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學 張?zhí)锓?/p>
柳中,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魯番市鄯善縣魯克沁鎮(zhèn)。其地位古來非常重要,早已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先師蘇北海先生曾撰專文對柳中城的歷史發(fā)展給予了系統(tǒng)探討①蘇北海:《吐魯番盆地柳中城的歷史發(fā)展》,《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第35~48頁。。資料之豐富,論述之詳備,足資后學參考。惟此文撰于20余年前,斯時吐魯番出土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尚少漢譯,而莫高窟北區(qū)石窟尚在清理發(fā)掘之中,至于北區(qū)回鶻文文書之公布,更是遲至21世紀以后之事了,故而蘇先生大作未能關注到相關的回鶻文文獻,勢必限制蘇先生對元代柳中佛教及其神圣地位的認識。今不揣淺陋,以敦煌、吐魯番出土回鶻文文獻為依據,結合吐魯番漢文寫本、史書記載和考古資料,就元代柳中佛教神圣地位的形成及其歷史原委略述管見,狗尾續(xù)貂,以期拋磚引玉,引起學術界對這一問題更多的關注。
1988年以來,隨著敦煌莫高窟北區(qū)石窟考古發(fā)掘工作的進行,一大批元代回鶻文文獻得以出土,其中的《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寫本殘卷(編號為B140:5,圖1)在跋文中提到了來自柳中的元代畏兀兒高僧智泉?is?n Tutung:
01 üd eni?-int? ü?lün?ü nom-ta tugm?? t?rümi?:ünü?-in
02 bilm?din u?-ikin ed?rt??i:??m?dük bo?gut-lug ?rm?dük
03 biliglig ü? lük?üng[ba]l?q-l?g ?is?n tutung tavga?
04 til-intin türk til-in?? ikil?yü ?virmi?::ary-a
05 man?u?ri bodis(a)t(a)v üz-?[nom]la[t?]lm?? a?intay-a buda
06 vi?ay-a tegm? sak?n?al?[b]?güng?li bol?uluq-suz burxan-lar
07-n?ng adkan?u u?u?-? atl(?)? sudur nom bitig ok?yu tük?di::
08 namo bud:namo dram:namo sang:
由寂時和末法所生的、不知出口跟隨文字的、學識不足、不顯知識的ü? Lük?üng城人?is?n Tutung從漢文譯成突厥語的《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讀完了。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貯bdurishid Yakup,Uighurica from the Northern Grottoes of Dunhuang,A Fertschrift in Honour of Professor Masahiro SHōGAITO's Retirement Sudies on Eurasian Languages,Kyoto:Publication Committee,2006,p.24;阿不都熱西提·雅庫甫:《敦煌北區(qū)石窟出土回鶻文文獻的綜合研究》,敦煌研究院編:《敦煌莫高窟北區(qū)石窟研究》下卷,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60頁。
圖1 敦煌莫高窟北區(qū)出土回鶻文《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寫本殘卷②圖片選自彭金章、王建軍:《敦煌莫高窟北區(qū)石窟》第2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圖版123。
文中出現(xiàn)有ü? Lük?üng Bal?q 短語,實指魯克沁鎮(zhèn)。Lük?üng<*li^?g-ti^?ng(上古漢語)即漢籍史料中的柳中,只是其前多出一“ü?(三)”,按照字面意思,應作三柳中。何以在地名前多出一“三”字?其意不明。觀古代突厥—回鶻文文獻,在地名或部族名之前加數(shù)字似乎為司空見慣之事,除“三柳中”外,還有下述:
1.四吐火羅,回鶻文作t?rt twγry,見于高昌故城出土TⅡD 171(MIKⅢ198)回鶻語摩尼教《二宗經》(Iki yiltiz nom)跋文①A.von Le Coq,Türkische Manichaica aus Chotscho I,Abhandlungen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V,1911,S.27;H.-J.Klimkeit,Gnosison the Silk Road:Gnostic Texts from Central Asia,NewYork, 1993, pp.374-375.。
2.四苦先(龜茲),回鶻文作t?rt Kü??n,見于吐魯番勝金口岀土TⅡS.32 回鶻文《彌勒會見記》與哈密本《彌勒會見記》的序章②F. W. K. Müller, Toγri und Kui?an [Kü??n],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Phil.-hist. Klasse, XXVII, 1918, S. 581; Geng Shimin und Hans-Joachim Klimkeit, Das Zusammentreffen Mit Maitreya. Die ersten Fünf Kapitel der Hami-Version der Maitrisimit.Teil I:Text,übersetzung und Kommentar,Wiesbaden:Otto Harrassowitz,1988,S.52.。其中的Kü??n(又作Kusian),被文獻刊布者繆勒(F. W.K. Müller)視作漢籍史乘所謂“貴霜”一名的對音③F. W. K. Müller, Toγri und Kui?an [Kü??n],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Phil.-hist. Klasse, XXVII, 1918, S. 581.。 羽田亨證明回鶻文寫本中的Kü??n(Kusian)、t?rt Kü??n 分別對應于苦先(曲先)與“四苦先(四曲先)”,Kü??n(Kusian)乃回鶻文對“龜茲”的寫法,與“貴霜”無關④羽田亨:《大月氏及び貴霜に就いて》,《史學雜誌》第41編第9號,1930年,第1025~1054頁(收入氏著:《羽田博士史學論文集》上卷《歷史篇》,京都:同朋舍,1957年,第538~561頁。。
3. 三唆里迷,回鶻文作ü? Sulmi(Solmi),同見于吐魯番勝金口岀土TⅡS.32 回鶻文《彌勒會見記》與哈密本《彌勒會見記》的序章⑤F. W. K. Müller, Toγri und Kui?an [Kü??n],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Phil.-hist. Klasse, XXVII, 1918, S. 582; Geng Shimin und Hans-Joachim Klimkeit, Das Zusammentreffen Mit Maitreya. Die ersten Fünf Kapitel der Hami-Version der Maitrisimit.Teil I:Text,übersetzung und Kommentar,Wiesbaden:Otto Harrassowitz,1988,S.52.。
4. 三葛邏祿,如蒙古高原發(fā)現(xiàn)的突厥盧尼文《默延啜碑》南面第1行有ü? Qarluq之謂⑥Hüseyir? Nam?k Orkun,Eski Türk Yaz?tlar?,Ankara 2011,S.174;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銘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99頁。,應指三姓葛邏祿,《新唐書·葛邏祿傳》記載:
葛邏祿本突厥諸族,在北庭西北、金山之西,跨仆固振水,包多怛嶺,與車鼻部接,有三族,一謀落,或為謀剌;二熾俟,或為婆匐;三踏實力……三族當東、西突厥間……后稍南徙,自號三姓葉護。⑦《新唐書》卷217下《葛邏祿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6143頁。
對地名、部族名前的數(shù)字,此前曾有學者試圖予以解釋,如亨寧(W.B.Henning)即推想“四吐火羅”應該就是指今日庫車、喀喇沙爾(焉耆)、吐魯番、別失八里為中心的四個地區(qū)⑧W.B.Henning,The first Indo-Europeans in History,G.L.Ulmen(ed.),Society and History:Essays in Honor of Karl August Wittfogel,The Hague,1979,pp.215-230.。然而,在吐魯番阿斯塔那第29 號墓出土《唐垂拱元年(685)康義羅施等請過所案卷》(編號64TAM29:241)第4~8行卻有如下文字:
8 吐火羅拂延年卅 奴突蜜①中國文物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唐長孺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第叁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349頁。
其中的鳥耆應為烏耆或焉耆,其名與吐火羅并列書寫,足見焉耆并非屬于“四吐火羅”之地②榮新江:《“吐火羅”非“焉耆”——吐魯番出土文書札記》,《內陸歐亞歷史語言論集——徐文堪先生古稀紀念》,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31~135頁。。既然焉耆非“四吐火羅”之一,則亨寧對“四吐火羅”中所見數(shù)字的解釋不攻自破。退一步說,即使亨寧的推測間或有成立的可能,似乎仍無法類推三唆里迷與三柳中的問題。
松井太認為Lük?üng一名借自漢語且保持了古漢語的特征,并進一步推測:“如果它們直接借自漢語,我們或許應該考慮,這些城市或村莊地緣政治的重要性使他們在早期回鶻社會中已經知名并被固定下來,這些地名比‘回鶻字音'要早,或許要早到9世紀中葉回鶻由漠北西遷以前?!雹跰atsui Dai,Old Uigur Toponym of Turfan Oases,Kutadgu Nom Bitig.Festschrift für JENS PETER LAUT zum 60.Geburtstag,Wiesbaden,2015,p.295([日]松井太著,楊富學、陳愛峰譯:《吐魯番諸城古回鶻語稱謂》,《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1期,第111頁)。
至于出生柳中城的高僧?is?n Tutung其人,又見于敦煌出土回鶻文《說心性經》(現(xiàn)藏倫敦大英圖書館,編號為Or.8212-108)之尾跋(第404~405行):
,wap?? baq?? yaratm?? 心t?zin oq?dta?? nom bitiyü tüɡ?di∷善哉sadu bolzun∷?isuya bitidim∷④Re?it Rahmeti Arat,Eski Türk ?iiri,Ankara,1965,S.124;?inasi Tekin,Buddhistische Uigurica aus Yüan-Zeit,Budapest,1980,S.53.
按照過往的解釋,wap?? baq?? 為文獻的作者,耿世民譯之為“法成(?)或法藏(?)法師”⑤耿世民:《敦煌突厥回鶻文書導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第112頁。。張鐵山未對wap?? baq??含義做出解釋,直接音譯作“法乘(法藏?)”⑥張鐵山:《回鶻文佛教文獻〈說心性經〉譯釋》,《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與文獻論集》,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69頁。。阿里木·玉蘇甫指wap??與baq??為對偶詞,音譯作法師,卻又在后面的括弧中注明為人名⑦阿里木·玉蘇甫:《敦煌回鶻寫本〈說心性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105頁。。其后之biti-意為“書寫”,?isuya(Cis?n)一般均被理解為抄經生。由此出發(fā),張鐵山將這段尾題譯作:
法乘(法藏?)創(chuàng)作的《說心性經》抄寫完了。善哉,我?isuya(人名)抄寫的。⑧張鐵山:《回鶻文佛教文獻〈說心性經〉譯釋》,《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與文獻論集》,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69頁。
阿里木·玉蘇甫譯文大致相同,只是將法乘(法藏?)改譯作法師并注明為人名而已。譯文如下:
法師(人名)創(chuàng)造的《說心性經》寫完了,善哉!我祈蘇尼(?is?n)抄寫的。①阿里木·玉蘇甫:《敦煌回鶻寫本〈說心性經〉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105頁。 Abdurishid Yakup,Uigurica from the Northern Grottoes of Dunhuang,A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Professor Masahiro Shōgaito's Retirement:Studies on Eurasian Languages,Kyoto,2006,p.24;阿不都熱西提·亞庫甫:《古代維吾爾語贊美詩和描寫性韻文的語文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60頁。
所謂的“抄經生”?isuya之寫法,最早見于文獻刊布者阿拉特(R.R.Arat)的轉寫②R.R.Arat,Eski Türk ?iiri,Ankara,1965,S.124.,色納西·特肯(?inasi Tekin)沿襲之③S.Tekin,Buddhistische Uiɡurica aus Yüan-Zeit,Teil I:HSIN Tozin oqidtaci Nom,Budapest,1980,S.53,68.。茲后學界又給予了不同的解釋。莊垣內正弘指讀作?isuya 有誤,應作?is?n,指其應為漢字“智泉”“智全”或“智宣”的音譯,指其為《說心性經》的翻譯者或是將其改成四行詩的人④莊垣內正弘:《ウイグル語寫本·大英博物館藏Or.8212-108について》,《東洋學報》第57卷第1—2號,1976年,第18頁。。此說得到中村健太郎的支持⑤中村健太郎:《14世紀前半のウイグル語印刷仏典の奧書に現(xiàn)れる「k?n??gイドゥククト王家」をめぐって》,《內陸アジアの研究》XXIV,大阪,2009年,第159頁。。茨默、笠井幸代也認為?is?n之寫法可行,并將其比定為漢語“智全”之對音,同時認為阿拉特所轉寫的bitidim應作tutung,故尾題者應為?is?n都統(tǒng)(智全都統(tǒng))⑥P.Zieme,Die Stabreimtexte der Uiguren von Turfan und Dunhuang.Studien zuralttürkischen Dichting.Budapest,1991,S.319;Yukiyo Kasai,Die Uigurischen Buddhistischen Kolophone(Berliner Turfantexte XXVI),Turnhout:Brepols,2008,S.233-234.。智全者,乃回鶻著名佛教徒阿魯渾薩理早年“受浮屠法”之師⑦《元史》卷130《阿魯渾薩理傳》,中華書局,1976 年,第3175 頁。。后來,茨默又建議把這一名字確定為“智禪”⑧P.Zieme,The“Sutra of Complete Enlightement”in Old Turkish Buddhism,Collection of Essays 1993.Buddhism Across Boundaries-Chinese Buddhism and the Western Regions,Taipei,1999,p.474.。繼之,阿依達爾·米爾卡馬力提出新說認為該詞讀作?isuin的可能性較大,或為“智宣”“智泉”“智全”“志尊”等漢文僧名的音譯⑨阿依達爾·米爾卡馬力:《回鶻佛經翻譯家?isuin 都統(tǒng)其人》,《西域研究》2016年第3期,第95頁。。鑒于柏林藏吐魯番回鶻文文獻中有漢文“智泉”題名⑩楊富學、張?zhí)锓迹骸痘佞X文〈說心性經〉作者身份考》,邢廣程主編:《中國邊疆學》第7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192~199頁。,而前述莫高窟北區(qū)出土B140:5 回鶻文印本《文殊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又由?is?n Tutung依漢文本譯入回鶻文?。綜合多種因素,筆者認為此僧名應以?is?n 為是,將其對應詞推定為“智泉”當無大誤。
至于回鶻文《說心性經》到底是譯本還是回鶻人的原創(chuàng)作品,學界爭議既久,認為《說心性經》是由智泉依據多種漢文禪籍和佛典,以四行詩形式而創(chuàng)作的回鶻文禪學原著?楊富學、張?zhí)锓迹骸痘佞X文〈說心性經〉為禪學原著說》,《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年第1期,第79~86頁(收入楊富學:《回鶻文佛教文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175~194頁)。,筆者已有專文做過探討,茲不復贅。補充一句,尾題中的wap?? baq??,并非某一人名,指代的應為眾多法師,他們的著述均為《說心性經》作者的理論來源。
智泉不惟精通佛典,而且善于詩歌創(chuàng)作,與《說心性經》屬于同一寫本(Or. 8212-108)的哲理詩,其作者即為智泉。哲理詩后有題記曰:
küskü y?l?n toquzun? ayn?nɡ on yanɡ?ta.
k?rtkl? tanɡ?suq taydu kedini ɡao lenhuata.
k?p ya?amaql?? bodu??n k?k qal????
kü??yü b?diz?ɡ?li umunm???n k?rɡü ü?ün bitidim.?is?n tutunɡ
鼠年九月初十,在大都(Taydu)西部的美麗、迷人的高蓮花(ɡao lenhua)用長生不老的顏色把虛空極力裝飾的愿望變成現(xiàn)實而寫。智泉都統(tǒng)。①R.R.Arat,Eski Türk Siiri,Ankara,1965,S.124;阿不都熱西提·亞庫甫:《古代維吾爾語贊美詩和描寫性韻文的語文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59頁。
這里的Taydu即指“大都”,此名在文獻中出現(xiàn)即意味著這一文獻為元代遺物,文獻的書寫風格與詞法特征也正與此合。其中的高蓮花(ɡao lenhua)即今北京魏公村附近之高梁河,為智泉長期傳法、譯經的地點,筆者已有考證②楊富學、張?zhí)锓迹骸陡呱徎ㄅc元大都畏兀兒佛教》,提交“第二屆中國宗教學高峰論壇”(成都,2017年11月9-11日)論文。。ü? Lük?üng Bal?q(柳中城)則為智泉法師的出生地,這是我們此前未知的問題,彼時我們只能將智泉的活動與大都相聯(lián)系。
有元一代,柳中城地位很高,甚至發(fā)展成為畏兀兒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城,莫高窟北區(qū)出土回鶻文寫本B128:18有言:
[bur]un-q? ozaq? a?un-lar?nda.
buyan-l?? i?-l?rig q?lm??-qa.
bu amt? k?zünür a?un-ta.
bodun ba???s? b?g bolm??.
tavar-?ng ?t'?z-ning isig ?z-nüng.
taralda?? sa??da??-s?n saq?n?p.
taydu-taq? as??-n?ng at?nga.
tay?ung pan?avrs?k q?lda??::
[ ]? buyan-lar?? q?lmaq-t?n.
[]
bu k?zünür a?un-ta.
ü?lük?üng bal?q-t? tu?m?[?].
在前世通過積德行善之事,在現(xiàn)世成了人們的頭領。想明了財產終將耗盡,生命也將終結,把大都的財產,在般遮于瑟會中作為布施捐出。[因前世做]功德善事,在此世得以生在柳中城(ü? lük?üng bal?q)。①阿依達爾·米爾卡馬力:《回鶻佛經翻譯家?isuin都統(tǒng)其人》,《西域研究》2016年第3期,第97頁。
回鶻文寫本中的pan?avrs?k,即般遮于瑟會。《翻譯名義集》釋作:“般遮于瑟,或般遮跋利沙,此云五年一大會”②(宋)釋法云:《翻譯名義集》卷13《名句文法篇第五十二》,《大正藏》第54 卷,No. 2131,頁1138a。。
顯然,這則材料在于強調柳中城的神圣,作為宗教領袖的智泉都統(tǒng)能夠出生在柳中城,是因為他前世做了善事功德。敦煌發(fā)現(xiàn)的另一件回鶻文寫本有助于佐證柳中城地位的重要。至正十年(1350),西寧王速來蠻(Sulaiman)去世,其子阿速歹繼位。為超度速來蠻亡靈,阿速歹特意聘請柳中城的高僧為其父抄寫《吉祥勝樂輪(Sri-cakrasamvara)》,其中,葉46a—46b有下述記載:
t?rt türlüg k?zik-l?rig yol-?a uduzmaq-l?? t?r?ng nomlu? tamngaq-?? ?o?-lu? yal?n-l?? ulu? bax??·naropa-n?ng k?ntü a??z-?nd?n nomlayu yarl?qam??·sak?-l?? toy?n ulu? bax?? ?o? ba?-l?? darma tua?? ?osk? irg?msan nomlu? tuu? atl? bax?? üz? yaratm?? ?rür……qam?l-l?? ary-a a?ar? tük?l-lig bilg? istonpa bax??-n?ng bo?u? yrl?-? üz? ?virü aqdaru t?gintim∷∷∷?i ?ing onun?-? bars y?l alt?n? ay t?rt yang?-qa ü? lük?üng bal?q-l? qulut mn yang? bo??ut?? sar?? tutung asuday o?ul-n?ng ling?i-si üz? bitidim
四種次第成就法,此為納若巴大師講說之真義……由薩迦僧人大法師法幢(Dharma tvac?)大師制成……哈密尊者阿阇黎(ārya ācar)遵佟巴(Istonpa)大師之令翻譯……至正十年(1350)虎年六月初四日我柳中(ü? Lük?üng)城之后學薩里都統(tǒng)(Sar?? Tutung)奉阿速歹(Asuday)王子之令寫。③P. Zieme und G. Kara, Ein uigurisches Totenbuch. Nāropas lehre in uigurischer übersetzung von vier tibetischen Traktaten nach der Samelhandschrift aus Dunhuang British Museum Or. 8212(109), Budapest, 1978, S. 160-162;楊富學:《回鶻之佛教》,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123~124 頁。
《吉祥勝樂輪》是印度著名密教大師納若巴(1016—1100)所傳。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死亡書”(葉1a—11b,1—236行)之節(jié)本,討論“處于生死之間中間狀態(tài)及由此得到再生之方法”。第二部分(11b—46b,236—1011行)為“四種次序成就法”,內容相當于藏文之《四種次序指南(Rimpa b?i lam-duslon-ba)》。第三部分(47b—58b,1012—1297行)題作“旃陀利(candālī)六種禪定導入儀”,即關于納羅巴“六法”之學說。第四部分(59b—63b,1298—1430行)為計述對“吉祥勝樂輪”的六種禮拜殘文④莊垣內正弘:《ウイグル語寫本·大英博物館藏Or.8212-109について》,《東洋學報》第56卷1期,1974年,第44~57頁。。速來蠻,至順元年(1330)被封為西寧王⑤《元史》卷34《文宗紀三》,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755頁。。西寧王駐地在沙州(今甘肅敦煌),阿速歹為其亡父專門請人抄寫度亡經書,當時敦煌佛教發(fā)達,居于敦煌的回鶻佛教僧侶應不在少數(shù),而阿速歹所請卻為來自柳中城的法師。推而論之,要么法師佛學高深,享有盛名,要么阿速歹特別崇奉柳中城。否則,阿速歹何必舍近求遠呢?復觀阿速歹不是延請薩里都統(tǒng)演經講法,而是請其抄寫佛經,其身份應為抄經生。由此觀之,后者的可能性似乎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吐魯番出土的社會經濟文書中,柳中一般都寫作ü? Lük?üng,但在兩處涉及智泉都統(tǒng)及另外一位來自柳中的佛僧薩里都統(tǒng)時,在“柳中”后都加一bal?q“城”字。前者似乎意在表述地域,后者似乎意在強調城市。這一現(xiàn)象是否純屬巧合,值得思量。
從吐魯番寫本看,柳中一帶佛教一直很發(fā)達?!短崎_元四年(716)西州柳中縣高寧鄉(xiāng)籍》提到柳中的佛教寺院,有郎中寺(a15①A15,表示a 件第15 行,下同,不另注。、b15、b26)、南塔寺(a19)、左寺(a40、a41)以及廢寺(b19)②池田溫:《中國古代籍帳研究——概觀·錄文》,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79年,第243、245、246頁。?!袄芍兴隆痹谀媳背瘯r即已負有盛名。南朝梁釋寶唱云:“馮尼者,本姓馮,高昌人也。時人敬重,因以姓為號。年三十出家,住高昌都郎中寺。”③(梁)釋寶唱:《比丘尼傳》卷4《偽高昌都郎中寺馮尼傳四》,《大正藏》第50 卷,No. 2063,頁946b。馮尼是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史見于《高僧傳》的女尼,曾作為高昌國的“尼依止師”,“高昌諸尼莫不師奉”,足見其地位之高。由是以觀,北朝時期的郎中寺即已充任高昌地區(qū)之佛教重地了。唐代詩人王建(768—835)西行,途次高昌,撰《廢寺》詩云:“廢寺亂來為縣驛,荒松老柏不生煙?!雹埽ㄌ疲┩踅ǎ骸稄U寺》,見《全唐詩》卷301,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3429頁。寺廢于唐開成年間(836—840),足見其存在之早。1906年,勒科克所率德國第三次吐魯番探險隊造訪魯克沁北色爾克甫(Syrkyp)廢寺舊址,并留下了廢塔最早的照片(圖2)。
圖2 1906年的色爾克甫佛塔
1928年,黃文弼再訪其地,記曰:“在魯克沁使力克普溝口[之]塔木和塔什地方有一廢塔頗高峻,四周有佛像遺跡,多已殘毀;塔頂部作圓弄形,朱書‘貞元七年'年號,知為唐代遺物。并題有‘僧辯真畫'等字,蓋為內地僧尼過此之題記。”①黃文弼:《吐魯番考古記》,北京:科學出版社,1954年,第12頁及第16頁插圖5。使力克普,今譯色爾克甫,行政上原屬魯克沁鎮(zhèn),今劃歸連木沁鄉(xiāng)。其廢寺旁有塔,乃貞元七年(791)所建。至于建寺的原因,陳國燦先生推測:唐蕃戰(zhàn)爭爆發(fā)后,北庭于貞元六年(790)陷落吐蕃之手,西州的地方官員們并沒有動員民眾作積極抵抗的準備,而是寄希望于佛陀神靈的保佑②陳國燦:《西州回鶻時期吐魯番地名的音變——吐魯番古代地名研究之五》,《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1期,第29頁。。塔寺當修建于斯時,抑或可推而定之。
高昌是西域地區(qū)佛教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由于寬松的宗教政策,一度是各種宗教融合的坩堝,佛教、摩尼教、景教、拜火教、道教都曾在這里次第流傳,有的一度輝煌。西州回鶻政權建立后,回鶻人逐漸接受了對佛教的信仰,且頗為興盛。宋人王延德《西州使程記》載其有“佛寺五十余區(qū),皆唐朝所賜額”③(宋)王明清:《揮麈錄·前錄》卷4,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第30頁。又見《宋史》卷490《高昌傳》,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4112頁,其中的記載是以《揮麈錄》為范本的。。據載:“乾德三年(965)十一月,西州回鶻可汗遣僧法淵獻佛牙、琉璃器、琥珀盞。”④《宋史》卷490《高昌傳》,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4110頁。高昌回鶻王派遣高僧法淵向新立國的宋朝貢獻珍貴的佛牙等物,既表現(xiàn)出對宋的友好,也反映出回鶻可汗對佛教的推崇與敬信⑤陳國燦:《西州回鶻時期吐魯番地名的音變——吐魯番古代地名研究之五》,《吐魯番學研究》2017年第1期,第32頁。。敦煌寫本S.6551講經文乃930年前后在西州回鶻地區(qū)寫成的漢文文書,其中有言:“天王乃名傳四海,德布乾坤,三十余年,國安人泰。早授諸佛之記,賴蒙賢圣加持,權稱帝主人王,實乃化身菩薩?!雹拗袊鐣茖W院歷史研究所編:《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分)》第11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7~108頁。是見,已當政三十多年的某西州回鶻可汗早已皈依佛教了。在高僧大德的開導加持下,回鶻可汗雖為帝主人王,但己被神化為菩薩的化身了。
從20世紀初于吐魯番吐峪溝口發(fā)現(xiàn)的回鶻文《土都木薩里修寺碑》看,高昌回鶻王國時期柳中有著發(fā)達的寺院經濟:
10.buyan al?al? k?süslüg ?dgü qutlu? t?nlqlar ?küs t?lim bolup.qo?o ulusn?ng basruq? toyuq 11.q?s?lta qas?n??q uluq wrqarlar samgramlar itip yarat?p bütürmislar.?küs t?lim
12.?dl?rning qolularn?ng ?rtm?king? itiglig nomlarn?ng ornaqs?z?nga bu wrqar
13.samgram buzulup artap idisz ig?siz bolup turm?s?nga m(a)n an bagl?g toyin mn tudum sali buzulm?s?n
14.itip opraq?n sap?p yang?rd? lin pryan itdim.bu wrqar samgramta olurta?? borsang
15.quwraqqa liw ki? as qia bolzun saq?n?p ?z qasan?s q?(a)m lük?üngt? tsari(?)?g?nt?
16.iki s?q bis küri yir ki? yana bu oq ?g?nt? ulu? yolta bir s?q uruq
17.kirgü bir ad?z yir ki?(,)t?rt t?s?k iki tauma bir orunluq t?rt ulu? küp
18.bir oy?anl?q bis küpük ikiulug ki?ig isi? bir sa?.bu mun?a q?a sangik
19. ?tünü t?gindim. bu sangik(lar)?? bu og wrqarta olurqu?? bursang quwraq ?rksinip op(raq?n)s(apa)
20.yrl?qazunlar.bal?qta turur quwraq ?rksinig?li oqrasar(,)maitri tngri burqan ?zin k?rm?zün-21.l?r.
希望獲得功德的善良有福的眾人,曾協(xié)力在高昌國的基地(?)吐峪溝修建了瑰麗、高大的寺院,由于年代久遠和教法的不定,由于寺院毀掉無主,我安姓僧[和]我土都木薩里[把該寺院]加以整修,使其重新成為一座寺院。[此外]為了寺中僧眾吃用所需,特把我的財產:位于柳中察里(tsari)河邊的,可下二石五斗種子的土地[和]位于同上河邊大路上可下一石種子的耕地[以及]四張床、二個tauma、一條凳子、四只大杯、一件oy?anl?q、五只小杯、大小兩口鍋、一個平底鍋等物捐給寺院。這些捐施由住在該寺院的僧眾享用,[并]由他們負責[今后的]修葺工作。住在城中的僧眾如若享用,[死后]將不得見彌勒佛。①耿世民:《回鶻文〈土都木薩里修寺碑〉考釋》,《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1期,第80~81頁(收入氏著:《維吾爾古代文獻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426~428頁)。
關于該文書寫成的時代,刊布者以其字體、書法特點將其推定于10—12世紀間②耿世民:《回鶻文〈土都木薩里修寺碑〉考釋》,《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1期,第79頁(收入氏著:《維吾爾古代文獻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425頁)。。文書中提到土都木薩里為了重修吐峪溝的寺院,將自己在柳中(ü? Lük?üng)的三石五斗的耕地、四張床、二個tauma、一條凳子、四只大杯、一件oy?anl?q、五只小杯、大小兩口鍋、一個平底鍋等物捐給寺院。從土都木薩里捐贈的財物不難看出,此人相當?shù)母挥?,且是極其虔誠的佛教徒,同時也顯現(xiàn)出這一地區(qū)寺院經濟的發(fā)達。
元代,畏兀兒佛教寺院經濟持續(xù)發(fā)展,吐魯番木頭溝出土T ⅢM 205(U 5317)回鶻文寺院經濟文書即生動反映了這一現(xiàn)象。揆諸文書,可見當時佛教寺院擁有為數(shù)不少的葡萄園和土地。出于種植的需要,寺院驅使通過買賣、強迫等手段而占有的一大批依附農奴和下層僧侶進行生產勞動。亦都護政府在支持與鼓勵寺院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還授以寺院各種各樣的經濟特權,不僅寺院可以蠲免賦稅,而且在水利灌溉方面也享有特權。關于這一文書,筆者已有專文研究③楊富學:《一件珍貴的回鶻文寺院經濟文書》,《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第59~65頁(收入氏著:《西域敦煌宗教論稿》,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246~256頁);楊富學:《回鶻之佛教》,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98~210頁。,茲不復贅,僅摘引其中一段文字:
11.murut
12.-luq aryadan-?-sangikik borluq-? yir-l?r-i
13.birl?-bizing qut idil?tü yarl?qap n???k?t?gi il
14.i?-siz-birt-siz b?z-siz tintsui-s?z q?luru
15.ba?-ta bizing qut?nta basa il-k? ulu?qa
16.buyan birzün tip
穆魯特魯克寺院的僧侶們擁有葡萄園和土地,給我們帶來了福份,國家不讓他們服差役、獻貢物、繳棉布、納田租,讓其首先在我們[心目中]成為至尊,其次再為國家祈福吧!①W. Radloff, Uigurische Sprachdenkm?ler, Leningrad, 1928, No. 88, S. 143; Д. И. Тихонов,Хозяйсотво и Общественный Строй Уйгур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 X-XIV вв.,М.-Л.,1966,стр.56;楊富學:《一件珍貴的回鶻文寺院經濟文書》,《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1 期,第60~61、63 頁(收入氏著:《西域敦煌宗教論稿》,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 年,第248、252 頁);楊富學:《回鶻之佛教》,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1、205頁。
從這段引文可以看出:回鶻統(tǒng)治者一方面努力加強宗教的社會作用,同時著力提高宗教的影響力。這當與元代柳中城能夠發(fā)展成為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城應有一定的關系。
明朝初年,陳誠奉使西域途次柳中,在《魯陳城》一詩中寫道:
楚水秦川過幾重,柳中城里遇春風。
花凝紅杏胭脂淺,酒壓葡萄琥珀濃。
古塞老山晴見雪,孤村僧舍暮聞鐘。
羌酋舉道遵聲教,萬國車書一大同。②(明)陳誠:《竹山先生文集》內篇卷二《魯陳城》。嘉慶乙卯刊本。
這里的僧舍晨鐘暮鼓依舊,佛教持續(xù)繁榮,而其西不遠處的火州卻佛教凋敝已甚,“僧堂佛寺過半今皆零落”③(明)陳誠:《竹山先生文集》內篇卷一《御覽西域山川風物行程記錄》。嘉慶乙卯刻本。,呈現(xiàn)出一幅“梵宮零落留金像,神道荒涼臥古碑”④(明)陳誠:《竹山先生文集》內篇卷二《哈密火州城》。嘉慶乙卯刊本。的凄涼景象。二地間距僅有區(qū)區(qū)七十里,佛教狀況卻有天壤之別。竊以為,明初柳中佛教之持續(xù)繁榮,應與元代柳中佛教地位之崇高息息相關。
柳中城(圖3)何以在元代能夠成為畏兀兒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城?頗值得思考。個中原因,除漢唐以來這里佛教發(fā)達這一因素外,還應有其他各種因素,如地緣因素、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等。這里首先看柳中的地緣因素。
圖3 魯克沁鎮(zhèn)柳中故城(陳愛峰攝)
柳中是中原地區(qū)最早經營西域的要地。西漢時,隨著漢匈關系的轉變,為了更好的經略西域,于公元前60年“始置西域都護、戊己校尉,乃以恭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謁者關寵為戊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屯各置數(shù)百人”①《后漢書》卷19《耿弇傳附耿恭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720頁。(唐)杜佑著,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云、謝方點校:《通典》卷191《邊防七》,中華書局,1988年,第5205頁。。中央王朝開始直接的掌控西域。東漢疏于對西域的管理,匈奴再次威脅河西。《資治通鑒》卷50云:“光武中興,未遑外事,故匈奴負強,驅率諸國;及至永平,再攻敦煌,河西諸郡,城門晝閉?!雹凇顿Y治通鑒》卷50永寧元年三月丁酉條,中華書局,1956年,1603頁。其后“匈奴果數(shù)與車師共入寇鈔,河西大被其害”③《資治通鑒》卷50永寧元年三月丁酉條,中華書局,1956年,1606頁。,河西受擾,而敦煌孤危,朝中有人主張棄西域,班超之子班勇極力反對,在此時提出了經營西域的戰(zhàn)略得到了馮太后的支持。延光二年(123)敦煌太守張珰緊急上書支持并完善班勇之奏議,陳言:“臣在京師,亦以為西域宜棄,今親踐其土地,乃知棄西域則河西不能自存?!雹堋顿Y治通鑒》卷50延光二年四月戊子條,中華書局,1956年,1625頁于是,張珰上呈“西域三策”,漢安帝劉祜選用中策,即“復以班勇為西域長史,將兵五百人出屯柳中”⑤《資治通鑒》卷50延光二年四月戊子條,中華書局,1956年,1626頁。。此舉使柳中這一屯戍地一躍成為西域的政治、軍事中心之一?!逗鬂h書》載:“出玉門,經鄯善、且末、精絕三千余里至拘彌。拘彌國居寧彌城,去長史所居柳中四千九百里。”⑥《后漢書》卷88《西域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2915頁。自建武至延光,西域三絕三通⑦苗普生:《略論東漢三絕三通西域》,《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第56~63頁;李大龍:《兩漢王朝治理西域的經驗與教訓》,《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第14~18頁。。
柳中何以能成為長史府所在地,首要原因在于戰(zhàn)略的重要⑧蘇北海:《吐魯番盆地柳中城的歷史發(fā)展》,《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第37~38頁。。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云:“柳中縣,貞觀十四年置。當驛路,城極險固。”⑨(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卷40,中華書局,1983年,第1032頁?!逗鬂h書》載:
自敦煌西出玉門、陽關,涉鄯善,北通伊吾千余里。自伊吾北通車師前部高昌壁千二百里,自高昌壁北通后部金滿城五百里。此其西域之門戶也,故戊己校尉更互屯焉。伊吾地宜五谷、桑麻、蒲萄。其北又有柳中,皆膏腴之地。故漢常與匈奴爭車師、伊吾,以制西域焉。⑩《后漢書》卷88《西域傳》,中華書局,1965年,第2914頁。杜佑《通典》亦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自高昌壁北通車師后部金蒲城今北庭府縣。五百里。此其西域之門戶內地,故漢戊己校尉更互屯焉。伊吾地宜五谷、桑、麻、蒲萄,其北及柳中皆膏腴之地。故漢帝與匈奴爭車師、伊吾,以制西域。?
柳中在后部金滿城之北,去交河縣八十里。在漢魏西晉間,柳中長期充任西域長史府的所在地?!逗鬂h書·百官志》云:“郡當邊戍者,丞為長史?!?《后漢書》卷28《百官志五》,中華書局,1965年,第3621頁。說明長史是邊郡相當于郡丞一級武官。東晉咸和二年(327),前涼張駿于柳中設田地縣?《初學記·州郡部·隴右道》引顧野王《輿地志》:“晉咸和二年設高昌郡,立田地縣?!庇诰S誠:《新疆建置沿革與地名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頁誤將田地縣置于今哈喇和卓。。麹氏高昌王國時期,柳中升縣為郡。貞觀十四年(640),唐平高昌,廢郡,以田地城為柳中縣①(唐)杜佑著,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云、謝方點校:《通典》卷191《邊防七》,中華書局,1988 年,第5205 頁;《資治通鑒》卷50 延光二年四月戊子條,中華書局,1956 年,第1626 頁。。由是不難觀見柳中對中原王朝控制西域所具有的重要戰(zhàn)略意義。
自漢魏以至十六國,柳中都是吐魯番盆地通向敦煌連接內地干道——大海道——的基地。大海道又稱柳中道,亦即《漢書》卷九六下《西域傳下》所載西漢末年徐普試圖開通的新道,或即《魏略·西戎傳》所載魏晉時期的新道②嶋崎昌:《西域交通史上の新道と伊吾道》,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7年,第467~494頁;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2卷《河隴磧西區(q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年,第485頁。。近年洋海墓地出土《北涼高昌郡高寧縣條次烽候差役更代簿》揭橥北涼高昌郡存在一條由高昌城→高寧縣→田地縣的交通干線烽候警報系統(tǒng),此干線與大海道相接,直通敦煌郡,這是北涼高昌郡與內地聯(lián)系的主要通道,是一條雖艱苦卻安全的交通線③陳國燦:《〈北涼高昌郡高寧縣條次烽候差役更代簿〉考釋》,《吐魯番學研究》2013 年第2 期,第1~8 頁。?!杜f唐書》云:“田地城,校尉城也。勝兵且萬人。厥土良沃,谷麥歲再熟,有蒲萄酒,宜五果,有草名白疊,國人采其花,織以為布。有文字,知書計,所置官亦采中國之號焉?!雹堋杜f唐書》卷198《西戎傳·高昌》,中華書局,1975 年,第5293~5294 頁。田地城即為柳中縣。大海道到唐西州時期仍然在用,敦煌遺書P. 2009《西州圖經》載:“大海道,右道出柳中縣界,東南向沙州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誤,有泉井咸苦,無草,行旅負水擔糧,履踐沙石,往來困弊?!雹萆虾9偶霭嫔?、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1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第76 頁。參見鄭炳林:《敦煌地理文書匯輯校注》,甘肅教育出版社,1992 年,第75 頁。這條道的名稱似晚至唐代才出現(xiàn),但實際上這條道路的開通應在西漢末年,要遠早于唐代。其開通與西漢王朝經營西域的形勢密切相關⑥鄭炳林、李軍:《敦煌歷史地理》,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 年,第117 頁。。
柳中西域長史之設的另外一個目的是出于滿足駐軍的需要。柳中地理位置重要,但遠離漢朝政治中心,補給困難。好在柳中一帶具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可供漢兵屯田。史載:
柳城……四面皆田園,流水環(huán)繞,樹木陰翳。土宜穄麥豆麻,有桃李棗瓜胡蘆之屬。而葡萄最多,小而甘,無核,名鎖子葡萄。畜有牛羊馬駝。節(jié)候常和。⑦《明史》卷329《西域傳一·柳城》,中華書局,1975 年,第8527 頁。
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極宜屯墾,這在西域干旱的氣候條件下顯得尤為難得。班勇屯田柳中后,有效地展開一系列的活動,重開了西域穩(wěn)定、統(tǒng)一的局勢,并為之打下了比較扎實的基礎,使其能長期延續(xù)近百年之久⑧殷晴:《柳中屯田與東漢后期的西域政局——兼析班勇的身世》,《西域研究》2011年第3期,第1~8頁。。從而使絲路暢通,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再現(xiàn)熱潮,誠如《后漢書》所云:“西域風土之載,前古未聞也。漢世張騫懷致遠之略,班超奮封侯之志,終能立功西遐,羈服外域……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雹帷逗鬂h書》卷88《西域傳》,中華書局,1965 年,第2931 頁。
高昌回鶻王國時期,柳中城的政治地位非常重要?!端问贰じ卟齻鳌酚浲跹拥掠谔脚d國六年(981)出使高昌回鶻,其途“次歷地名寶莊,又歷六種,乃至高昌”⑩《宋史》卷490《高昌傳》,中華書局,1973年,第14111頁。。這里的高昌實指今吐魯番市東面約四十公里哈拉和卓鄉(xiāng)所在地附近之高昌故城。寶莊者,陶保廉《辛卯侍行記》卷六云:“高昌國之白棘城,或作白刃,訛作白力、白刀。宋人稱寶莊,明曰北昌,今呼辟展,乃白棘、白刃之音譯”①[清]陶保廉著,劉滿點校:《辛卯侍行記》卷6,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90頁。。此寶莊即唐代之蒲昌、清代之辟展和今日之鄯善縣城,位處柳中之東。六種位處寶莊與高昌之間?!缎撩绦杏洝肪砹骸皾h柳中,今廳東南一百三十里之魯克沁?!端问贰纷髁N。元魯古塵?!雹凇缎撩绦杏洝肪?,第394頁。是知六種乃柳中、魯克沁之對音,揆諸其方位,也正好相合③于維誠:《新疆建置沿革與地名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2~33頁。。
王延德經行路線,又見于12世紀初中亞謀夫(Marv)伊斯蘭學者馬衛(wèi)集(Sharaf al-Zamān Tāhir Marvazī)所撰《動物之自然屬性》一書中,其中言從Qam-ju(甘州)經過L·Ksin(柳中)而到Khocho(高昌)和唆里迷(焉耆)有一條交通路線④V.Minorsky,Sharaf al-Zamān Tahir Marvazi on China,the Turks and Iindia.Arabic text(circa A.D.1120)London: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942,p.18.。元至元四年(1267)六月,耶律希亮“繇苦先城至哈剌火州,宕柳中,經鐵堠子,宿伊州,涉大漠以還。”⑤(元)危素:《危太樸文續(xù)集》卷二《耶律希亮神道碑》(元人文集珍本叢刊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507頁。
從一件出自吐魯番的事關失蹤男奴協(xié)議的回鶻文文書(編號為3Kr.37b)看,當時柳中一帶有達魯花赤之設:
13.?am
14.?ar?m q?lsar-m(?)n
15 ulu? süü-k? iki yastuq ?tünüp ming
16.b?gi-k? bir yastuq lük?üng daru?a-?nga 17.yar?m yastuq birip a??r q?n t?g?r-m(?)n
如果再制造糾紛,就要受到向皇帝陛下呈繳二錠,向千戶長繳一錠,向柳中的達魯花[赤]繳半錠的重罰⑥W.Radloff,Uigurische Sprachdenkm?ler,Leningrad,1928,No.116,S.212;山田信夫:《ウイグル契約文書集成》II,大阪:大阪大學出版會,1993年,第149頁;耿世民:《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49~250頁;李經緯:《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輯解》,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276~278頁。。
如所周知,達魯花赤乃蒙古語Daruqa?i(鎮(zhèn)守者)的音譯,為大蒙古國和元朝的官名,為所在地方、軍隊和官衙的最高監(jiān)治長官。在該文書中,柳中的達魯花赤與蒙古皇帝一樣,被列入接受違約納罰的對象,應該說其權勢是很大的,凸顯了元代柳中政治地位的重要。
違約納罰是古代法律契約中正常的一種現(xiàn)象,一般而言,契約談妥之后,雙方都不能更改契約各款內容,要按照契約的要求來執(zhí)行。如果由于某種原因,一方沒有按照契約的要求執(zhí)行,即為“違約”,違約者要受到一定的處罰,處罰所得交予未悔約的一方。這是古今中外的一般通例,但在吐魯番出土的元代回鶻文契約文書中,卻可看到與之迥然有別的奇特現(xiàn)象,即違約納罰對象不再局限于契約雙方,也包括了蒙古統(tǒng)治者、回鶻統(tǒng)治者和地方官員或官府。如西安博物館藏吐魯番出土回鶻文契約文書《薛賽大師解放奴隸斌通書》中有言:
14.bo? bolzun(.)bu bitigt?ki s?ztin ?ngi bolsarbiz.
15.ulu? suuqa bir altun yastuq aqa ini t?gid·l?r(k?)bir?r kümü? yastuq ?duqqutqa
16.bir y(a)stuq ?a??n ay?u?qa bir at q?s?ud·ünüp s?zl?ri yor?mazun(.)
如果我們中誰違反此約中的規(guī)定,就讓他自己交納給[蒙古]皇帝陛下一錠金子[罰金],各交納[皇帝]諸兄弟、諸皇子一錠銀子[罰金],交納給亦都護一錠銀子[罰金],交納給沙津愛護赤一匹馬的罰金。讓[違約人]他們的話都無效。①捷尼舍夫、馮家昇:《回鶻文斌通(善斌)賣身契三種附控訴主人書》,《考古學報》1958年第2期,第113頁(收入馮家昇:《馮家昇論著輯粹》,中華書局,1987年,第453頁);耿世民:《兩件回鶻文契約的考釋》,《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78年第2期,第46~47頁;李經緯:《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輯解》,甘肅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221、223頁。
這里接受違約納罰者為蒙古皇帝、皇子、回鶻最高統(tǒng)治者亦都護和元代畏兀兒地區(qū)的佛教領袖沙津愛護赤。而在吐魯番七克臺發(fā)現(xiàn)的T II ?iqtim 5 (U 5243)回鶻文《遺囑》中,接受納罰者則為蒙古皇帝、皇子和內庫②《ウイグル契約文書集成》II,第134~135 頁;《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研究》,第216~217 頁;《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輯解》,第254~255頁。。在圣彼得堡藏的3kr. 35回鶻文《婚約》中,接受納罰者除蒙古皇帝、皇子外,尚有亦都護和高昌城愛護赤(應即沙津愛護赤)③W.Radloff,Uigurische Sprachdenkm?ler,Leningrad,1928,No.115,S.210-211;《ウイグル契約文書集成》II,第146~147頁;《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研究》,第246頁;《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輯解》,第279~281頁。。
可以看到,接受納罰者多為蒙古皇帝、皇子、亦都護和其他回鶻高官。柳中達魯花赤與之并列出現(xiàn),具有接受違約納罰的身份,足見元代柳中政治地位非同一般,這種情況在元代文獻《通制條格》之“女多淹死”條中即可得到佐證:
至元十三年七月十二日,欽奉圣旨,亦都護根底,塔海不花、亦捏不花兩個根底,火州、禿兒班、呂中為頭二十四個城子里官人沒根底,僧人沒根底,也里可溫沒根底,百姓沒根底,哈兒沙沙津愛忽赤都統(tǒng)奏將來有:“火州城子里每人的媳婦每,若生女兒呵,多有撇在水里淹死了。禿爾迷沙的根底水里撇去間,速按海牙為頭人每拿住,薛間干、不顏帖木兒兩個根底說呵,他每的言語不肯分間,首告的人每禿爾迷沙的根底卻分付與了”,么道,奏將來的上頭,“速安海牙、塔失海牙狀頭沒根底,作百姓者,今后女孩兒根底水里撇的人每,一半家財沒官與軍每者,首告的人每若是身奴,作百姓者”。咱這般說來,這圣旨宣喻了呵,女孩兒根底水里撇的人,面情相覷者,達奉圣旨,管民官沒有罪過者。④方齡貴校注:《通制條格校注》,中華書局,2001年,第202~203頁。
唐代高昌有二十二城⑤嶋崎昌:《高昌國の城邑について》,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7年,第113~147頁。。大致寫于10世紀的敦煌寫本P. 3672 Bis有一首尾完整的書簡,首題“賞紫金印檢校廿二城胡漢僧尼事內供奉骨都祿沓密施嗚瓦伊伊支都統(tǒng)大德面語宋僧政索判官梁教授”①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編:《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26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290 頁。。11 世紀初期伽色尼王朝(?aznavid)迦爾迪齊(Abū Sa'id‘Abd-al-H·aiy ibn D·ahhākibn Mah·mūd Gardīzī)著《紀聞花絮(Zainu'l-axbār)》,稱高昌“其地比龜茲要小。由二十二個村莊和一處平原組成,冬天很冷,有雪但不大。夏季炎熱。當?shù)鼐用穸夹薜亟?,大部分人住在這些地窖里,到夏末才從那些地方轉回家里。居民們都扎著腰帶,上面掛著刀子、匕首和日常必需品,在當?shù)亟y(tǒng)治者宮殿的大門附近每天都聚集著三四百個電那勿(Dīnāvarīyān),大聲念誦摩尼的著述,然后走向統(tǒng)治者,向他致敬后返回。從中國城(即西州,吐魯番)再向ZYKRD走,就到達九姓烏古斯之地了?!雹贏.P.Martinez,Gardīzī's Two Chapters on the Turks,Archivum Eurasiae Medii Aevi,II(1982),1983,pp.133-134,136;[英]馬丁奈茲著,楊富學、凱旋譯:《迦爾迪齊論突厥》,《回鶻學譯文集新編》,甘肅教育出版社,2015 年,第257~259 頁。參見В. В.Бартолид,Извлечение из сочнения Гардизи Зайн ал-Ахбāр,Приложение k?Отчету о поездке в Среднюю Азию с научною целью 1893-1894гг.?,СПб 1897,стр.115-116.這里所謂的“二十二個村莊”有可能就是二十二個綠洲城市之意。由是可以推定,及至唐末宋初,二十二城仍應為高昌回鶻所轄吐魯番盆地之總稱③森安孝夫:《敦煌と西ウイグル王國——トゥルファンからの書簡と贈り物を中心に——》,《東方學》第74 號,1987 年,第61~62 頁;[日]森安孝夫著,陳俊謀譯:《敦煌與西回鶻王國——寄自吐魯番的書信及禮物》,《西北史地》1987 年第3 期,第120~121頁。?!锻ㄖ茥l格》言為“二十四個城子”,說明吐魯番盆地至元代已發(fā)展為二十四城。二十四城中,又以火州(Qo?o)、呂中(Lük?üng,亦即柳中)和禿兒班(Turpan)“為頭”,足見柳中在當時回鶻地區(qū)地位之重要。在《元史·西北地附錄》中,列出的吐魯番盆地地名僅三處,即哈喇火州(高昌)、他古新(托克遜)和魯古塵(柳中、魯克沁)④《元史》卷63《地理志六·西北地附錄》,中華書局,1976年,第1569~1570頁。關于他古新、魯古塵的地理考證,見劉迎勝:《察合臺汗國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80~581、587~588頁。。除以他古新替代禿兒班外,柳中和哈喇火州同樣在列。有學者依《通制條格》之載而認為畏兀兒亦都護轄地“被分成三個行政管理區(qū)域:柳城(魯克沁)、火州(二堡)和吐魯番⑤于維誠:《新疆建置沿革與地名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頁。。揆諸《元史》所載,其說恐難成立。
依上文所述,再慮及下文將要談到的柳中經濟地位——柳中僅次于哈喇火州,為元代畏兀兒地區(qū)第二大經濟中心——可以推想,元代柳中政治、經濟地位很高,僅次于都城哈喇火州,宗教地位則更高,庶幾應高于哈喇火州。
及至明代,這一狀況開始發(fā)生變化,明顯表現(xiàn)在吐魯番地位穩(wěn)步上升,漸次超越柳中、哈喇火州而成為吐魯番盆地的政治中心。伯希和曾言:“及至14世紀末,哈喇火州作為天山以南最大城市的地位被吐魯番所取代”⑥Paul Pelliot,Notes on Marco Polo.I,Paris:Imprimerie Nationale,1959,p.161.。此言恐非實,似乎有些過早。哈喇火州自13世紀晚期開始,屢經戰(zhàn)火,漸趨衰落,自為史實,但直到15世紀初,其作為天山以南最大城市的地位仍然得到保持。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永樂四年(1406),“別失八里王沙迷查千(干)遣使來朝貢馬,賜其使者鈔幣,命禮部宴勞之。遂遣鴻臚寺丞劉帖木兒等赍敕及彩幣往勞沙迷查千(干),令與其使者偕行,并賜所過哈剌火州、土魯番、柳陳三城王子哈散等彩幣。”⑦《明太宗實錄》卷62永樂四年五月戊戌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年,第804 頁。這是吐魯番作為城名第一次出現(xiàn)于漢文史料⑧Oda Juten,Part I.Uighuristan,Acta Asiatica: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astern Culture 34,1978,p.24,note 18.。永樂五年,“哈剌火州王子哈散、土魯番萬戶賽因帖木兒、柳陳城萬戶瓦赤剌等俱遣人貢玉璞等物?!雹佟睹魈趯嶄洝肪?6永樂五年四月丁酉條,第929 頁。永樂十一年,“別失八里王馬哈麻、火州王子哈三、土魯番萬戶賽因帖木兒、柳陳城萬戶觀音奴,俱遣使從給事中傅安等貢名馬海青?!雹凇睹魈趯嶄洝肪?54永樂十一年十一月辛丑條,1962 年,第1717 頁。稍晚,明使臣陳誠曾于永樂十二年(1414)、十四年、十六年三度出使西域③楊富學:《關于陳誠及其西行的幾個問題》,《新疆歷史研究》1986年第1期,第21~25頁。,途次柳中,留下了“火州、吐爾番、魯城三處,民風土產,大概相同”④(明)陳誠著,周連寬校注:《西域行程記》,中華書局,1991年,第110頁。之記載。斯時的柳中城“城方二三里,四面多田園,流水環(huán)繞,樹林陰翳”⑤(明)鄭曉:《皇明四夷考》卷下《魯陳》(中華文史叢書之十六),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第536頁。。以上各種記載對三城的表述一致,說明直到15世紀早期,元朝與亦都護政權雖已不復存在,但哈喇火州仍然是東察合臺汗國所轄畏兀兒的首府,土魯番超越柳中位居其次。這一現(xiàn)象在米兒咱·馬黑麻·海答兒所著《拉失德史》中有著更確切的反映。據載,在黑的兒火者(繼東察合臺汗國汗位的時間不晚于1389年)在位期間,曾對明朝進行了一次圣戰(zhàn),“他親自攻占了契丹(明朝)的兩個邊陲重鎮(zhèn)哈喇火州和吐魯番”⑥N. Elias & E. Denison Ross, A History of the Monguls of Central Asia/Being the Tarikh-i-Rashidi of Mirza Muhammad Haidar,Dughlat.London,1972,p.52.參見米兒咱·馬黑麻·海答兒著,新疆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譯,王治來校注:《中亞蒙兀兒史——拉失德史》第1編,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25頁;米爾咱·海答爾著,王治來譯注:《賴世德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52頁。。文中完全沒有提到柳中,足見斯時柳中作為第二大城市的地位已轉讓于吐魯番了。至于吐魯番取代哈喇火州成為畏兀兒首府的時間,史無詳載,大致可追溯到歪思汗統(tǒng)治時期(1418—1421,1424—1428 復位)。據《拉失德史》記載,歪思汗將東察合臺汗國的牙帳由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徙至亦力把里(今新疆伊寧),但他每年都在吐魯番、塔里木、羅布、怯臺等地狩獵,在吐魯番親自澆灌土地,種植作物,自給口糧⑦N. Elias & E. Denison Ross, A History of the Monguls of Central Asia/Being the Tarikh-i-Rashidi of Mirza Muhammad Haidar,??磥?,至遲到歪思汗時期,哈喇火州的首府地位已由吐魯番取代了⑧。
高昌回鶻王國時期柳中經濟的繁榮,無論在農業(yè)還是手工業(yè)、商業(yè)方面,柳中都是作為王國之中心城市而存在的。圣彼得堡藏吐魯番出土編號為3Kr. 39的回鶻文《葡萄園買賣契約》記載:
1.taw???an yil bir y(i)g(i)rmin? ay......manga
2.oz-m??-qa t?g?l-k? biz ik?gü-k? yonglaq-l?? b?z k(?)rg?k
3.bolup taygu ?g?n-t?ki ala?u......-k?.....ili o.....yirim-ni
4.ala?us? birl? basa to?r?l-qa to?uru toml?tu satt?m?z sat??
Dughlat.London,1972,p.67.參見《中亞蒙兀兒史——拉失德史》第1編,第248~249頁;《賴世德史》,第84頁。
⑧魏良弢:《關于明代火州的幾個問題》,《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1期,1987年,第71頁。
5.b?z-üg ?n?a s?z-l??dim(i)z lük?üng kidin-int? yor?r ?ü-
6.-lu? tam?a-l??.ü? otuz ikilik b?zing? k?si?dim(i)z.
兔年十一月……日,我奧孜迷失[和]托革勒我們二人因需要通用的粗棉布,把我們位于太溝河渠的......土地與茅舍一起合理合法地賣給了跋薩·托合里利。我們這樣談妥了粗棉布[賣價]:在柳中市場流通的蓋有署印的二十三個雙經粗棉布。①W.Radloff,Uigurische Sprachdenkm?ler,Leningrad,1928,No.108,S.204;《ウイグル契約文書集成》II,第14頁;《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研究》,第148~149頁;《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輯解》,第121頁。
粗棉布在高昌回鶻王國時期,一方面作為商品,另一方面又可充當一般等價物,比如在土地和葡萄園的買賣中都以粗棉布充當貨幣,如圣彼得堡藏吐魯番出土3Kr.41回鶻文《奧孜迷失·陀赫里勒等人賣地契》記載:
1.ud y?l bir y(i)ɡ(i)rmin? ay y(i)ɡ(i)rmi-k?.biz-inɡ? ozm?? to?r?l-
2.qa t?ɡ?l-k? yonɡlaq-l?? b?z k(?)rɡ?k bolup.?uɡu-t?ki yir-
3.im(i)z-ni.?ni?ük i?i-k? to?uru toml?tu satt?m(?)z.sat??
4.b?z-in ?n?a s?z-l??tim(i)z.lük?ünɡ kidini yor?r ?ü-
5.lu? t(a)m?al?? yüz yitmi? ikiliɡ yor?? b?z-k? k?si?-
6.tim(i)z.牛年十一月二十日,我們奧孜迷失·陀赫里勒[和]托革勒因需要通用的粗棉布,而把我們位于渠溝上的土地,合理合法地賣給了艾尼屈柯兄了。賣價談妥為柳中市場上流通的蓋有署印的一百七十個雙經通用粗棉布。②W.Radloff,Uigurische Sprachdenkm?ler,Leningrad,1928,No.107,S.202-203;《ウイグル契約文書集成》II,第16~17頁;《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研究》,第150~151頁;《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輯解》,第116~117頁。
同藏于圣彼得堡的一件殘破已甚的回鶻文清帳收據(編號為3Kr. 32a,圖4)也提到了柳中市場流通的粗棉布,其中有言:
1.......y?l......ay......-z y(i)g(i)rmi-k?.m?n
2.i? qar-a......-k? satm?? tawar
3.k......l......i s?kiz on lük?üng
4.kidin-i yor?r b?z-üg tük?l alt?m
5.kin ?ngtün yoq.
......年......月十八(或十九)日,我伊失·喀喇賣給......的貨物......的八十個柳中市場流通的[粗棉布]我已全部收到了。今后[再]不存在[債務問題]。③W.Radloff,Uigurische Sprachdenkm?ler,Leningrad,1928,No.124,S.215;《ウイグル契約文書集成》II,第160頁;《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輯解》,第307頁。
上述三件文書都提到了柳中,且都是由俄羅斯探險家科洛特科夫(В.С. Колоклова)于烏魯木齊收集的,具體地點不詳。由此筆者推想,以上三件文書很可能出自同一個地點,即今吐魯番市鄯善縣魯克沁鎮(zhèn)柳中故城遺址。
此外,在日本大谷探險隊所獲得的文書Ot.Ry.2720+2795(現(xiàn)藏京都龍谷大學圖書館)也提到了柳中:
7.bu'kün bir otuz-qa
8.tangta-s?nta a¨mraq tu[rurm]?n ?dgü avrta birl?
9.qo?od?n ünüp yor[?……]r munta bizint? t?ginür
10.a¨mt? bu q?z singingk?[mü t?ginür](a)zu l?k?üngk? mü
11.t?ginür
直到今天,[即]二十一日黎明,我一直很愉快。和一個保姆、[一個女孩]]在一塊,然后在高昌分離,出發(fā)[旅行?]。[這個女孩]和我們一起到達這里?,F(xiàn)在,這個女孩應該去向Singing還是Lük?üng?②Moriyasu Takao,Epistolary Formulae of the Old Uighur Letters from the Eastern Silk Road(Part 1),《大阪大學文學部紀要》第51號,2011年,pp.55,69.
圖4 俄藏吐魯番本回鶻文清帳收據①圖片選自山田信夫:《ウイグル契約文書集成》II,Tafel 140。
以上文書中所見的粗棉布,回鶻文均作b?z?!端问贰酚涊d:“[龜茲]國城有市井而無錢貨,以花蕊布博易。”③《宋史》卷490《外國傳六》,中華書局,1976年,第14123頁。這種充當了一定貨幣職能的花蕊布應該就是b?z(粗棉布)④楊富學:《古代新疆實物貨幣——粗棉布》,《中國錢幣》1989年第3期,第14~17頁。。此后的文獻中又被稱為quanbu 或qoqbu。按,quanbu/qoqbu 一詞似源于漢語“官布”一詞,在一些回鶻文契約文書中其有“代用貨幣”的意思①鄭炳林、楊富學:《敦煌西域出土回鶻文文獻所載qunbu與漢文文獻所見官布研究》,《敦煌學輯刊》1997年第2期,第19~27頁。。成書于11世紀后期的《突厥語大詞典》對這種紡織品充當?shù)膶嵨镓泿庞涊d道,“Kamdu,長四蓋斯,幅寬一拃的一塊布,上面蓋有回鶻國王的印,在交易中當貨幣使用。如果這布舊了,每七年可洗一次,再重新蓋印?!雹诼楹漳隆たκ哺晾镏?,校仲彝等譯:《突厥語大詞典》,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442頁。據統(tǒng)計,在25件存有價格語的回鶻文買賣文書中,有17件明確記載有粗棉布貨幣③劉戈:《回鶻文契約文書初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第69頁。。通過這些文書可以看到,粗棉布作為代用貨幣,使用范圍是很廣的,既可用來買賣奴隸與土地,也可用于借貸、納稅、記賬、記債,有的還作為遺產贈與他人。
與柳中市場(lük?ünɡ kidin)相對應,在回鶻文契約文書中還可見到高昌市場(qo?o kidin)一語,如斯坦因于吐魯番交河故城所獲Y. K. 0014 (Or.8212-106)回鶻文《賣地契》記載:
1.......?ax?aput ay bir yang?qa m?n ad?? tarhan-qa
2.yonglaql?? qanbu k?rg?k bolt? ?/m?uq-ta bir ????
3.ta? sangun-qa...to?uru tomlu? satt?m.sat???n ?n?a s?z-
4.-l??dimiz qo?o kid(in)ind? yor?r iki u?? kinlig otra yirt?
5.tam?al?? yüz qanbu-qa üzü?dümüz bu yüz qanbu? bitig
6.-m?? künt? tük?l birdim.
[....年]臘月初一,我阿狄赫·達干因需要通用的[官布]而把我位于奇姆胡克的一石土地合情合理地賣給名叫艾勒普·塔石[的]相溫了。其售價我們是這樣商談的:我們以在高昌市場流通的兩側有邊兒、中間處有印章的一百個官布成交了。這一百個官布在立文書之日,我已全部付清。④James Hamilton,Un Acte Ourgour de Vente de Terrain Provenan de Yar-Khoto,Turcica,Tome 1,1969,pp.33,35;《ウイグル契約文書集成》II,第4頁;《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研究》,第139~140頁;《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輯解》,第136~139頁。
無獨有偶,“高昌市場”這一術語還見于吐魯番木頭溝出土T III M 205d (U 5241)回鶻文《賣地契》之中:
1.qoy(?)n y?l ?(a)xsap(u)t ay ü? otuz-qa biz-ning-k? y(a)rp
2.yanga-qa ?dgü-k? ik?gük? yongl(a)q-l?? qunbu k?rg?k bolup
3.üstün ?g?n üz-? suwaq-l?? yiti ??? atl(?)? yimgi?i yir
4.-im(i)z-ni.qutadm??-qa to?uru toml?tu satd(?)m(?)z.sat?? qunbus-?n
5.?n?a s?z-l??t(i)m(i)z.bukün-ta qo?o?kidini yor?r iki u?? kin-
6.-lig otra tam?al?? ü? ming iki yüz ?lig qunbu
7.-qa üzü?tüm(ü)z.
羊年臘月二十三[日],我雅爾普·雅阿[和]艾德古倆人因需要通用的官布,把我們位于河渠上游的七石種糧食的土地合理合法地賣給了庫塔德迷失,其售價之官布我們是這樣商定的:我們以當今在高昌市場流通的,兩側[及]后面中間[蓋]有印章的三千二百五十個官布成交了。①《ウイグル契約文書集成》II,第8頁;《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研究》,第143~144頁;《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輯解》,第29~132頁。
與之類似的話頭又見于木頭溝出土T III M 205d(U 5241)回鶻文《賣地契》:“qo?o kidini yor?r.iki u?? kin-lig.otura tam?al??.ü? ming bi? yüz quanbu-qa k?b?zi birl? k?s-i?dim(i)z(我們以高昌市場流通的兩端有邊兒的、中間有圖章的三千伍百棉質官布成交了)?!雹凇顶Εぅ哎肫跫s文書集成》II,第10頁;《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研究》,第145~146頁;《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輯解》,第133、135頁。此外,吐峪溝出土T II Toyoq onhe Nr.(U 5267)小殘片中也出現(xiàn)有“qo?o kidin yorur q?rq(高昌市場通用的四十)”③山田信夫:《ウイグル文貸借契約書の書式》,《大阪大學文學部紀要》第11期,1965年,第144~145頁。之語。
這里的“市場”都是用“kidin”來表示的。按,kidin又作kedin,其含義有二端,一者表方向,意為“西方”,二者指市場、店肆④森安孝夫:《ウイグル文書箚記(その一)》,《內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第4號,1989年,第54~59頁。。在表示價格的場合下,山田信夫、耿世民等一般都譯作“市場”。李經緯先生先后著有《吐魯番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研究》、《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研究》和《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輯解》三書,對kidin 給予了不同的譯法,有時譯作“后來”,有時譯作“西部”。均不可取。故徑譯作“市場”。
如果考慮到粗棉布貨幣的尺幅已經不適于裁制、上面加蓋的印章以及經過至少七年流通使用,可見作為貨幣的粗棉布貨幣已經喪失了作為布匹的使用價值,其貨幣價格的維持全部依靠于其上的高昌王的印,即畏兀兒亦都護政府之國家信譽,這一點在回鶻文文書中也有體現(xiàn),如吐魯番出土回鶻文摩尼教寺院文書(原件現(xiàn)存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編號為總8782T,82)第24—25行記載:
yir (suw) bozn?ng yaqa(?)n?ng altm?? iki quanbu üz? b?z t?k?ürüp t(?)ngri yat(qu)k?dgü b?z bir(zün)
用租金中的六十二官布換成棉布,用作僧眾的被褥(?)和衣用布。⑤耿世民:《回鶻文摩尼教寺院文書初釋》,《考古學報》1978年第4期,第503、506頁(收入氏著:《回鶻文社會經濟文書研究》,第80頁);森安孝夫:《ウイグル=マニ教史の研究》(=《大阪大學文學部紀要》第31/32卷合并號),大阪:大阪大學文學部,1991年,第40頁。
由上文可以看出,在元代畏兀兒地區(qū)同時流行著兩種可作為貨幣使用的粗棉布,一者流通于柳中市場,一者流通于高昌市場。庶幾可證,在作為元代畏兀兒首都的高昌之外,柳中是作為王國的第二經濟中心存在的。
從上文引述的各種回鶻文資料可以看出,元代柳中城之經濟地位是很重要的,與高昌一樣具有發(fā)行貨幣——署有政府官印的粗棉布——的權利,有著與高昌并駕齊驅的貿易市場,庶幾充任高昌回鶻王國之第二大經濟中心。不唯如此,自漢唐至元,柳中地理位置一直非常重要,不僅是中原王朝經營西域的要地所在,而且也是西域溝通中原的交通咽喉所在;其政治地位也是很高的,尤其是在元代,這里駐有達魯花赤,由各種跡象觀之,這里如同首都高昌一樣,同居王國二十四城之首,其政治地位似乎僅次于高昌;柳中自魏晉南北朝隋唐以來,佛教一直繁榮不衰,高昌回鶻王國時期柳中有著發(fā)達的寺院經濟。各種因素的交合作用,共同造就了柳中城的崇高地位,元代臻至極盛,成為畏兀兒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城。由此也就不難理解敦煌出土回鶻文寫本B128:18對柳中以及出生于柳中的智泉法師何以推崇備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