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elb
在很多軍迷眼中,香港似乎不是個很好的軍事旅游目的地,因為這里似乎沒有比較著名的技術兵器陳列館。但你若是覺得香港就沒有好軍事博物館,那就錯了。
香港海防博物館位于港島東部北側的筲箕灣地區(qū)。這個區(qū)域除了海防博物館之外,還有不少人文景點,比如位于筲箕灣西側的太古地區(qū)。這里是超市里的“太古方糖”生產廠家的命名地,更是曾經的太古船塢所在地。而筲箕灣本身則是一處香港曾很有名的避風塘。所謂避風塘,當然不僅是我國北方城市里那個連鎖茶室的名字,而是指供船舶避風的海灣錨地。
從地鐵站出來,沿著東區(qū)走廊所在的高架橋向西,越過一座高層建筑后的門口,就是博物館的正門了。此時參觀者視覺中,大門后方是一座不矮的山。進門后沿著面前的坡道向右手上方走,沒走幾步就會看到一門陳列在水泥座上的巨大加農炮。向火炮后方一看,筆者曾朝思暮想的“撒拉遜”裝甲車和“彗星”坦克就在后面的平臺上陳列著呢。
往前走不遠就會看到博物館的接待大堂。這是一座簡單的現(xiàn)代建筑。門口陳列著兩門英軍的5英寸(127毫米)MK1后膛加農炮。走進之后,一名博物館的老姐向我發(fā)放了該館近期的活動介紹。并用普通話對我說道:“參觀從這里乘電梯開始,展區(qū)在上面吶”。
走出電梯的瞬間,視線突然變得開朗了。四下一觀察,自己已置身剛才那座不矮的山的半山腰。博物館的展廳就在山頂,而山頂人工建筑的側面讓軍迷一下就能看出這是個什么性質的建筑。原來海防博物館的本體,是座依山而建的大炮臺啊。而剛才的接待大廳,不過是為了安裝這部上山電梯的低層建筑。
走向面前的步道繼續(xù)向上爬,會先看到一座復原過的64磅前裝炮陣位和它的發(fā)射陣位工事(題圖)。這種西式海防武器筆者在書本上曾見過很多次。但連同工事在內,它的實物突然在你眼前,真的令人相當激動。本著上山以來“先看展廳,再看裝備展品”的思路,我只好繼續(xù)向前。之后經過一處測距儀的工事遺址,便來到了與山脊平行的一處平臺,這里陳列著一門維護很好的25磅野炮。而炮后面,一座巨大的水泥結構建筑巍然矗立,這才是鯉魚門炮臺的堡壘!
◎25磅野炮
一路按耐著對裝備的興趣在這時終于爆發(fā)了。我馬上走近這門帶有標志性盤型炮架結構的野炮,可以發(fā)現(xiàn)它顯然是經過了非常用心的復原性修護。雖然炮架和炮身都覆蓋了亮光的英國綠+迷彩綠現(xiàn)代英軍雙色涂裝,但銘牌則顯示了這是一門生產于1941年的MK3型25磅炮?;鹋诘母叩蜋C手輪和仰角飛輪都已更換過新件,顯得十分漂亮。走到炮尾可以仔細觀察這型英軍典型火炮的炮閂設計,同時它的炮口保有一具標志性的雙氣室制退器,這也符合銘牌上MK3型的特征。雖然筆者曾在國內的個別博物館中見到過這型火炮,但大多距離較遠。如此近距離的接觸,令我感到很高興。
◎堡壘外墻
25磅野炮后方有一座懸空的橋,走過橋就終于到達博物館的“正體”了。這時不要急于鉆進堡壘改建的博物館展室哦,請一定向橋下觀察。原來,這座橋讓參觀者跨過的可不是簡單的山谷,而是堡壘外壁前的反步兵壕。這道由水泥修筑的深溝有一層深,大概5米寬。這種設計是19世紀堡壘型工事的常見特點,它是護城河結構的一種發(fā)展,不同于效果有限的縱火壕,鯉魚門炮臺的這道反步兵壕顯然是為機槍和栓動步槍發(fā)揮火力而設計的。所以比起中世紀工事的外圍反步兵壕,它的寬度和深度都有所簡化。在反映日俄戰(zhàn)爭的電影《二百三高地》中,觀眾就可以看到這類步槍時代的反步兵壕如何發(fā)揮作用。
在面對深溝方向的堡壘外壁上,每一層都有明顯遍布的步槍射擊口。從橋上觀察堡壘的水泥外壁,可以大致的看出堡壘足有3層以上的高度。外壁呈水平面布置,整個堡壘似乎是類似于菱堡構型的多面體結構。不用多說,這已充分顯示了前身為鯉魚門炮臺主體建筑的堡壘應修建于19世紀中后期。
從入口走進堡壘,只見門口立著一塊指示牌,上寫“今日如有雷暴預警,古跡徑將關閉”。筆者回頭一看外面的天空,似乎真要下雨??磥硪?yún)⒂^室外工事,需要點運氣了。
今天的香港海防博物館坐落在英國殖民時代的鯉魚門炮臺舊址上。它位于港島北側的東邊,維多利亞灣的東部界限鯉魚門(用通俗語言說就是“東口”)的海峽卡口南側。關于這座炮臺的故事不少,2017年《兵器》雜志關于香港回歸的紀念???017年第7期)上有多篇文章都提到過其中的內容。
◎展廳尋珍
進入堡壘內部,根據(jù)導覽路線,游客要按照參觀路線參觀由彈藥庫和宿舍改建的展室。這部分的展室共有11個,布展水平不低。他們按照時間線索,從明清時期中國東南地區(qū)的海防發(fā)展開始,由宏觀到微觀點出了香港在海防中的價值。之后按照歷史階段詳細的介紹了香港的海防軍事發(fā)展,包括英國殖民軍隊的軍事設施發(fā)展、駐港英軍的編制建設、二戰(zhàn)中的香港戰(zhàn)役、日占時期港九獨立大隊的斗爭、戰(zhàn)后香港華人參與英軍的故事、香港回歸后駐港部隊的進駐。由于之前已經閱讀過《兵器》雜志2017年第7期的《軍事意義上的香港》等文,自己也參與了香港回歸20周年的報道,這里的展示內容猶如腦海中字面知識的“立體證據(jù)”般不斷映入筆者的眼簾。
這一部分的實物展品不少,其中不乏很有價值的“必看”展品。全港只有兩門的南明鐵炮(另一門在九龍的香港歷史博物館),清朝東龍炮臺的遺物連同展板上的九龍寨城和東涌寨城屬于鴉片戰(zhàn)爭前的內容。英軍工程兵中尉哥連臣的家書和相關模型則是研究駐港英軍早期軍事設施的最重要史料,日占時期反映港九獨立大隊的相關陳列曾在公開之際引起轟動。
此外,除去駐港英軍的被服、槍械,這里還需要尤其提醒參觀者注意一件放在展室一隅的艦徽。它就是1997年6月30日晚,“你們下崗,我們上崗”那幕發(fā)生的威爾士親王軍營門口曾懸掛的添馬艦艦徽。如今威爾士親王軍營和添馬艦基地都已經不存在,前者已經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的中環(huán)軍營,而數(shù)度遷移的添馬艦基地如今也已經成為昂船洲軍營了。
筆者曾經親身到過“你們下崗,我們上崗”的那處營門,在這里又見到了那里曾作為殖民軍設施象征的艦徽,這種歷史就在眼前的感覺真的是太讓人激動了。
關于室內展室,還有兩個參觀細節(jié)提請讀者留意。
第一,在鴉片戰(zhàn)爭展室內,有一個小電視播放介紹鴉片戰(zhàn)爭起因的錄像片,錄像片可以選擇語言。第二,在港九獨立大隊的展區(qū),參觀者可以選擇收聽港九大隊老戰(zhàn)士的錄音。這時您只要一回頭,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效果的布展設計。拿著日本刀的日軍憲兵模型很亮,它會被對面存放港九大隊展品的展柜倒映出來。參觀者在觀看抗日志士的故事時,不時會覺得兇惡的日本憲兵就在身后。
◎堡壘中庭
走出展室,終于有機會觀察堡壘的“大廳”了。這時但凡有點軍事歷史知識的參觀者都會自然的發(fā)覺,博物館所在的堡壘原來是個典型的西式海防炮臺建筑啊。
雖然博物館有個大大的復合材料頂棚,但這顯然是后加裝的。堡壘原來應該是沒有天頂?shù)模@種設計既來自于前膛炮時代海防炮臺通風與照明的需要,也是出于節(jié)省工時的考慮。
鯉魚門堡壘中隱沒式炮位安裝有兩門6英寸(152毫米)口徑的MK4型加農炮。然而這種武器在20世紀的轟炸機面前毫無生存能力。它們在二戰(zhàn)開戰(zhàn)前已經被拆除。
目前全世界安裝有隱沒式炮位的19世紀海防堡壘現(xiàn)在已經屈指可數(shù)。而炮位上的火炮更是廖少。鯉魚門炮臺上的隱沒式岸防炮便是留存于世的最少數(shù)“活化石”之一。1970年,英軍在該炮臺的溝壕角落發(fā)現(xiàn)了一門拆卸下來的MK4型加農炮。1982年又在另一處溝壕發(fā)掘出了它的隱沒式炮架??上鼈冎蟊挥④娺\回了英國,如今正在伍利奇的英國皇家炮兵博物館展出。換句話說,如今鯉魚門炮臺上的這門隱沒式火炮是復制品。
◎中央炮臺
觀察完堡壘頂層陳列的布倫南魚雷模型后,還要記得沿著陡峭崎嶇的樓梯到堡壘南北兩側的溝堡里看看,然后可以走到反步兵壕里看看堡壘的反步兵設計。溝堡是控制反步兵壕的主要火力點,它可以從兩處位置控制反步兵壕四個方向中的各兩個。
沿著上山的路線下山,向炮臺低處的西側行進。這時千萬不要因為腿酸就放棄探索。因為山下還有一處全世界唯一的秘境工事在等著參觀者。
沿著這條路,首先會經過入館時忍住沒仔細看的測距儀戰(zhàn)位,這里已經僅剩水泥支柱,不過卻充分的說明了那些可以間接射擊炮位的諸元來源。從結構看,它們應當是使用雙目光學測距儀,據(jù)介紹,全炮臺有至少兩個這樣的設施。
之后就是中央炮臺(指位置在中間)和一旁的地下彈藥庫設施。這里在復原的旋轉炮架上安裝了一門7英寸(177.8毫米)MK1型前裝炮。炮是1990年在港島金鐘花園出土的文物。不過這里最早安裝的應是一門64磅MK3前裝炮。地下彈藥庫很有意思,帶有19世紀中期石砌彈庫的典型特點,門口還陳列了復原的裝彈工具。之后出現(xiàn)一個岔路,建議大家選擇靠海的小路行進。
經過沒有火炮的中央炮臺2號炮位,再向前就是一座陳列有一門單管博福斯40毫米高炮的平臺。這門高炮與上面的25磅野炮一樣經過了極好的修復。雙層的炮盾與瞄具長長支架這類裝備外形特征都被很好的保留了。在高炮后方是一座營房的廢墟。這里也是二戰(zhàn)期間發(fā)生過戰(zhàn)斗的地方。這時筆者突然一回頭,啊,這里就是二戰(zhàn)時期那張日本占領軍士兵與要塞合影的拍攝地啊。
◎西炮臺
再往前走就接近重點了。這里在剛才岔路里側那邊會有西溝堡的入口。里側小路上會遇到一門巨大的前裝炮和后方的工事。這個工事就是鯉魚門炮臺設施的西炮臺。如今里面陳列的巨大前裝炮是一門出土于港島的9英寸(228毫米)前裝炮實物。這門炮太巨大了,裝彈也十分復雜,需要依靠一旁的三腳架起吊炮身,然后讓炮口對準一側的彈藥庫門。
站在它跟前,看著展板的介紹,頭一次見到完整西式海防要塞的筆者再次感到,書本上的裝備知識立體了起來。根據(jù)記載,1898年后前裝炮就被拆走了,取而代之的是經典的4.7英寸(120毫米)速射炮。速射炮的炮位如今也還在,就在前裝炮的旁邊。而如同《兵器》雜志2017年第3期刊登的長江江防要塞探訪文中記載一樣,4.7英寸速射炮工事必備的壁龕式彈藥儲存格,這里也有。
◎布倫南魚雷發(fā)射站
走過西炮臺一側,隱藏在炮位后方的設施是儲水池和油庫。然而油庫和水池為何會在炮臺堡壘的下方呢?這說明它不是主要供堡壘使用的。
不錯,這處水池的出現(xiàn)也預示著鯉魚門炮臺景點中,最具有“秘境”韻味的地方要到了!
沿一段僅夠一人通行的樓梯向下,經過一處哨站,就會來到鯉魚門海峽的水邊。再次從感性中確認鯉魚門的狹窄之時,只要回身望向巖壁,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不時閃出昏暗燈光小門。這里就是傳說中的布倫南魚雷發(fā)射站了。
布倫南魚雷研制于19世紀末,它是一種采用蒸汽動力的線導遙控岸防武器。它的結構與控制,大多數(shù)當今的研究者也沒搞明白。在遙遠的19世紀中后期,魚雷還是新興事物,由于采用線導,整個射程受控的布倫南魚雷在理想情況下可以實現(xiàn)極好的命中率。但是它全系統(tǒng)價格很高。雖然英國海軍對于這型武器很感興趣,并將它作為秘密武器采購打算裝備到很多殖民地海防要塞中,但最后只有香港的鯉魚門炮臺成功的裝備了它。后來,由于同時代起步的白頭魚雷得到了更大發(fā)展,布倫南魚雷如同夏日的煙花,迅速消失在了裝備發(fā)展的長河中。與白頭魚雷幾乎同代的布倫南魚雷,被不少研究者認為是魚雷家族早期最夢幻的“另一條發(fā)展線路”,而成為了魚雷這種裝備“青蔥歲月”的證明。附帶一說,布倫南魚雷還有一枚實雷存世,如今在查塔姆的英國工程兵博物館展出。而進入過值班的全套發(fā)射工事,恐怕也只有在香港真正存在過。
這是一處隱藏在山腳內的洞庫陣地。中間擺放著一枚等大的布倫南魚雷模型。洞庫包括大致4個部分,中間是魚雷的雷庫,一旁是供雷和系統(tǒng)使用蒸汽的造汽鍋爐與儲煤室,后方是輪機室,在臨海一側有一個緩坡,直接對準海峽。魚雷就是從這里滑上緩坡接線,然后發(fā)射。
據(jù)說布倫南魚雷跑不到2千米。但是眼前的海峽只有幾百米,絕對是合用的。但蒸汽怎么灌進去,遙控銅線怎么保證不折斷,魚雷的主機怎么啟動,這依舊是謎團??磥恚肓私膺@種差點威脅到白頭魚雷地位的奇怪魚雷,還是需要去趟查塔姆。
走進其中,可見館方深知這處設施的修復目的。斑駁的紅磚結構洞庫保持了遺址式的結構,坍塌的部分房間進行了保留,但對發(fā)射站內的功能區(qū)域進行了清理。閉上眼睛,你會聽到身后海潮拍打發(fā)射口緩坡發(fā)出的聲音,而昏黃的白熾燈燃燒燈絲的啪啪聲,則會趁海潮退去時溜進耳朵。由于是工作日,此時身邊四下無人,巖壁中的布倫南魚雷發(fā)射站仿佛一位打過敗仗的老兵,多年后孤獨的坐在自己丟失過的陣地上。這種探尋神秘軍事設施,穿過歷史去體會裝備技術發(fā)展的感覺,真的太棒了!
◎火藥庫
不舍的走出發(fā)射站,向博物館大門走去,發(fā)覺渡口炮臺在維修,不開放。但可以站在這里向前方的筲箕灣避風塘一望,此時漁港里塞滿了小噸位漁船,避風塘的意義果然如此。再向門口行進,有個磚結構的大腕型建筑。
這難道是前裝炮時代的火藥倉庫?走進一看真的是。如今火藥庫里陳列著曾在此駐守的英軍炮兵部隊的各式古炮(不乏冷戰(zhàn)期間從香港各地塊出土的文物),然后還有多個紀念碑。其中倒扣火炮形狀的紀念碑是曾駐港的英軍炮兵部隊的去世人員紀念碑。還有一個新近修建的不銹鋼紀念碑,走進一看,原來是紀念二戰(zhàn)香港戰(zhàn)役中在此戰(zhàn)斗的加拿大陸軍部隊的紀念碑。香港戰(zhàn)役中,加拿大軍隊的戰(zhàn)斗確實是比起英國可圈可點多了。
◎車輛與火炮展示平臺
在往外走就可以去觀看“彗星”坦克了。到頭來看,這個坦克反倒成了如今自己眼中博物館里相對“二梯隊”的展品。這個平臺共有5件展品。分別是一門從港島西區(qū)卑路乍炮臺移來的10英寸(254毫米)口徑加農炮,一輛FV701“雪貂”裝甲車,一輛FV603“撒拉遜”裝甲車,一輛“彗星”中型坦克和一門從九龍紅磡附近海底發(fā)掘的14.75英寸(375毫米)口徑前裝炮。
三輛裝甲車輛都十分古老了?!把酢焙汀叭隼d”都已經在底盤底板上加墊了金屬托,這可以防止車輛懸掛銹斷“趴車”。而彗星的負重輪膠圈已經部分脫落。不過幾輛車的外觀封閉和防銹外漆都做的很好。沒有露出金屬外層,而且附件完整?,F(xiàn)在兩輛輪式車均采用了戰(zhàn)后英軍的英國綠+迷彩綠涂裝。這很好的還原了上世紀70年代駐港英軍使用這類裝備的涂裝。而“彗星”坦克則采用英國綠單色涂裝,標識與近20年的狀況基本一致。這輛“彗星”是回歸前從石崗軍營搬過來的,其首下部分繪有廓爾喀彎刀圖案,應當最后由一支廓爾喀部隊使用。
至此,香港海防博物館就算是參觀完畢了??傮w來說,我覺得這是一座軍迷、特別是海軍軍迷來香港必到的博物館。除了如愿見到很多故事中“最后的拼圖”,此行也為我留下了一些新的線索。這種在探尋中的確認與發(fā)現(xiàn),也是一種成長。一想到第二天就要去維港西口的昂船洲觀摩我軍駐港部隊的開放日,在那里能看到052D和遠眺“遼寧”艦,這種因地理、技術意義上而帶來的“過去與如今”的多重對比,就更令我心潮難平了。
參觀指南
1. 博物館上午10點開門??梢愿鶕?jù)情況留出時間在中環(huán)或者尖沙咀先吃早飯(這館在山上,需要體力)
2. 周四及正月初一初二閉館,參觀免費。遇到惡劣天氣會實行不同閉館措施,請出行前上網檢查香港天文臺的天氣預報和館方網站。
3. 從港島線地鐵筲箕灣站出來,可以在獲得允許的情況下參觀筲箕灣避風塘邊上的魚類市場。博物館參觀結束后建議坐地鐵或者出租車到太古附近的魚涌公園一趟,這里有一條香港消防處退役的葛量洪號救火輪改建的展覽館。周圍的西灣河-太古地區(qū)也有些不錯的餐館和文化設施。
4. 博物館的禮品店在堡壘入口處左手邊。不要忘了轉,但價格很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