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永紅
【摘要】 目的 探討聯(lián)合檢測炎性指標鑒別診斷新生兒感染的臨床價值。方法 78例新生兒感染患兒, 按照感染嚴重程度分為重癥感染組(38例)和普通感染組(40例), 另選取同期檢查的非感染新生兒40例作為非感染組。檢測并比較三組降鈣素原(PCT)、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
結果 治療前, 重癥感染組患兒PCT與hs-CRP水平均明顯高于普通感染組和非感染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普通感染組PCT(1.98±0.56)ng/ml與hs-CRP(13.42±3.08)mg/L明顯高于非感染組的(0.13±0.03)ng/ml、(5.40±1.21)mg/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普通感染組與重癥感染組患兒的PCT與hs-CRP水平均明顯低于本組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在鑒別診斷新生兒感染性疾病時聯(lián)合使用hs-CRP與PCT不僅有利于診斷新生兒有無細菌感染并評估感染程度, 還可評估治療效果, 指導臨床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 故而具備推廣價值。
【關鍵詞】 炎性指標;聯(lián)合檢測;新生兒感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3.046
新生兒感染性疾病為我國發(fā)生率較高的一類疾病, 調查結果表明兒科住院案例中新生兒感染性疾病占2.9%, 而在新生兒住院案例中占比高達65.8%, 主要為肺炎, 其占比為41.9%[1], 新生兒敗血癥也為常見疾病, 發(fā)生率較高。新生兒感染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多樣, 且多伴隨缺氧缺血性腦病、黃疸及窒息等, 單純依據臨床表現(xiàn)難以開展病原學診斷。由于新生兒免疫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完善, 有較弱的抵抗力, 感染后可迅速進展和惡化, 因此一定要盡早診斷與治療, 以改善預后。臨床目前已經有較完善的方案治療新生兒感染, 但治療期間尚未構建血清學指標以統(tǒng)一監(jiān)測病情與評估預后。近年來臨床廣泛使用PCT與hs-CRP鑒別診斷感染性疾病, 均為常見炎癥標志物, 其中PCT分泌自甲狀腺濾泡旁細胞, 明顯升高于細菌感染時, 資料表明二者聯(lián)合可將早期診斷感染的特異性提升[2, 3]。本文選取新生兒感染患兒78例與非感染新生兒40例, 探討PCT聯(lián)合hs-CRP鑒別診斷的臨床價值?,F(xiàn)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于本院就診的新生兒感染患兒78例作為感染組。入選標準:均經癥狀檢查、細菌及血尿培養(yǎng)后確診為感染;采集血液前無藥物治療史;母親孕期無血液系統(tǒng)疾病如血小板減少癥等;胎齡>37周, 出生體質量≥2500 g;患兒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及溶血性貧血者;近期創(chuàng)傷史或手術史者;出生時多器官功能損害或重度窒息者;就診前有抗病毒或抗菌藥物及糖皮質激素、血制品應用史者;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母親合并感染性疾病或嚴重疾病者。按照感染嚴重程度將患兒分為重癥感染組(38例)和普通感染組(40例)。重癥感染組中男21例, 女17例;日齡1~27 d, 平均日齡(10.5±5.5)d;體質量2514~4415 g, 平均體質量(3179.9±411.7)g;疾病類型:20例敗血癥, 9例重癥肺炎, 9例化膿性腦膜炎。普通感染組中男22例, 女18例;日齡1~29 d, 平均日齡(12.1±5.7)d;體質量2508~4396 g, 平均體質量(3241.2±385.0)g;疾病類型:22例上呼吸道感染, 12例輕度肺炎, 6例腸炎。另選取同期于本院檢查的非感染新生兒40例作為非感染組, 其中男21例, 女19例;日齡1~28 d, 平均日齡(11.5±5.5)d;體質量2512~4437 g, 平均體質量(3165.3±423.9)g。三組新生兒性別、日齡及體質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抽取三組新生兒3 ml空腹靜脈血, 行離心處理, 3500 r/min, 時間為15 min, 應用免疫熒光定量測量法, 持續(xù)檢測3 d;再應用免疫熒光定量檢測法測量三組新生兒hs-CRP, 同樣持續(xù)3 d。感染組患兒經微生物培養(yǎng)與血清病毒、細菌及尿培養(yǎng)后開展抗生素抗感染、化痰止咳及吸氧等治療。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三組新生兒治療前后的PCT與hs-CRP水平。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 重癥感染組患兒PCT與hs-CRP水平均明顯高于普通感染組和非感染組, 普通感染組明顯高于非感染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普通感染組與重癥感染組患兒的PCT與hs-CRP水平均明顯低于本組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新生兒科中感染性疾病為常見疾病, 早期無典型表現(xiàn), 可迅速進展, 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安全, 資料稱其發(fā)生率為0.1%~1.0%, 死亡率為20%~50%[4-6]。因新生兒無完善的免疫功能, 各類外源性病原體侵襲機體后易導致感染, 為盡早判斷感染程度需選擇特異性與敏感性較高的指標以早期評價疾病。近年來臨床普遍使用PCT與hs-CRP, 其中PCT屬于降鈣素前肽, 機體感染后內分泌細胞、肺、單核及肝細胞均會將PCT生成;CRP屬于急性時相反應蛋白, 合成自肝臟, 作為炎性指標有較高靈敏度, 可增強粒細胞與巨噬細胞吞噬功能, 將免疫反應激活。
PCT組成包含116個氨基酸殘基, 13kD為其相對分子量, 26~30 h為其半衰期。PCT表達水平明顯關聯(lián)于微生物感染程度, 經抗感染處理后可明顯降低其水平, 因此特異性與敏感度較高, 臨床多將其作為早期可靠指標以檢測新生兒敗血癥。研究稱敗血癥患兒治療前PCT水平升高明顯, 且其升高更早于白細胞、體溫及hs-CRP, 因此被作為理想早期監(jiān)測指標[7]。另有研究稱機體全身細菌感染時PCT會明顯提高, 局部感染或病毒感染時則水平較低, 上述變化穩(wěn)定且快速, 可有效鑒別診斷細菌與病毒感染, 還可結合其動態(tài)變化將抗感染治療效果間接反映出來, 進而指導臨床用藥[8]。本組結果表明, PCT水平:重癥感染組>普通感染組>非感染組, 且治療后PCT水平明顯降低。
hs-CRP則為急性時相蛋白, 機體遭受外界因素刺激后炎性細胞會將其浸潤, 白細胞將內源性遞質釋放出來后對肝細胞產生刺激以快速形成hs-CRP。研究表明, 新生兒感染時hs-CRP有較高的敏感度但有較低的特異度, 當機體遭受非細菌性感染、創(chuàng)傷、應激及手術等刺激時水平升高明顯, 而特異度較低的影響因素較多, 因此較少單獨用于鑒別診斷新生兒感染性疾病[9]。本組結果表明, hs-CRP水平:重癥感染組>普通感染組>非感染組, 且治療后hs-CRP水平明顯降低。資料稱, 新生兒感染病理性黃疸時血清hs-CRP與PCT均會上升但程度不一, 且二者聯(lián)合性檢測的特異度比其中任何一種單獨檢測都要高[10]。
總之, 臨床在鑒別診斷新生兒感染性疾病時可聯(lián)合使用hs-CRP與PCT, 不僅有利于診斷新生兒有無細菌感染并評估感染程度, 還可評估治療效果, 指導臨床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 故而具備推廣價值。
[1] 邵民坤, 周燕, 杜坤, 等. 炎性指標聯(lián)合檢測在鑒別診斷新生兒感染中的臨床評價.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6, 26(7):1639-1641.
[2] 吳志新, 花少棟. 降鈣素原在新生兒感染中的應用評價. 中國小兒急救醫(yī)學, 2014, 21(1):48-50.
[3] 汪倩, 李素萍. 降鈣素原及超敏C反應蛋白在早期發(fā)現(xiàn)新生兒感染中的預警意義. 中國醫(yī)藥導刊, 2016, 18(4):3597-3600.
[4] 李強. 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在新生兒感染的臨床應用研究. 中國醫(yī)藥導刊, 2013, 15(3):419-420.
[5] 高威. 血清中降鈣素原濃度變化在重癥感染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意義. 中國醫(yī)藥導刊, 2016, 18(2):145-146.
[6] 馮廣滿, 梁勇明. 新生兒感染早期診斷指標降鈣素原與超敏C反應蛋白的臨床價值.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16, 37(19):2752-2754.
[7] 曹玲云, 張麗美. 血清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在新生兒感染的臨床應用.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5(5):971-972.
[8] 張綺翎, 趙青, 霍淑芬. 血清PCT、hs-CRP水平及白細胞計數在新生兒感染中動態(tài)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15, 36(24):3537-3540.
[9] 羅才歷. 血清降鈣素原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對新生兒感染的診斷價值分析.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6, 24(B12):173-175.
[10] 楊春燕, 楊玉軍, 李寶云, 等. 超敏C-反應蛋白與白蛋白比值對早產兒早發(fā)型感染的診斷價值. 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 2016(2):173-177.
[收稿日期:2018-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