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先后與軌道艙、推進艙成功分離,向內蒙古主著陸場飛來。

13時59分,冬日的內蒙古阿木古郎草原這片在蒙古語中意為“平安”的地方,將巡天歸來的航天員迎接回家。飛船著陸后,景海鵬自主打開返回艙艙門出艙。這在我國載人飛船的歷次返回中,還是第一次。

探索浩瀚宇宙,發(fā)展航天事業(yè),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當中國的航天員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漫游太空,充滿自豪地俯瞰我們藍色的地球家園,在太空創(chuàng)造著一個又一個中國航天的新紀錄時,中國已經開啟了一個充滿光榮與夢想的航天時代。2017年7月28日,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簽署通令,給在完成任務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記一等功!

猜你喜歡
聶海勝翟志剛楊利偉
翟志剛
航天英雄聶海勝:三探蒼穹,家有賢妻放心飛翔
聶海勝:三飛太空,57歲再探蒼穹
聶海勝:從放牛娃到航天英雄
航天英雄聶海勝:家有賢妻助我三探蒼穹
航天英雄楊利偉
星際穿越,中國航天員太空自拍
楊利偉:飛越群星
觸摸太空的農民之子
《飛得最高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