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哲學(xué)簡史》兩個中譯本簡要對比

2018-04-04 01:27:10聶家偉
福建江夏學(xué)院學(xué)報 2018年2期
關(guān)鍵詞:原典簡史馮友蘭

聶家偉

(昭通衛(wèi)生職業(yè)學(xué)院,云南昭通,657000)

或許很多人知道馮友蘭先生(1895—1990)寫過一本《中國哲學(xué)簡史》,但或許他們之中仍有很多人不知道他的這本簡史原文是英文,我們看到的版本只是翻譯版而已。1946年至1947年,馮友蘭先生以訪問教授的身份在賓夕法尼亞大學(xué)任教,講授中國哲學(xué)史,其講稿經(jīng)整理即編成《中國哲學(xué)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這本書得到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最早于1948年由美國麥克米倫公司(Macmillan)出版。該書出版以后,立刻受到西方學(xué)者的青睞,被視為西方人了解和學(xué)習(xí)中國哲學(xué)的超級入門書。隨后,這本書的英文原本相繼被翻譯成法文本、意大利文本、南斯拉夫文本等。[1]出版說明半個多世紀(jì)以來,這本書一直作為世界各大學(xué)中國哲學(xué)課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響很大。

雖然這本書是中國的哲學(xué)史,而且作者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但是,這本書的中譯本卻遲至1985年才面世。1985年,這本書的第一個中譯本由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譯者涂又光,是馮友蘭的學(xué)生。[2]這個譯本被收錄在2001年出版的《三松堂全集》里面,據(jù)說作了一定校正,但似乎只是很小的校正而已。[1]時隔20年后的2004年,趙復(fù)三先生以78歲高齡翻譯出另外一個版本的《中國哲學(xué)簡史》。雖然涂又光先生是馮友蘭先生的弟子,并且涂又光先生的譯本(以下簡稱“涂譯本”)也經(jīng)過馮友蘭的審閱,但是,這并不能說涂譯本就要比趙復(fù)三先生的譯本(以下簡稱“趙譯本”)要好一些。反過來,雖然趙復(fù)三先生在翻譯過程中參閱了涂譯本(參見趙復(fù)三“譯后記”[3]655-660),但是,這并不是說,趙譯本就要比涂譯本好很多。從某些方面來看,涂譯本要比趙譯本好;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趙譯本卻要優(yōu)于涂譯本。這兩個譯本可謂各有千秋,難分高下。但是兩個譯本的不同點(diǎn)也還是很明顯的,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

一、硬譯與活譯:恪守與靈活

從翻譯技巧來看,對照兩個中譯本的譯文,我們立刻就會有這樣一個印象:涂譯本基本上都是直譯乃至“硬譯”,而趙譯本多是活譯。

“硬譯”是魯迅先生在《“硬譯”與“文學(xué)的階級性”》這篇雜文里提出來的一種翻譯法,其大意就是“按板規(guī)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譯”[4]12。活譯指翻譯時力求達(dá)到靈活對等,翻譯時在可能的范圍內(nèi)保存原作形式但不受原文形式的束縛,力求保存原作的內(nèi)容、風(fēng)格、感情和意境,包括字面及暗含意義。

前文已經(jīng)提到,這本《中國哲學(xué)簡史》是馮友蘭先生的講稿整理而成的一部書。從英文原文可以看出,馮友蘭先生的行文非常流利,并且大都通俗易懂。兩個中譯本中,涂譯本基本保持了原文內(nèi)容不變,但是由于受形式的過多束縛,涂譯本的翻譯顯得有點(diǎn)死板,其完全按照原文進(jìn)行翻譯,不僅如此,甚至和原文的標(biāo)點(diǎn)符號也一模一樣;而趙譯本的活譯法則要靈活得多。

英文著作中,雖然會有很多從句,但是很多時候,一個英文短句往往只由幾個英文單詞組成。而漢語雖然語法上看起來比較松散,但是幾個層次一樣的句子是可以放在一個句子中構(gòu)成所謂的長句?!吨袊軐W(xué)簡史》的英文原文中,馮友蘭先生有時候所用的句子不是很長,本可以將幾個句子合成一個長句,但是,涂譯本卻亦步亦趨,嚴(yán)格按照原文的標(biāo)點(diǎn)斷句。比如下面這樣一句:

For my part, what I call philosophy is systematic, reflective thinking on life. Every man,who has not yet died, is in life. But there are not many who think reflectively on life, and still fewer whose reflective thinking is systematic.[5]2

涂譯本:至于我所說的哲學(xué),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每一個人,只要他沒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對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統(tǒng)的人就更少。[1]6;[2]2

原文有三個句號,涂譯本也是三個句號。這種連標(biāo)點(diǎn)符號也一樣的譯文,在涂譯本中比比皆是。在繼續(xù)分析之前,讓我們來看看趙復(fù)三的譯文,以便作一個比較:

趙譯本:就我來說,哲學(xué)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的反思。人只要還沒有死,他就還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對人生進(jìn)行反思,至于作系統(tǒng)反思的人就更少。[3]3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雖然原文的第三句是對第二句的轉(zhuǎn)折,但是,相比于第一句,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層次更近一層,而趙譯本將其放在一個句子里也就使文意更加清晰。

對照英文原文,涂譯本將“reflective thinking”直譯為“反思的思想”,看起來更符合原文,畢竟,哲學(xué)是“思想”,而不僅僅是“反思”。但是,涂譯本的這種翻譯顯得累贅,不符合我們國人的閱讀習(xí)慣;至于涂譯本中“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統(tǒng)的人就更少”這樣一句譯文,更沒有趙譯本“作系統(tǒng)反思的人就更少”看起來簡潔明了。而有的文段中,涂譯本的硬譯則由于不增詞,使得譯文讀起來不夠順暢。

This kind of thinking is called reflective because it takes life as its object.[5]2

涂譯本:這種思想,所以謂之反思的,因?yàn)樗匀松鸀閷ο?。[1]6;[2]2

趙譯本:這種思考,我們稱之為反思,因?yàn)樗讶松鳛樗伎嫉膶ο蟆3]3

這個句子中,由于涂譯本完全是逐字譯,所以涂譯本的“它以人生為對象”中的“對象”較為模糊,如果將趙譯本“以人生為思考的對象”中的“思考”改為“反思”就更為恰切了。

涂又光先生將第二十三章、二十五章、二十六章的標(biāo)題中“New-Confucianism”直譯為“新儒家”,并且沒有作一定的解釋。讀原文可知,“New-Confucianism”是西方學(xué)者對于宋明理學(xué)等儒家學(xué)派的一種稱呼,對于不是很懂儒學(xué)譜系的中國人來說,可能產(chǎn)生疑惑——因?yàn)樵诋?dāng)代中國人看來,“新儒家”指的是梁漱溟、牟宗三、張君勱、徐復(fù)觀等人,這會讓人混淆這兩者。而趙復(fù)三先生將其譯為“更新的儒家”,并且在“譯后記”中作了相應(yīng)的解釋和說明。[3]658

涂譯本因?yàn)槭怯沧g,讀起來往往很拗口,上面關(guān)于“reflective thinking”的那段譯文已經(jīng)足夠證明這一點(diǎn)。我們再看一個例子:

Confucianism is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is also the philosophy of doing life.[5]22

涂譯本:儒家學(xué)說是社會組織的哲學(xué),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學(xué)。[1]22;[2]22

趙譯本:儒家思想不僅是中國的社會哲學(xué),也是中國人的人生哲學(xué)。[3]41

顯然,“社會組織的哲學(xué)”“日常生活的哲學(xué)”給人不甚明了的感覺,且這兩者不構(gòu)成前因后果的關(guān)系(“所以”),它們這兩者本來就是平行的(“also”)。趙譯本活譯的“社會哲學(xué)”“人生哲學(xué)”則要清晰得多。不僅如此,硬譯往往也沒有活譯看起來清爽。如:

Confucius and Mencius lived not far from the sea, if we think in modern terms of distance.[5]17

涂譯本:如果我們用現(xiàn)代標(biāo)準(zhǔn)看距離,孔子、孟子住的地方離海都不遠(yuǎn)。[1]18;[2]16

趙譯本:在現(xiàn)代人看來,孔子和孟子所住的地方都離海不遠(yuǎn)。[3]31

“用現(xiàn)代標(biāo)準(zhǔn)看距離”,這個翻譯幾乎不通。當(dāng)然,拗口的地方還有很多:

Hsün Tzu maintains that men cannot live without some kind of a social organization.[5]145-146

涂譯本:荀子指出,人們不可能沒有某種社會組織而生活。[1]129;[2]142趙譯本:荀子指出,人的生存離不開社會組織。[3]269

顯然,趙譯本讀起來要更流暢一些。但是,趙譯本也有活譯得不恰當(dāng)或過了頭的時候,如:

No matter whether we think about life or whether we talk about it, we are all in the midst of all.And no matter whether we think or speak about the universe, we are all a part of it.[5]2

涂譯本:無論我們是否思人生,是否談人生,我們都是在人生之中。也無論我們是否思宇宙,是否談宇宙,我們都是宇宙的一部分。[1]6;[2]2

趙譯本:人無論是自己思索或與別人談?wù)?,都是在人生之中。我們對宇宙進(jìn)行思索或與人談?wù)撍?,都是在其中進(jìn)行反思。[3]5

與原文對比看,涂譯本的翻譯當(dāng)然是準(zhǔn)確的,本來是一種假設(shè)(“無論是否……是否……”),但趙譯本卻將其翻譯成了二選一(“無論是……還是……”),這與原文不符。

此外,趙譯本有些過頭的譯法也不是一處兩處,比如原文為:

systematic reasoning and arguments; not articulate enough[8]12

趙譯本:長篇大論的文章;篇幅短小[3]23

而正確的譯文應(yīng)是涂譯本:系統(tǒng)的推理和論證;不夠明晰[1]14;[2]11-12

二、文言化與現(xiàn)代白話:典雅與通俗易懂

正如有的讀者所言,涂譯本有些文言化,而趙譯本卻全部都是現(xiàn)代白話。初看起來,文言要比白話文雅一些,但是也不盡然。整體來看,涂譯本的文言化翻譯往往讀起來朗朗上口,但是趙譯本的白話翻譯往往也很優(yōu)美。此外,我們不要忘記,《中國哲學(xué)簡史》是由講稿整理而成的,面對美國讀者,其現(xiàn)代白話的成分更多一些,因此,翻譯成現(xiàn)代白話應(yīng)該更符合這部書所帶有的講稿特征。

His philosophy required that he live it; he was himself its vehicle.[5]10

涂譯本:他的哲學(xué)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載道。[1]13;[2]10

趙譯本:趙譯本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實(shí)踐這個哲學(xué),哲學(xué)家只是載道的人而已。[3]19

趙譯本翻譯并沒有太大問題,前半句顯然增加了許多詞,更便于理解;但后半句中,涂譯本“以身載道”的譯文卻要比趙譯本好。再譬如:

That is to say, in his inner sageliness, he accomplishishes spiritural cultivation; in his kingliness without, he functions in society.[5]8

涂譯本:“內(nèi)圣”,是就其修養(yǎng)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功用說。[1]11;[2]8

趙譯本:內(nèi)圣,是說他的內(nèi)心致力于心靈的修養(yǎng);外王,是說他在社會活動中好似君王。[3]15

趙譯本中“好似君王”屬于無中生有,更會使人不明所以,而且就句式上來看,涂譯本的排比式句式更加優(yōu)美一些。

This is due to the language barrier, the language barrier becomes even more formidable.[5]14

涂譯本:這是由于語言的障礙。加以中國哲學(xué)富于暗示的特點(diǎn),使語言障礙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1]16;[2]14

趙譯本:這是由于語言的障礙。中國哲學(xué)著作由于它們的提示性質(zhì),語言的困難就更大。[3]27

顯然,“加以”“富于”“望而生畏”的文言、書面化的翻譯,使得涂譯本更優(yōu)美、文雅一些。再比如:

and who therefor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set forth a political ideal which would be complete enough for the men of Han to realize.[5]48

涂譯本:所以他在《春秋》中樹立一種政治理想,竟能完備得足夠供漢朝人實(shí)施而有余。[1]45;[2]49

趙譯本:(他)預(yù)先懸示一個政治理念,使?jié)h朝有所遵循,把它付諸實(shí)現(xiàn)。[3]89

根據(jù)原文可以看出,趙譯本沒有譯出“春秋”書名,不熟悉本書英文原典的讀者可能就不知道出處;此外,“complete enough”未譯出,趙譯本的“政治理念”也不及涂譯本“政治理想”(political ideal)更具實(shí)感,而涂譯本的“竟”“而有余”的文言化翻譯也就更占上風(fēng)了。不過,涂譯本的文言化翻譯也不是沒有問題,例如:

From the idea of righteousness, the Confucianists derived the idea of “doing for nothing”.[5]44

涂譯本:從義的觀點(diǎn),孔子推導(dǎo)出“無所為而為”的觀念。[1]42;[2]45

趙譯本:儒家從“義”又發(fā)展出“為而無所求”的思想。[3]81

令人疑惑的是,盡管英文原文“doing for nothing”是有引號的,但“無所為而為”和“為而無所求”一樣,沒有出處,這也許是馮友蘭先生自己的一個說法。

我們知道,“無為而治”雖然歷來被視為道家的思想(黃老之術(shù)),但是這四個字合在一起卻出現(xiàn)在《論語》中:“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6]160孔子口中的“無為而治”是說任用官員時能得其人,與道家的“無為而治”相差很遠(yuǎn)。如果譯為“無所為而為”,很容易讓讀者和道家的“無為而治”相混淆。不僅如此,趙譯本的“為而無所求”和后面所引“知其不可而為之”[6]155(“one who knows that he cannot succeed, yet keeps on trying to do it”)(《憲問》)的意思更相當(dāng),而“無所為而為”則不能做到這一點(diǎn)。從這一點(diǎn)來看,趙譯本更好一點(diǎn)。

To talk with someone who has stopped thinking about words is not to talk with words.[5]13

涂譯本:與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1]15;[2]12

趙譯本:得忘言之人而與之言,這時兩人不是用語言來交談。[3]25

涂譯本的譯文看起來很有味道,但卻有問題。簡化這句譯文,即“言是言”,但是按詞性來看,第一個“言”是動詞,第二個“言”是名詞,顯然是不對應(yīng)的。

三、回譯的加減:忠實(shí)與否

如果一般的翻譯是將源語(source language)轉(zhuǎn)換成譯語(target language)或目標(biāo)語言的話,那么,回譯就是將已經(jīng)從源語轉(zhuǎn)換成的譯語再翻譯成為源語。[7]211

葉紹丹在《<中國哲學(xué)簡史>(節(jié)選)英譯中翻譯報告》中這樣說道:“According to the firs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principle of the skopos theory—the skopos rule,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decides the process and methods. Since the book is a philosophical one, the first purpose is to broadcast the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the basic requirement should be to maintain its philosophical and academic feature. Therefore, it's need to precisely position and return the quotation back to the Chinese idea. Only by doing this, the academic value could be preserved.”[8]10(“根據(jù)功能翻譯理論中的第一條亦即最重要的一條原則,翻譯的目的決定翻譯的過程和方法。由于《中國哲學(xué)簡史》是一本哲學(xué)讀物,其首要目的就是傳播中國哲學(xué)思想,其基本要求就是應(yīng)該保持該書哲學(xué)上和學(xué)術(shù)上的的特征。因此,翻譯需要準(zhǔn)確地定位、重現(xiàn)中國人思想觀念的引文。只有這樣做,中國哲學(xué)的學(xué)術(shù)價值才能得以保存。”)因此,她堅(jiān)持認(rèn)為,我們要盡量回譯成中文原典,認(rèn)為這樣,“it may be better to show its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value.”[8]10(會更好地展現(xiàn)這本書學(xué)術(shù)的與專業(yè)的價值。)并舉了一個例子:

“each family should plant mulberry trees around its five-acre homestead in its own field so that its aged members may be clothed with silk. Each family should also raise fowls and pigs, so that its aged members may be nourished with meal.”[5]75

涂譯本:各家在其私田中五畝宅基的周圍,要種上桑樹,這樣,老年人就可以穿上絲稠了。各家還要養(yǎng)雞養(yǎng)豬,這樣,老年人就有肉吃了。[1]68;[2]75

趙譯本:每戶人家以五畝土地作為居住的房屋,房屋周圍種植桑樹,桑葉可以養(yǎng)蠶,這樣,每戶人家的老人可以穿上絲綢的錦衣,每戶人家還要飼養(yǎng)生豬、家禽,這樣,老人可以有肉吃。[3]137

但是,葉紹丹認(rèn)為,應(yīng)該翻譯為:“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顯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的必要條件不僅是養(yǎng)“雞豚狗彘之畜”,還得“無失其時”;但馮友蘭先生的英文原文并沒有對應(yīng)的譯文,而這段引文并沒有引號。顯然,馮友蘭先生已經(jīng)對《孟子》原典進(jìn)行了能動的翻譯,所以是沒有必要回譯成原典的。

整體來說,涂譯本和趙譯本的翻譯雖然采用了不同的翻譯方法,但基本上都基于原文進(jìn)行翻譯。比較而言,趙譯本增加的部分要多于涂譯本。當(dāng)然,總體來看,兩相對比,趙譯本增加的部分多是文言引文的處理,也就是對于中文原典回譯的處理。比如:

“Yu is more brave than myself. I do not know what to do with him.”[5]17

這句話乃是《論語·公冶長》中孔子對子路的一個評語。涂譯本完全將引文抄下來:“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1]18;[2]16但是趙譯本不僅抄寫了引文原文,而且還將這句話英文原文直接回譯過來,作為對這句話的解釋,附在后面的括號里:

趙譯本:“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意思說,仲由雖然勇敢,可惜不能裁度事理)[3]31,33

可以看出,趙譯本雖然將馮友蘭先生的英文原文作為解釋的文字回譯過來,但是他又進(jìn)行了翻譯上的取舍:他認(rèn)為馮友蘭先生的“I do not know what to do with him”(“我不知道該怎樣對待他”或“我該拿他怎么辦呢?”)是對于中文原文“無所取材”的誤解,所以寫上了自己的理解:“可惜不能裁度事理”。

再如下面這段關(guān)于《莊子·齊物論》引文的翻譯處理:

“Since all things are one, what room is there for speech? But since I have already spoken of the one, is this not already speech? One plus speech make two. Two plus one make three. Going on from this, even the most reckoner will not be able to reach the end, and how much less able to do so are ordinary people! If proceeding from nothing to something we can reach three, how much futher shall we reach, if we proceed from something to something! Let us not proced. Let us stop here”[5]113

涂譯本:“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于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1]102;[2]112

趙譯本:“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于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边@是說,既然萬物都通為一,具有同一性,那還需要說什么呢?但是,既已說了一,這不是已經(jīng)有言了嗎?“一”加上“言”,便成了“二”,“二”再加上一,便成了三。即便有一個最善于計(jì)數(shù)的人,也無法把數(shù)目數(shù)算到盡頭,何況凡人呢?由無到有,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三,如果從有到有,還能數(shù)到盡頭嗎?不必再數(shù),就此停住吧。[3]211

有許多讀者沒有看馮友蘭先生的英文原文,以為趙復(fù)三先生對中文原典補(bǔ)充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其實(shí)這是不對的。在這里,本文不惜篇幅引用這么多,意在說明趙譯本其實(shí)并沒有在馮友蘭先生英文原文的基礎(chǔ)上增加自己的理解,他只是把中文原典抄下來以后,又將馮友蘭先生的英文原文作為這個原典的注釋而回譯出來了。而這個注釋對于熟讀《莊子》原典的國人來說,似乎顯得沒有必要,但是正如馮友蘭先生討論中西哲學(xué)不同時所說的,中國哲學(xué)多暗示,是不明晰的(not articulate),而西方哲學(xué)則多是明晰的(articulate)。同樣的道理,中文原典原本是不明晰的,富于暗示的(suggestive),看起來是多解的(ambiguous),而馮友蘭先生的英文原文則是多解中的一種解讀,這種解讀使得原本多義性的原典變得明晰起來,而這一部分解讀正展現(xiàn)出馮友蘭先生自己對于這些原典的理解,這也正是該書的一大特色。趙譯本這種處理很多,而涂譯本很少作這樣一種處理。

當(dāng)然,趙譯本作了很多靈活處理,他有時候并不是將馮友蘭的英文原文完全翻譯過來,而是作了壓縮,譬如下面這段引自《莊子·大宗師》的話:

“A boat may be stored in a creek. But at midnight a strong man may come and carry them away on his back. The ignorant do not see that no matter how well strong things,smaller ones in larger ones, there will always be a chance for them to be lost. But if you store the universe in the universe, there will be no room left it to be lost. This is the great truth of things. Therefore the sage makes excursions into that which cannot be lost, and together with it be remains.”[5]115

趙譯本:“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fù)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适ト藢⒂延谖镏坏枚荻源??!比藷o論把珍貴的東西藏在什么地方,都可能被偷,如果他把宇宙藏在宇宙之中,如有想偷的人,即便偷了宇宙,也沒有收藏的地方,這是關(guān)乎萬有的至大真理。因此圣人在那不可能被偷的東西——宇宙——中遨游,也和宇宙并存。[3]213,215

原典之后的文字顯然只是對于原典的概括,趙譯本并沒有原原本本回譯出來;但涂譯本卻只是簡單地摘抄了莊子的原文。[1]103-104;[2]113

“回譯也是翻譯,忠實(shí)的回譯同樣不能例外?!盵9]80這樣看來,由于在回譯的處理上,涂譯本沒有將馮友蘭先生對于原典的理解展現(xiàn)出來,那么,從這個層面上來看,趙譯本在更大程度上恢復(fù)了這本書的原貌,更忠實(shí)于馮先生的原著。

但是,盡管如此,趙譯本在回譯上也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一是沒有回譯成原典原文,比如:

On this passage the great commentator Kuo Hsiang Comments:“ When ignorant, he felt sorry. When he understood, he was no longer affected. This teaches man to disperse emotion with reason.”[5]108

涂譯本:郭象注:“未明而概,已達(dá)而止,斯所以誨有情者,將令推至理以遣累也?!盵1]98;[2]107

趙譯本:注釋《莊子》的西晉大思想家郭象就這個故事評注說:莊子在懵懂無知時,他是悲慟的;及至醒悟以后,他就不再悲慟。講這個故事,是為了啟發(fā)重情的人,使他明理而得以排遣感情上的沉重負(fù)擔(dān)(“斯所以誨有情者,將令推至理以遣累也”)。[3]201

趙譯本譯得不是不好,但是從忠實(shí)于英文原文來看,涂譯本更好,只不過涂譯本仍然只是照抄譯文中的原典,沒有作更進(jìn)一步的處理。

二是回譯錯誤。比如:

Since the answer of only three word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this philosopher has been known as the three-word secretary.[5]13

涂譯本:由于這個回答只有三個字,世稱“三語掾”。[1]15;[2]13

趙譯本:這位哲學(xué)家的回答只有三個字,因此他被稱為“三字掾”(“掾”是古代官署屬員的通稱)。[3]25

雖然趙譯本對“掾”作了解釋,但是依據(jù)《世說新語》,他把應(yīng)為“三語掾”[10]202的“threeword secretary”翻譯成“三字掾”,實(shí)在是一個不小的失誤。

當(dāng)然,整體看來,雖然趙譯本回譯上有幾點(diǎn)小錯誤,但是趙譯本對于回譯更加用心,這也就更能為一般讀者所接受。

四、小結(jié)

盡管兩位譯者都是名家,但是,兩個版本的《中國哲學(xué)簡史》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過,有意思的是,涂譯本的《中國哲學(xué)簡史》除了收錄在《三松堂全集》里出版以外,盡管翻印過好幾次,但只有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這樣一個版本;而后出的趙譯本,卻有新世界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中華書局等多個版本。

趙譯本的某些翻譯,簡潔、通俗易懂。由于趙復(fù)三先生本人信仰和身份的影響,他的譯文往往不無《圣經(jīng)》的味道,從而更顯平實(shí)。比如,他將這句“Thus Heaven has the name of Heaven, Earth the name Earth, and each kind of thing has the name if that kind.”[5]95譯為:“故此,稱天為天,稱地為地,萬物各從其類,各有其名?!盵3]173這里的“各從其類,各有其名”完全是化用了《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jì)》和合本(國內(nèi)通行的《圣經(jīng)》譯本)中的句子。雖然從行文上來看,涂譯本往往要文雅一些,但是,涂譯本因?yàn)槭怯沧g,且多用文言句式,使得這個譯本難免有點(diǎn)佶屈聱牙,沒有趙譯本白話活譯清新易懂。

有讀者基于一個硬譯文言居多,一個活譯白話居多的情況建議:致力于中國哲學(xué)研究的人讀涂譯本,普通大眾讀趙譯本。這當(dāng)然是一個不可采納的意見,因?yàn)檫@部《中國哲學(xué)簡史》雖然很有見地,但是它只是一部講稿,它只是寫給西方讀者的一本入門書,致力于中國哲學(xué)研究的人首選的當(dāng)非這本哲學(xué)簡史,亦非馮友蘭先生的七卷本《中國哲學(xué)史》,而是他的兩卷本《中國哲學(xué)史》。對于一部講稿整理而成的書來說,趙譯本應(yīng)該更符合這部書所體現(xiàn)出來的語言特色與個人特色。這部書雖然會給致力于中國哲學(xué)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參考,但是這部書的價值卻應(yīng)該定位于哲學(xué)普及讀物,而非專業(yè)的哲學(xué)書籍。涂譯本由于些許的佶屈聱牙而被市場淘汰,很可能在所難免;而趙譯本由于語言的清新通俗將繼續(xù)受到讀者的青睞——對這樣一部哲學(xué)讀物來說,不知這是幸運(yùn)還是不幸。

[1]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6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2]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簡史[M].涂又光,譯.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5.

[3]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簡史:英漢對照[M].趙復(fù)三,譯.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15.

[4]魯迅.二心集[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6:7-25.

[5]FUNG,YU-LAN.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M].ed.Derk Boode.New York: M acmillan,1966.

[6]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2版.北京:中華書局,1980.

[7]孫彬.回譯的意義和誤區(qū)[J].作家,2011(6):211-212.

[8]葉紹丹.《中國哲學(xué)簡史》(節(jié)選)英譯中翻譯報告[D].南昌:南昌大學(xué),2014.

[9]朱碧蓮,沈海波,譯注.世說新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0]王建國.回譯與翻譯研究、英漢對比研究之間的關(guān)系[J].外語學(xué)刊,2005(4):78-83.

猜你喜歡
原典簡史馮友蘭
整本書閱讀教學(xué)下高中生原典閱讀的困境及路徑
十分鐘的朋友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當(dāng)之”——馮友蘭武圣觀論析
《宋朝簡史》等
杭州(2022年7期)2022-05-07 23:57:05
最好的尊重
慈善(2022年6期)2022-02-10 18:38:40
我不想讓你誤會
雜文選刊(2021年7期)2021-07-16 06:25:14
書的簡史
心的簡史
散文詩(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4
未來已來——《未來簡史》閱讀有感
傳媒評論(2017年7期)2017-11-08 03:11:18
陳寅?。鹤x“老書”、讀“原典”
安阳市| 新河县| 深圳市| 平塘县| 水富县| 且末县| 革吉县| 石城县| 沙雅县| 临沂市| 汉阴县| 连城县| 贡嘎县| 乌苏市| 平阳县| 永昌县| 安国市| 乡宁县| 庄河市| 朝阳县| 望奎县| 永嘉县| 临城县| 宁晋县| 景谷| 留坝县| 华宁县| 黎平县| 商洛市| 西充县| 嘉祥县| 星座| 沅陵县| 明溪县| 杭锦旗| 临清市| 玉田县| 新龙县| 民乐县| 平陆县| 清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