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少華
摘要:為了培養(yǎng)更多符合社會發(fā)展需求的通信設備制造技術專業(yè)學生,有效提高學生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的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高職院校需適應教育部的新式教學改革理念,引進多媒體網絡技術,設計全新的課程平臺。本文首先分析了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的特點,進而從教學資源庫、網絡課程、學習交流空間與效果評價體系等方面,探討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平臺中應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多媒體網絡技術在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平臺中的應用路徑,以期進一步優(yōu)化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平臺。
【關鍵詞】電子產品 結構工藝課程 平臺設計 實現途徑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社會企業(yè)對高職院校畢業(yè)生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己成為企業(yè)招收的主要對象。并且,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對高職的教育教學狀況也產生了極大地沖擊。近年來,教育部開始提倡改革高職課程新式教學理念,運用新興互聯(lián)網技術進行課程教學改革。當前,已有不少學校開展并實現了網絡教學,如微課、慕課、云班課等。并且,由于無時空約束與便捷性特征,上述技術平臺己成為高職院校課程教學的流行方式。然而,在高職院校的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中,多媒體技術與現代電子技術的應用任然比較缺乏。因此,本文對多媒體技術在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平臺中應用的必要性與具體路徑進行分析,以期提高通信設備制造技術專業(yè)學生的實踐技術操作能力。
1 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的特點
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是應用性較高的課程,課程主要內容包括電子產品的設計和裝配工藝、電子產品裝配中的常用工具、常用電子元器件及其檢測、電子產品生產管理以及焊接與調試工藝等,各單元內容相互獨立卻緊密相連。然而在實際應用中,金屬外殼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呈現出抽象性、動態(tài)性和枯燥性的特點。具體而言,抽象性表現為工藝過程和新技術的理解難度較高,如超聲波洗滌工藝、表而組裝工藝以及氣相加熱再流焊接工藝,由于工藝復雜,學生難以快速理解其工藝過程。而由于工藝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但課本知識卻為靜態(tài),所以可通過多媒體等演示法將動態(tài)的過程分解,用工藝流程或者步驟的形式來展現,即動態(tài)性。枯燥性則體現在專業(yè)知識的內容上,因為課程內容主要圍繞工藝原理和工藝流程開展,且大多數為單一的授課課堂,所以帶給學生沉悶、枯燥的感受。
2 多媒體網絡技術在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平臺中應用的必要性分析
2.1 促進課程平臺資源庫的建立
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平臺的資源繁多且零散,而借助多媒體網絡技術的強大信息與數據收集和整理能力,建立新型的開放網絡課程平臺資源庫,可以實現課程內容、學習資料與習題等課程資源的高效整合。并且,參照課程資源的深度、類型與教學目的等內容,設計網絡課程平臺資源庫,能夠實現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點到線再到面的多層次、模塊化與項目化劃分,進而為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不同年級、不同學習進度的學生,提供與之學習深度相應的課程資料。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需求,進行專業(yè)資源的查詢和使用,包括習題下載、學習筆記上傳、在線自主學習、培訓和測試等。通過這種多樣化的定制化學習資源分類方式,有助于學生簡歷包括基礎能力、專業(yè)職業(yè)能力和綜合職業(yè)能力等資源數據庫,從而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2.2 拓寬網絡課程空間
在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平臺中引入多媒體網絡技術,能有效結合當下流行的云班課、慕課和微課等網絡課程,拓寬課程內容的廣度與深度。例如,建立網絡導航鏈接,將課程平臺的專業(yè)課程建設成云班課網絡課程,以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水平為基礎,模擬教學情境、具體化抽象問題,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情境訓練,從而提高其學習興趣。并將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的典型、簡約、碎片化知識點,通過短時間的錄像方式,錄成多個10-15分鐘的小微課程。將這些小微課程上傳至云平臺的網絡課程空間,供學生利用課后業(yè)余與空閑時間進行學習,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另外,還可定時定點設計相應的慕課課程,如每周一次或兩次的固定時間段課程提供等。利用其大規(guī)模教學的優(yōu)勢與特點,為學生介紹和提供經典課程案例與最新熱點問題等,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網絡課程空間。
2.3 優(yōu)化可能平臺的學習環(huán)境
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應用,還能夠預留一部分學習交流空間,為學生提供課后疑難提問、重難點討論與交流的區(qū)域,實現師生、生生及學生與課程資源之間的交流。通過采用最新網絡技術,設計教師與學生兩個端口,進行教師與學生的網絡交流、互動。學生通過課程平臺的學生端口輸入賬號、密碼進行登陸,查詢課程進度、作業(yè),進行作業(yè)提交、自測考試、課后提問與交流討論等。在此過程中,學生可將自己的問題錄制成音頻或視頻,單獨向老師提問,或者建立討論組,向組內學生成員進行討論、交流與評論。而教師通過教師端口,進行模擬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作業(yè)安排、任務發(fā)布與測試評價等工作,還可以查看學生的學習進度與成績,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訂個性化學習方案。在此交流空間內,平臺全體成員可以實現無界限互動交流,以及意見和建議的提出,極大地便利和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
2.4 完善課程平臺的效果評價體系
將多媒體網絡技術應用于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平臺上,課程教學成果便可通過知識掌握、學習態(tài)度和人際交往能力等表現出來。其中,知識掌握情況可從作業(yè)完成質量、在線模擬自測準確性等方面考察;學習態(tài)度能從學生出勤情況、作業(yè)與任務完成進度、要求符合程度等方面進行考量。新型課程平臺上,教師可利用多樣化教學評價工具,如學習契約、測驗法、量規(guī)、范例展示與教育博客等,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包括考勤登錄、學習參與、討論交流、作業(yè)提交和學習筆記等進行跟蹤評閱。并結合準備性、形成性和總結性評價,更為客觀公正地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測評。另外,課程效果評價體系內還可涉及學生自評和互評環(huán)節(jié),由學生根據自身對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的掌握情況進行自評,以及小組成員互評等。這種評價方式更為真實,與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和水平相貼合。
3 多媒體網絡技術在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平臺中的應用路徑
3.1 加大多媒體網絡技術投入,多渠道改善課程平臺環(huán)境
為了實現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的產學結合的目標,應該加大對實驗實訓基地的多媒體網絡技術投入,改善其課程平臺的基礎設施和條件,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平臺學習環(huán)境。一方面,通過圖片、動畫、視頻、音響等方式,展現大量的專業(yè)理論知識與信息,通過強烈的視覺和聽覺刺激,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同時將理論知識中的難點、重點部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直觀展示,更加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此外,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可以提高課程內容的科學性、先進性和趣味性,并加強學生與老師的互動交流,進而豐富與改善課程平臺的環(huán)境條件。
3.2 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組織功能,全面優(yōu)化課程平臺結構
突破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原有的學科體系和課程結構,強化實踐環(huán)節(jié),進而全面優(yōu)化課程平臺結構。具體而言,應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的廣泛傳播性,對現行的電子產品結構與工藝課程平臺結構進行優(yōu)化。主要通過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組織功能,強化實踐環(huán)節(jié)。根據課程單元的內容和設置,與企業(yè)建立合作關系,拍攝生產車間實況和技術細節(jié),同時介紹產業(yè)的前沿動態(tài)。將PCB設計制造、SMT組裝等新型技術成果,通過教學影片詳實展示給學生觀看。不僅降低外出實訓和設備投入的難度,還具有普遍推廣性,能夠廣泛應用于全國各個高校中,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與能力。
3.3 發(fā)揮多媒體網絡技術整合作用,完善平臺立體化教材
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屬于新型的學科,目前國內的相關教材較少,而且業(yè)界的技術更新較快。通過引入多媒體網絡技術,并借助多媒體網絡技術的強大整合功能,推行標準試題庫、課程輔導、多媒體課件、實驗教材、網絡課程等立體化教材,進而為電子產品結構工藝專業(yè)學生提供更為新穎、多元的學習資料。同時,學校在豐富完善教材內容時,應加強與企業(yè)的良好合作,及時收錄與傳授學科的前沿成果,確保教材內容不脫離企業(yè)的實際情況。此外,還可以采用教師到企業(yè)實踐、學生到企業(yè)實訓、企業(yè)工程師進行網絡教學等多種形式,進一步完善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平臺的立體化教材,進而助推學生實踐能力提高。
4 小結
目前,現代化電子技術、軟件工程技術以及多媒體等技術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推廣與應用,而對于通信設備制造技術專業(yè)學生來說,建立有效的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平臺極其重要。文章通過引入多媒體網絡技術,設計全新的課程平臺,探討了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平臺中應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多媒體網絡技術在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平臺中的應用路徑,以期進一步優(yōu)化電子產品結構工藝課程平臺,提高現代技術在高校中的應用水平。
參考文獻
[1]陳國英,《電子產品結構與生產工藝技術》課程改革與探索[J],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 (04).
[2]李微,淺談《電子產品結構與工藝》課程的生動教學[J].裝備制造技術,2009 (157).
[3]楊菁,談電子產品結構與生產工藝課程教學改革[J],科教導刊,2014 (32).
[4]趙婷.淺談電子產品結構工藝教學方法[J].經營管理者,2014 (16).
[5]陸國民.開展《電子產品結構工藝》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電子世界,2013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