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玉
《出師表》是選自人教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的一篇經(jīng)典文言文,其中,諸葛亮字字珠璣,既表達了自己對于漢朝王室的感激之情,同時又為劉禪指出在統(tǒng)治時所需要注意的問題,成為歷史上的一篇感人肺腑的名篇。本文以《出師表》為例,談談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一、拓展背景,感悟文本內涵
《出師表》一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報先帝、忠陛下”的情感內涵,因此,教師應以文本為核心,在原文相關內容基礎上,進行適當?shù)谋尘皵U展,使課堂教學逐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突出重難點。由于學生已經(jīng)對前面的文言文基礎知識和技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所以教師還可以在此過程中依據(jù)文本對學生進行比較靈活的設問,激發(fā)學生對文本脈絡、情節(jié)塑造、人物性格等方面的探究,據(jù)此為學生全面感知文本內涵奠定基礎。九年級學生在理解能力上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進步,因此,我們進行上面的安排和設計也完全符合該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心理特點。
在教學《出師表》引導學生感悟其文本內涵時,教師可適當拓展這樣的背景: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fā)。
上面簡要介紹了諸葛亮寫《出師表》的時間線索,但這只是比較宏觀的了解,學生對諸葛亮寫《出師表》的緣由還不甚清楚。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绷撂槠唬骸俺几医吖呻胖Γе邑懼?jié),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段引文是劉備于白帝城托孤時對諸葛亮所說的話,從中我們可以從側面了解諸葛亮對劉禪上疏《出師表》的原因??梢钥闯?,正是劉備對諸葛亮所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徹底打動了諸葛亮。因此,當學生對這些背景知識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以后,才會明白諸葛亮對蜀漢的一腔報國之心,并以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總之,在進行《出師表》教學時,教師應講清文本的前因后果,抓住其中情感脈絡的特點,重點引導學生對文本內涵的感悟,這樣學生就會對文本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出師表》總體上可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的重點可概括為“行前勸諫”,后半部分的重點可概括為“表白忠心”。劉禪名義上雖為蜀漢之主,但諸葛亮實際掌控了國家的命運前途,因此在北伐以前,諸葛亮有必要告誡劉禪掌控好國家的大本營。只是這種勸告易于引起蜀主反感,所謂“功高震主”,因此諸葛亮巧妙地在文中表達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和勇氣,使得劉禪易于接受自己的主張。
二、挖掘典故,體會文本精神
歷史典故背后通常蘊藏著文本表達的思想感情與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對于《出師表》來說,我們應該深刻把握諸葛亮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我們知道,“諸葛一生唯謹慎”,細細體味文本,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慮事還是措辭,文本集中體現(xiàn)了其恪守“謹慎”的精神,因而學生也就理解了此表為何被人們稱頌為“至文”的原因。我們相信,諸葛亮已經(jīng)明白后主缺乏治理和管理國家的能力,為避免其“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但又要保證后主能聽得進去,“既要循循善誘地開導,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這需要把握一個合適的“度”。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極盡說理之能,因而使得《出師表》讀來“情真理足,詞婉心切,感人至深”。
細讀文本,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中包含了許多歷史信息,背后蘊含了許多典故,現(xiàn)茲舉一例為證: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此段引文開篇明義,提出北伐的深層原因乃“益州疲弊”,這看起來相互矛盾,因為“益州疲弊”正不利于出師北伐,但如果我們將眼光看得長遠一些,就會發(fā)現(xiàn)這正是諸葛亮軍事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為出師伐魏之前所做的前期準備。大家知道,諸葛亮的戰(zhàn)略思想始終是聯(lián)吳抗曹,他在初見劉備時就提出了伐魏的兩條進攻路線:一條是從益州出兵進攻秦川;一條則是從荊州出兵進攻宛、洛。這個所謂的“鉗形形勢”的軍事設想本來可行,但天不遂人愿,后來的軍事形勢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魏國在當時勢力最大,牢固地控制了當時全國的中心地區(qū),并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占有明顯優(yōu)勢;吳國則在長江中下游稱霸,政治形勢雖處于下風,但經(jīng)濟實力還算雄厚,只有蜀國偏安西南一隅,在政治、軍事等方面都處于不利地位。而開篇所提到的“益州疲弊”,正是指這種局面。明知出師北伐困難重重,卻毅然擔此重任,教師可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此段文本背后傳達的內在含義,體會諸葛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
翻閱文本,我們在諸葛亮“自敘身世”的片段中,又可以找到幾個歷史典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不難看出,上述引文蘊含了諸葛亮隱居隆中、三顧茅廬、兵敗襄陽、白帝托孤、七擒孟獲等歷史典故。為便于學生理解,教師可適當引入相關故事情節(jié),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對文本作進一步探究,又將歷史和事實結合了起來,依托文本,又不失于文本。
三、品味文段,培養(yǎng)人文品格
首先,培養(yǎng)學生的廣泛聽取他人意見的品格。在《出師表》中,諸葛亮首先為劉禪提出的一項準則,就是要廣納諫言。諸葛亮之所以寫《出師表》,主要是由于他現(xiàn)在要北上打仗,不放心劉禪自己統(tǒng)治王朝,所以他抱著既是老師又是父親的心態(tài),給劉禪寫了這篇表文。諸葛亮的心中深知統(tǒng)治的不容易和劉禪的不成熟,所以在開篇他就指出,劉禪要廣泛聽取其他人的意見,這樣才能夠治理好整個國家,“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品味此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出在諸葛亮的心中能夠廣納諫言,廣泛聽取他人意見,而這正是真正的統(tǒng)治之道。這種精神也正值得當今學生所學習。例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愿意接受別人意見的虛心品質,同時教育學生切勿過分固執(zhí)己見,要充分考慮他人意見和建議的合理性,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自己今后的學業(yè)和人生事業(yè)的發(fā)展。具體在講解《出師表》時,教師可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后主劉禪,然后體會諸葛亮對于自己的教誨,引導學生從內心深處真正認識到聽取別人意見的重要性。
其次,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交友觀。諸葛亮第二個建議就是要求劉禪“親賢臣,遠小人”。這里,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要求劉禪與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多交流,多請教,從而學習他們優(yōu)秀的品格,用以統(tǒng)治國家;同時也要遠離那些奸佞小人,他們心思邪惡且多行小人之事,與這樣的人多交往的話,就會影響到劉禪的個人發(fā)展,進而威脅到整個王朝統(tǒng)治。此外,諸葛亮還列舉了他與先帝的談話:“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因此,在諸葛亮看來,劉禪需要廣交君子,這樣才能培養(yǎng)其優(yōu)秀品質。與此類似,諸葛亮的這個觀點對于我們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交友觀也同樣適用。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缃駥W生的交友范圍十分廣泛,微信、QQ等聊天工具的普及使得交友存在很大的風險,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朋友觀念,教會其明辨是非。首先要讓學生明確交友是正確的,但是交友時一定要擦亮眼睛。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采取一些靈活多變的方式。九年級學生的性格多少有些叛逆和獨立自主,所以教師最好不要將一些大道理強行灌輸給學生,這樣只會引起學生反感。教師應從學校課堂實際出發(fā),從課文本身出發(fā),讓學生看到中國古人對于交友的正確觀念,同時激發(fā)學生向古人學習,將自己同古人進行思想換位,體會其中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道德精神,這樣學生會更容易接受一些。此外,教師也可以舉一些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交友事例,使學生明白只有結交那些值得結交的人,才會使自己的未來發(fā)展之路走得更遠。
最后,培養(yǎng)學生對于國家的責任意識。諸葛亮對劉禪的第三個殷切希望表達得比較隱晦,即希望劉禪能夠繼承劉備遺志,復興漢室。其實,諸葛亮寫《出師表》的目的就是希望幫助劉禪能夠實行明政,統(tǒng)治好整個漢朝,而非像歷史上的昏君一樣,沉迷于女色或親近奸佞小人,進而毀掉整個王朝。
諸葛亮在結尾還舉了自己和先帝的過往來激勵劉禪,告誡他要以天下為己任,把光復漢室作為主要的目標。同時,諸葛亮又寫出了自己在為漢室效力時的鞠躬盡瘁,并且分析了當時王朝之間的格局,指出目前光復漢室“還于舊都”是重中之重。如果放在現(xiàn)代,諸葛亮在文中表達的殷切期望,則可以理解為要學會抓住當前的主要矛盾,因此這種精神也同樣適用于語文教學對學生的引導。比如,教師要幫助學生對目前學習階段有正確的認識,讓他們認識到學習才是“主業(yè)”,只有現(xiàn)在學習好了,將來才能更好地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