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連勝,張慧珍,趙英俊,姜東霞,何 杰
(河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石家莊 050024)
通常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一般是教師以教材為藍本,外加PPT輔助,對課文內容進行逐字逐句的“串講”。觀其效果,雖然教師在臺上講得很辛苦,但臺下相當一部分學生開小差走神兒,互動氣氛差,對教師而言,教學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英語授課過程中,教師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學生即使把文本里的生字一一查閱了,也仍對文本的內容懵懵懂懂,究其原因,主要是語篇里的晦澀的語言知識點太多,也即“絆腳石”,加之學生對生活閱歷或文化背景知識的缺乏均是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主因。針對文本所涉及的任何晦澀語言點筆者在此均定義為“釘子”?!搬斪印辈话危瑢W生讀起來猶如鈍刀子割肉。作者通過長期的摸索與實驗,找到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拔釘子式”授課法,它以“考問”形式出場,戲稱“拔釘子”活動,要求學生事前充分預習,在教師的引領下全班產(chǎn)生互動共同拔出晦澀的“釘子”。
“拔釘子式”授課法改變了大學英語傳統(tǒng)形式上的文本逐字逐句的“串講”模式,代之以“拔釘子”形式讓學生對所學內容加深印象,該授課方式生動風趣不顯枯燥,可獲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學生感覺每堂課下來收獲頗豐。同時,筆者就如何將“拔釘子式”教學法與松散的課堂教學管理結合起來在此也一并進行了探討。
具體來說,教師眼中的“釘子”是指中國學生在學習外國語過程中由于受母語影響及西方文化知識所限而造成難以理解或掌握的晦澀知識點,也即語言上的“攔路虎”。它們包括中國人易犯的習慣性用法錯誤、晦澀理解的長難句、中英文化不同導致的邏輯推斷錯誤、字詞用法的多樣性、聽力中易混淆的讀音錯誤、試題中故意設置的“陷阱”、用詞的準確性等等,對于習語者來說教師認為這些均是大“釘子”。需要注意的是:
“釘子”五花八門,對那些無足輕重的“釘子”或十分生僻的內容教師可持漠然的態(tài)度,因為學生自己就可輕松拔掉,不必在課上浪費時間。該教學法對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要求相當嚴格,教師要事先篩選出舉足輕重的“釘子”,不僅要探測文本里的“釘子”,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課文導言和課后習題里的“釘子”。教師不僅自己對所授內容熟知,還要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體會與經(jīng)驗站在中國人學習外國語的心理角度去“吃透”那些自己曾經(jīng)也拿不準的晦澀語言知識點,甚至需查閱大量資料和語料庫,確?!靶闹杏袛?shù)”、“胸有成竹”。
關注文本之外的“釘子”(non-text nails)。主要是指影響本語篇順利進行的文本之外任何形式的“攔路虎”。語篇之外的“釘子”主要包含:本課之前所學篇章出現(xiàn)的難點的交叉重疊與聯(lián)想、早期學生腦海中的難點交叉重疊與聯(lián)想、涉及到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常識、相似難點的聯(lián)想與比較。這些“釘子”不拔,也會影響學生對整個語篇的理解與掌握。誠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釘子”需要教師平日悉心觀察,才能游刃有余地預測學生在學習及考試過程中有可能出現(xiàn)的“地雷”或扎手扎腳的“釘子”。通俗地說,課文之外的“釘子”就是指文化背景知識的延伸與擴充,包括類似中西文化沖突中常出現(xiàn)的“文化震驚”等。如果忽略這類“釘子”的存在,即使教師臺上講得津津樂道,學生也會感到昏昏沉沉。
毋庸置疑,受學識所限,學生眼中的“釘子”與教師眼里的“釘子”肯定會有很大出入,甚至大相徑庭。多數(shù)情況下,凡是文本里搞不懂的地方他們均認為是“釘子”,往往拿不準什么是真正的“釘子”。就文本而言,能做到“充分預習”算是好學生,能事先把全文“通讀”一遍可謂是相當不錯了。但在這個 “預習”過程中怎么算是有把握地真正感知“釘子”,恐怕就要取決于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的能力和領會力了。
習題試卷里的“釘子”。學生一般最關心的莫過于學期最后考試的分數(shù)了,考試時遇到的“釘子”往往是學生心里最犯怵或猝不及防的“釘子”。
如前所述,教師眼中的“釘子”和學生眼里的“釘子”既有重疊又有不同,教師如何根據(jù)自身的學習經(jīng)驗和體會,既能站在教師的角度又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共同拔掉那些真正的“釘子”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并為日后學生自主性學習掌握拔“釘子”的技術打下良好基礎。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對“釘子”分類:
難發(fā)的讀音。聲音是語言交際的首要條件,也是為將來語言交際打下良好口語基礎的前奏。獲得正確的讀音往往是學生首當其沖的“釘子”,尤其是國外的人名和地名,拔掉讀音方面的“釘子”是使學生感到輕松自如地進入文本學習的第一步。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許多學生害怕遇到文章中的人名和地名,尤其是外籍作者寫的原版文章,引用的人名地名比比皆是。要想讓學生記住晦澀的字匯,教師不能單一交給學生自己去處理或在課堂上簡單地“領讀”。教師要引導學生迎難而上,拔出這些晦澀的人名和地名在讀音方面的“釘子”。
晦澀的字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字匯里拔出的“釘子”往往會爛熟于心,刻骨銘心。對付這樣的“釘子”,教師必須把它們放在文章段落里去解決,而非簡單地翻譯一下。學生十分頭疼字匯方面的“釘子”,尤其是字匯的詞性和詞義的多樣化。例如《大學英語》全新版第四冊綜合教程第三單元Job Interview第十七自然段里有這樣一個句子:
Athletes had been trying to do it for hundreds of years and finally decided it was physically impossible for humans.Our bone structure was all wrong,our lung power inadequate.該句里劃線的字匯學生大都學過,但在此處就是個“釘子”,因為它不太容易被理解,感覺字義晦澀,也不好翻譯成恰當?shù)闹形?,這就是“釘子”。
長難句。長難語句會讓學生懵懵懂懂成為最大的“攔路虎”。由于中英表達有很大的差異性,有些句子不是單靠查閱字詞就能解決的。長難句“釘子”不拔會導致學生對句子的錯誤理解或一知半解,乃至對整篇文章的顛覆。比如在《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第四冊讀寫教程第二單元Charlie Chaplin第八自然段里就有這樣一個句子:
In Oona O’Neill Chaplin,he found a partner whose stability and affection spanned the 37 years ag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which had seemed so threatening,that when the official who was marrying them in 1942 turned to the beautiful girl of 17 who’d given notice of their wedding date,he said,“And where is the young man?”
該句字匯不算難,但如果一個中國學生缺乏從句結構知識或對長難句犯怵,初看到此句會懵懂,抓不住要害。此句就是個典型的長難句式的復雜“釘子”。該句的主句結構很簡單,即In Oona O’Neill Chaplin,he found a partner.若想抓住這句話的實質,就必須先拔出主句這顆“釘子”,再層層剝皮找出各個從句和主句之間的邏輯關系,也就很容易理解這句話了。
非謂語動詞形式。據(jù)筆者觀察,“非謂語動詞”形式恐怕是中國學生最難拔的“釘子”。有的學生雖然學習英文多年,但對“非謂語動詞”形式仍是一頭霧水,而外籍人士在寫文章時非常慣用“非謂語動詞”形式,太多的中國學生見到“非謂語動詞”往往感覺似“霧中看花”,更談不上正確使用,所以“非謂語動詞”形式往往是“釘子”里最不好拔的“釘子”。 例如在《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第四冊讀寫教程第六單元Bribery and Business Ethics第三自然段里就有這樣一句話:Some time ago a British car manufacturer was accused of operating a fund to pay bribes,and of other questionable practices such as paying agents and purchasers an exaggerated commission,offering additional discounts,and making payments to numbered bank accounts in Switzerland.劃線詞語屬典型的“非謂語動詞”形式,把這幾顆“釘子”拔掉,該句話的理解自然也就到位了。
文化背景。如前述,授課過程中,教師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學生即使把文本里的字匯搞懂了,也仍對文本的內容存在似懂非懂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缺乏生活閱歷或文化背景知識造成的。這樣對文本的正確理解就會出現(xiàn)偏差,這就需要教師延伸補充缺失的東西,故這方面的“釘子”也是非拔不可。
作業(yè)與試題。其實這類“釘子”在平日的語篇文本里也能找到它們的影子,但不凸顯,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告誡學生悉心觀察并積累這類“釘子”,因為它們在作業(yè)和試題里已經(jīng)初見端倪。教師平日授課時應誘導學生多多比較考試與文本里常常出現(xiàn)的“隱形釘子”。
如何有效調動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一起“拔釘子”的積極互動性,是本文重點探討的問題。授課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應以“節(jié)目主持人”的身份亮相,讓“觀眾”多多表現(xiàn),而不是自己在臺上唱“獨角戲”,從而凸顯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基調,也即互動性。具體操作如下:
第一步,進入文本講解時,筆者讓學生朗讀課文,查出讀音里面的“釘子”。采取的方法是即興點名,一學生一段落,誰朗讀誰負責,充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朗讀過程中不打斷,之后就該段落讀錯的語音進行有意識的提問,對地名人名也不放過。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習慣,就會重視讀音,不敷衍不馬虎。對朗讀優(yōu)秀認真的學生教師當堂給予表揚并計入課堂測評成績,漸漸地其他同學也會跟風效仿。
第二步,就本段內容進行提問。提問對象也許是朗讀者本人,也許是全班任何一位同學。考問的“釘子”內容五花八門,比如,該段的主題句是什么、把最難理解的句子找出來、該段與上段和下段有什么聯(lián)系、介紹本段涉及到的名人生平、說出本段的最關鍵詞、把該段所有的“非謂語動詞”形式和從句找出來并進行分析、把自己認為寫得最漂亮的句子找出來、把該段最容易理解錯誤的句子找出來、將最不好理解的原句翻譯成漢語等等,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如果多個學生單獨回答不上來則展開小組討論或鼓勵全班展開討論,或留在課下QQ群里討論。“拔釘子”前提是讓學生以教材為文本,輔以教師的延伸與補充,課堂上充分展示每個人學生的思維能力,對答對的學生給予充分的鼓勵與表揚,增加他們的自信力;對答錯或根本回答不上來的也沒有關系,激勵他們重在參與。
最后以PPT總結和展示。為便于課后討論“釘子”和PPT的制作,教師根據(jù)文本篇數(shù)將全班分成若干小組,男女生及學習強弱者合理混搭,每講完一課,均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出代言人,根據(jù)課上教師對文本的講解和全班處理“釘子”的結果進行PPT總結和展示,該活動相當于全班對所學文本進行了一次總結和復習。代言人講解過程中若出現(xiàn)知識性錯誤,教師立即給予糾正。之后教師對該組PPT進行全方位點評,比如“釘子”處理是否正確,包括PPT技術制作的效果等等。小組修改后上傳至QQ群作為文本復習的重要參考依據(jù)。
為使“拔釘子”授課法發(fā)揮最大效益,教師和學生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多媒體優(yōu)勢。
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良好習慣,教師充分利用網(wǎng)絡展開課外教學活動,全班建立QQ群,實名制,在群里大家可以暢所欲言,討論“釘子”問題。
根據(jù)課文篇章數(shù)量分成相對等的討論小組,各組選出小組長,給拔“釘子”提供線下平臺。這樣可增強各小組的責任感,各行其責,責任到位,同時各組之間也有了競爭意識。
每課之后由小組推選出代表將課堂上學生與教師討論過的“釘子”做成PPT進行展示。結合課文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整理并做成PPT,看看哪些“釘子”拔干凈了,哪些“釘子”還沒有完全拔出來。學生代表講解過程中,對出現(xiàn)錯誤的地方教師要立即糾正。PPT做完之后,教師要進行最后的點評并給出小組綜合分值。
對于存疑的“釘子”由教師做最后的定奪。針對教師授課內容,把在小組里經(jīng)過討論后仍拔不下來的“釘子”也展示出來,課上由教師幫助學生一起拔下最后遺存的“釘子”。
如何將“拔釘子”教學法應用在課堂教學管理中也一直是筆者多年探索的問題。根據(jù)多年實踐經(jīng)驗,筆者已經(jīng)有機地將“拔釘子”式授課法與課堂教學管理結合起來,發(fā)現(xiàn)往往能達到相輔相成的教學效果與管理目標,可謂“捆綁式”管理,一箭雙雕。具體操作如下:
隨機點名與出勤相結合。課堂隨機點名以“考問”形式讓學生試圖解答教師認為是“釘子”的問題,從而檢查每個學生的出勤情況。學生課前必須做好充分預習,預測教師對“釘子”的考問,共同參與到“拔釘子”的教學活動中。如果點名沒有人應答,即作缺勤記錄。如果無故沒有請假缺席,即意味著出勤成績受到影響;
課上“拔釘子”表現(xiàn)與期末考核測評相結合。根據(jù)學生的平時課堂表現(xiàn)記錄(包括出勤記錄、課堂回答問題表現(xiàn)及小組PPT展示效果),教師對學生進行日常性測評記錄,算作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時教師根據(jù)試卷成績結合學生平日成績給出總成績,總測評記入學分作為最終考試成績。具體測評分值包括:(1)個人單項努力獲得的分數(shù),也即由“捆綁式管理”所獲得的分數(shù),包括出勤與課堂表現(xiàn)(Attendance and Class Performance,占平時成績的20%)。教師根據(jù)課上學生“拔釘子”的表現(xiàn),給出測評分值記錄。 (2)集體智慧獲得的分數(shù),包括小組PPT展示(占平時成績的10%)。全班觀看各小組制作的PPT效果,展示完畢教師即刻做現(xiàn)場點評,根據(jù)展示內容和效果給出評價記錄。
“拔釘子”式教學法已探索多年,學生反映強烈。根據(jù)每屆學生對該教學法的效果調查問卷反饋情況,歸納如下:
課上不走神。隨機點名使學生務必集中精力,學生問卷里說:“以前課上瞌睡走神玩手機的現(xiàn)象現(xiàn)在沒有了,因為你不知道什么時候老師讓你去‘拔釘子’,所以必須全神貫注?!?/p>
培養(yǎng)了自主性學習的能力。為避免提問時遭遇尷尬,學生必須事先做充分的預習才能應對課上“拔釘子”式的挑戰(zhàn),以前就是等著教師講解,事先不用太預習和查閱資料,但現(xiàn)在這種方法就不得不事先充分預測“釘子”。
極大提升了學習英語的興趣?!鞍吾斪印笔浇虒W法能夠極大地刺激和鼓勵學生去預測研究“釘子”,“釘子”拔出來了,難題解決了,成就感也就出來了。為在課堂上好好表現(xiàn)自己,多數(shù)學生都釋放出極大的興趣。對所學內容印象深刻,杜絕了“夾生飯”。通過“拔釘子”活動,學生加深了對“釘子”的印象。
提高了PPT制作技術。由于教師要求各小組最后以PPT形式進行總結和展示,各小組必須認真準備PPT,因而也就鍛煉了PPT制作技術。
培養(yǎng)了團隊精神,增加了同學之間的團結與溝通。因各小組之間有競爭,小組組員之間有互動,調動了集體“拔釘子”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之間合作共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