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宜宏
(江蘇省海安縣中醫(yī)院藥劑科,江蘇 海安 226600)
中藥肉桂是臨床上常用的中藥材。此藥主要來源于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味辛、甘,性熱,具有助陽補火、散寒止痛、引火歸源和活血通絡(luò)之功效。目前,市面上流通的肉桂混淆品較多,他們外觀極為相似,其中以食用桂皮最為常見。中藥肉桂與食用桂皮較為相似,但其藥效卻存較大的差異,不可混淆使用。因此,在為患者使用中藥肉桂前,需對中藥肉桂進行鑒別,以保證其臨床療效[1-2]。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對中藥肉桂與食用桂皮的鑒別,以便為中藥肉桂的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本次研究使用的藥材為中藥肉桂和食用桂皮。2)本次研究使用的儀器有雙槽薄層層析缸、顯微鏡、中藥粉碎機和硅膠薄膜層板。3)本次研究使用的試劑有乙醇、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比例為75:25)、二硝基苯肼(濃度為0.1%)和桂皮銓對照品。
觀察中藥肉桂和食用桂皮外觀、顏色、氣味等。結(jié)果顯示:1)中藥肉桂的兩端呈斜削槽狀,其厚度為0.2~0.8 cm,呈棕灰色;其外表較為粗糙,有少數(shù)的橫裂紋,多數(shù)藥材有不規(guī)則的橫向突起皮孔和灰白色斑紋;其內(nèi)表面呈現(xiàn)紅棕色,表面平滑,有細縱紋,用硬物劃過后其會出現(xiàn)油痕;其質(zhì)地較脆,易折斷,斷面上有顆粒;其外層呈棕色且十分粗糙,內(nèi)層油潤且呈現(xiàn)棕紅色,兩層間有一條黃棕色線紋;有濃烈奇特的香味,味甜且辣。2)食用桂皮多為不規(guī)則塊狀或板片狀,長短參差不齊;與中藥肉桂相比,食用桂皮較薄,其厚度為0.1~0.6cm;其外表面呈灰棕色或灰褐色,光滑度較高,內(nèi)部為紅棕色;用硬物劃過會出現(xiàn)明顯的油漬痕跡;其內(nèi)外層次不分明,有較多的黃白色斑點;其質(zhì)地較為脆硬,易折斷,斷層較為粗糙,呈紅棕色;其內(nèi)部與外部的層次感不強,有眾多的黃白色斑點,兩層間沒有黃棕色線紋;有輕微的香氣,味道稍甜。
使用顯微鏡觀察中藥肉桂和食用桂皮的細胞及這兩種植物的粉末。結(jié)果顯示:1)中藥肉桂的橫切面有木栓細胞數(shù)列,最內(nèi)層細胞的外壁較厚,皮層中有分泌細胞和石細胞,石細胞存在于中柱鞘部位且外壁較薄,分泌細胞隨處可見;其韌皮部射線寬為2個列細胞左右,纖維表現(xiàn)為2~3個成束;其薄壁細胞內(nèi)含有豐富的淀粉粒。肉桂粉末為長梭形,邊緣呈微波狀或伴有凹凸狀,壁厚且木化;存在較多的類圓形或類方形石細胞,細胞壁較厚,有較大或較小的胞腔;存在多角形狀態(tài)的木栓細胞,細胞壁較厚,細胞腔內(nèi)包含有紅棕色或棕色物質(zhì);其淀粉粒較為細小,為橢圓形或者單粒球形。2)食用桂皮橫切面的細胞排列整齊;其皮層細胞中含有分泌細胞和石細胞,中柱的石細胞排列呈環(huán)狀;其韌皮處的細胞排列呈射線形,含有油細胞。桂皮粉末呈長梭形,邊緣尖突或呈微波狀;石細胞多為單個分散,少數(shù)成群存在,其壁均勻增厚;油細胞的數(shù)量較少,木栓細胞壁厚,偶見淀粉粒。
1)分別取這兩種植物粉末各2 g,加入5 ml的石油醚中,搖晃均勻,在室溫環(huán)境下放置4 h后進行過濾,將過濾后的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2)制作每1 ml的溶液中含桂皮醛1 μl的桂皮醛乙醇溶液,將其作為對照品溶液。3)取3~5 μl的供試品溶液和3 μl的對照品溶液,分別將其點滴在硅膠板上,將石油醚-乙酸乙酯作為展開劑將其展開,隨后將其取出晾開。使用365 nm的紫外燈,對硅膠板進行顯色,然后噴灑上二硝基苯肼。結(jié)果顯示:中藥肉桂有1個棕色斑點和3個紅色斑點,食用桂皮有1個藍色熒光斑點;在顯色結(jié)束后,中藥肉桂有1個與桂皮醛相對應的黃色斑點顯示,食用肉桂則無斑點顯示。
中藥肉桂與食用桂皮的外觀、氣味和形狀極為相似,易出現(xiàn)混淆情況[3-4]。中藥肉桂與食用桂皮屬于同科植物,其外形、形狀和氣味均較為相似,但藥用價值相差甚遠。中藥肉桂來源于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具有活血通經(jīng)、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腰膝冷痛、虛寒吐瀉、目赤咽痛、痛經(jīng)、腎虛作喘和陽痿等病癥。食用桂皮是樟屬植物天竺桂、陰香、細葉香桂或川桂等樹皮的通稱,主要作為肉類的調(diào)制品,與生姜齊名,能夠有效祛除肉類的腥膩;食用桂皮還具有消腫、止痛、收斂和祛風散寒之功效,可用于治療痢疾、食欲不振、瘡腫、創(chuàng)傷出血、跌打扭傷和經(jīng)閉等病癥。因此,臨床醫(yī)生在應用中藥肉桂和食用桂皮前,需明確其具體的成分,合理地應用,以充分發(fā)揮其藥效。
綜上所述,對中藥肉桂與食用桂皮進行性狀鑒別、顯微鏡鑒別和薄層色譜鑒別的結(jié)果均存在明顯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