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敏
走過了祖國的南北西東,也到過世界各地風情各異的美麗城市,游歷過諸多名山大川,也飽覽過不少湖光水色,靜靜地想一想,我還是最愛自己的家鄉(xiāng)——杭州,最愛杭州的明珠——西湖。
其實我真正的祖籍是紹興,再說細一點,準確的老家在上虞。但我生在杭州,長在杭州,我從來就覺得自己是個杭州人,是喝西湖水長大的。祖上故居在我腦海里只是一個遙遠模糊的影子,我從小就沒有見過爺爺奶奶,老家的房子里也沒有我一丁點兒的氣息和印記。
我出生在杭州最老的市中心龍翔橋附近,一個名叫菩提寺路蕙宜村1號的老房子里。那是一棟民國時期的小洋樓,前有花園,后有天井,樓房兩側(cè)有長長的青磚高砌,只見一線天的弄堂。
花園里有兩棵桂花樹,兩棵棗樹,一片竹子,幾株葡萄。秋天,滿園金桂銀桂飄香;夏天,葡萄藤爬滿院墻。寬寬長長的磨石子露廊,是我們夏天乘涼、冬天曬太陽的地方;而天井則是我們搭個小圓桌吃飯和寫作業(yè)的所在了。
從老房子的后門出去,沒幾步就有一口井,井水不深,卻清澈冰涼。盛夏酷暑時,我們會打幾桶井水回來,潑灑在天井的地上,暑氣頓收。再吊幾桶井水倒在大木盆里,把西瓜浸泡在里面一天,等晚上星星滿天的時候,在露廊上鋪上篾席,家人圍坐一圈,吃著冰涼爽脆的西瓜,唱著“月亮在白蓮花般的云朵里穿行”的歌兒,聽媽媽講過去的故事。
那時候,我就讀的天長小學幾步路就走到了,我站在晾臺上就能看到學校的操場;而爬上操場上的滑竿,高高地坐在滑竿頂端的木杠上,也可以看到我家小樓上晾曬的衣服和被子。
放學了,不會有家長伸長脖子等在學校門口,急吼吼地要接你回家。同學們會三五成群地結(jié)伴玩各種游戲,抓抓兒,躲貓貓古爾,跳牛皮筋,踢毽子,拍洋片,男孩女孩瘋玩在一起。
我家老宅離西湖很近,走走也只有五六分鐘路程。從菩提寺路拐到長生路,從長生路穿過延齡路,一直走,就走到湖光山色中去了。
夏天,我們會去斷橋邊的涼亭里看西湖的荷花,偷摘一片翠綠的荷葉當涼帽,嚼幾顆脆生生的新鮮蓮子過嘴癮;我們也會去錢塘江摸黃萱兒,摸完后踩著細軟的沙子,穿著碎花運動衫和短腳褲跳進江里游泳;我們還會去棲霞嶺鉆紫云洞,把汗津津的小臉貼在濕漉漉的石壁上收汗、納涼。
春天,我們會騎著自行車翻六吊橋,任蘇堤兩岸柳絲輕拂,桃花瓣片片飄落發(fā)梢,映紅我們的臉龐;我們也會摘下細藤長莖的迎春花,做成碎星黃花滿圈的花環(huán),一會兒戴在頭頂,一會兒扔上藍天;我們還會在傍晚時分,踏著西湖細微的水波聲.走在楊公堤上,拽著嫩綠的柳條,屏息靜聽南屏晚鐘的裊裊余音。
秋天,我們會提著小竹籃去滿覺隴,吸吮著漫天飛舞的香氣,偷偷地采集金桂花銀桂花,讓媽媽做桂花糖;我們也會追逐著北山街滿街飛舞的金黃的梧桐落葉奔跑.再挑幾片顏色鮮亮形狀好的葉子,帶回家夾在書里做書簽;我們還會鉆進農(nóng)家的茶園挖幾塊帶著泥土清香的石子兒,跑到西湖邊用石子砸碎平湖秋月的倒影,數(shù)那一圈圈的漣漪。
冬天,我們會去爬山登塔,保俶塔、雷峰塔、六和塔,玉皇山、南高峰、北高峰……登高望遠,白雪覆蓋下的湖光山色,別有一番清韻景致;我們也會在西湖邊長坐,看積著薄薄冰雪的湖而一片蕭瑟蒼涼,想象著湖心水底的魚蝦是不是在冬眠做夢……
那時候我真的覺得杭州好美啊!西湖就像一面巨大的鏡子。照出了環(huán)繞著西湖的杭州,整個城市就像一座美麗的花園。
而我開始領(lǐng)略到杭州的與眾不同,感受到西湖內(nèi)在的精神氣質(zhì),則是在自己長大成人,尤其是經(jīng)歷了“文革”這樣的動亂和劫難,面對過牢獄和生死之后。
那樣的劫難和牢獄之災是不堪回首的,但這樣的劫難和牢獄之災,對我來說卻是一筆可遇不可求的人生財富,我由此懂得了許多,明白了許多。
我的三位親人,曾經(jīng)在動亂歲月里蒙冤經(jīng)歷了一場牢獄之災,其中我的哥哥,又因為這場牢獄之災在身體中留下的隱患而得了一場大病,差點陰陽兩隔。我哥哥是個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抱著《資本論》這樣深奧的大書磕磕絆絆閱讀,一心想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要做大事的人。但當他從死亡之門里逃脫出來,重新漫步在兩湖邊時,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拿著一把碩大的芭蕉扇為一只小小的蜂窩煤爐扇風,紅紅的爐膛在芭蕉扇輕輕的扇動下躥起朵朵火苗,他呆呆地在一旁看了很久。事后他對我說,他覺得那就是一種幸福生活,那把芭蕉扇動的,是一種深微的恒常。每天生爐子其實是一樁很開心的爭情,你用火鉗給紅紅的爐膛添煤.用鉤子捅下一撮撮爐灰,在爐子上燉一砂鍋豬蹄,香味飄散出來。生命的大歡喜,其實就蘊藏在這樣日常的瑣碎和煩雜中,那過程里流淌著一種美的韻味。
哥哥的話說得很平淡,卻讓我在一瞬間對兩湖有了一種別樣的感覺,雖然我當時并沒有想清楚這種別樣意味著什么,但我覺得他所說的這種韻味,或許就藏在兩湖平靜的水波下,藏在兩湖周邊的樹叢中。西湖的美麗是融入樹木、湖水和空氣,輕輕地滲入人們心靈深處的,它不喜歡紛爭和嘈雜,它是需要有一份寧靜的心境才能體味的。
真正體悟到兩湖的風骨,觸摸到西湖的文脈,已經(jīng)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有幸認識中國文壇泰斗巴金先生以后的事了。
記得那是在一九八一年的春天,巴金先生在女兒李小林和女婿祝鴻生的陪同下來到杭州,下榻在兩湖邊的新新飯店。
我和李小林相識在一九七六年的春天,當時她是浙江省唯一的一本文學雜志《東?!返木庉?,而我則是杭州織錦廠的一名青年女工。因為寫了一篇小散文《攝影記》,我被邀請參加《東?!冯s志在四明山的一個筆會。參加那次筆會的編輯和作者中,一共只有我和小林兩個女的,于是.我們倆很自然地被安排住在一個房間。
一開始我并不知道她是巴金先生的女兒,只是覺得兩個人很聊得來,對時局有共同的看法,對四人幫掌控下的祖國命運都充滿了擔憂。后來當有人告訴我,李小林是巴金先生的女兒時,我很吃驚。因為小林樸素得就像山間的一棵竹子.一點也看不出她是大文豪的女兒。我當時隨身帶了一份“總理遺言”的手抄件,就拿給李小林看,我們對總理的共同感情,對四人幫的一樣痛恨,讓彼此的心走得很近。
我在筆會上寫了一個小說,小林看了以后對我說,小袁,回去后把這部小說改出來給《東?!钒?。小林的話給了我極大的鼓勵。沒想到筆會回來后不久,我還沒來得及對小說進行修改,我們?nèi)揖鸵驗椤翱偫磉z言案”而遭遇劫難,哥哥、父親、姐姐先后被抓,關(guān)進監(jiān)獄。我和重病的母親被軟禁在家,度過了長長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后來我才聽說,小林也因為和我接觸頻繁,而被公安部門多次傳訊。
粉碎四人幫以后,我的親人們出獄不久被平反,小林也被落實政策,回到了父親巴金先生身邊,進了《收獲》雜志當編輯。小林從上海給我打來電話,她說,小袁,把你家一九七六年的事情寫出來吧,你都不用編故事,生活本身就是小說。在小林的鼓勵下,我寫出了一部八萬字的中篇小說《天上飄來一朵云》,把稿子寄給了李小林。
沒過多久,小林就陪著巴老來杭休養(yǎng)了。小林打電話讓我去新新飯店,我在新新飯店一個可以眺望西湖的大露臺上,見到了自己從小就景仰的文壇泰斗巴金先生。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巴老居然看過了我的小說初稿,還給我提了幾條修改意見,并親切地對我說:你是可以寫東西的,好好寫。
我至今都不會忘記多少年前那個春天的下午,西湖在暖陽下閃著銀鱗般的波光,巴老慈祥的面容和親切的話語,為我推開了文學的大門,在我心中點燃了一盞文學的燈。
從那以后,巴老幾乎每年春天或者秋天都會來杭州休養(yǎng),在西湖邊小住。無論是正對著西湖的新新飯店,還是坐落在北高峰腳下的靈隱創(chuàng)作之家;無論是被湖水環(huán)抱的汪莊,還是柳絲拂面的柳鶯賓館,處處都留下了巴老的身影和足跡。巴老晚年創(chuàng)作的,受到廣大讀者喜愛的《真話集》《隨想錄》,都是在西湖邊完成的。巴老曾在《隨想錄·西湖》一文中寫道:“對于美麗的風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全國也有不少令人難忘的名勝古跡,我卻偏愛西湖。”
而巴老偏愛西湖的原因,在我看來,恐怕很重要的就是因為西湖的風骨和文脈。巴老說:“我一九三〇年十月第一次游西湖,可是十歲前我就知道一些關(guān)于西湖的事情。在幼小的腦子里有一些神化了的人和事同西湖的風景連在一起。岳王墳就占著最高的地位。我每次來西湖,都要到這座墳前徘徊一陣。西湖的人物、歷史、風景和我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活起來了,活在我的心里,而且一直活下去。我偏愛西湖,原因就在這里。岳飛、牛皋、于謙、張煌言、秋瑾……我看到的不是墳,不是鬼。他們是不滅的存在,是崇高理想和獻身精神的化身。西湖是和這樣的人、這樣的精神結(jié)合在一起的,它不僅美麗,而且光輝?!卑屠贤砟甑膶懽髂軌驁猿种v真話,不偽飾,不媚俗,博得人們巨大的尊敬,在他身上也體現(xiàn)了西湖的風骨。
而說到西湖的文脈,那就像樹葉的筋絡一樣,紋理清晰,靜靜地支撐著美麗的葉子,卻從不張揚。就像杭州有許多蒼涼幽靜的所在,是悄無聲息地坐落在被人遺忘的角落的;西湖周邊有許多如散落的珍珠一般的重要歷史文化遺跡,更是內(nèi)斂低調(diào)地藏匿在山石雜草叢中的。
當南來北往的游客蜂擁在西湖的斷橋殘雪、柳浪聞鶯、平湖秋月、蘇堤春曉、雷峰夕照、三潭印月,等等一連串如雷貫耳的名勝風景游覽地時,或許鮮有人知道或者想起,其實那些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才是這座城市的命脈;那些不該遺忘的,那些深藏不露的,才是西湖的底蘊。
巴金先生是深知和真正了解西湖文脈的,巴老自己也是西湖文脈中最重要的一縷。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巴老第一次來西湖,游覽岳廟等地,此后巴老幾乎每年皆到西湖游覽、訪友,巴老曾在一篇散文中寫道:“三十年代每年春天我和朋友們游西湖,住湖濱小旅館,常常披著雨衣登山,過煙霞洞,上煙雨樓,站在窗前望湖上,煙雨迷茫,有一種說不出的美。”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巴金先生發(fā)表了第一部以西湖為背景的短篇小說《蘇堤》。關(guān)于這篇短篇小說,巴老后來在他的一篇散文《西湖》中專門提到:“蘇堤曾經(jīng)給我留下深的印象,五十年前我度過一個難忘的月夜,后來發(fā)表了一篇關(guān)于蘇堤的小說?!?/p>
一九三六年四月,巴金先生與友人陸蠡、麗尼等同游西湖,在湖上泛舟時,他們一起商定了分頭翻譯屠格涅夫“六大長篇”的計劃,這一宏偉的計劃后來得以實現(xiàn),屠格涅夫的這些作品譯出后陸續(xù)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至今仍為最有影響力的一套屠格涅夫中文譯本。
一九三七年約六月,巴金送師陀、卞之琳出游雁蕩山,同至杭州。分別的前一天,三個人在天香樓吃飯,點的菜單都是著名的杭幫菜:魚頭豆腐、龍井蝦仁、東坡肉、西湖醋魚……
新中國成立以后,巴金先生造訪杭州的次數(shù)更加頻繁,居住的時間也越來越長,西湖的的文氣文脈,由此也更加厚重豐盈。去煙霞洞為師復掃墓,到白樂橋和方令孺大姐暢聊;在靈隱創(chuàng)作之家和夏衍先生會晤,登葛嶺山與黃源老弟敘舊……
南山路的大華飯店,楊公堤的花港招待所,六公園對面的華僑飯店,巴金先生的足跡遍布西湖周邊的角角落落,可以說他有一半的生命和西湖息息相關(guān)。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有幸認識巴金先生并聆聽他的教誨至今,我一直有意識地尋覓巴金先生在西湖留下的蹤跡,追蹤巴金先生和那一代文人大師共同融注進西湖里的文氣文脈。我一直心存一個愿望,想寫一本《巴金與西湖》的書,假如我能由此寫出西湖的風骨和文脈,那么,我和西湖與生俱來的情感,或許就有了一個寄托和安放的地方。
我將為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