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公社
最近,毫無防備地被一群二年級的小學生扎心了。
浙江衛(wèi)視的文化類綜藝《同一堂課》中,張大春僅用3天時間,就將濟南制錦市街小學的一群二年級小學生,教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和節(jié)目中的另一位代課老師孟非不同,張大春是一名作家,有“文學頑童”之稱。
張大春在學界被奉為男神,他的粉絲都是重量級的。高曉松把他當成偶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評價他,是“臺灣最有天分、最不馴,好玩得不得了的一位作家”;梁文道稱之為小說家中“武器最齊備的俠客”,直言“張大春比我厲害100倍”。其不同世人的寫作路數(shù),別有風骨的創(chuàng)作姿態(tài),每每令評家為之驚艷,給讀者帶來無限驚喜。
張大春很愛詩,愛寫古體詩,還出了一本百萬字的小說《大唐李白》,做了許多相關方面的研究。節(jié)目中的授課主題恰巧是李白和古詩,讓張大春來教是再適合不過了。
和別人一樣,他教這些小學生讀詩、解詩、背詩,只不過在教學的過程中,他順便教會了他們寫詩。
寫詩,對于許多大學了畢業(yè)的人來說,都是一件難事,更何況張大春要求學生寫的是古詩。
這些學生也并非什么神童天才,他們原本的語文老師,在聽到張大春的教學目標是希望學生們學會五言絕句時,也是滿臉的驚訝。
“四面八方都是風,行舟西向水流東。荷枯湖淺浮云散,柳隙之間聲不窮?!?/p>
這是教學第三天,孩子們有感而發(fā)所做的詩。而且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大大超過了張大春計劃的目標。
雖說張大春希望孩子們學會寫古詩,卻沒有把這個教學目標變成課后作業(yè),而是在上課時間,帶著孩子們在游歷大明湖,讓他們置身自然環(huán)境中,將所見所想變?yōu)樵?。他一步步地引導著孩子們,任其放飛想象力。
當一個小男孩脫口而出一句“四面八方都是風”時,他沒有因為這句首聯(lián)太過隨意去否定它,而是一邊稱贊那個小男孩,一邊說出詩句“仄仄平平平仄平”的韻律。
萬事開頭難,當首聯(lián)完成,孩子們體會到了作詩的樂趣,興致高漲,不斷地將周圍的風景變成詩意的詞句,逐漸拼湊出整首絕句。
看得出來,張大春的3天教學對孩子們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不少小朋友對學習語文和古詩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有孩子感謝張大春讓他們做了一回李白,直言長大想當詩人。
這樣的夢想,在一眾想當科學家、想當宇航員的孩子們中,顯得十分的清新脫俗。對于許多家長來說,他們做夢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愛上古詩。
那些年185首必背古詩詞,是升學難以攻克的關
6月正值焦慮的升學季,前腳“幼升小”,后腳“小升初”,所有的家長都擠破頭地想方設法讓孩子進入最好的學校。然而,好學校的錄取率很低,有的甚至不足1%。
有些學校還要面試家長,對家長進行考試,甚至對家長的身材也有要求,不接受肥胖家長的孩子入學,因為覺得家長自己都沒法管好身材的話,也管理不好自己的孩子。
家長們難,孩子們更難。前陣子,上海和杭州兩所學校的小升初題目驚呆眾人,而最近,南京幼升小又現(xiàn)神題。
南京玄外從3200名報名材料中,選取1500人面談,最后僅錄取160名。面試結(jié)束后,孩子們回憶起部分被問到的題目,是這樣的。
其中古詩是其第一項考試內(nèi)容,也是每個人學生時代必考內(nèi)容。據(jù)人教版教材統(tǒng)計,從小學到高中畢業(yè),我們至少學過185篇古詩詞,除了需要理解它們,我們還要會背會默。
許多人對此深惡痛絕,在升學的壓力下,許多家長為孩子選擇了學習古詩速成法——“死記硬背”,不管你知不知道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表達的情感,先背下來再說。
而孩子們對詩的理解,更多的是源自于答題的標準答案。他們很難在學習和背誦、默寫的過程中,體會到古詩的趣味性,更別提作詩,能對古詩不排斥已是難得。
網(wǎng)上更是孕育出許多關于古詩的段子,有人說要是古詩文都這么短,就愿意全文背誦,比如: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我也不想干了?!冻鰩煴怼吠??!被蛘撸班嬗鯂?,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遂返。《蜀道難》完?!?/p>
語文不止要教會知識,更要教會能力
大家不喜歡背詩,卻向往詩和遠方,企圖在乏味的生活中尋找到詩意,《中國詩詞大會》上飛花令的比拼令人驚嘆,但他們說的大多數(shù)詩句都是課本上學過的,但我們就是無法做到向他們那樣隨口說出。
畢竟多數(shù)人在學習古詩時,只是機械性地理解、背誦全文。當他們再也不需要語文考試后,書本上的課文和習題大多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被遺忘。比如,你一定不記得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上的第36頁是什么,也記不太清老師詳解課文的內(nèi)容。
許多人會有這樣的疑惑,既然生活中用不到古詩詞和課文上的內(nèi)容,學了也會忘,為什么我們還要學,還要背?
其實,我們學習的不止是一門學科,還是一種能力,知識或許會被遺忘,但能力一旦形成就不會輕易忘記。
人們學會了寫作,知道了什么樣的文字是美的,能理解別人的話中意。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多背出幾篇課文,幾句古詩詞,而是為了讓學生擁有這樣的能力。
語文老師教我們“聽、說、讀、寫”,其中聽和讀是對學生的知識輸入,說和寫則是學生語文能力的輸出。
這兩種能力不止來源于課本讀物,更多的是來自于對生活的“感”和“思”,也就是感受周圍和獨立思考。
不同的環(huán)境帶給孩子們不同的感受,當張大春帶領孩子們在湖邊上課時,他引導孩子們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讓他們學會思考,學會把自然風光的美變成文字的美。身處其中所感受到的內(nèi)容,自然比憑空捏造出來的更鮮活。
張大春的這種教學方式,也得到了大量網(wǎng)友的點贊。
有些人欣賞得了美麗的文字,自己卻表達不出來。我們背過那么多首詩,向往詩和遠方,卻依然做不出一首甚至一句。所以我們羨慕這些小孩,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學會了如何寫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比傳播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學習、寫作的能力,這會讓孩子們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