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芹
最早知道吳非老師,是十多年前跟著市青年教師讀書班,讀了他的《不跪著教書》《致青年教師》兩本書。尤其是《致青年教師》這本書,讓我感動許久。那時剛工作不久,不知如何當老師,只憑著一股蠻勁死抓成績,課堂內(nèi)外和學生打成一片狠拼人氣,以為那樣就會成為一位好老師。直到讀到吳非老師的書,他如一位諄諄教誨的長者,為青年教師們指引了方向。那時,我才發(fā)覺自己以“愛”的名義,在教學中犯下了太多的錯誤,做了很多有違常識的事。
近些年,隨著年齡的增長,雖然自認已經(jīng)盡可能在教學中少犯錯誤,但是讀了吳非老師的近作《課堂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還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課堂意識淺薄。從吳非老師一貫的簡樸、平實的語言中,我看到了他的寬廣、高瞻,對生命的敬畏,對課堂的尊重。
一節(jié)課,僅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孩子的一生,有12年要在小學和中學的課堂上度過,課堂上發(fā)生過什么,對未來有什么樣的影響,教師真的不能不思考。對于課堂,要關注些什么?該怎么做?我從以下幾點來談談我的理解。
一、著眼于“人的教育”
每一節(jié)課,均與孩子的未來有關。課堂教學要著眼于“人的教育”,要敬畏每一個鮮活的生命。
吳非老師的課堂沒有過多的教學技巧,他的心里始終裝著的只有一個個站立的、大寫的“人”。他清楚孩子將來是要走向社會的,是要發(fā)揮自己的社會價值的。
人必須是積極主動的。他不想讓自己的學生成為水龍頭下的漏斗,等老師來“灌”。他會在課堂上提醒、引導學生怎樣發(fā)問更有價值,哪些問題可以自己解決。會“問”,個人的思考開始了,“學”才成為可能。
人必須是豐富有趣的。學習,不是生命的全部。教會學生合理安排時間,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在獨處時尋找快樂也是教育的任務。有不少高考狀元進了名校后,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脫離了高中時代高強度的生活,竟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以至長期沉迷網(wǎng)絡,荒廢學業(yè),直至被退學……因此,吳老師說,教會學生“課外”如何度過,讓他們有屬于自己的課外空間,比成天講“應試”要有用。
教師不要讓自己的學生成為考試機器,不要利用學生成為實現(xiàn)自我“業(yè)績”的工具。要通過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未知世界。通過“小事”來關注學生的習慣和品質(zhì),要求學生把一絲不茍變成習慣,將品質(zhì)融化在生活中。
對于每一個學生而言,每一節(jié)課都是生命中的唯一。最好的課堂,始終有生命與情感。
二、培養(yǎng)思維品質(zhì)
課堂上學生最重要的活動,是“想”,教師的教學目的也在于引導學生“想”。課堂要教給學生的,是思維方法。學生有智慧,如懂得汲水之法,一生受用。
如何讓思考點亮課堂?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立見解,當學生說的不夠到位或說錯時,千萬不要打擊他,不要立即否定他。當學生們發(fā)現(xiàn)“想”的樂趣時,當他們開始有理性批判與懷疑精神時,他會有充實的內(nèi)心,會有探索的熱情,這樣他才會真正認識到世界的美妙。
教師的提問能力是需要培養(yǎng)的。有些問題只是用來啟發(fā)學生思考的,學生可以帶著問題離開課堂。細觀我們的課堂,老師提出大量無效的問題,學生只要簡單回答“好,對,是的”即可,或不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問題一出,還不到十秒,就立即找人回答,或老師引導出答案,課后作業(yè)也多是機械、重復的抄寫作業(yè)……久而久之,學生的思考能力不退化才怪。
三、尊重常識
常識,人人都懂,卻極易忽視。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常識人人知道,而我們卻常在做著破壞兒童興趣的事。“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似乎更受青睞。很多時候,我們只是一味地向前沖,卻忘了自己當初為什么要出發(fā)。孩子剛出生時,我們的愿望是孩子健康,將來平安快樂地長大就行了。這樣簡單、平實的愿望多么美好,然而走著走著,我們就忘了自己的初衷。孩子再棒永遠有個鄰家小孩將他比下去;學生進步了,會被提醒不能松懈;沒得到第一名的要爭取得第一,得了第一的要繼續(xù)保持……我們的欲望就像是一個無底洞,我們忘記了常識,沒有誰是完美的。
學生發(fā)展不可能標準化,這個常識我們也清楚,但我們還是常常歇斯底里地訓斥學生:上課為什么不能集中精力?這道題講了幾遍了,你為什么還做錯?我們也清楚有些學生根本就是怎么教都無濟于事的,那句“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根本就不成立的。但他們還是會以此來衡量一位老師。為什么就不能停下來等一等,讓他們緩一緩再前進呢!
吳非老師那種對學生的尊重讓我敬佩,他對教師的尊重更讓我感覺欣慰。很多時候,人們忽略了教師也是需要被尊重的平凡的社會人,并不是學生的一切如生命安全、意外風險,教師也必須做擔保。雖然至今沒碰上什么意外,但那種讓教師簽什么安全責任保證書之類的舉措著實讓人反感。
四、提升智慧
一節(jié)課究竟能承載多少東西?只有幾十分鐘的課堂,教師講授一個概念或技巧,啟發(fā)學生關注一種方法,僅此而已。簡約的課,會很清晰,沒有多余環(huán)節(jié),也未必需要“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這樣的課堂會比較輕松。教學得法的“簡約課堂”,會留給學生比較深的記憶。要達到這樣的境界當然不易,這需要教師有大智慧。
大智慧從何而來?吳非老師說,差異在“業(yè)余”形成。無論專業(yè)水平高低,人們都是通過“業(yè)內(nèi)勞動”獲取生活資源,然而這不是他生活的全部,他的生活品質(zhì)還在于有什么樣的“業(yè)余”。很多人都發(fā)現(xiàn)了業(yè)余的重要。判斷一名教師教學素養(yǎng),要多看他業(yè)余在做什么,他有沒有閱讀的習慣,有沒有鉆研“非專業(yè)知識”的趣味。
教師有修養(yǎng)、有智慧、有情趣,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學”的趣味,潛移默化,逐漸地也成為有修養(yǎng)、有智慧、有情趣的人,這才是課堂的“正業(yè)”。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楚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