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浩強(上海瑞金醫(yī)院副主任藥師) 編輯/小丁
新春佳節(jié)是闔家團圓、暢敘親情的日子。我國酒文化源遠流長,春節(jié)更是開懷暢飲的最佳時機。眾所周知,貪杯不足取,而一邊喝酒一邊服用一些藥物更會引起毒性反應。輕者影響藥效,發(fā)生不良反應;重者害了性命,即所謂的“雙硫侖樣反應”,所以大家一定要慎之又慎。
雙硫侖原本是一種戒酒用的藥物,服用后即使飲用很少量的酒,身體也會產(chǎn)生嚴重不適,從而達到戒酒的目的。雙硫侖主要是抑制肝臟中的乙醛脫氫酶,使乙醇在體內氧化為乙醛后發(fā)生蓄積而產(chǎn)生一系列的理化反應。臨床上的許多藥物具有與雙硫侖相似的作用,用藥后若飲酒會產(chǎn)生面部潮紅,眼結膜充血,視覺模糊,頭頸部血管劇烈搏動或搏動性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難,急性肝損傷,驚厥甚至死亡等癥狀,即“雙硫侖樣反應”。同樣是由于乙醛脫氫酶受到抑制,乙醇不能正常代謝,乙醛堆積,興奮交感神經(jīng)而產(chǎn)生的結果。
能引起雙硫侖樣反應的藥物非常多,除了常用的頭孢類抗菌藥物(如頭孢哌酮、頭孢曲松)、甲硝唑、奧硝唑以外,還有磺脲類降糖藥(如達美康)、華法林、胰島素等。這些藥物涉及多種常見病、慢性病的治療,往往防不勝防,一旦誤服輕則眩暈,重則昏迷休克,如不及時治療甚至危及生命。其嚴重程度與用藥劑量和飲酒量成正比,老年人、兒童、慢性病患者及對乙醇敏感者尤甚,不適反應一般在用藥和飲酒后的15~30分鐘發(fā)生,血壓下降,心率加快,有的甚至達到120次/分鐘,心電圖也有可能出現(xiàn)ST-T端的改變。
體內的乙醛脫氫酶一旦被抑制,恢復時間需要4~5天。根據(jù)相關的研究分析,飲酒7天后用藥的病例,沒有發(fā)生過雙硫侖樣反應的記錄。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每個人酒精消除時間亦不同,但飲酒時間與用藥時間的間隔越長,雙硫侖樣反應的發(fā)生率就越低,且用藥和飲酒間隔7天以上相對比較安全。另外,從現(xiàn)有臨床數(shù)據(jù)看雙硫侖樣反應的強弱程度和酒的種類沒有相關性。有病例記載,某女性患者平時酒量較佳,但在停用頭孢哌酮4天后,僅飲用一口低酒精度的葡萄酒便產(chǎn)生暈厥等雙硫侖樣反應的癥狀。因此服藥期間,喝酒一定要讓道。
任何含有酒精的食物或藥物都有可能引起雙硫侖樣反應,酒心巧克力、乳酪、動物肝臟、藿香正氣水、棕色合劑等都含有一定量的乙醇,甚至酒精外用擦拭也可觸發(fā)雙硫侖樣反應。
雙硫侖樣反應與酒精中毒癥狀有諸多相似,需要結合患者主訴及用藥史,誤診率較高。二者主要區(qū)別是雙硫侖樣反應患者接觸的酒精量往往更少,起病更急,癥狀更明顯。一旦確診,應立即停藥、停用酒精制品,癥狀輕者會自行緩解,癥狀嚴重的需要對癥治療,如吸氧、洗胃以減少乙醇吸收等,藥物治療可以選擇注射地塞米松、納洛酮等,同時輔以葡萄糖、維生素C等進行護肝治療,具體情況由醫(yī)生視癥狀輕重而定,一般4~12小時癥狀逐漸緩解。
對于老百姓而言,服藥時一定要避免喝酒,以免“樂極生悲”;對于臨床工作者而言,要有“雙硫侖樣反應”存在可能性的意識,并積極預防,減少漏診、誤診,為百姓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