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召軍
摘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明確中職語文教學取向,也為教學實施開辟了新的領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職語文古代詩文的教學應以傳承文化為目標,以知人論為策略,以鮮活有用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必徑路徑。
關鍵詞:古代詩文教學目標;策略;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1C-0012-03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并要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要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繼續(xù)教育各領域?!币陨暇窦耙?,對中職語文課程的古代詩文教學確定了取向,也為教學實施開辟了新的領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職語文教育的古代詩文教學如何針對問題、改善現(xiàn)狀、推進改革,以體現(xiàn)國家意志,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直面、慎思、篤行的問題。筆者基于自己的理解及教學實踐,從目標、策略、路徑三個層面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求正方家。
一、傳承文化:古代詩文教學的目標
如果對中職語文的古代詩文教學進行調研,會發(fā)現(xiàn)一個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即教學中講求“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猶如講授外文;注重結構分析與寫法、中心的歸納,等同于學習現(xiàn)代文作品。如此,一篇古代詩文被肢解為字義、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的講解、被簡單化處理成中心思想與寫作特點的分析,教學目標也被定位于簡單識記。如何從古代詩文中挖掘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基因,使學生心靈得到浸潤、滋養(yǎng),卻少有考慮。這說明古代詩文教學的取向出現(xiàn)了偏差。
《意見》開宗明義指出,文化是民族的根,也是民族的魂。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是中職語文教育題中應有之義;古代詩文是傳統(tǒng)文化最佳載體,因此,在古代詩文教學中,增強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性認識,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文化的自信,必須是中職古代詩文教學的價值取向及課堂教學目標。
為使這一價值取向得到落實,教學目標得到實現(xiàn),必須重視路徑、講求方法。筆者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采用啟發(fā)式誦讀與引領式感悟的方法,使古代詩文蘊含的意境美與隱含的理性之光完美結合,實現(xiàn)了情感體驗與理性認識的統(tǒng)一。
試舉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教學為例。眾所周知,《赤壁懷古》是宋詞豪放派典范之作,宜于朗誦。傳統(tǒng)教法,是通過涵詠諷誦的方法,使學生讀懂詞作中表達的內容,讀出韻味與情感,體悟詞作表現(xiàn)的意境,然后背誦全詞,增加古代詩文積累。不難看出,這種教法是以張揚情感為基調的。如教學僅止于此,顯然不夠;必須再進一步,在掌握作者表達的情感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對詞作的精神內涵進行思考。筆者在學生酣暢誦讀后,不失時機地引用古人對蘇軾詞作的評價,說明豪放派詞的特點,增加學生古代文化積累,然后再提問:“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边@兩句翻譯成現(xiàn)代文是什么意思?表達了蘇軾什么樣的情感?促進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進入詞的深層內核。在學生回答后,筆者進行分析,幫助學生體味蘇軾人生苦短的感慨,壯志未酬的悲傷,說明這才是其曠達背后的真實情感;再讓學生聯(lián)系前面贊頌周瑜的詞句,兩相比較,幫助他們進一步體悟這種情感。至此,筆者幫助學生從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作出了結論。如此處理,蘇軾看似感性的詞句,內中蘊涵對人生的理性思考,學生都理解了,中華優(yōu)秀文化基因,也就在文本誦讀與理性分析中得到了傳承。
二、知人論世:古代詩文教學必須的策略
《意見》中強調,“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要大力弘揚講仁愛、重民生、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比绾卧诠糯娢慕虒W中弘揚上述思想理念,是亟待研究的課題。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歷史久遠,卷帙浩繁,經(jīng)典難以勝數(shù),進入課本的只是滄海一粟,而輯選篇目大多淺顯,易于誦讀,藉此促進學生涵泳與體會,品味與理解。篇目數(shù)量偏少,使教學往往注重情感和意境,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古代詩文的精神內核。因此,從策略層面謀求弘揚核心理念的方式方法,尤為重要。
筆者基于課文,在充分考慮學生古代詩文閱讀水平的基礎上,按照知人論世的原則,采用細化作者寫作時代背景和身世經(jīng)歷的策略,創(chuàng)設了傳統(tǒng)文化核心理念教育的路徑,使學生在潤物無聲的狀態(tài)下浸潤心靈。例如,筆者選擇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作為學生閱讀篇目。筆者按照學生自由誦讀、自主閱讀、自我體驗,教師重點指導的思路做了如下設計。
首先,以問題引領誦讀和思考,提出以下問題。第一組問題:你認為全詩描繪出一種什么畫面,這個畫面表達了一種什么意境,這種意境是用什么字、詞表達的?第二組問題:作者不用“垂釣”為題,而以“江雪”為題,有什么用意?“絕”“滅”“孤”“獨”這幾個詞與“寒江雪”讓你產(chǎn)生了什么聯(lián)想?第三組問題:說說你搜集的柳宗元生平資料,結合對前面兩組問題的理解,你認為柳宗元要在詩中表達什么真情實感?每組問題之后都要求齊讀或自讀,使之成為體驗的手段。
其次,以教師評點學生搜集資料的形式,知人論世。筆者在三組問題之后,介紹柳宗元因參加失敗的“永貞革新”而屢遭貶謫仍堅持初心的品質,及他在柳州有德于民,頗有惠政的事跡做了重點講述。這樣,被當作簡單的文化常識被一帶而過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簡介,以知人論世的策略,被用作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修齊治平、革故鼎新、惠民利民等核心思想理念的方式,取得了浸透性靈的效果。
三、鮮活有用:激發(fā)學習興趣必經(jīng)的路徑
20世紀80年代,在中職教育恢復伊始,要求語文課本增加應用文、刪減文言文,是傾向性意見;2009年頒發(fā)的《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職業(yè)模塊未設置古代詩文教學內容,對古代詩文的功用作偏狹理解,使中職語文忽略了古代詩文教學,導致教學中呈現(xiàn)隨意狀,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在古代詩文教學成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載體的當下,努力尋求激活學生學習興趣的路徑及手段,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從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高度關照古代詩文教學,是解決學生“為什么學”的根本之策;而使古代詩文學習變得有趣有用,是解決“怎么學”的必經(jīng)路徑。
試舉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為例。其比賽內容基本為古代詩詞記誦比拼,也即我們習慣稱之為“識記”能力的高下之爭,但節(jié)目火爆,影響巨大,甚至喚醒了國人對古代詩詞的興趣與熱愛。筆者認為,主持人董卿的解說與幾位嘉賓的點評功不可沒。很多觀眾既睹選手風采,更傾慕董卿妙語連珠的串詞,以及嘉賓極富文化內涵的評點??梢?,看似冷冰冰的古代詩詞,只要引導路徑與手段正確、學習興趣瞬間可被點燃。
筆者在《子路、冉有、公西華、曾晳侍坐》(簡稱《侍坐》)一文教學中嘗試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習興趣的路徑,獲得了成效。
《侍坐》是《論語》中的一篇。《論語》是語錄體散文集,而《侍坐》結構完整,人物形象鮮明,教學極易偏離古代詩文教學應具的目標,教成現(xiàn)代文學作品賞析。筆者立足于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高度,創(chuàng)設氛圍、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有趣的學習中自主體驗,去切身感受古詩文學習有用。
首先,筆者制作了一個微課,選題是“孔子偉大”,內容有電影《孔子》的片段,但主題是論述孔的偉大,其中有歷代及現(xiàn)代對孔子的評價,如司馬遷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以及現(xiàn)代學者的評價:“孔子是古往今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成功者”,“孔子以一個人的力量提升了整個民族”,“孔子是中華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整個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這些極高的評價先聲奪人,引起了學生的好奇與驚訝,不由自主地對孔子產(chǎn)生了興趣。筆者不失時機地提出了問題:找出《侍坐》中孔子及學生對話神態(tài)的詞,并與現(xiàn)代漢語同樣意義的詞比較,哪個更簡練?要求學生按人物對話反復誦讀,并要讀出人物性格特征。之后,筆者又提了一個問題:“暮春者”一句使你聯(lián)想到一幅什么畫面?“吾與點也”表達了孔子什么樣的思想情感?最后,出了一道課后搜集資料的拓展題:進一步了解孔子、了解《論語》。
如此教學,創(chuàng)設了有趣的氛圍,進行了知人論世;開展了言語實踐,其中,按對話誦讀,學生興趣盎然,學生在誦讀中了解了人物性格,如子路的輕率急躁、冉有的謙虛慎言、公西華的委婉曲致、曾晳的寧靜高雅,在誦讀中還得到了體悟,還體驗到文言的凝練與典雅,從中學到了有用的語言運用知識。《侍坐》教學,使筆者深切體會到古代詩文教學使學生感到有趣,是必須的,但讓他們體悟到有用,才是目的,正如布魯納所言:“如果學生發(fā)現(xiàn)他的努力有所得益,便可能在一定的學習任務中花更多的時間?!?/p>
古代詩文教學,還有鮮明的價值導向——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確立文化自信。但它是一種激發(fā)學生內驅力的教育,需要給學生提供足夠多學習場域,使經(jīng)典成為熟知的內容,從這個角度考慮,古代詩文教學還需更廣闊的視野,更豐富的內涵。改革正在途中。
Objectives, Strategies and Paths—— A View of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PENG Zhao-jun
(Zhangjiaga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Zhangjiagang 2156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blood of the nation and the spiritual home of the people."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should run through national education." How to aim at the problems, improve the situation and promote the reform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reflect the will of the state is what every teacher must encounter with careful reflection. Based on his own understand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unique thinking from three aspects of objectives, strategies and paths.
Key word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ancient poetry; strategy;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