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亮
(重慶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重慶 401331)
漢語“前”“后”所反映的時間意義及其體現(xiàn)的時間認知方式引起國內(nèi)外學(xué)者的高度關(guān)注,學(xué)界做了深入的探討。
游順釗指出,古漢語中“前面”與過去相聯(lián)系,“后面”與將來聯(lián)系在一起。二戰(zhàn)后出生的人,由于漢語文化受外來的影響,認為將來是在前面,時間是由后面向前面流動的[1]P95-96。
徐丹認為Clark的相關(guān)理論還不能解釋漢語里所有與“前”“后”相關(guān)的時間詞,特別是解釋不了為什么大部分的“后”都可以用在未然語境,而“后來”則不能。他認為古人用“來”時,既暗含“前”又暗含“后”,所以會出現(xiàn)諸如“自今以來”和“自今以往”同表“以后”的情況。相對于說話者,漢語里的時間移動既可以由前向后(如“前年”),也可以由后向前(如“后來”)[2]P554-556。
張建理則認為漢語的時間認知中存在“時間右視認知”和“時間左視認知”。在右視中,“前”“后”分別為將來和過去;在左視中,“前”“后”分別為過去和將來。右視派生出左視[3]。
史佩信認為漢語“前后式”有兩種隱喻方式:第一種是漢語常見的,把時間發(fā)展看作有自己方向的矢量軸線,“前”是較早的,指過去;“后”是比較晚的,指未來;第二種是把時間想象成一段路程,人行進在時間的長途之中。時間本身沒有前后之分?!扒啊敝溉诵羞M的方向,“前方”就是未來的方向[4]。
韓玉強、劉賓認為漢語“前”“后”認知表征時間較早采納了客體參照下認知策略“時間在動”隱喻,“前”表示較早的和過去的時間,“后”表示較晚的和將來的時間。而“前”“后”在主體參照策略下“自我在動”隱喻中對時間的認知和表征只是在近代漢語以后的事,使用范圍小、限制多。前者形成于較早的歷史時期,其隱喻認知意義對后者在漢語言中的實現(xiàn)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5]。
陳振宇把時間認知與句法、語義條件結(jié)合起來研究,認為當(dāng)移動或朝向的參與者是基礎(chǔ)句( 主語—動詞—賓語)或話題句中的施事或主事時,“前”指示未來,“后”指示過去;當(dāng)移動或朝向的參與者是基礎(chǔ)句或話題句中的受事或系事時,“前”指示過去,“后”指示未來[6]。
蔡淑美認為漢語傾向于采取“時間在動”的視角,即“前”表過去,“后”表未來。但在這一總的原則之下,還有細微的區(qū)別,對某一特定語句而言,認知視角的選擇受到該語句內(nèi)部句法、語義關(guān)系的影響和制約[7]。
他們的觀察角度不同,觀點有差異也有共同之處。例如他們都認為時間詞往往是空間詞的隱喻,漢語的時間認知中都存在“自我移動”(moving ego)和“時間移動”(moving time)兩種方式;漢語中“前”“后”既可以用于過去時間,又可以用于將來時間等。游順釗、韓玉強等認為漢語“前”“后”體現(xiàn)的時間認知方式古今發(fā)生了變化;徐丹認為古人用“來”時既暗含“前”又暗含“后”,時間移動既可以由前向后,也可以由后向前。陳振宇、蔡淑美把“前”“后”的時間義與句法語義限制聯(lián)系起來。然而,我們認為以下幾個問題值得進一步討論:
以上學(xué)者們沒有從歷時的角度來考察相關(guān)語言現(xiàn)象。如果我們聯(lián)系漢語史來討論這些問題,相信能給以更全面的認識。
人們都承認“前”常見的用法是表“(較)早”“(較)先”(常表過去),“后”表“(較)晚”“(較)遲”(常表將來)。如:從前、以前、先前、前年、前例、前愆、前人、前日、前天、后年、后天、今后、爾后、日后、往后、以后、后福、后會有期、后世、懲前毖后、瞻前顧后等等。
但是人們也用以下的例子來說明“前”“后”表時的矛盾性:“前程、前途、前景、前面、前瞻”等“前”表示將來,“后來”卻表示過去;“目前”“當(dāng)前”等表示現(xiàn)在。
下面我們對所謂“前”表將來、“后”表過去的相關(guān)用例從歷時的角度進行考察。
我們可以把人們所說的“前”指向?qū)淼挠美譃閮深悾骸扒巴?、前程、前景”等為“?道路義成分”,“前面”之類為 “前+方所義成分”。下面是對這兩類詞語的歷時考察。
1.前+道路義成分(前途、前程、前路)
【前途】(前塗)
漢語史上“前途”組合有兩種意義:“前”為空間義,面前的路途;“前”是時間義,以前(已經(jīng)行經(jīng))的路途。如:
①先驅(qū)前塗,俞騎騁路。(左思《吳都賦》)
②行人見者,莫不嗟嘆,不覺白日西移,遂忘前途尚遠,盤桓瞻矚,久而不能去。(《齊民要術(shù)·園籬》)
③辰時,前途見塔。(《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一)
以上“前”是具體的空間概念,指面前的。尚未行經(jīng)的前方路途,如果加以引申抽象,就會隱喻為“尚未經(jīng)歷的遭遇、境況”“將會體驗到的情景”。如:
④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世說新語·自新》)
⑤茫茫前途,未敢自料,豈遽以一第為得喪哉。(呂溫《上族叔齊河南書》)
⑥三十登高科,前塗浩難測。(姚合《答韓湘》)
⑦帝亦微笑謂阿計替曰:“使我有前途,汝等則吾更生之主也,敢不厚報!”(《宣和遺事》后集)
以上“前途”表示面前尚未行經(jīng)的虛擬的前方路途,“前”表示虛擬的空間。
“前途”也可指已經(jīng)行經(jīng)的道路,表示在過去的路途中,“前”是時間概念以前、過去。如:
⑧一人衣青褐衣投宿,曰:“吾前途值盜,囊資皆罄盡?!?無名氏《鬼董·沈翁》)
⑨店家道:“若是小店內(nèi)失竊了,應(yīng)該小店查還。今卻是車戶走了,車戶是客人前途雇的。小店有何干涉?”(《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
【前路】
“前路”有兩個意義。一是指面前的道路、在前方的路上。
⑩裕以官軍在河南,恐斷其前路,乃命引軍北寇,及班師,乃止。(《魏書·叔孫建傳》)
以上“前路”的“前”是具體的空間概念,表示面前的、眼前的?!扒啊币部梢允翘摂M的空間:
以上“前路”的“前”是虛擬的空間概念,還是表示面前的。前方的道路尚未經(jīng)行,“路”發(fā)生隱喻,轉(zhuǎn)指尚未經(jīng)歷的景況。
二是指以前走過的路,“前”表示以前的,過去的,屬于時間概念。如:
“路”發(fā)生隱喻,“前路”比喻以往經(jīng)歷的歲月。如:
“前路”也表示序次在前。這也與時間觀念有關(guān)。
【前程】
“前程”本指面前的路程,“程”指以驛站郵亭或其他停頓止宿地點為起訖的行程段落?!稏|觀漢記·東平憲王蒼傳》:“蒼到國后,病水氣喘逆,上遣太醫(yī)丞相視之,小黃門侍疾,置驛馬傳起居,以千里為程?!?“前”是空間概念。如:
空間概念“面前的路程”隱喻化為前方尚未獲得的成就。這里的“前”屬于虛擬的空間概念。如:
以上“前”是空間概念?!扒巴尽薄扒俺獭薄扒奥贰钡然虮硎菊鎸嵉目臻g概念,指人面前的路途,或表示虛擬的空間概念。前方的路途尚未行經(jīng),如果加以引申抽象,就會隱喻為“尚未經(jīng)歷的遭遇、境況”“將要出現(xiàn)或?qū)w驗到的情景”。近現(xiàn)代出現(xiàn)的“前景”類此,既可以指前面(實指)的景物,也可以指前面將要出現(xiàn)(虛擬空間)的景象和情形。
蔣紹愚先生的觀點和我們有相似之處,他曾指出:“‘前年’‘后年’說的是時間本身,也就是我們用作比喻的時間列車,它和‘我’做相對運動?!熬啊巴尽f的不是時間運動,而是時間運動中‘我’看到的景象,時間列車向前駛?cè)?,前面的路就是‘前程’,前面的景色就是‘前景’,這當(dāng)然都是將來的事情?!盵8]P459
如果“前”是時間概念,那么“前途”“前程”“前路”指的是以前的路上。但是不管“前”是空間概念還是時間概念,“前程、前途、前路、前景”本身都不表示時間概念,不是時間表達式。例如它們不能回答“什么時候”“多長時間”的提問,不能表示時間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代漢語中“前途”“前路”等只保留了“前”的空間義用法,表示“以前的路途上”這樣的時間義用法消失了。我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路、途、程”等強烈的路徑、空間義限制了“前”的語義取向,使得“前途”“前路”中“前”的空間義在語言使用中鞏固下來。
2.前/后+方所成分
跟前面的“前途”之類相似,這類組合中的“前”“后”也同時具有空間和時間概念兩種意義。
【前面】
“面”,《說文》:“顏前也”,本指臉?!懊妗焙茉缇桶l(fā)展出向、對著義。如《尚書·召誥》:“面稽天若,今時既墜厥命。”《廣雅·釋詁四》:“面,向也?!?/p>
“前”表示空間概念時,“前面”表示接近正面的空間、空間或位置靠前的部分。尚不清楚“前面”的具體演變途徑,作為方所詞語的“前面”應(yīng)是在“面”詞綴化之后。唐宋時已有不少用例,此后一直沿用。如:
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前面”用于時間概念的用例是在宋代。有意思的是,“前面”似乎有表示將來和表示以前兩種看來矛盾的用法。如:
體會文意,句中“前面”似乎指的是五十以后尚未經(jīng)歷的時間。實際上,這里的“前面”是虛擬的空間概念,指(尚未經(jīng)歷的)面前道路。
“前”表示時間概念時,“前面”表示過去、以前,“面”已詞綴化。如: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前面”的空間和時間用法都保留下來,要從具體語境上去區(qū)分。如:
梁銀峰、陳昌來認為時間詞“后來”由動詞性偏正式短語詞匯化而來[9-10]?!昂髞怼痹高t到,后到。一般認為時間詞“后來”指在過去某一時間之后的時間。有學(xué)者指出“后來”表達的是相對后時概念。我們贊成這一看法?!昂髞怼敝员徽J為表達的是過去時間,是因為它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追溯性的話語環(huán)境中。如果用以參照的相對時間是現(xiàn)在,那么“后來”也可以用于將來。如:
與“后來”類似的是“后邊”?!昂蟆北硎究臻g概念時,“后邊”指現(xiàn)實空間,猶如后面。如:
“后”表示時間概念時,“后邊”指以某事為參照之后的時間,“邊”詞綴化:
可見“后來”“后邊”并非不能用于未然的語境中,不能看作“后”表示將來時間的反例。
一些“前”還用于表示說話時的時間(即現(xiàn)在時間),如:當(dāng)前、目前、眼前、面前。
這類表達式原來是空間概念,表示距觀察者距離很近,由空間距離近隱喻為時間很近,當(dāng)距離無限近時,就是現(xiàn)在,它們已經(jīng)固化為時間詞語。但是就表達式內(nèi)部看,“前”仍是空間概念?!爱?dāng)前、目前、眼前”中的“前”本身完全沒有現(xiàn)在或?qū)碇畷r間概念。下面我們?nèi)匀粡臍v史的角度加以考察。
【眼前】
“眼前”原本指眼睛前、跟前。 如:
由空間距離很近隱喻為無限接近當(dāng)下的時間,即現(xiàn)時、目下。如:
類似的用法在方言多見。如“眼門前”在上??芍秆矍?、面前(方位),也指目前、現(xiàn)在。此外,方言中“眼目前”(東北官話)、“眼面前”(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西南官話、吳語、贛語)、“眼跟前”(晉語、西南官話的部分地方)也表示現(xiàn)在、目前[11]P5451。
【面前】
“面前”本指面對著的地方、臉的前部。如:
臉的前部距離人很近,由此隱喻為時間概念當(dāng)下、目前。如:
上述例子反映了“當(dāng)前”“眼前”“目前”中的“前”并非表示時間概念?!爱?dāng)前”“眼前”“目前”本是表示空間方位或空間距離,整體隱喻為時間觀念。
總之,我們不贊成“前”既表示過去概念又表示將來概念的說法。對比語言生活中所有“前”構(gòu)成的詞語,“前”或者表空間概念(含虛擬空間),指人或事物面向的前面,或者表示時間概念“以前”“順序在先”,“前”在時間概念里從不表示未來。“后”與此相對。
韓玉強(2007)對“前”“后”由空間到時間的隱喻實現(xiàn)過程做了較為細致的分析。他認為時空中的“前”“后”認知首先是人對自身(身體特征和自我運動)的感知,形成空間“前”“后”的認知和表征,并將其投射到其他空間物體,進而形成空間“前”“后”的兩種認知選擇策略(主體參照和客體參照)。在空—時隱喻過程中這種認知策略得到完全貫徹,也形成了時間“前”“后”認知的兩種參照策略,因而導(dǎo)致時間表達中的“前后矛盾”[5]。我們對此有不同的認識。
在空間域,“前”指人或事物面向的,“后”指人或事物背向的。廖秋忠曾指出,“前”所指的方向主要由三個標(biāo)準來定:參考點面對的方向、參考點頭對著的方向、參考點運動時對著的方向。在參考點沒有明顯的上述標(biāo)準時,以以下兩個標(biāo)準來定:觀察者面對參考點的方位、正常情況下接近參考點的這一面[12]。 吳福祥先生曾指出:“作為表達空間關(guān)系的方位名詞‘后’主要用來指示凸體(figure) 相對于襯體(ground) 的空間位置(位置在后)?!盵13]一般說來,在“前”“后”構(gòu)成的方位場景中,參考點是基底,而“前”或“后”是側(cè)面?;缀蛡?cè)面都處于靜止?fàn)顟B(tài),形成靜態(tài)關(guān)系場景。一般說來,“前/后X”的參照點就是觀察者所在位置,“X前/后”的參照點就是X。
“前”“后”的時間義是由空間義發(fā)展來的,空間域靜態(tài)場景中的“前”“后”映射到時間域,其空間域的結(jié)構(gòu)特性保留下來。例如觀察者與被觀察之時(事)之間也呈相對靜止?fàn)顟B(tài),觀察者的觀察方向與所關(guān)注的時間也有同樣的面向??臻g概念“前”“后”隱喻為時間概念的心理基礎(chǔ)為:前面的時間與觀察者同向,對被觀察的時間而言,它們已經(jīng)到達觀察者尚未到達的位置;對于觀察者自己來說,與前面的物象之間尚有一段尚未經(jīng)歷的路程。當(dāng)觀察者關(guān)注焦點為已經(jīng)到達前方的時間,已經(jīng)到達前方的“前”隱喻為時間“以前”;當(dāng)關(guān)注的焦點是從觀察者到所觀察時間之間的距離(路途)時,“前”沒有發(fā)生空—時隱喻,仍然是空間概念“面前”。(我們的認識與史佩信先生有某些相通之處。但史先生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時間隱喻方式,而我們認為后者并未發(fā)生時間的隱喻化。)具體說來,如果觀察者位于現(xiàn)在,則其前為過去,其后為將來;如果觀察者要對同方向的兩個時間或發(fā)生過的兩個事件進行比較,則離其較遠者為前,離其較近者為后,形成一個序列;對某一個時間段進行觀察,則離說話時間(或觀察時間)較遠的時間、先發(fā)生的事件為“前”,較近的為“后”。張建理指出這一“空—時”語義轉(zhuǎn)換關(guān)系為:“前”為“(較)早”“(較)先”,“后”為“(較)晚”“(較)遲”[3]。 按,吳福祥先生指出:“在先秦文獻里‘后’表示空間位置的用法相當(dāng)少見,大量的用例是表達時間概念, 特別是‘(之)后’用在指稱某一時段( time interval ) 的時間詞語之后, 表示某一情狀實現(xiàn)或完成的時間在該時段之后。”[13]為什么在先秦文獻里“后”表示空間位置的用法少見,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除上文所舉的例子外,這種“前”“后”兼表空間、時間觀念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前頭”在東漢就有表示前部位置的用法,“前”是空間概念。如:
唐代“前頭”的“頭”詞綴化。如:
“前頭”可以是虛擬的空間概念,因為面前是尚未經(jīng)歷的,因而這種虛擬化的空間概念跟時間發(fā)生了直接關(guān)聯(lián)。如:
“前”表示時間概念時,“前頭”表示過去,“頭”已經(jīng)詞綴化。首見于唐代,后代沿用。如:
張建理先生認為,時間右視是生成力很強的概念隱喻,在句子、篇章層面很有活力;由于該認知與運動有關(guān),因此,主要的語言實現(xiàn)為動詞,前、后概念往往隱含。而時間左視認知與序列相關(guān),前、后既為概念隱喻,又為隱喻表達式[3]。例如下面的例子:
這個例子體現(xiàn)一種“人動時靜”的認知模式?!扒懊妗笔俏覀冞\動的方向,是尚未到達的方位,因而整個句子造成了未來時間在前的印象。而“未來在前面”中,“前面”本身表示空間意義,是沒有時間意義的。
如前所述,游順釗先生認為二戰(zhàn)后中國人因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在時間認知上與過去有所不同。韓玉強、劉賓認為漢語“前”“后”在主體參照策略下“自我在動”隱喻中對時間的認知和表征只是在近代漢語以后的事,使用范圍小、限制多。我們認為這不太符合歷史語言事實。
很明顯,當(dāng)唐宋人說“三十登高科,前塗浩難測”(姚合《答韓湘》)、“使我有前途,汝等則吾更生之主也,敢不厚報”(《宣和遺事》后集),與“美好的前途在等著我們”二者在認知上并無不同,前方是我們行進的方向,尚未行經(jīng),都是前方將要經(jīng)歷的境遇,這相當(dāng)于張建理先生所說的“時間右視”,古今都存在。筆者在比較中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方言“來/去/往”類時間語詞的使用情況后,認為古今漢語都采用“時間在動”和“觀察者在動”兩種認知方式,而以“時間在動”為主[14]P118-128。我們認為,這個結(jié)論同樣適用于“前”“后”所反映出來的認知方式。
人們之所以認為近現(xiàn)代以來才出現(xiàn)“自我在動”(或曰“觀察者在動”)的時間認知模式,一是因為“自我在動”本來就是一個處于次要位置的認知方式,不易為人所覺察;二是由于語言的發(fā)展,在表述上有所不同。應(yīng)該說,“美好的未來在前面等著我們”之類的表述通過“未來”“前面”“等”等成分,在句子的層面更加直白顯露地把“人動時靜”的特征表達出來了,而古漢語則主要體現(xiàn)在詞匯層面。從這點來說,在漢語史上,“人動時靜”的認知方式及其表達式有一個由潛隱到顯露的發(fā)展過程。(“來”“去”等有類似現(xiàn)象。“來去式”“前后式”時間表達式主要體現(xiàn)“人靜時動”認知方式。對“人動時靜”由潛隱到顯露的具體發(fā)展過程我們擬專文討論。)
這里附帶講講中古時期“自今以來”與“自今以去/往”矛盾表達的情況。
漢語史上有“自今以來”與“自今以去/往”同表將來的用例。史佩信等認為 “自今以來”與“自X以往”采用迥然相反的認知方式(“時間在動”—“自我移動”)。徐丹先生認為古人用“來”時既暗含“前”又暗含“后”。我們不贊成他們的觀點?!白越褚詠怼迸c“自X以往”結(jié)構(gòu)相同,沒理由采用相反的認知方式,而“來”自古以來都是向著說話人的位置移動,也就不存在暗含“前”又暗含“后”的問題。
筆者曾討論過古漢語中“自今以來”“自今以去”同表將來時間的問題。其主要觀點如下:(1)“自今以來”是受中古時期廣泛使用的“自X以來”格式影響而類推出來的、在當(dāng)時約定俗成的習(xí)語。(2)“自今以來”與其他“自X以來”一樣,采用的仍是“觀察者移動”認知方式。觀察者想象著從“今”出發(fā),向相對后時移動,此圖式中凸顯的是起點時間“今”,而其相對后時當(dāng)然只能是將來了。所以雖然這個表達式用的是“來”,但表達的卻是將來時間。這一表達式中的移動的起點是“今”,這與“來”的語義有抵悟之處。(3)因為“自今以來”屬于不合邏輯的表達式,終因與人們的認知經(jīng)驗相矛盾而消亡。它的消亡也與語言的經(jīng)濟性原則有關(guān)。中古時期表示今后的同義格式過于復(fù)雜累贅,有“自/于/從今以后、從今去、從/自今以去、自/從今以往、自/從今以來”等形式,“自今以來”消失是意料之中的事[14]P118-128。
許多時候,人們混淆了“前”“后”的空間概念和時間概念。語言生活中“前”“后”同時存在空間義和時間義,其具體意義與話語者的認知焦點有關(guān),也與它們出現(xiàn)的句法環(huán)境、與之組合的成分的語義特征有關(guān)。一般情況下,無論是空間義還是時間義,其語義指向是明確的。就其時間指向而言,“前”表示“以前”“順序在先”,“前”在時間概念里不表示未來。“后”與此相對應(yīng)。
(一)當(dāng)觀察者關(guān)注的焦點是前方(后方)的人、物、事本身時,“前”—“后”隱喻為時間概念“以前”—“將來”(含相對后時)。當(dāng)觀察者關(guān)注的焦點是與前方(后方)事物之間的距離時,“前”—“后”是空間概念“面前”—“身后”?!扒俺獭钡缺硎镜氖翘摂M的空間概念,雖然與時間有關(guān)聯(lián),但本身不是時間概念。
(二)陳振宇、蔡淑美詳細討論過句法語義對“前”“后”時間指向的影響。我們認為除下面所談及的句法語義條件外,所謂“前”“后”時間的矛盾表達,其實只是時間概念和虛擬空間概念的不同。在以下的句法語義條件下,“前”“后”的空間或時間義有明確的限制。
1.在定中式“前X/后X”結(jié)構(gòu)中的X是抽象名詞或蘊時性名詞時,“前”表示時間概念,指過去或序列在前,“后”則相反。如:前例、前愆、后福、后世等。
2.“X前/X后”格式中的X是動詞性成分或內(nèi)含時間性名詞時,“前/后”可以看作時間構(gòu)件,表示時間概念,整個“X前/后”是表時結(jié)構(gòu)?!扒啊北硎尽耙郧啊薄?較)早”“(較)先”,“后”則相反。
(三)“當(dāng)前、目前、眼前”這些表達式中的“前”表達的是空間義。這類表達式原來是空間概念,因隱喻而固化為時間詞語。
(四)漢語“前”“后”體現(xiàn)的“時間在動”和“自我在動”兩種時間認知方式古今都存在,而以“時間在動”為主。但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所不同。現(xiàn)代漢語在句子的層面更加直白顯露地把“人動時靜”的特征表達出來,而古代則體現(xiàn)在詞匯層面。從這點來說,我們可以認為“人動時靜”的認知方式及其表達式有一個由潛隱到顯露的發(fā)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