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燕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8)
荀子是先秦時期集諸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與傳統(tǒng)儒學所提倡的“性善論”不同,荀子從當時階級矛盾尖銳復雜、戰(zhàn)爭頻繁發(fā)生、整個社會崇尚功利的背景出發(fā)提出了“性惡論”思想,強調要“化性起偽”,通過后天人為的道德教化來改造人性,使每個人都能有理想的君子人格,實現(xiàn)社會關系的和諧??梢哉f,荀子提出人性學說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強調后天道德教化對提高人們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其思想在當時社會更具有現(xiàn)實性和可行性,產生了重要影響。當前,面對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立足于培育高素質人才和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時代要求,從荀子“化性起偽”道德教化思想中吸取可借鑒之處并應用到實際中,必然會為高校德育工作的開展帶來深刻的啟發(fā)。
荀子在《性惡》開篇就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1]374。荀子以“性惡論”作為其整個理論的基礎,使得后天的“偽善”成為必要。因此,他的“化性起偽”理論蘊含著三層意思:人之性惡;善者偽也;性偽之分與性偽之合。
在荀子看來,人“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嫉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的欲望和“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1]377的本能,這些都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1]59無論是圣人還是普通人,他們的本性都是追求各種欲望,這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最原始的天性。但是如果放縱人的欲望無限發(fā)展而不加以引導和控制,那么人不斷膨脹的欲望與有限的社會利益之間就會產生矛盾,這種矛盾會破環(huán)倫理規(guī)范、社會秩序,導致爭奪、淫亂、暴動等事情的發(fā)生。荀子從人的物質欲望和生理欲望出發(fā)證明了人性惡的事實,為強調后天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奠定了理論基礎。
根據荀子的思想,既然人性天生是惡的,那么要改變人的性情,就需要圣人制定禮義來教化人們,對人們的本性進行改造,幫助人們?yōu)槿氏蛏??!翱蓪W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盵1]377在荀子那里,這種通過后天學習和修養(yǎng)來使自己去惡向善的行為就是有待外求的“偽”。“圣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盵1]379圣人的德行也不是出于天性,都是來自后天的“化”、“偽”。
荀子認為,“性”是天生的不用學習就具有的萬物同一的本性,而“偽”是人后天努力積習修為的事情,所以性偽有別。雖然人的“性”、“偽”相區(qū)別,但是人完全能夠通過后天學習禮義法度來化自身“受乎天”的人的性惡,用“偽”對“性”進行改造,把人天生的自然欲望以合乎道德的標準加以引導和滿足,達到“性偽相合”的完美狀態(tài),而這個“合”也即是“化性起偽”的意思。
荀子雖然說人性可以改變,但是性不能自美,而是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對人們進行教化。在“化性起偽”的途徑上,荀子主張從外在事功和內在努力兩方面相結合,通過教師教化、環(huán)境熏陶、隆禮重法、樂教等外在手段和積善成德的主觀努力共同促使人性的改變。
荀子講“今人無師法則偏頗而不正”[1]376,“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1]1,這強調了老師在人性培養(yǎng)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果沒有老師的馴服教化和引導,沒有老師對人們進行正確道德知識的傳輸,沒有老師君子的人格示范,那么人就不會懂得禮義法度?!熬龓熣?,治之本也?!盵1]303老師通過言傳身教幫助人們了解社會所要求的禮義規(guī)范,使得人人都可以按照道德要求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這是提高人的德性,實現(xiàn)社會安定的根本。
“習俗移志,安久移質”[1]109,荀子認為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品性影響很大,良好的環(huán)境可以促人為善,催人向上,對人們道德人格的養(yǎng)成有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而消極的環(huán)境則對人起著毀滅作用。故他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盵1]3因此,應當建立積極向善的社會道德風貌,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能深受先進道德文化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身的品質。
荀子處于戰(zhàn)國末年,面對禮崩樂壞的局面,亟需重建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基于這種情況,荀子首要的反應是隆禮,靠禮義的調養(yǎng)教化來改變人性中的惡?!敖袢酥詯海貙⒋ネ踔?,禮義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盵1]382他認為人天生不懂得孝順謙讓等倫理道德,只是在后天學習了禮義后,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但是荀子認為,單靠禮義的教化是不行的,對于那些靠禮教不能起作用的人,法治是禮治的必要補充。因此,想要教化好人民,治理好國家就要堅持禮法并重,堅持把崇尚禮義作為化民治國首要原則的同時完備法律。
荀子十分強調樂對人的教化作用。他認為人都有快樂的情感需要,以歌、舞、詩為載體的樂就是人們表達情感的外在形式,由此說明了樂是依著人的本性而產生的,是人們表達自己情感欲望的需要,充分肯定了樂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溫和、敦厚、易良的樂可以感動人的善心,正確地引導人的性情向合理的方向發(fā)展,其精神境界和人格修養(yǎng)也會得到極大的提高,最終實現(xiàn)美善相樂的完美人格。
首先,高尚道德的養(yǎng)成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學不可以已”,要做到堅持不懈地學習。其次,思索以通之。他認為一個人要時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有過錯,是否符合禮義的要求。最后,知不若行,荀子認為實踐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和最高階段。這樣,通過刻苦學習積累了道德知識,再將其外化于行為中,在日常的生活實踐中按照禮義規(guī)范的標準為人處事,才能實際地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中再一次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從總體來看,當前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普遍較高,但也有一部分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出現(xiàn)滑坡現(xiàn)象,這說明目前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還有待提高,概括說來,高校道德教育存在著以下問題。
改革開放后,盡管我們不斷調整德育過分政治化的傾向,但是由于受到歷史傳統(tǒng)和社會狀況的影響,德育與政治的聯(lián)系始終是非常緊密的。德育雖然有為政治服務的功能,但是過度強調其政治功能會嚴重消弱其本體功能?!皬睦碚撋现v,學校德育的本體功能始終是“育德”,即學生品德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盵2]如果只著眼于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社會接班人而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空洞的政治和規(guī)范的說教,忽視了學生個體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人格的提升,那么其最終的效果只能是“那些最充分‘掌握’了當代規(guī)范的學生,在理想、道德、情操、社會良知方面恰恰最為短視,最無見地?!盵3]150且當前社會上普遍存在過度追求經濟利益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高校也不可避免地受此影響。為了提高自身競爭力,學校不得不考慮現(xiàn)實因素,將擴大生源、提升榮譽、提高就業(yè)率等作為學校建設的主要目標。為此,學校幾乎只重視對學生進行專業(yè)知識、技能方面等與學校利益密切相關的教育,而學生的心理、個性、精神素質等方面受到了忽視。雖然高校一直強調要重視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德育的確處在一種被忽略的尷尬境地。長此以往,學生也逐漸覺得道德教育可有可無,其自身的道德素質難以得到提高。
當前,高校普遍沒有設置專門的德育課程,而是用思想政治教育來代替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了思想、政治、法律、道德、心理等多方面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內容,其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大,而其中的道德倫理方面的內容卻十分有限。雖然,我們應該依據社會現(xiàn)實發(fā)展和德育實踐需要不斷賦予德育以新的內涵,但是“大德育”無所不包的格局也給德育的實施帶來了諸多不便。一方面,德育寬泛的內容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增添了難度,針對不同的德育內容,學校應配備具有專業(yè)知識的老師、采取對應的教育方式和不同的評價標準,而不同層次的德育內容之間的關聯(lián)和區(qū)別尚未理清使得學校無法確切把握。另一方面,要切實提高大學生的精神文明素質,單靠傳授這些零散的內容是很難奏效的,德育應當保持自身的邏輯性、嚴謹性和系統(tǒng)性。
過去的德育是一種社會本位的道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統(tǒng)一性。
它很少考慮學生的個體需要,忽視了個體心理積極性的存在,沒有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只是停留在對理論表面意思的宣講和灌輸,并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對理論進行深入論證,忽視了學生內心的真實體驗,學生也因為自身價值的忽略而逐漸失去了發(fā)展的內在動力。道德教育是集真、善、美統(tǒng)一的一門課程,它不僅要注重內容的正確性、真實性,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學習這些道德倫理,使人們能提高自身人格和修養(yǎng),進入美的人生境界。很顯然,高校的這種單一、刻板的教育方式,只會造成學生在課堂中表面接受了道德知識,而難以通過學生個體的認同和內化最終轉化為個體的道德品質。
雖然荀子的“化性起偽”教化思想在今天看來帶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和糟粕,我們也不再強調人性本來是惡還是善。但是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我們都面臨著人如何完善自身這一問題。因此,荀子“化性起偽”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對今天高校的德育工作依然具有借鑒意義。
1、繼承荀子重視德育的傳統(tǒng),提高德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
中國之所以一直被稱為禮儀之邦,就是因為我們自古以來就十分關注對人們的道德教育。面對當前大學生在經濟全球化、網絡信息化、觀念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不斷滋生的道德問題,高校更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理念,把大學生道德人格的養(yǎng)成作為大學生教育體系的基礎和根本,在提高學生學業(yè)成績的同時必須重視對他們精神家園的培養(yǎng),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理想信念等教育內容,幫助他們養(yǎng)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最終成為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人才,這是事關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大事。
2、尊重學生主體價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荀子不僅認為每個人的天性都是一樣的,而且在后天道德完善的資質方面也是無差別的,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后天努力成為像堯舜那樣的圣人。荀子的這種平等思想極大地提高了人們追求崇高道德境界的能動性和積極性。這啟示我們在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不能因學生在道德領域存在問題而對他們產生偏見,給他們貼上“差學生”的標簽,而應該認識到每個學生的人格都是平等且值得被尊重的。同時應當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真正做到以學生的需要和發(fā)展為立足點,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知識和能力水平出發(fā)設置德育的內容和安排德育的活動,提倡關懷教育,在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中加深師生情感交流,鼓勵學生努力發(fā)揮自身的潛能,通過堅持不懈的學習和實踐使自己的道德人格不斷完善。
1、加強榮辱觀教育
“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1]42,與孟子的榮辱觀不同,荀子的榮辱觀并不強調去除人們所有的欲望,而是要求人們把自己欲望追求和道德要求統(tǒng)一起來,使人能按照道義上的規(guī)定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在義與利發(fā)生沖突時,能夠做到以義制利,在達到義的同時追求自己的合理需求,實現(xiàn)義利的和諧統(tǒng)一。在今天,面對某些大學生的一些與道德相違背的欲望時,高校教育者要做到不能一味地壓制學生的欲望,而是要借鑒荀子“養(yǎng)欲”、“節(jié)欲”思想,對學生的人生追求進行理性的引導,對他們進行榮辱觀的教育,教導他們把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統(tǒng)一起來,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fā)生沖突時,能將集體和國家放在首位,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加強禮法教育
目前大學校園里依然存在很多不文明的現(xiàn)象,如亂丟垃圾、不講禮貌、浪費水電等,為了制止這些不良現(xiàn)象的發(fā)生,就需要對大學生進行禮法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文明修養(yǎng)。首先,要對大學生進行道德規(guī)范方面的教育,制定全面、合理的有關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等方面的規(guī)定,并嚴格執(zhí)行,以增強他們的自律意識,自覺控制不良行為的發(fā)生。其次,要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用法律法規(guī)的強制性來規(guī)范大學生的行為。只有把道德引導與制度法規(guī)約束結合起來,把疏導和管制統(tǒng)一起來,才能保證教育取得實際效果。
3、加強誠信教育
荀子把誠信當作人必須擁有的重要品質,不僅認為信是區(qū)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而且把誠信與國家的安定聯(lián)系起來?!肮耪哂怼玖x務信而天下治,桀、紂棄義倍信而夫下亂。”[1]263當前大學生存在著嚴重的誠信危機,不少學生屢屢做出考試作弊、欺瞞老師、代寫論文等不講誠信的行為?!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4]27,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要讓學生知道誠實守信的重要性,能自覺以誠信的要求審視自己的言行。
1、重視教師的引導示范作用
荀子高度重視老師的作用,認為老師的教導示范是能否成為君子的關鍵。大學生的道德養(yǎng)成也離不開老師的教導和幫助。首先,教師自身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嚴于律己,身體踐行,以自身高尚的人格不斷感化學生。其次,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不能局限于講述知識的表面意思,而是能對所宣講的內容做有力的論證,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同。
2、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校環(huán)境
荀子認為環(huán)境熏陶是影響人們道德養(yǎng)成重要因素。馬克思也講過:“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盵5]545高校在進行德育的過程中要借鑒這種環(huán)境熏陶的隱性教育方法,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把道德倫理思想融入到與學生學習生活緊密有關的制度建設、校風建設、班級文化建設等方面,通過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環(huán)境,使大學生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環(huán)境中逐步提升自己的精神面貌。
3、采用藝術的手段豐富德育的方式
馬克思講:“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建造?!盵5]163在今天的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不能只用灌輸這種單調枯燥的教育方法,而是要采用多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模式,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和心理認同,從而讓學生在美的感受中自覺接受教師所教授的道德思想。
4、堅持道德實踐法
荀子“學至于行”的思想對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學校不僅要專注于在課堂上進行知識傳授,也要注意學生的道德實際錘煉,多組織道德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在實際生活中對老師傳授的道德知識進行進一步體驗和理解,進而把內在的道德理念通過實際的踐行轉化為學生的道德意志、行為習慣。
總之,荀子“化性起偽”教化思想雖然有特定的歷史局限性,但是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德育內容和具體的德育措施依然是我們今天進行道德教育的寶貴思想遺產。因此,面對當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應合理地借鑒荀子“化性起偽”中的優(yōu)秀思想并結合實際加以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