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程,彭 軍,謝春明
(荊州博物館 a.考古所;b.陳列部,湖北 荊州 434020)
彭軍(1973-),男,湖北荊州人,荊州博物館考古所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秦漢文化;
謝春明(1989-),女,湖北荊州人,荊州博物館陳列部館員,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文物與博物館研究。
2016年荊州市紀(jì)南文旅區(qū)岳山村東南部李家草場墓地出土明代墓志銘一塊,為“誥封江安縣主墓志銘”,現(xiàn)藏荊州博物館。通過對墓志銘初步釋讀,知墓主人是遼藩肅寧王之長女毓桂,該墓志銘文所提及內(nèi)容,是研究明代遼藩、貴族女性及明代歷史的重要史料線索。
“誥封江安縣主墓志銘”出土?xí)r為1盒2塊,以兩道鐵箍相束。志石質(zhì)灰白,質(zhì)地堅硬,形體厚重,分為蓋、身,平面皆近方形,縱52.5cm,橫52cm,厚14cm。墓志正面磨制光滑并于邊緣刻一周邊框及翔云龍鳳,內(nèi)銘文為楷體直書,文首為“誥封江安縣主墓志銘”,正文19行,無末題,全文223字?,F(xiàn)錄墓志全文如下:
誥封江安縣主墓志銘
縣主諱毓桂,遼藩肅寧王之長女,母妃劉氏。正德六年五月初一日誥封,正德十二年三月初三日出閣,配儀賓陳經(jīng),乃太常典簿陳寧之孫也,是年四月十九日以疾故,享年二十有一。訃聞,遣中官賜祭,命有司治喪葬如制。慈圣康壽太皇太后、慈壽皇太后各賜祭一壇以故之。明年十二月初七日,安厝于郡,江陵郢城之原。嗚呼!縣主以金玉之枝榮贗封命,夫何出閣一月之余,倏然厭世,惜乎!富貴無備而壽年不足,此因有數(shù)也,亦有可哀也,遂為之銘。
銘曰:生有坤德 享有天祿 富貴榮顯
□順貞淑 數(shù)不可移 情有可哭
維其閟矣 幽光永燭
從墓志銘文中可知幾點基本信息,墓主江安縣主之名為毓桂,父母分別為遼藩肅寧王、劉氏,誥封、出閣、疾故時間及其婚嫁、喪葬基本情況。
墓主人名毓桂,其身份為遼藩肅寧王長女,江安縣主。要了解墓主人的具體身份和家世情況,首先需要理清“縣主”這一對于貴族女性的特殊稱呼。
“縣主”之稱歷史由來已久。東漢時已有“縣公主”之稱,簡稱“縣主”,一般指帝王之女,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漢制規(guī)定“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漢法大縣侯視三公”(1)。魏晉南北朝,皇帝之女沿襲此稱呼,如“子觀,尚武帝長女,吳縣公主”(2)。這里的“吳縣公主”即為齊武帝蕭賾之女。至隋唐,“縣主”與“公主”始有區(qū)別?!翱h主,后漢帝女皆封縣公主或別為美名,此疑縣主之始也,其諸王女自為公主,其父得自主婚故也。隋唐以來,雖諸王之女亦封郡縣,但曰某郡縣主也”(3)。唐代在職官上,沿襲前制,實行九等爵制,“皇姑封大長公主,皇姊妹封長公主,皇女封公主,皆視正一品。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視從一品。親王之女封縣主,視正二品下”(4),并明確規(guī)定了,諸親王之女則為“縣主”。目前的考古發(fā)掘也證實了此制度,如《南川縣主墓志銘》記載,南川縣主為唐玄宗李隆基第四子棣王琰之第五女[1]。唐金鄉(xiāng)縣主是唐高祖李淵之孫女,滕王李元嬰第三女[2]。這里所稱“縣主”即為親王之女。
至明代,縣主則始為郡王之女。明初一統(tǒng),朱元璋在洪武二年即“詔中書編祖訓(xùn)錄,定封建諸王國邑及官屬之制”(5),推行分封諸王的制度,將其諸子,各賜爵位,藩封各地,分鎮(zhèn)諸國。明朝的分封制度規(guī)定,皇帝嫡長子立皇太子繼承王位,其余諸子分封各地,為親王,皇帝女兒封為公主;親王嫡長子承襲王位為親王,其余諸子封為郡王,親王之女為郡主;郡王之下的子孫,皆按照等級,授之以官職:“子授鎮(zhèn)國將軍,孫授輔國將軍,曾孫授奉國將軍,玄孫授鎮(zhèn)國中尉,五世孫授輔國中尉,六世孫以下,世授奉國中尉”,“郡王女曰縣主,郡王孫女曰郡君,郡王曾孫女曰縣君,郡王玄孫女曰鄉(xiāng)君”(6),據(jù)此可知墓主人毓桂是明代的“縣主”,郡王之女,也即遼藩肅寧王之女。很顯然,遼藩肅寧王就是明朝某一代郡王,其王妃為劉氏。那么進(jìn)一步揭示墓主人身份的關(guān)鍵就是遼藩肅寧王。
朱元璋第十五子遼簡王朱植被封藩遼東,于洪武二十六年就藩廣寧,到建文元年渡海歸朝,在遼東為王七年,經(jīng)“靖難之役”后,被改封荊州,此為荊州遼藩之始。遼簡王朱植有十八個兒子,子孫世襲藩王六代七王。其長子朱貴煐早逝;二子朱貴烚因罪被降為庶人;第三子因不孝,降為庶人;其四子朱貴于正統(tǒng)四年襲封遼王,史稱遼肅王。遼肅王之子豪墭襲封遼王,被稱為遼靖王,遼靖王有四子[3]。據(jù)《皇明祖訓(xùn)》之制,皆應(yīng)世襲為荊州遼藩郡王,子孫世襲爵位。遼靖王嫡三子恩鉹被封為肅寧王,即為遼藩郡王之一。文獻(xiàn)記載“肅寧王恩鉹,豪墭嫡三子,成化十三年(1477)封,十九年薨,傳寵汕,成化二十三年(1487)襲,嘉靖十四年(1535)薨,傳致栟,嘉靖二十三年(1544)襲,萬歷四年(1576)薨,憲萬歷七年(1579)襲,薨年缺,術(shù)崇禎中襲”(7)。可知遼藩肅寧王前后世襲共有五王,分別是恩鉹、寵汕、致栟、憲、術(shù)。
墓主人毓桂為其中一位肅寧王之女(8)。志文載墓主年齡二十一歲,于正德十二年(1517)四月亡故,可知其生于弘治十年(1497),母妃為劉氏。據(jù)《明孝宗實錄》載,在弘治十年之前的肅寧王有恩鉹及其嫡長子寵汕。成化十三年(1487)四月,“遼王第三子鎮(zhèn)國將軍恩鉹為肅寧王,進(jìn)夫人王氏為肅寧王妃”。成化二十三年(1487)六月,“肅寧悼靖王嫡長子寵汕為肅寧王”。其中肅寧悼靖王即為恩鉹。弘治五年(1492)十月,“南城兵馬副指揮劉溶嫡次女為肅寧王妃”(9)。據(jù)上可知,墓主人誥封江安縣主毓桂即為第二代肅寧王寵汕之長女,其母妃為南城兵馬副指揮劉溶嫡次女劉氏,按照明代藩封之制,郡王之女為縣主。
墓葬位于荊州岳山村李家草場,西鄰郢城遺址,東為謝家橋古墓群。從墓葬地理位置上,應(yīng)該屬于荊州轄屬區(qū)域內(nèi)。墓主為“江安縣主”,文獻(xiàn)記載荊州之“江安縣”并不多?!遁浀貜V記》載:“公安縣本二漢孱陵縣地,建安中左將軍劉備為荊州牧,自襄陽來鎮(zhèn)油口使筑而居之,時號左公因名其地曰公安。杜預(yù)平江南,置江安縣屬南平郡宋為郡治,后改為公安”(10)?!睹饕唤y(tǒng)志》載:“公安縣在府城東南七十里,本漢武陵郡之孱陵縣地,漢末以劉備為左公居此,號公安。晉置江安縣,劉宋為南平郡治所,復(fù)改公安”(11)。從《輿地廣記》及《明一統(tǒng)志》所記載的荊州之“江安縣”情況來看,“江安縣”稱呼始于三國劉備都荊州,“置江安縣,又置南平郡治此,公安省入江安”(12)。后劉宋時,復(fù)改為公安縣。至此,荊州再無“江安縣”之說,很顯然銘文中所藩封江安縣主之“江安縣”,明代荊州并無此地。
那么,能夠較為合理解釋的墓主所封之“江安縣”問題的應(yīng)該是明代的“虛封”。明初建立了分封諸王的制度,諸王分封各地,世襲爵位,并有固定封地。隨著王朝延續(xù),明代藩王形成一個龐大的體系。自皇帝下有親王、郡王、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zhèn)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等王子王孫。這對于明王朝在財政上無疑是一個棘手的難題。龐大的明藩封體系與封地有限的矛盾凸顯。
遼藩改封荊州之始,所封親王、郡王皆有府第。遼王府,在府城內(nèi)北,永樂二年自遼東廣寧移建于此;松滋王府,在府城內(nèi)西;益陽王府,在府城內(nèi)東;湘陰王府,在府城內(nèi)東;衡陽王府,在府城內(nèi)東;應(yīng)山王府,在府城內(nèi)東;宜城王府,在府城內(nèi)西;枝江王府,在府城內(nèi)西南;阮陵王府,在府城內(nèi)東;衡山王府、蘄水王府,俱在府城內(nèi)西[4]。荊州遼藩諸王封號來看,其藩封之地皆為今湖南、湖北之地。從其府第情況來看,皆在“府城”之內(nèi),也就是荊州城內(nèi)。這樣看來,荊州遼藩諸王雖有藩封封號,但都聚居于荊州城內(nèi)。1987年遼簡王墓發(fā)掘,其墓葬位于江陵縣西部的八嶺山南麓,東南距荊州古城約20公里[5]。遼簡王朱植之后,遼藩王系在荊州傳襲七世八王,其陵寢都在荊州八嶺山[6]。2010年,荊州魏家草場遺址發(fā)掘明代遼藩“益陽輔國將軍復(fù)齋墓志銘”及“益陽輔國夫人何氏墓志銘”等[7],荊州魏家草場遺址正位于荊州郢城鎮(zhèn)郢北村?!敖部h主”墓葬位于荊州郢城遺址以東。結(jié)合考古發(fā)掘,可以初步得知,明代遼藩所封之親王、郡王及其后代子孫,隨著遼藩人數(shù)的不斷增多,形成了以荊州古城及郢城為中心聚居。遼藩龐大的人數(shù)也導(dǎo)致的藩封封地不夠,雖予以封號,但并無實地,僅聚居在荊州府府城中心。遼藩人數(shù)龐大,封地不夠,聚居于府城,自然形成“虛封”的情況,即僅僅分封世祿,按官員級別分封,給予俸祿,不享受封地。明藩“虛封”的情況也有很多,如明故夏陽縣主,為太祖高皇帝五世孫,秦康王之孫,臨潼惠簡王之女。據(jù)考“明代無夏陽縣建置,縣主所封為虛封,其封地當(dāng)即古之夏陽城地。”[8]這是以古地名,作為藩封之地,賜給封號,并無實際封地的情況。結(jié)合墓主“江安縣主”其所處明代中期,所封之“江安縣”在明代荊州并不存在,這正反映只予封號、俸祿而用荊州古地名做為封號的“虛封”歷史現(xiàn)象。
喪葬之禮自古即為禮儀習(xí)俗中較為重要的部分。明代的墓志是反映明代喪葬及歷史的重要線索之一。明代對于縣主的喪葬有一定的制度規(guī)范。從志文中可知墓主毓桂于正德十二年三月出閣,是年四月因疾故。朝廷對于這位“江安縣主”的亡故,形式上是“遣中官賜祭,命有司治喪葬如制”,并且是“慈圣康壽太皇太后、慈壽皇太后各賜祭一壇以故之”,而實際上這位江安縣主的喪葬僅僅是“安厝于江陵郢城之原”,這無疑與明代中后期的經(jīng)濟(jì)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
志文中縣主毓桂亡故后,對其予以祭奠的兩位皇室女性就是“慈圣康壽太皇太后”及“慈壽皇太后”。慈圣康壽太皇太后,姓王,上元人,明憲宗朱見深皇后,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后,被尊為皇太后,明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又被尊為太皇太后。正德五年(1511)尊號為“慈圣康壽”,即為“慈圣康壽太皇太后”(13)。慈壽皇太后,張氏,興濟(jì)人,成化二十三年,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冊立為皇后,明武宗朱厚照繼位后,尊之為皇太后。正德五年十二月,上尊為“慈壽皇太后”(14)。這兩位高貴的皇室女性對于“江安縣主”的亡故各賜祭一壇以祭奠,在形式上予以重視。
實際上,從這位“江安縣主”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來看,僅僅是明代墓葬中非常普通的陶屋、瓷碗、陶罐等。墓主葬禮形式上的重視與實際上的簡單葬式反差之大,與明代的削藩及財政情況有極大的關(guān)聯(lián)。明代藩王體系龐大,無論是政治還是經(jīng)濟(jì)上,對皇權(quán)都是一種威脅。政治上,永樂以后推行藩禁政策,進(jìn)一步削藩,避免藩府與公侯伯爵之間的政治婚姻,這樣藩府子孫只能與當(dāng)?shù)氐牡图壒賳T甚至平民結(jié)婚,削弱了藩府勢力。經(jīng)濟(jì)上,明代中后期,出現(xiàn)“宗祿虧乏”局面[9],無法支撐宗室歲祿。在遼藩府第、墓園的建置上就造成了地方巨大的財政壓力。在明代成化十年(1474),荊州府知府趙鏈則提出:“本府城內(nèi)原有遼府,自郡王以下至將軍、中尉、郡主、縣主、縣君、鄉(xiāng)君等府共七十余處,遞年修建宮室,創(chuàng)造墳?zāi)梗詿o停息,民疲財耗”[10]。面對如此巨大的財政壓力,明朝政府則只能減少對藩府財政開支,喪葬從簡。在明中后期,明朝就開始大量削減藩府墓園建制(15),正統(tǒng)十三年(1488)規(guī)定:“郡主、縣主,地十畝、房三間”。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則規(guī)定:“郡王、將軍、中尉、郡縣主君,墳價一概免給”。這樣以來,這位“江安縣主”毓桂雖然貴為郡王之女,其婚嫁所配儀賓陳經(jīng),不見經(jīng)傳,其葬禮也只是簡單“安厝于江陵郢城之原”就可以理解了。
江安縣主墓志內(nèi)容為我們研究明代藩王制度、婚喪制度以及遼藩譜譜系提供了寶貴的文字資料。近年來,明代藩王有關(guān)的考古發(fā)掘逐漸增多,也為我們深入研究明代藩王提供更多可靠依據(jù)。
注釋:
(1) [南朝]范曄:《后漢書》卷十《皇后紀(jì)》,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
(2) [唐]李延壽:《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二,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3) [宋]高承:《事物紀(jì)原》卷一,明弘治十八年魏氏仁實堂重刻正統(tǒng)本。
(4) 《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
(5) 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太祖實錄》,上海:上海書店,1982年,第818頁。
(6) 張德信,毛佩琦主編:《洪武御制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第406頁。
(7) [清]嵇璜:《續(xù)文獻(xiàn)通考》卷二百八《封建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389頁。
(8) 《明顯宗實錄》卷一百六十五。
(9) 《明孝宗實錄》卷二十八。
(10) [宋]歐陽忞:《輿地廣記》卷二十七,士禮居叢書景宋本。
(11) [明]李賢:《明一統(tǒng)志》卷六十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 [清]倪文蔚:光緒《荊州府志》荊州府志卷一,清光緒六年刊本。
(13) [清]萬斯同:《明史》卷五十四志二十八,清抄本。
(14) [清]萬斯同:《明史》卷十六本紀(jì)十六,清抄本。
(15) [明]申時行:《大明會典》卷二○三《工部·王府墳塋》,明萬歷內(nèi)府刻本。
參考文獻(xiàn):
[1] 趙力光.李壽墓志 南川縣主墓志 劉中禮墓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18.
[2] 韓保全,張達(dá)宏,王自力,等.西安唐金鄉(xiāng)縣主墓清理簡報[J].文物,1997(1):4-19,97-99,2,1.
[3] 何喬遠(yuǎn).名山藏[M].張德信,商傳,王熹,點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985-988.
[4] 李賢,彭時,等.大明一統(tǒng)志[M].臺北:臺聯(lián)國風(fēng)出版社,1977:3822.
[5] 陳新平.江陵八嶺山明代遼簡王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5(8):702-712,774.
[6] 萬全文,院文清.荊楚文物奇觀[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2:180.
[7] 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南水北調(diào)管理局.湖北南水北調(diào)工程考古報告集(第五卷)[M].北京: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4:196-200.
[8] 秦造垣.明故夏陽縣主墓志考釋[J].考古與文物,2009(1):89-90.
[9] 張廷玉,等.明史·卷一○○·諸王世表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4:2503.
[10] 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憲宗實錄[M].上海:上海書店,1982: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