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子 今
(中國人民大學 國學院、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 100872)
伯樂作為早期相馬技術與《莊子》所謂“治馬”經驗的總結者與傳遞者,其實現(xiàn)了先秦至秦漢關于馬的動物學知識的文化中繼。關于伯樂身份,有晉人、秦人(或趙人、秦人)的不同說法。有學者認為,春秋末年可能有“兩伯樂”,一為“趙人”,“另一伯樂為秦人也”。而《呂氏春秋·觀表》說到“古之善相馬者”以“秦之伯樂、九方堙,尤盡其妙矣”?!痘茨献印さ缿酚胁畼吠扑]九方堙為秦穆公“求馬”的故事,說到“相馬”的技術與理念。伯樂舉薦九方堙為秦穆公求“良馬”,“三月而反報”“得馬”“沙丘”,“馬至,而果千里之馬”,或說“馬至,果天下之馬也”的故事,使人聯(lián)想到漢武帝時代向西北方向尋求“天馬”以改良馬種,提升漢王朝騎兵軍團戰(zhàn)馬作戰(zhàn)能力的努力。伯樂、九方堙為秦穆公求“天下之馬”的故事,書寫了中國古代養(yǎng)馬史重要的一頁,也可以看作漢武帝時代“天馬”追求的歷史先聲。
《莊子·馬蹄》借寓言方式以“治馬”言“治天下”,說到“伯樂善治馬”。所謂“善治馬”,應當是馴馬的專家。但在《莊子·馬蹄》有關“治”的政治哲學論辯中,“伯樂”是以負面形象出現(xiàn)的: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龁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臺路寢,無所用之。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睙?,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縶,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圓者中規(guī),方者中矩?!苯橙嗽唬骸拔疑浦文?,曲者中鉤,直者應繩。”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guī)矩鉤繩哉?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1]330-332
“善治馬”,或作“善馭馬”。陸德明《釋文》:“伯樂,姓孫,名陽,善馭馬。石氏《星經》云:伯樂,天星名,主典天馬。孫陽善馭,故以為名?!?/p>
《莊子·馬蹄》論“治天下”的合理方式,認為善于“治天下”者,“以不治治之,乃善治也”[1]334。而伯樂“治馬”的方式,是錯誤的:
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踶。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故馬之知而能至盜者,伯樂之罪也。[1]334
《莊子》以為“伯樂之罪”是以反自然的方式強力違背馬的天性,按照郭象注的解說:“御其真知,乘其自然,則萬里之路可致,而群馬之性不失?!卑凑粘尚⒌慕庹f:“夫馬之真知,適于原野,馳驟過分,即矯詐心生,詭竊之態(tài),罪歸伯樂也?!钡蔷图夹g層面上而論,是否可以理解為“伯樂”“治馬”方式確實應當徹底否定呢?郭象的以下注文或許接近《莊子》的本意:
夫善御者,將以盡其能也。盡能在于自任,而乃走作馳步,求其過能之用,故有不堪而多死焉。若乃任駑驥之力,適遲疾之分,雖則足跡接乎八荒之表,而眾馬之性全矣。而惑(世德堂本惑作或)者聞任馬之性,乃謂放而不乘;聞無為之風,遂云行不如臥;何其往而不返哉!斯失乎莊生之旨遠矣。[1]334
關于“伯樂”,有“善治馬”“善馭馬”兩種說法?!肚f子》說“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妒酚洝肪戆怂摹肚Z生列傳》:“伯樂既歿兮,驥將焉程兮?”司馬貞《索隱》:“《戰(zhàn)國策》曰:‘夫驥服鹽車上太山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下車哭之也?!盵2]2490,2493《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陽子驂乘?!彼抉R貞《索隱》:“張揖曰:‘陽子,伯樂也。孫陽字伯樂,秦繆公臣,善御者也。’”[2]3009-3010“伯樂”后來成為天上星座的名號,也是因為勝任“御官”?!稌x書》卷一一《天文志上》:“傳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御官也,一曰司馬,或曰伯樂?!盵3]290
從更多的文化跡象看,在當時以及稍后的歷史記憶中,“伯樂”是著名的相馬專家?!俄n非子·說林下》記述了“伯樂”教人“相踶馬”的故事:
伯樂教二人相踶馬,相與之簡子廄觀馬。一人舉踶馬,其一人從后而循之,三撫其尻而馬不踶,此自以為失相。其一人曰:“子非失相也。此其為馬也,踒肩而腫膝。夫踶馬也者,舉后而任前,腫膝不可任也,故后不舉。子巧于相踶馬而拙于任腫膝?!狈蚴掠兴貧w,而以有所,腫膝而不任,智者之所獨知也?;葑釉唬骸爸迷秤阼灾?,則與豚同?!惫蕜莶槐?,非所以逞能也。[4]448
又有一則伯樂教人“相千里之馬”與“相駑馬”的故事:
伯樂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馬,教其所愛者相駑馬。千里之馬時一,其利緩,駑馬日售,其利急。此《周書》所謂“下言而上用者惑也”。[4]453
陳奇猷引孫詒讓說,以為“此《周書》所謂‘下言而上用者惑也’”[4]454蓋《逸周書》佚文?!俄n非子·顯學》也說到“伯樂”相馬:
夫視鍛錫而察青黃,區(qū)冶不能以必劍;水擊鵠雁,陸斷駒馬,則臧獲不疑鈍利。發(fā)齒吻形容,伯樂不能以必馬;授車就駕而觀其末涂,則臧獲不疑駑良。觀容服,聽辭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試之官職,課其功伐,則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賞,則爵祿厚而愈勸;遷官襲級,則官職大而愈治。夫爵祿大而官職治,王之道也。[4]1093
其中“發(fā)齒吻形容,伯樂不能以必馬;授車就駕而觀其末涂,則臧獲不疑駑良”,都說考察“馬”的“駑良”。陳奇猷注:
王先謙曰:按五字不成句。形容在外,不待發(fā)也。吻下當有二字,與“視鍛錫”句相配,而今奪之。物雙松曰:觀馬必啟其口而視其齒。蒲阪圓曰:一本形上有相字。津田鳳卿曰:按形上恐脫察字,上下文可例。奇猷案:此言相馬事,伯樂為善相馬者,則一本形上補相字是?!墩f文》:“吻,口邊也?!薄妒^篇》:“晉獻公欲假道于虞以伐虢,乃使荀息以垂棘之璧與屈產之乘賂虞公而求假道焉,(虞公)遂假之道,荀息伐虢以還,反處三年,興兵伐虞,又克之,荀息牽馬操璧而報獻公,獻公說曰:璧則猶是也,雖然,馬齒亦益長矣?!睋?jù)此,知察馬之老幼,必發(fā)其口而觀其齒,故曰“發(fā)齒吻”也。形容者,形貌也?!墩f林下》:“伯樂教二人相踶馬,一人舉踶馬,其一人從后而循之,三撫其尻而馬不踶,此人以為失相。其一人曰:子非失相也。此其為馬也,踒肩而腫膝。夫踶馬也者,舉后而任前,腫膝不可任也,故后不舉,子巧于相踶馬,而拙于任腫膝?!睋?jù)此,知相馬之形貌足明馬之踶與否,則馬之駑良亦當能于此形貌觀察而得,故云“相形容”也。今脫相字,義遂不可通。[4]1093-1094
《韓詩外傳》卷七記錄孔子語,在論說“賢不肖者、材也,遇不遇者、時也,今無有時,賢安所用哉”這一主題時,說到“伯樂”和“造父”:“夫驥罷鹽車,此非無形容也,莫知之也,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造父亦無千里之手矣?!盵5]600“造父”是可以表現(xiàn)“千里之手”的高明的御者?!安畼贰笔巧朴诒孀R良馬“形容”,能夠縱其“千里之足”的相馬專家。“伯樂”和“造父”并說的情形亦見于《鹽鐵論·利議》載文學言:“夫驥之才千里,非造父不能使;禹之知萬人,非舜為相不能用?!K,舉之在伯樂,其功在造父。造父攝轡,馬無駑良,皆可取道。周公之時,士無賢不肖,皆可與言治。故御之良者善調馬,相之賢者善使士。今舉異才而使臧騶御之,是猶扼驥鹽車而責之使疾。此賢良、文學多不稱舉也。”[6]324對于“伯樂”的評價又見于《鹽鐵論·訟賢》載文學語:“騏驥之挽鹽車垂頭于太行之阪,屠者持刀而睨之。太公之窮困,負販于朝歌也,蓬頭相聚而笑之。當此之時,非無遠駿才也,非文王、伯樂莫知之賈也。子路、宰我生不逢伯樂之舉,而遇狂屠,故君子傷之,若‘由不得其死然’,‘天其祝予’矣?!盵6]284
對于《韓非子》所見“伯樂”的身份,陳奇猷有所考論?!安畼贰庇袝x人秦人兩說。陳奇猷寫道:
太田方曰:伯樂,晉大夫郵無恤,伯樂其字也,《左傳》杜注:“王良也?!卑础痘茨稀分T書以伯樂、王良為二人,且為秦穆公臣者非也。奇猷案:王良與伯樂當非一人。《漢書·古今人表》以王良與伯樂(《漢書》作柏樂,字同。)相距一格,則顯以王良、伯樂為二人。(梁玉繩《人表考》以《人表》中“王良、伯樂”四字為郵無恤下之注文,而今誤為大字,未確。)本書之王良、伯樂為二人亦極明顯。王良乃善御者,即王於期,亦稱王子期,《喻老篇》:“趙襄王學御于王子期。”《外儲說右下》:“王於期為趙簡子取道爭千里之表?!庇衷疲骸巴蹯镀跒樗尉秊榍Ю镏??!庇衷疲骸巴趿?、造父共車?!薄峨y勢篇》:“良馬固車,使臧獲御之,則為人笑,王良御之而日取千里?!?本書此例尚多,不列舉)明王良為善御者。至于伯樂則為善相馬者,此文云“伯樂教二人相踶馬”,下“伯樂教其所憎者相千里馬”,《顯學篇》云:“發(fā)齒吻形容,伯樂不能以必馬?!泵鞑畼窞樯葡囫R者,與王良非為一人甚明。據(jù)下文知伯樂為趙簡子時人,據(jù)《喻老》及《外儲說右下》王良亦趙簡子時人,《漢書·人表》亦列二人與趙簡子同時,則王良、伯樂同時同地又皆與馬有關,故有時誤為一人矣。又案春秋之末似有兩伯樂,此伯樂為趙人。《呂氏春秋·觀表篇》:“趙之王良,秦之伯樂?!薄读凶印ふf符篇》“穆公謂伯樂曰”云云。《莊子·馬蹄篇》成玄英疏云:“伯樂,秦穆公時善治馬人?!眲t另一伯樂為秦人也。(《外儲說右下》:“王於期為宋君千里之逐”,以宋言,或宋字為誤文,或王於期偶一至宋則未可知矣,諸書未有言宋王於期者,則宋無王於期似可斷言也。)[4]448-449
說“宋無王於期似可斷言也”大致是可靠的。所謂“春秋之末似有兩伯樂”,一為“趙人”,“另一伯樂為秦人也”,也有依據(jù)。
伯樂“晉人秦人”與“趙人秦人”之異說,以及一為“趙人”一為“秦人”“兩伯樂”說法的出現(xiàn),或許與秦、趙部族文化淵源本原由一,即所謂“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趙氏之系,與秦同祖”有關。[2]174-175,1779,1883
我們可以不討論大致同時的晉與秦或趙與秦“兩伯樂”事,只關注《呂氏春秋·觀表》“趙之王良,秦之伯樂”所謂“秦之伯樂”對于說明秦交通史的意義。陳奇猷以為“觀表”即“形法家之言”:
此篇言觀事物之征表而知吉兇善惡,蓋即《漢書·藝文志》所敘數(shù)術六種中形法家之言也。《藝文志》云:“形法者,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shù),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兇,猶律有長短,而各征其聲,非有鬼神,數(shù)自然也。然形與器相首尾,亦有有形而無其氣,有其氣而無其形,此精微之獨異也?!辈⒅洝断嗳恕范木?,《相六畜》三十八卷。本篇所言寒風是等十人相馬,“見馬之一征而知節(jié)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堅脆,能之長短”,正是相畜之法。[7]1414
《呂氏春秋·觀表》說到“古之善相馬者”即對于馬之“骨法之度數(shù)”有精到研究的專家:
古之善相馬者:寒風是相口齒,麻朝相頰,子女厲相目,衛(wèi)忌相髭,許鄙相,投伐褐相胸脅,管青相膹肳,陳悲相股腳,秦牙相前,贊君相后。凡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良工也。若趙之王良,秦之伯樂、九方堙,尤盡其妙矣。其所以相者不同,見馬之一征也,而知節(jié)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堅脆,能之長短。非獨相馬然也,人亦有征,事與國皆有征。圣人上知千歲,下知千歲,非意之也,蓋有自云也。綠圖幡薄,從此生矣。
其中“若趙之王良,秦之伯樂、九方堙,尤盡其妙矣”17字,畢沅作了這樣的解釋:“以上十七字,舊本無,據(jù)《七命》注補。孫云:‘又見《七發(fā)》及《薦禰衡表》《與吳季重書》注,無九方堙?!盵8]579-580
而陳奇猷雖然如前引,在《韓非子校注》中引錄了“《呂氏春秋·觀表篇》:‘趙之王良,秦之伯樂’”,但其在《呂氏春秋校釋》中卻明確表示不認可畢沅據(jù)“《七命》注”“《七發(fā)》及《薦禰衡表》《與吳季重書》注”補入的“若趙之王良,秦之伯樂……尤盡其妙矣”等字。陳奇猷在“凡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良工也”句后這樣寫道:
畢沅于此下增“若趙之王良,秦之伯樂、九方堙,尤盡其妙矣”十七字,曰:以上十七字舊本無,據(jù)《七命》注補。孫云:“又見《七發(fā)》及《薦禰衡表》《與吳季重書》注,無九方堙。”馬敘倫曰:以上下文觀之,當無此十七字,蓋高注也。蔣維喬等曰:畢校疑非是。馬敘倫說是已。下句云“其所以相者不同,見馬之一征也”,即承前十人各能相馬之一端而已。加此十七字則前后文義不貫矣。奇猷案:畢增非是。王良乃善御者,與此言相馬者無關。此其一也?!痘茨稀さ缿吩疲骸安畼吩唬毫捡R者,可以形容筋骨相也。”明伯樂系相全馬者,與此言相馬之一征不同。此其二也。九方堙,《列子·說符》《淮南·道應》謂其相馬,“所觀者天機也”,是其相馬非相馬之一征,與此亦不可相提并論?!肚f子·徐無鬼》“堙”作“歅”,字通。謂九方堙為善相人者,與此文之義尤不相蒙。此其三也。不但《呂氏》不當有此文,高誘亦不當有此注。馬、蔣說亦非。[7]1414,1423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出版。其校釋《呂氏春秋校釋》,學林出版社1984年4月出版,前后時隔近10年。對于“若趙之王良,秦之伯樂……尤盡其妙矣”等字,陳奇猷所持“不但《呂氏》不當有此文,高誘亦不當有此注”的堅定的否決的判斷,應是《韓非子校注》面世之后的新見解。其所指出的三條意見,現(xiàn)在看來似仍然不能有力支持決斷的否定意見。我們在這里不就畢沅“增‘若趙之王良,秦之伯樂、九方堙,尤盡其妙矣’十七字”的是非進行具體的討論。其實,只是注意《七命》注和《七發(fā)》及《薦禰衡表》《與吳季重書》注中出現(xiàn)的“若趙之王良,秦之伯樂……尤盡其妙矣”等字樣,已經可以充實我們關于“伯樂”對于秦交通史進步之意義的認識了。
《淮南子·道應》有伯樂推薦九方堙為秦穆公“求馬”的故事,說到“相馬”的技術與理念: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對曰:“良馬者,可以形容筋骨相也。相天下之馬者,若滅若失,若亡其一。若此馬者,絕塵弭轍。臣之子,皆下材也,可告以良馬,而不可告以天下之馬。臣有所與供儋纏采薪者九方堙,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蹦鹿娭怪篑R。三月而反報曰:“已得馬矣。在于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牡而黃。”使人往取之,牝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問之曰:“敗矣!子之所使求者,毛物、牝牡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伯樂喟然大息曰:“一至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shù)者也。若堙之所觀者,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而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彼之所相者,乃有貴乎馬者?!瘪R至,而果千里之馬。故老子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盵9]859-862
看來,伯樂與九方堙為秦穆公“求馬”的故事,似乎是說明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道理的一則文化寓言。
《列子·說符》記錄了大致相同的故事,具體情節(jié)稍有差異。其中“九方堙”作“九方皋”: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轍。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請見之?!蹦鹿娭剐星篑R。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蹦鹿唬骸昂务R也?”對曰:“牝而黃?!笔谷送≈?,牡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shù)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瘪R至,果天下之馬也。[10]255-258
關于“伯樂”身份,晉張湛注:“伯樂,善相馬者?!标P于“天下之馬”,張湛解釋說:“天下之絕倫者,不于形骨毛色中求,故髣髴恍惚,若存若亡,難得知也?!盵10]255-258
《韓非子》所謂“臣有所與供儋纏采薪者九方堙,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列子》所謂“臣有所與共擔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都說伯樂與九方堙(九方皋)的相馬經驗來自底層勞動生活。
馬非百《秦集史》中《人物傳》十二之三傳主名稱“伯樂”與“九方皋”并列,引錄文獻用《列子·說符》而不用《淮南子·道應》[11]334,似不妥?!督故弦琢帧肪硪弧堵摹べ恪泛途矶秳儭煛范加羞@樣的文字:“蹇驢不才,駿驥失時。筋力勞盡,罷于沙丘?!笨磥恚瑵h代民間對“沙丘”“駿驥”的故事,是熟悉的。宋代學者黃庭堅《跋洪駒父諸家書》:“顏魯公書雖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軍父子筆法。書家多不到此處,故尊尚徐浩沈傳師爾。九方皋得千里馬于沙丘,眾相工猶笑之。今之論書者,多牡而驪者也?!盵12]《題跋》此說“眾相工猶笑之”情節(jié)未見《淮南子》及《列子》,或許宋人所見,還有其他文獻記錄。
伯樂舉薦九方堙為秦穆公求“良馬”,“三月而反報”“得馬”“沙丘”,“馬至,而果千里之馬”,或說“馬至,果天下之馬也”的故事,使人聯(lián)想到漢武帝時代向西北方向尋求優(yōu)良馬種以充實天子之廄,提升漢王朝騎兵軍團戰(zhàn)馬素質的努力。
“沙丘”作為地名,有商紂王“益廣沙丘苑臺”,“大冣樂戲于沙丘”[2]105,趙主父“游沙丘”,“餓死沙丘宮”[2]1815,1817,秦始皇“崩于沙丘平臺”[2]264等故事?!吧城稹笨臻g方位指向明確。[2]3263但是其他地方也有名“沙丘”者。如《續(xù)漢書·郡國志一》:“(河東)有沙丘亭。”[13]3395《隋書》卷三○《地理志中》:“(譙郡)置沙丘縣?!盵14]847《清史稿》卷六一《地理志八》說到山東萊州府的“沙丘城”[15]2062。但是我們還看到古代文獻中“沙丘”作為地理語匯只是強調地貌特征的情形,方位指代多偏向西北戈壁沙漠地方。唐駱賓王《上兗州崔長史啟》:“側聞豐城戢耀,駭電之輝俄剖;沙邱踠跡,躡云之轡載馳。然則激溜侵星,佩潛蛟于壯武;騰鑣歷塊,騁蹀駿于咸陽?!盵16]242注引九方皋“求馬”故事。所言“沙邱踠跡”,似說地面足跡,則“沙邱”或即具體的地貌形式。宋人馮山喜歡詠嘆“沙丘”“相馬”故事,遺存詩作所見者三。如《謝夔守賈昌言禮賓》詩:“伯樂善相馬,相內不相外。造父善御馬,御成不御敗。沙丘有病馬,志遠力未憊。盤身怯泥土,俛首困草稗。強起時奮迅,悲鳴輒喑噫。駑駘倦相逐,童仆幾見賣。斯人一回顧,世俗始驚怪。冀北有駿馬,散蹄雨雹快。去勢馳滅沒,朝荊暮燕代。衘轡茍庸拙,道途足險隘。斯人一駷手,千里瞬息屆。二者豈不偉,繄人而否泰。相也命所系,御也才所賴。名馬世常有,伏櫪固有待。伯造不世出,古今重遭會。相得互相起,兩致一無礙。所以馬與人,功名各自大?!逼渲小吧城鹩胁●R”與“冀北有駿馬”并說,“沙丘”應不是指殷紂王、趙主父、秦始皇故事發(fā)生地方。又《再和李曼修孺職方謝梓守張靖子立龍圖游春》:“中道多邅回,病驥盤沙丘?!薄端丸鲬椖芦憱|美度支移京西漕》:“每憐沙丘病,不作饑鷹呼?!盵17]卷一《五言古詩》,卷二《五言古詩》,卷三《五言古詩》所謂“盤沙丘”及“饑鷹呼”的說法,體會其地理環(huán)境,似在西北荒漠。特別是宋代詩人吳泳《安西馬》詩:“月脅霜飛鏡夾瞳,龍媒掃盡朔庭空。沙丘尚有真驪牡,端自方皋一顧中?!盵18]卷四《七言絕句》用典“方皋一顧”,“沙丘”“驪牡”,又言“朔庭龍媒掃盡朔庭空”,而詩作題名“安西馬”,“沙丘”的方位指向是明確的。又元代學者楊維楨作《些馬》,說“舊乘馬老而不任,遣奴錢塘市壯馬”事,言“奴得賈胡馬,濟江,中流陰霧四合,風浪猝作,舟如揚箕。奴與馬幾溺,幸而濟。奴歸,語主曰:‘主福得良駿,良駿幾累仆。意者西域異種,神物所忌,恐非主廄中物也。’”果然,“主人賞其神駿,抖其風塵,命奴洗馬西江之濆。馬臨流振而嘶,嘶而踴,已而泳于中流,莫知所逝?!薄爸魅吮蛔约耗宿o而些之曰:吁嗟,駿乎汝其麋沒九淵填于海鰍之空乎,抑越景超光以返于房星之宮乎?!洲o曰:靈奇?zhèn)m儻生渥流,肉鬉星尾文龍虬。協(xié)圖特出兮應世求,嗟我何幸兮逢沙丘……”[19] 卷四其中“沙丘”對應敦煌的“渥流”,又“得胡賈馬”,“西域異種”之說,可知對“沙丘”的地理認識,正在西北。
《史記》卷二四《樂書》:“嘗得神馬渥洼水中,復次以為《太一之歌》。歌曲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蠓ゴ笸鸬们Ю锺R,馬名蒲梢,次作以為歌。歌詩曰:‘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彼^“嘗得神馬渥洼水中”,裴骃《集解》:“李斐曰:‘南陽新野有暴利長,當武帝時遭刑,屯田燉煌界。人數(shù)于此水旁見群野馬中有奇異者,與凡馬異,來飲此水旁。利長先為土人持勒靽于水旁,后馬玩習久之,代土人持勒靽,收得其馬,獻之。欲神異此馬,云從水中出。’”關于“后伐大宛得千里馬,馬名蒲梢”,裴骃《集解》:“應劭曰:‘大宛舊有天馬種,蹋石汗血,汗從前肩膊出如血,號一日千里。’”[2]1178-1179又《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大宛)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薄俺?,天子發(fā)書《易》,云‘神馬當從西北來’。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云?!薄凹疤祚R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苜蓿極望。”《索隱述贊》:“大宛之跡,元因博望。始究河源,旋窺海上。條枝西入,天馬內向。蔥嶺無塵,鹽池息浪。曠哉絕域,往往亭障?!盵2]3160,3170-3174,3180
“九方堙”“九方皋”名號之“九方”,有學者指出或與“鬼方”有關。解說《列子·說符》“九方皋”,胡懷琛寫道:“九方,姓;皋,名?!肚f子》有九方堙?!锻ㄖ尽分^九方皋、九方堙是一個人。余竊謂九與鬼聲近通用?!妒酚洝ひ蟊炯o》‘以西伯、九侯、鄂侯三公’,徐廣注:‘一作鬼侯’,是其證。然則九方即殷時鬼方,以地為姓也?!盵10]256也指出“天下之馬”的尋求,在北方或西北方向。伯樂、九方堙為秦穆公求“天下之馬”事,或許可以看作漢武帝時代“天馬”追求的歷史先聲。
伯樂、九方堙故事中,“天下之馬”是遠遠超越“良馬”的。按照晉代學者張湛的解說,“天下之馬”即“天下之絕倫者”。張騫說:“(大宛)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迸狍S《集解》:“《漢書音義》曰:‘大宛國有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馬置其下,與交,生駒汗血,因號曰天馬子?!盵2]3160此言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者為“天馬”?!稘h書》卷二二《禮樂志》載《天馬》歌詩“天馬徠,龍之媒”句,顏師古注:“應劭曰:‘言天馬者乃神龍之類,今天馬已來,此龍必至之效也?!盵20]1061則取“天馬”“神龍”說,言“天馬”來自于“天”。而參考伯樂、九方堙故事,以“天下之馬”即馬的“天下之絕倫者”理解“天馬”語義,或者也是一種解說。
[參 考 文 獻]
[1] 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 (西漢)司馬遷.史記[O]. 北京:中華書局,1959.
[3] 晉書[O]. 北京:中華書局,1974.
[4]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校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5] 屈守元箋疏.韓詩外傳箋疏[M].成都:巴蜀書社,1996.
[6] 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92.
[7]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M]. 北京:學林出版社,1984.
[8] 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M]. 北京:中華書局,2009.
[9] 何寧撰.淮南子集釋[M]. 北京:中華書局,1998.
[10] 楊伯峻撰.列子集釋[M]. 北京:中華書局,1979.
[11] 馬非百.秦集史[M]. 北京:中華書局,1982.
[12] (宋)黃庭堅.山谷集[G].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 (宋)范曄.后漢書[O]. 北京:中華書局,1965.
[14] 隋書[O]. 北京:中華書局,1973.
[15] 清史稿[O]. 北京:中華書局,1977.
[16] (唐)駱賓王著,(清)陳煕晉箋注.駱臨海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7] (宋)馮山.安岳集[G].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8] (宋)吳泳.鶴林集[G].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 (元)楊維楨.麗則遺音[G].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0] (東漢) 班固.漢書[O]. 北京:中華書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