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森
民生是人類之幸,國家之命,社會之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xù)不斷的新起點,要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雹僖虼?,當前中國最大的政治就是民生政治。保障、改善和發(fā)展民生是人民之要、政府之責、為政之基,要始終把民生作為頭等大事放在心頭、扛在肩上。這就要求新時代民生政治做到:堅持兜住底線不放松,不讓任何人因生存所困;推進保障基本不動搖,不讓任何人為生活所憂;抓住提升質量不放手,不讓任何人為發(fā)展所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 田新文教授的《民生政治研究》一書切中了新時代中國民生政治建設的核心議題。該書由導論、民生政治的概念與理論基礎、民生政治的邏輯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政治、作為政治現象的民生政治、民生政治視角的社會建設、民生政治視角的“三農”問題和結論等部分內容組成。整體而言,本書邏輯清晰、概念清楚、內容豐富、結構完整、論證有力、材料詳實,對民生政治論題進行了系統的、全面的、深邃的審視和建構,極大地提升了民生政治的研究水平。
當今中國已然實現了從“民族—國家”到“民生—國家”的歷史跨越,進入到民生中國時代。自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以降,到十八大強調“在改善民生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再到十九大更進一步明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當前時代已然進入民生治理時代。這也使得民生作為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的核心問題上升到國家治理的高度,進入到黨治國理政的中心,成為當代中國國家建設的政治議題。從政治議題研究民生,以政治視域建構民生,從政治高度切分民生,即是中國治理新時代“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的基本生發(fā)點,也是民生政治理論的發(fā)生邏輯?!睹裆窝芯俊芬粫鳛閷χ卫硇聲r代民生問題的治理解構和民生政治的時代建構,即是以民生中國的現實脈象、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和中國政治的主題轉換為生發(fā)邏輯,建構民生政治理論范式。
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中國政治議題轉換的依據,民生政治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經歷了三次歷史轉換,當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的矛盾”?!靶枰焙汀吧a”的矛盾轉換為“需要”和“發(fā)展”的矛盾,表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民生內容更豐富更充實更重要。⑤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在發(fā)展上還不平衡不充分,《民生政治研究》中提到的群眾就業(yè)、教育、醫(yī)療、居住、養(yǎng)老等方面還面臨不少難題,社會文明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領域還有不少明顯的“短板”,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貧富差別比較明顯,社會上依然存在不少與困難群眾和弱勢群體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適應的問題。例如,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老年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這已成為重大的社會問題之一⑥。矛盾是前進的動力,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推動民生問題上升到政治議題的動力,《民生政治研究》即以新時代中國社會的新矛盾為民生政治理念理論生發(fā)的現實根據。
21世紀的中國政治,主題已由單純的發(fā)展、發(fā)展是硬道理,轉變?yōu)橐匀藶楸镜目茖W發(fā)展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fā)展,執(zhí)政黨由關注物質財富的生產本身轉向關注、解決民生問題、推進民生建設和民生治理,民生政治實際上成為當今中國最為基本的意識形態(tài)。⑦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的核心主旨先后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從最初政權政治發(fā)展到生產力政治再到民生政治。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標志著民生政治作為政治發(fā)展新旨歸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和時代進步的產物。⑧民生政治被作為“有根政治—平民政治—發(fā)展政治—良治政治”⑨是對“國家善治—政府善政與社會和諧—人民幸?!钡漠敶袊诵恼螁栴}的回應?!睹裆窝芯俊芬灾袊伟l(fā)展的主題轉換為邏輯基點,提出民生政治、政權政治和生產力政治分別對應社會建設、鞏固政權和發(fā)展經濟,其中民生政治正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五位一體”建設中,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的時代反映。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和發(fā)展民生既需要加強民生治理,也需要進行范式建構。民生政治作為治理時代的民生建設范式,如何從學理上進行闡釋與建構,怎樣從概念上進行構建和雕琢,是民生政治學術范式的關鍵。《民生政治研究》一書作為民生政治系統全面研究的開山之作,建構民生政治理論范式是其核心?!睹裆窝芯俊返拿裆畏妒浇嬕匀齻€原初假設為理路基點,以五對核心變量為理念基石,以四個基本命題為理論主張,構設出民生政治的分析體系和理論架構,生成了民生研究科學前瞻的學術范式,形成了民生政治的“假設—變量—命題”范式建構邏輯。
理論假設是范式建構的理路基點,民生政治作為研究民生治理、建設、發(fā)展的學術范式,從理路邏輯出發(fā)首先應框定其理論原點。民生是國家建設與國家治理中的基本議題,是國家政治中的基本政治,其既關乎“家”的存在與幸福,也關乎“國”的安定與合法。因此,民生政治的理路原點內存于囯與家,即國家、政府與人民、社會的共生關系中。《民生政治研究》在原點設定過程中,即以“國家—社會”和“政府—人民”等政治理論中的核心命題作為基點,進行理路構設,提出了“國家、政府、人民與政府官員間具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和不同的偏好;現代政府職能尤其是當前中國政府職能以善治為目標;管理與服務合理界分是現代政府管理的必要前提”等三個漸次遞進的原初假設,奠定了民生政治范式建構的理論基礎和生發(fā)基點。其中,強調“國家—政府—人民—政府官員”之間利益訴求與偏好的差異性夯實了政治存在,尤其是民生政治存在的根基,政治及民生政治即是不同政治行為體推進價值的權威性分配,解決偏好沖突,增強國家的合法性。書中強調的“政府尤其是中國政府的職能是善治”的論點奠定了民生政治存在的理由,民生政治即以夯實國家與社會、政府與人民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為目標,成為國家治理與社會建設的有效手段工具。而且該書還著重強調,“管理與服務合理界分”鑄就了民生政治存在的前提,在管理即服務的治理時代,以服務推進管理,實現治理與善治,是民生政治實現的基本途徑。
核心變量是范式建構的理念基石。在新時代,應如何認識、理解民生政治理論原點和原初假設?怎樣對民生政治存在的三個理路基點進行闡述,使民生政治更凝練、更具穿透力是民生政治范式建構的基本要求。《民生政治研究》通過分析“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管理職能與服務功能、效率與公平、民主選擇與精英決策、一元主導與多元協作”五大核心變量之間的關系,構建了民生政治的十個基本概念,構設了民生政治分析范式的基本理念要素,認識和理解了民生政治的基本內涵?!睹裆窝芯俊芬詫ξ鍖诵淖兞考捌湎嗷P系的科學考察和辯證分析來觀察現實社會問題,提出經由個體理性實現集體理性,把個體私利控制在理性合理范圍內,實現集體的善,同時要合理平衡管理—服務、效率—公平、民主選擇—精英決策、一元主導—多元協作的變量關系,實現“國家善治—政府善政”和“社會良序—人民福祉”,達至對五對核心變量之間悖論關系的辯證統一,以此構建民生政治分析框架。
基本命題是范式建構的理論基礎。全面理解民生政治分析范式,科學闡述民生政治基本概念,需要通過命題設置與論題闡釋建構分析當代中國政治現實生活的銜接點,進而深化三大原初假設和五大核心變量?!睹裆窝芯俊吠ㄟ^運用上述原初假設和核心變量分析了中國現實的政治問題,提出“民生政治是中國當代政治主題的新發(fā)展;民生政治是中國當前社會建設的新動力;民生政治是中國政治合法性的新增長點;民生政治是公平正義政治價值的新實現”等四個基本命題,探尋了當代中國民生政治發(fā)展的基本進路。這四個基本命題立基于中國新時代民生議題和社會建設的要求,是不斷協調和平衡“個體與集體、管理與服務、效率與公平、民主選擇與精英決策”等關系來推進民生建設、社會發(fā)展和國家正義的重要抓手。
總之,《民生政治研究》以原初假設—核心變量—基本命題的體系黏合,論說彼此間的內在聯系、相互作用和理路邏輯,構建其辯證統一性,生成了民生政治分析框架和邏輯體系,建構出民生政治這一系統范式。
圖1中身份標識為EID1的LISP主機呼叫身份標識為EID2的LISP主機,以下畫出算法步驟的整體流程圖。
學術命題的民生政治范式是分析實踐議題的民生治理工具和視域?!睹裆窝芯俊芬粫粌H建構了學術命題的民生政治理論范式,而且把這一范式推向徹底,使其革命化,用來指導實踐,分析現實中的民生建設,從而建構民生政治的實踐運行范式。其不僅推動了民生政治理論的實踐化、操作化、對策化,也形成了民生政治的運行實踐。
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五位一體”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民生政治生成的重要領域,也是民生治理的重要場域。《民生政治研究》一書把民生政治范式實踐工具化作為重要步驟,以民生政治為理論工具,檢視了社會建設中的民生治理問題。作者提出,從民生政治視角檢視社會建設,應“發(fā)展要以民生為先:溫飽是民生之始,就業(yè)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要,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會保障是民生之依,社會安全是民生之盾”⑩,同時,框定民生在經濟社會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便進一步推動民生建設?!睹裆窝芯俊芬悦裆蔚囊暯怯^察、研究了如何進一步加強社會建設,并對國民教育、勞動就業(yè)、城鄉(xiāng)居民收入、社會保障、醫(yī)療衛(wèi)生等社會建設中的重點民生領域治理問題,厘清了其存在的突出矛盾,并以對策建議的方式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農民、農業(yè)、農村”的“三農”問題一直以來是中國政治的重要議題,“三農”治理也是當前中國最大的民生治理內容之一。從民生政治角度研究“三農”治理,深化對農村民生議題的解剖,是《民生政治研究》一書中實踐議題研究的獨特之處。民生政治范式中農村實踐運行的重大舉措——公共服務下鄉(xiāng)進村,是《民生政治研究》捕捉到的民生政治理念與公共服務創(chuàng)新配合前行的鄉(xiāng)土實踐。民生政治視角的公共服務下鄉(xiāng),就是要解決農業(yè)服務現代化、農民權益民生化、農村發(fā)展美麗化,實現鄉(xiāng)村振興。民生政治理念的根本內核,就是要讓人人平等分享發(fā)展成果,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公共服務普惠化、均等化,進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民生政治范式的實踐運行議題在城鄉(xiāng)之間的基本要求,就是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城鄉(xiāng)統籌與融合發(fā)展?!睹裆窝芯俊钒选叭r”治理吸納為民生政治范式研究的現實議題,以公共服務建設為抓手,以實現“三農”治理中的民生建設為核心,論證了民生政治的原初假設和變量關系。
《民生政治研究》作為民生建設和社會治理研究的經典之作,開拓研究論域、探究研究進路、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實現了民生政治研究的時代建構和開拓創(chuàng)新,從而也使本書填補了民生政治系統全面研究的空白,成為民生政治研究的重要著作。同時,《民生政治研究》一書也開創(chuàng)了政治學研究的新領域,提出了政治學研究的新議題——民生政治范疇和范式,實現了民生議題的政治提升和政治議題的民生落地,具有鮮明的開拓性、開創(chuàng)性、前瞻性和指導性。
民生政治作為民生研究與民生建設的重要論域,該如何推進和拓展這一論域,是《民生政治研究》的核心和關鍵,也是作者成功構建民生政治范式的根本和基礎。《民生政治研究》的研究論域以民生政治的學術命題論設和現實議題論證為抓手,通過學術命題論述和現實議題分析的“雙輪驅動”、“雙輪耦合”,實現了對民生政治的“學術命題—現實議題—政治主題”的三位一體。民生政治在作者的論域中既是一種學術命題,也是一種現實議題。學術命題的民生政治則是一種分析體系和學理范式,現實議題的民生政治是政治理念和政治操作模式,二者互嵌互融地推動了民生政治論域的拓展和構建。在書中,學術命題的民生政治建構主要體現在第三章民生政治的邏輯體系研究中。作為學術命題的民生政治,作者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學中國家本質和職能的相關理論為理論基礎,以綜合運用現代政治學中的政府理論、公共物品理論為補充,在公平正義政治價值理念的指引下,理性設定民生政治的原初假設,科學界分民生政治的變量關系,系統論證民生政治的基本命題,建構出民生政治的理論體系。而現實議題的民生政治建構主要表現為第五章作為政治現象的民生政治、第六章民生政治視角的社會建設和第七章民生政治視角的“三農”問題。作為現實議題的民生政治是一種政治行動模式,其發(fā)展進程與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曲折歷程息息相關,在現實實踐中,表征為當前的社會建設、“三農”治理、城鄉(xiāng)居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城鄉(xiāng)社區(qū)建設、公共服務普惠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等政治行動中。民生政治的學術命題的理論建構與現實命題的實踐解構相結合,提升了民生政治論域,達至了民生政治研究內容的整體性,實現了民生政治研究命題與議題的耦合,生成了完整的民生政治論域。
歷史與時代的統一,是學術研究和理論建構的重要進路。《民生政治研究》把歷史的邏輯和時代的坐標相勾連,從對民生政治實踐議題的歷史演進,推生出中國政治發(fā)展主題的邏輯轉換,即“政權政治—生產力政治—民生政治”的演變邏輯。同時,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民生建設歷程的回顧與疏理,探尋出中國民生政治的歷史脈絡、生長規(guī)律與對策建議。具體而言,這些歷史邏輯體現在:民生政治發(fā)展的困境——民生供給與需求的不平衡(供給絕對量、供給體制、供給能力、供給層次的不平衡),民生政治建設的公平正義行動原則(民生權益的普惠性、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工作進程的有序化),民生政治發(fā)展的行動綱領,及途徑措施(宣傳民生政治理念,探索民生政治領域的制度創(chuàng)新與供給,制定民生建設的總體規(guī)劃方案與實施步驟,改革官員評價體系及賦予民生政治更大權重)?!睹裆窝芯俊芬粫鴱闹袊厣鐣髁x新時代出發(fā),探究了民生政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關系,提出民生政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政治是民生政治的一個階段性表現、一種具體形態(tài),是民生政治議題在當代中國的具體實踐。而且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政治方面,作者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政治的主要內容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所有民生議題,涉及教育、就業(yè)、社保、養(yǎng)老、醫(yī)療、住房、生態(tài)、安全等領域。社會建設、公共服務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等新時代發(fā)展任務要求和戰(zhàn)略目標,都是民生政治范式建構的時代標識。可見,《民生政治研究》的歷史邏輯與時代坐標勾連前行,開辟出民生政治建構的發(fā)展進路。
研究方法的科學有效是《民生政治研究》一書的重要特征之一。作者在對民生政治的研究中以規(guī)范分析法為基礎構設了民生政治范式,以文獻分析法為基底引入了民生政治相關理論,以矛盾分析法為基點剖析了民生政治存在問題,以歷史分析法為基石敘述了民生政治的歷史脈絡,以實地調查、個案研究和數據分析為抓手佐證了民生政治的運行實踐。首先,本書依次展開分屬兩種類型(規(guī)范、實證)的三種研究(理論、對策、案例)。理論研究以民生政治的概念、假設、變量、命題建構,推導出民生政治的范式系統;對策研究則通過對作為現實議題和政治主題的民生政治的發(fā)展脈絡、歷史必然、內在規(guī)律為研究中心,提出民生建設的對策建議;案例解讀以社會建設、“三農”治理、公共服務下鄉(xiāng)等問題的解構,系統驗證了作為學術命題的民生政治范式。其次,本書通過綜合性演繹方法,對民生政治經由學術提煉、系統建構、邏輯驗證、回歸提升等,進行了系統性統合與體系性構建。最后,本書運用整體主義的歸納實證方法,對全文進行了總體性檢視和理論修正,得出本書最終結論和核心觀點?!睹裆窝芯俊吩诳傮w研究方法上實現了規(guī)范與演繹的結合、歸納與實證的結合,最終生成規(guī)范演繹與歸納實證的統合,建立起多種研究方法有機結合、綜合運用的整體主義方法論。
“人天生是政治動物”。亞里士多德的人類天性的政治定性,無異于說明政治性也是人類的本質之一。因而,人類的生存、生產、生活從民生的視域而言,本身也就具有政治的規(guī)定性?!叭颂焐€是建構性動物”,這也是人類的本質。建構性存在和存在性建構是人的生命方式,也是人類故事的根本與內核。政治性和建構性賦予了人類存在的獨特性,建構政治也就成為人類創(chuàng)作的核心,正因為如此,“至今為止,人類創(chuàng)造的最偉大政治作品就是國家”?。而在現時代,國家的表征向度之一就是民生國家——民生政治。田新文教授的《民生政治研究》一書,即以建構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對民生國家進行了政治建構,生成了民生政治的學術命題和實踐議題,開創(chuàng)了民生研究的新時代,開拓了政治研究的新題域。該書以現實問題為導向,以時代主題為方位,以實踐創(chuàng)新為基礎,以家國情懷為基點,以公平正義為目標,以人民福祉為根本,創(chuàng)新命題、建構范式、勾連實踐、剖析現實、推動飛躍,實現了對民生政治的時代建構。本書的建構主義視域與命題建構方法互融互構,不僅堅持了理論建構與實踐運用、歷史發(fā)展與時代要求,還對民生政治這一“學術命題-實踐議題”問題進行了雙向建構,堪稱“民生-政治”研究的典范之作,使民生議題和政治命題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注釋:
① 習近平:《在江西調研考察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2月4日。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頁。
③④⑨ 陳明明:《以民生政治為基本導向的政治發(fā)展戰(zhàn)略》,《江蘇社會科學》2012年第2期。
⑤ 陳晉:《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北京日報》2017年11月13日。
⑥ 參見李濤:《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法律應對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前言第1頁。
⑦ 趙麗江:《民生政治: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意識形態(tài)》,《武漢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3期。
⑧ 董田甜:《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的民生旨歸與戰(zhàn)略意蘊》,《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6年第6期。
⑩ 李培林:《當代中國民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1頁。
? 林尚立:《建構民主——中國的理論、戰(zhàn)略與議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