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清
【摘要】在教育發(fā)展、時代進步的過程中,“有效提問”成為課堂提問這一方面的研究重點之所在。本文的研究內(nèi)容便是借助于探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的“提問”這一環(huán)節(jié),找出其中問題所在,并以之為基礎來提出相應的策略,從而充分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提問質(zhì)量,進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提問策略;有效提問;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2012年年初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講究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予以全面提升,對語文教育的特點予以正確把握,對語文課程的活力和開放性予以努力建設。而在“有效提問”這一方面開展相應的研究,則是新課程改革向縱深發(fā)展的過程中一個“必經(jīng)之路”,意識到“課堂提問”這一重要性的教師也越來越多,但受限于多種不同的因素,為數(shù)眾多的小學語文教師所開展的課堂提問都和相應的目標相去甚遠。
一、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一)提問過多,低效率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向縱深發(fā)展的過程中,講究的是學生要開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而教師則是其中的“合作者”——由此來更有效地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之類予以必要的培養(yǎng)。然而因為很多教師囿于自身所掌握的能力,并未真正對教學方法做出真正基于課改核心理念的創(chuàng)新,只是做出了一些形式層面的變化,甚至進而演變出“滿堂問”的不應有狀況。從小學語文課堂這一角度來說,教學目標和內(nèi)容缺乏、脈絡和層次模糊的問題很多,一節(jié)語文課中往往會出現(xiàn)多個甚至十余個不同的內(nèi)容,貌似有著很廣的覆蓋面,但實際上給學生一種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覺。如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兩到三分鐘就會提出一個問題,以致學生陷入緊張情緒,應答率也不高,其課堂提問效率自然是可想而知。
(二)過易過難,現(xiàn)冷場
為了真正保證課堂體現(xiàn)出活躍的氣氛和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小學語文教師往往會陷入設置問題過于容易的“窠臼”,從而形成 “爭先恐后”的應答局面,如“對不對”“是不是”之類的提問,學生回答也基本上都是不假思索;也有如“烏龜和兔子誰贏了”“課文的主人公是誰哪個人”之類,基本沒有開放性答案、從教材內(nèi)容出發(fā)的簡單問題反復、過多地出現(xiàn)于課堂當中,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照本宣科”。在這樣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性思維體系自然難以真正構建起來。
除此之外,過難的提問也同樣存在于小學語文課堂中,為了能夠提出一些具備“特點”的新問題或者“賣弄水準”,教師往往會提出一些令學生難以摸到頭腦的、接受水平和知識結構都超出學生水平的艱深問題,以致學生在課堂上不知所云的情形——這一狀況經(jīng)常出現(xiàn)于青年教師的課堂上。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往往會喪失學習興趣,課堂的有效性必然是大打折扣。
(三)提問生硬,無創(chuàng)新
小學語文課堂往往是時刻都有意外和驚喜存在之處,在其間,學生的天真、成長、領悟等往往都會呈現(xiàn)于課堂這一場所之上,而這樣的情況便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充分的課堂機智、扎實的鉆研教材、深厚的語文功底,以此來不動聲色、沉著冷靜地對這些產(chǎn)生主導作用,并由此來對教學目標予以有效實現(xiàn)。然而在現(xiàn)實中,教師的手腳與思想往往會被事先編纂出的教案所束縛,無視學生的需求和課堂當中新出現(xiàn)的各種資源,機械地以“背教案”的辦法對學生開展“既定目標完成”活動,以致學生學習積極性因此而降低。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
(一)激趣啟疑,巧設問題得主旨
1.激趣
不管什么人都會有好奇之心,而后者又能夠很大程度上提升社會公眾對外界信息所表現(xiàn)出的敏感性,并在其間對自主學習意識、有意注意力等產(chǎn)生培養(yǎng)作用。也正因如此,課堂提問活動中所涉及的活動應改變提問角度、講究發(fā)問辦法,以此來給人一種“發(fā)人深思”的感受,在其間講求新意、力求新穎,摒棄“老調(diào)重彈”的做法。如在《蘇州園林》這一課的講授過程中,教師可以如此設置導入新課的問題: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天堂誰都沒去過也不敢去,而蘇州園林為什么能和天堂相提并論呢?人都說蘇州美在園林,這些園林和別的地方的園林相比有什么特點?到底是哪里美呢?請大家把這篇課文在心里讀一遍,之后請同學們默讀《蘇州園林》之后,回答老師的問題。
如此形式的“設疑導入”之法,一方面體現(xiàn)了能夠激發(fā)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的問題情境,另一方面也明確了問題指向性之所在,從而保證了自主學習能夠落到實處。
2.啟疑
教學雙方是教學活動中的“統(tǒng)一體”,給學生提供質(zhì)疑機會的做法可以算得上“教育民主化”的一個集中體現(xiàn),“讓學生提問題”這一做法,可以使得學生的學習方式獲得改變。為此,教師可以提供相應的提問氛圍和空間給學生,將先前的“學生作答”改為“研討后歸納”或者“教師作答”。在其間令學生親自參與信息的收集、分析活動,由此對問題予以必要的觀察、發(fā)現(xiàn)、提出,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但在此之中有必要注意的一點在于:不管如何產(chǎn)生的問題,都應對課時目標的落實、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產(chǎn)生積極影響。
(二)構建層次,發(fā)散思維引創(chuàng)造
1.依據(jù)教學要求
提問層次應講究遵循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從易到難這一規(guī)律,其一方面是教學目標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層次性處理教學內(nèi)容的要求。
2.依據(jù)個體差異
不管什么班級都不是所有學生處于同一水平,而這樣的情況就要求教師在提問活動中講究“因材施教”,盡可能令所有學生都可以在其中有所收獲。也正因如此,教師才應按照學生的情況做出“差異性提問”,以此來使得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獲得回答問題機會,以此來對個體的發(fā)展產(chǎn)生促進作用。
(三)形成探究,鍛煉認知促賞析
前文所述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當中,講究在語文課堂上要對探究、合作、自主的學習方式予以積極倡導,故而在小學語文教學這一方面的活動中,“探究式提問策略”便大有用武之地,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詩句意境、揭示文章主題等活動都與之有關。若欲深入、全面、透徹地理解文章,就必須采取探究式提問策略開展教學活動。在所開展的探究活動中,能夠很好地鍛煉和提升學生認知水平——這樣的活動往往同時還可以很好地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產(chǎn)生很好的指導作用。
如在課文《落花生》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提出“父親對子女們所說的話共有幾次?其中的重點內(nèi)容在哪里?為什么說它是重點?”這樣的“探究性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便可以“自動”了解到課文內(nèi)容,并在其間對文章的主題做出了“順勢分析”,在潛移默化之中對學生的閱讀能力予以相應的提升。
(四)扣緊疑問,直擊內(nèi)心啟思考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活動中,不管完成哪一部分的學習活動,學生往往都能夠受益很多,并由此獲得相應的價值判斷和心得,并將之在課堂上予以交流——此即所謂“啟思式提問”的效果之所在。借助于分析學生反饋情況,教師能夠?qū)W生的情況做出必要的掌握,了解其價值取向的形成是不是真正恰當。這一策略一般情況下都“位于”課時結尾處,其設置目的則在于令學生全面、完整地開展交流。而這樣的提問又要講究“針對全體學生”——僅僅是不同學生的收獲有著不同的情況而已。
如在課文《狼牙山五壯士》的教學活動尾聲,教師便可以借助于“你覺得他們五個的做法怎么樣?”這樣的問題,使得學生做出相應的討論。由此,有的學生可以提出這種“心中有大愛”的壯舉令人敬佩,也可有學生提出生命更加重要,精神可嘉但不值得學習的“反彈琵琶”式的理解。
因此,合理運用啟思式提問策略,對啟發(fā)學生思維,幫助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作用巨大。
三、結語
在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不僅僅是一種你我熟知、耳熟能詳?shù)慕虒W手段,它更是一門需要你我共同探索、深入研究的教學藝術。因此,作為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及時轉(zhuǎn)變教學觀念,進行角色轉(zhuǎn)換,抱著和學生共同進步的教學態(tài)度,從學生的思維和角度出發(fā),不斷優(yōu)化提問的內(nèi)容與形式,在教學設問中適當?shù)厝诤先の缎浴⒅R性與懸疑性,使提問能夠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充分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發(fā)展與個性化水平的提高,讓語文課充滿勃勃生機與歡聲笑語,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提問,喜歡上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1]黃戰(zhàn)鵬.語文教學課堂提問類型探究[J].學周刊,2013(33).
[2]陳晶.語文課堂的提問技巧[J].文教資料,2009(36).
[3] 洪松舟,盧正芝.我國有效課堂提問研究十余年回顧與反思[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2).
(編輯:張馳)